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
eJournal USA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 2006年4月

Significant Events in U.S. Foreign Relations (1900 - 2001)

美國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
(1900 - 2001)

PDF version of 'Significant Events in U.S. Foreign Relations (1900 - 2001)'
Cover: All photographs from AP/Wide World Photos



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
2006年4月

圖片集 photo icon
巴拿馬運河:至關重要的海上通道     
圖片集 photo icon
馬歇爾計畫:歐洲復興奇蹟     
Significant Events in
U.S. Foreign Relations (1900 - 2001)

目錄

內容提要
編者

序言
賴斯國務卿

美國與世界息息相關
沃爾特·米德,美國對外關係協會基辛格高級研究員;斯科特·歐文和艾坦·戈爾 茨坦,美國對外關係協會研究員
美國二十世紀外交史的主線是在國家利益和理想主義之間尋求平衡

巴拿馬運河:至關重要的海上通道
運河的建造與移交

冷戰:對美國實力和理想的考驗
邁克爾·弗裏德曼是《美國參考》撰稿人和外交史專家
隨著德國在1945年戰敗以及戰爭給整個歐洲帶來全面破壞,美國和蘇聯在重建和重組 歐洲方面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相互抗爭的理念、目標和方案。

馬歇爾計畫:行之有效的戰略
大衛·埃爾伍德,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國際關係史副教授,他也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 學博洛尼亞中心的教授級講師
"馬歇爾計畫"最初並不是一項計畫,負責該計畫的二把手 哈倫·克利夫蘭稱它為"一系列即興的……持續不斷的國際事件"。但是,這項"歐洲復興計 劃"成了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外交史上最成功的舉措。
 
video feature icon 錄影剪輯(英文解說)

美國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選編:

  • 羅斯夫: 巴拿馬運河
  • 邱吉爾: "鐵幕"
  • 杜魯門: 蘇聯
  • 甘迺迪: 古巴導彈危機
  • 尼克森:長城
  • 雷根: "戈巴契夫先生,請拆除這堵牆!"
  •  
    馬歇爾計畫:圖片集錦

    改變中東均勢的蘇伊士運河危機
    彼得·哈恩,俄亥俄州立大學外交史教授,目前擔任美國外交關係史學會執行主任
    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加劇了阿以敵對關係,幾乎引發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對決,給英、 法兩國的稱霸野心以致命打擊,並為美國確立在該地區的重要政治地位提供了機會。

    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1958年)
    布魯塞爾博覽會是二次大戰後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為 美國與蘇聯之間的文化冷戰拉開了序幕。

    尼克森訪問中國:世界史上的一個轉捩點
    沃倫·科恩,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傑出歷史學教授和"總統研究教授",兼任伍 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亞洲項目資深學者
    1972年2月,尼克森飛抵北京,與毛澤東舉行了一次私人會晤。世界各地電視觀眾在看到 尼克森為宣傳色彩濃厚的中國芭蕾舞熱烈鼓掌時為之震驚。美中新關係就此開始。

    乒乓外交開創美中關係新紀元
    1971年4月10日,九名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從香港跨越一座橋樑進入中國大陸,開啟了"乒乓 外交"的時代。

    貿易和經濟:美國外交政策的要素之一
    馬爾騰·佩雷布姆,馬裡蘭索爾茲伯裡大學歷史系主任,美國外交關係專家
    美國在二十世紀成為世界領袖,它一面繼續在國外謀求 自己的經濟利益,一面基於其啟蒙傳統推廣自由、民主和市場開放的理念,提出 "自由貿易的自由國家最終會促進人類生存狀況的改善"。

    冷戰之後
    沃爾特·拉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國際研究理事會共同主席
    冷戰於1989年以柏林牆的倒塌而宣告結束,東歐各國重新獲得獨立,蘇聯最終解體,人 們普遍認為,世界和平終於來臨。

    補充閱讀材料

    參考文獻

    相關網站

    Significant Events in
U.S. Foreign Relations (1900 - 2001)

    eJournal USA

    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簡介
    《外交政策》

    第11卷第1期,2006年4月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IIP)出版五種電子期刊, 探討美國和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這五種期刊分別是:《經濟視角》、《全球事 務》、《民主研究》、《外交政策》以及《美國社會與價值觀念》。這些刊物不僅發佈 美國政策聲明,而且介紹美國社會及其制度、價值觀和思想。

    國際資訊局電子期刊中表達的看法不一定代表 美國政府的 觀點或政策。美國國務院對期刊的內容及其鏈結的持續接入能力並不承擔責任,該責任 完全由各網站出版者承擔。除非標明版權限制,否則期刊發表的所有文章、照 片和插圖均可在美國境外複製和翻譯。如果希望使用其中標明作者權的文章、照片和插 圖,請按照期刊中載明的資訊與作者權持有人聯繫。

    歡迎提出寶貴意見,請與當地美國大使館或本刊編輯部聯繫。

    Editor, eJournal USA: Foreign Policy Agenda
    IIP/T/I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301 4th St. SW
    Washington, DC 20547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電子郵箱: eJournalUSA@state.gov

    總編 Merle David Kellerhals, Jr.
    常務編輯 Rebecca Ford Mitchell
    特約編輯 David A. Denny
    David I. McKeeby
    Jody Rose Platt
    Jacquelyn S. Porth
    編輯助理 Rosalie Targonski
    參考資料專家 Samuel Moncrief Anderson
    George Burkes
    Vivian R. Stahl
    錄影編輯 Martin J. Manning
    圖片編輯 Ann Monroe Jacobs
    Maggie Johnson Sliker
    封面設計 Thaddeus A. Miksinski, Jr.
    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版人 Judith S. Siegel
    編輯部主任 George R. Clack
    執行編輯 Richard W. Huckaby
    責任編輯 Christian Larson
    助理責任編輯 Sylvia Scott
    編輯委員會 Alexander C. Feldman
    Jeremy F. Curtin
    Kathleen R. Davis
    Kara Ga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