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ournal USA

改變中東均勢的蘇伊士運河危機

彼得·哈恩(Peter L. Hahn)

美國外交關係史大事記 (1900 -
2001)

目錄
內容提要
序言
美國與世界息息相關
圖片集錦 photo icon
巴拿馬運河:至關重要的海上通道
冷戰:對美國實力和理想的考驗
馬歇爾計畫:行之有效的戰略
圖片集錦 photo icon
馬歇爾計畫
改變中東均勢的蘇伊士運河危機
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1958年)
尼克森訪問中國:世界史上的一個轉捩點
乒乓外交開創美中關係新紀元
貿易和經濟:美國外交政策的要素之一
冷戰之後
錄影剪輯 video feature
icon
美國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
參考文獻
相關網站
 

今年是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五十週年。五十年前,以 埃及為一方、以色列、英國和法國為另一方的一場戰爭幾乎導致捲入蘇聯和美國的更大 規模的區域性戰爭。但是,艾森豪總統(Dwight D. Eisenhower)堅定不移地使用外交手 段,因而避免了衝突升級。這場危機影響了中東地區的力量均勢。

彼得·哈恩 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外交史教授,目前擔任 美國外交關係史學會(Society for Historians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執行主任。他專門 研究1940 年以來的美國中東外交史。

埃及為堵塞蘇伊士運河通道而將船隻在
運河入口處沉入水中
1956年,在以色列、英國和法國進攻埃及後,埃及 為堵塞蘇伊士運河通道而將船隻在運河入口處沉入水中。
(Central Press/Getty Images)

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是一次起因紛繁、對中東地區國際史有著重大影響的錯綜複 雜的事件。危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期席捲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以色列沖 突以及20世紀中葉波及全球的非殖民化浪潮──那次浪潮引發了殖民主義國家和新興國 家之間的衝突。危機加深了阿以敵對關係,幾乎引發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對決,給英、法 兩國的稱霸野心以致命打擊,並為美國確立在該地區的重要政治地位提供了機會。

衝突的起源

蘇伊士運河危機的起源錯綜複雜。危機前,埃及與以色列達成停戰協議,結束了兩國 1948-1949年的敵對衝突,但嚴格來講仍處於戰爭狀態。聯合國和其他國家為使兩國達成 最後和平協議所作的努力──尤其是美國和英國在1954-1955年間努力推行的所謂Alpha和 平方案──未能奏效。在這樣的緊張局勢下,1955年8月和1956年4月在埃及-以色列邊界 沿線發生的暴力衝突幾乎導致全面戰爭的爆發。在埃及於1955年底購買蘇聯武器之後, 以色列內部出現日益高漲的壓力,要求在埃及尚未熟練使用蘇聯武器前予以先發制人的 打擊,以瓦解埃及總理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的權力基礎和解除埃及的軍事能力。

與此同時,英、法兩國因納賽爾再三挑戰其在地中海盆地的帝國利益而感到難以容忍。 英國把納賽爾發起的將英國軍隊趕出埃及的運動──1954年簽訂的條約實現了這一目標 ──視為對其威望和軍事能力的打擊。納賽爾企圖將自己的影響擴大到約旦、敘利亞和 伊拉克的做法使英國人確信納賽爾企圖消除英國在該地區的勢力。法國政府則對納賽爾 支持阿爾及利亞反叛分子擺脫法國爭取獨立的活動頗為不滿。至1956年初,美、英兩國 官員就代號為Omega的絕密政策達成一致,即通過各種微妙的政治和經濟手段孤立和制 約納賽爾。

蘇伊士運河危機於1956年7月爆發。為了表明他一心擺脫殖民統治的立場,對英美拒 絕提供經濟援助進行報復,攫取蘇伊士運河公司在埃及賺取的利潤,納賽爾將這家由英 國人和法國人控制的公司收歸國有,從而引發了一場歷時四個月的國際危機。在這場危 機中,英國和法國逐漸在該地區部署了大批兵力,並警告納賽爾,如果他仍堅持到底, 兩國將動用武力恢復對運河公司的所有權。英、法官員私下希望施加這樣的壓力會在動 用武力或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最終導致納賽爾下臺。

