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Global Navigation to Main Content
Skip Breadcrumb Navigation
美國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與時共進

美國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與時共進

歐巴馬及夫人蜜雪兒、美國參議員迪克‧德賓 (AP Images)  (Photo: 美聯社)

2004年7月27日,美國參議員候選人巴拉克‧歐巴馬(右起第二位)及夫人蜜雪兒、美國參議員迪克‧德賓(Dick Durbin)及夫人一同出席在波士頓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 (Photo: 美聯社)

米特‧羅姆尼與夫人安 (AP Images) (Photo: 美聯社)

馬薩諸塞州州長米特‧羅姆尼( Mitt Romney)(右)與夫人安於2004年8月31日在紐約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問候新罕布希爾州代表。 (Photo: 美聯社)

(選自IIP Digital)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IIP)《美國參考》Bridget Hunter 從華盛頓報導,與美國政治的許多層面一樣,全國政黨代表大會及其在白宮選戰中發揮的作用也不斷演進,以因應選民日新月異的需求。美國憲法沒有提到政黨,對於如何選出角逐全國最高公職的候選人亦不作表述,不過已有種種機制逐步形成以填補空白。

 

從1796年開始,屬於當時不同政黨的國會議員採用非正式會議形式推舉本黨的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這種被稱為"君主會議"(King Caucus)的遴選體制延續了將近30年。1824年,這一體制隨著美國向西部擴展造成的政黨內部權力分散而解體。

 

全國提名代表大會最終取代了"君主會議"成為遴選黨內提名人的場所。1831年,一個很小的政黨──反共濟黨(Anti-Masons)──在馬利蘭州巴爾的摩市的一家酒吧開會,確定候選人和競選綱領。次年,民主黨人在同一家酒吧開會推舉候選人。

 

自那以後,主要政黨和大多數小黨都舉行了由各州派代表參加的全國提名會議,決定本黨的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並商定政策立場。

 

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這些總統候選人提名代表大會雖然有很多黨員參加,但都由政黨領袖控制。這些政黨領導人運用其影響力來選出本州的大會代表,並且左右代表的投票。

 

20世紀初,民眾的改革呼籲催生了初選(primary elections)制度,使選民能夠選舉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到1916年,有半數以上的州舉行總統初選。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政黨領導人得以逆轉形勢,説服許多州的議會廢除初選。到1936年,只有十來個州繼續舉行總統初選。但在20世紀中葉,隨著電視使候選人與選民能進行更直接的溝通,並提高了選民對提名程式的關注,形勢又出現轉向。

 

在此後的每個10年中,初選規模都不斷擴大,而且根據各州初選和預選會議的投票結果,黨內提名人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前便已確定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根據各州法律的不同規定,選民在初選中可以投票選出黨的總統候選人和"已確定意向"的代表,也可以投票選出總統候選人而在後來按照票數比例選出大會代表。

 

在預選會議體制下,居住在範圍相對不大的一個地區(地方選區)的選民聚集在教會、學校、圖書館或私人家中,選出保證支援某一總統候選人的代表。這些人代表自己的選區出席縣代表大會,在縣代表大會上推選出參加國會選區和州代表大會的代表。參加上述代表大會的代表最終選出代表本州出席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雖然這種預選會議通常歷時數月,但對候選人的傾向基本上在第一輪投票中就得到確定。

 

出席黨的全國提名代表大會的各州代表團的實際人數根據各黨制定的公式來計算,考慮的因素包括:該州的人口、過去對黨的全國候選人的支援程度、以及來自該州的現任民選官員和政黨領袖人數等。民主黨採用的分配公式使其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人數比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人數多大約一倍。

 

總統提名程式的改變削弱了政黨全國代表大會的重要性。時至今日,總統提名人通常在代表大會召開之前好幾週就已由選民決定。最終獲得提名的人有時甚至會在代表大會召開之前就選出副總統候選人。

 

然而,全國代表大會仍然在美國選舉進程中發揮著一些重要的作用。它們提供了一個面向選民的在全國範圍內由電視轉播的舞臺,起草黨綱,引介政黨新星(例如2004年的巴拉克‧歐巴馬),促使黨員共同支援一位候選人並調動起參與競選的熱情。

 

那股熱情--即願意投入時間和金錢來支援一位候選人並且鼓勵別人也這樣做--可能是決定誰在未來四年入主白宮的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