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14年8月15日,美國軍艦"安肯號"(Ancon)駛經巴拿馬地峽(Isthmus of Panama),從此 改變了美洲大陸的面貌,並開創了一條溝通整個世界的重要海上通道。美國歷史學家麥 卡洛(David McCullough)在他有關巴拿馬運河的著作中指出,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 馬運河的開鑿不僅僅是一項空前浩大的工程建樹;它還具有與戰爭相似的重大歷史意義, 對成千上萬不同階級、不同種族和不同國籍的人的生活產生了影響。 開鑿運河的最初構想可追溯到16世紀初期。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和西班牙國王查理斯 五世(Charles V)提到開鑿運河可縮短從厄瓜多爾到秘魯之間的旅程。但是,開鑿運河的首 次嘗試直到1880年在以法國為首的聯合公司──類似於為開鑿蘇伊士運河而建立的聯合 公司──領導下才開始。然而這一嘗試以失敗告終,後來由美國接替才完工。1902年, 美國參議院審議的法案要求在尼加拉瓜而不是在巴拿馬開鑿運河,但後來來自威斯康星 州的參議員斯普納(John Spooner)提出的一項修正案贏得參議院的支持。美國眾議院輕而 易舉地通過了該項立法,並由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1901-1909)簽署 生效。在與當時控制了巴拿馬的哥倫比亞談判一項協定遇到大量問題後,隨著巴拿馬政 府的獨立,美國最終於1904年獲得開鑿運河的權利。 巴拿馬運河工程於1914年竣工。運河長約77公里(48英里),它包括兩個人工湖、數條 經過改造的人工航道和三道水閘。另外還有一個人工湖──阿拉胡艾拉湖(Alajuela Lake)──充當該運河的水庫。巴拿馬運河是國際海運的重要通道,每年駛經運河的船舶 超過14000艘,貨物吞吐量超過2.03億公噸。這條呈S形的運河連接太平洋的巴拿馬海灣與 加勒比海和大西洋。 法國和美國公司先後僱用了超過8萬名工人參加這項工程,其中有將近27500人在施工 期間死亡,大部份死於瘧疾和黃熱病這兩種熱帶疾病。基於軍醫沃爾特· 裏德(Walter Reed)的發明,人們研製了一種黃熱病疫苗,這種疫苗和新的預防藥物使這個地區的黃熱 病得到根除。 巴拿馬運河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它縮短了從太平洋到大西洋之間的航程。在巴拿馬運河 修建以前,船舶從紐約到三藩市必須繞道美洲大陸最南端的合恩角(Cape Horn),距離為 22500公里(合14000英里)。而今天,從紐約繞經巴拿馬運河至三藩市的航程為9500公里 (合6000英里)。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關運河是否應歸屬巴拿馬的談判於1974年開始,最終達成托裏 霍斯-卡特條約(Torrijos-Carter Treaty)。卡特總統(Jimmy Carter,1977-1981)和巴拿馬總統 托裏霍斯(Omar Torrijos)於1977年9月7日簽署此條約。運河的移交最終於1999年12月31日 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