艾森豪總統(左)與國務卿杜勒斯
艾森豪總統(左)1956年與國務卿杜勒斯會晤。
(圖片由艾森豪 威爾圖書館提供)

美國的回應

艾森豪總統是從下面三個相互聯繫的基本方面來處理危機的。首先,雖然他同情 英、法兩國收復運河公司的願望,但只要埃及根據國際法的規定(向英、法)提供充份賠償, 他對埃及接管運河公司的權利沒有異議。艾森豪因此力求避免軍事衝突,在蘇聯利 用這一局勢來謀取政治利益前通過外交手段解決運河爭端。他指示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採取向公眾發佈聲明、展開談判、在倫敦舉行兩次國際會議、建立蘇伊士運 河使用者協會(Suez Canal Users Association)以及在聯合國進行商討等措施,以英國和法國 能夠接受的方式緩解危機。但是到10月底,這些努力都未能奏效,英法兩國的備戰工作 仍在繼續進行。

第二,艾森豪盡力避免疏遠阿拉伯民族主義人士,因此他在為結束危機而展開的 外交工作中將阿拉伯政治家包括在內,同時拒絕支援英、法軍隊對埃及動武,部份原因 是納賽爾接管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行動受到埃及人民和阿拉伯各國人民的普遍讚賞。確實, 納賽爾在阿拉伯國家中聲望大增,從而阻礙了艾森豪與阿拉伯領導人合作解決運河 危機的努力。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領導人拒絕了美國要求其批評納賽爾的行動或挑戰其 威望的提議。

第三,艾森豪擔心,以色列-埃及和英法-埃及之間衝突的相互交織會引發中東的 動盪,因此他試圖阻止以色列捲入蘇伊士運河的爭端。為此,杜勒斯拒絕讓以色列在為 解決危機而召開的外交會議上發表意見,並阻止在聯合國會議期間討論以色列對埃及政 策提出的申訴。到八月和九月間,艾森豪覺察到以色列企圖將對埃及的敵對行動升 級,他因此安排從美國、法國和加拿大運輸有限的軍備,希望借此緩和以色列不安全的 局勢,從而避免埃-以戰爭的爆發。

這份已經解密的1956年10月29日白宮備
忘錄談到有關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島的報告及美國所能採取的應對措施。
這份已經解密的1956年10月29日白宮備忘錄談到有關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島的報告及 美國所能採取的應對措施。
(美國國家檔案館)

衝突爆發

10月,危機出現了新的、出乎美國意料的轉折。法國、英國和以色列共同秘密策劃, 協調對埃及發動戰爭。對此美國全然不知。按照這項協議,以色列先進入西奈半島,然 後英法兩國發出最後通牒,下令埃及和以色列軍隊撤出蘇伊士河地區。如果納賽爾拒不 服從(正如他們所料),那麼英法兩國就會在48個小時內轟炸埃及機場,佔領運河區和廢黜 納賽爾。美國官員沒有預料到這一密謀,部份是因為以色列和約旦之間可能爆發戰爭的 威脅以及匈牙利境內的反蘇浪潮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部份是因為他們忙於美國即將舉 行的總統選舉,另外還因為他們在參與密謀的政府內的朋友否認此事──他們保證說不 會發動進攻,而美國相信了這些話。然而,就在10月29日,以色列在西奈半島對埃及軍 隊發動了正面攻擊,此後以軍在數天之內接近蘇伊士運河。

對戰爭的爆發感到突如其來的艾森豪和杜勒斯為儘快結束戰爭採取了一系列步驟。 艾森豪對倫敦和巴黎的盟友共同密謀欺騙他感到憤怒,同時還擔心戰爭會使阿拉伯 國家投向蘇聯的懷抱。就在英法兩國的戰機轟炸埃及目標之際,為了制止戰爭,艾森豪 威爾對參加密謀的國家實施制裁,促使聯合國通過了停火決議和建立聯合國緊急部隊 (United Nations Emergency Force),以使交戰各方的軍隊脫離接觸。但在聯合國緊急部隊 得以部署之前,英國和法國的傘兵於11月5日在蘇伊士運河沿岸登陸。

英法兩國登陸的行動將危機推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蘇聯為了轉移人們對匈牙利革命運 動遭到殘暴鎮壓的注意力,威脅要干預衝突,甚至要動用核武器攻擊倫敦和巴黎,以此 報復。有關蘇聯軍隊正在敘利亞集結,準備在埃及採取干預行動的情報令美國官員擔憂, 他們認為,匈牙利的動盪局勢使蘇聯領導人易於採取魯莽行動。艾森豪慎重地通知 五角大樓做好打仗的準備。阿拉伯-以色列衝突和擺脫殖民統治的鬥爭相互交織,從而引 發了東西方之間具有重大影響的對抗。

面對突如其來的發生全球衝突的可能性,艾森豪在感到震驚之餘迅速採取避免戰 爭的行動。他對交戰國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要其在11月6日接受後來於第二天生效的一 項聯合停火協議,並支援聯合國官員向埃及緊急部署聯合國緊急部隊的努力。結果,緊 張局勢逐漸平息,英法兩國部隊於12月撤離埃及。在進行了一系列複雜的談判後,以色 列軍隊於1957年3月撤離西奈半島。

危機的後果

雖然蘇伊士運河危機很快得到緩解,但它對中東地區的力量均勢和美國在該地區承擔 的責任產生了深遠影響。危機極大地損害了英國和法國在阿拉伯國家的威望,從而削弱 了歐洲列強在該地區的傳統權威。與此相反,納賽爾不僅安然渡過這場危機,而且由於 他敢於反抗歐洲帝國並抵抗了以色列的軍事入侵,從而在阿拉伯各國人民中確立了他作 為一位領導人的新威望。該地區殘存的親西方政權在納賽爾領導的反帝鬥爭浪潮下似乎 難以維持。雖然納賽爾沒有立即表現出可能成為蘇聯附庸的傾向,但美國官員擔心蘇聯 對歐洲盟國的威脅提高了它在阿拉伯國家的威望。推動阿-以和平進程的可能性在可預見 的未來似乎等於零。

為了應對蘇伊士戰爭的這些後果,總統於1957年初宣佈實行一項重大的地區安全新政 策,即所謂的艾森豪主義(Eisenhower Doctrine)。這項於一月份提出、三月獲得國會 通過的計畫承諾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並在必要時使用武力遏制共產黨在中東地區的發 展。為了實施這項計畫,總統特使理查茲(James P. Richards)前往該地區,為土耳其、伊 朗、巴基斯坦、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和利比亞提供了數千萬美元的經濟和軍事 援助。

雖然艾森豪主義從未正式啟動,但它在以下三項具有爭議的行動中為美國政策提 供了指南。1957年春,總統下令向約旦提供經濟援助,並派遣美國艦隊到地中海東部幫 助侯賽因國王鎮壓親埃及軍官發動的叛亂。1957年末,艾森豪敦促土耳其和其他友 好國家考慮入侵敘利亞,以阻止敘利亞的激進政權鞏固其權力。1958年7月當巴格達爆發 暴力革命並有可能在黎巴嫩和約旦點燃騷亂烽火時,艾森豪下令美軍佔領貝魯特, 並將物資運送到佔領約旦的英軍手中。這些美國對阿拉伯政策史上前所未有的行動清楚 顯露出艾森豪把維護西方在中東的利益視為己任的決心。

蘇伊士運河危機是美國外交史上的一個轉捩點。通過改變西方關於英、法的中東霸權 的傳統認識,激化納賽爾所代表的民族主義革命問題,引發阿-以衝突,並可能給蘇聯進 入這個地區提供藉口,蘇伊士運河危機為美國廣泛、深入和持久參與中東事務起到了助 推作用。

Significant Events in U.S. Foreign Relations
(1900 - 2001)

本文表達的意見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Significant Events in U.S.
Foreign Relations (1900 - 2001)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