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比票房大片更寬廣的電影世界
| |||||||||||||||||||
---|---|---|---|---|---|---|---|---|---|---|---|---|---|---|---|---|---|---|---|
|
已故電影導演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曾經說:"形像是最先入為主的,形像如同音樂,最能引起感情的反響。"好萊塢電影能夠在全球觀眾中盛行100多年,就是這一基本真理的證明。在全球化時代,電影的感情力量能夠輕而易舉地跨越不同文化,使好萊塢影片成為美國最主要的對外出口之一。 電影不僅僅是娛樂;它不單純是為給觀眾提供能在黑暗中享受的某種親臨其境般的刺激。正像本期標題《今日電影業》所揭示的那樣,美國電影可被視為一個行業。一個極為明顯但常被忽略的事實是,一部影片的成敗首先取決於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人們會花錢看這部電影嗎?這是影業大亨們在決定拍片計劃時所要考慮的所謂底線問題,也是理解美國電影業的關鍵。 然而,電影製作不僅僅是一種生意。它是高度合作的藝術:製作一部影片要僱用數百人──既要有演員、導演、編劇等高價"人才",也要有佈景、燈光以及給明星化妝的各種技術工藝人員。 最後,一如其他形式的大眾文化,一部電影必然體現製作人通過成百上千個在製作過程中必須作出的決定而注入的更重要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往往不是以明確的主題或說教形式來表現,而是在電影製作人通過一切努力達到最終目的──抓住觀眾注意力──的過程中的一種潛意識結果。 那麼,如今的美國電影究竟有什麼美國特色呢?公式化的眾人所知的回答是:票房大片,即在全世界叫座、有高額利潤的轟動一時的影片。票房大片常常是動作片或驚險片,有上億美元的預算,由票房紀錄顯赫的明星主演。這位明星扮演的往往是身手矯健、聰明過人、意志堅強的英雄,他必須在劣勢中戰勝極其邪惡的、蓄謀威脅人類文明的惡棍。大片肯定會給觀眾呈現跌宕起伏、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外加大排場的追擊鏡頭以及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場面。然而,票房大片一般不會有深入的人物性格刻畫或社會背景描寫,也不會有對普通人生活的現實表現。 但是,在2007年奧斯卡頒獎儀式上,演員維爾·史密斯(Will Smith)表達了另一種觀點。他說:"在美國電影中,惟一使之具有美國特徵的共同點是沒有共同點。每一部影片,如同美國一樣,彼此各不相同;有的為我們起立喝彩,有的嘲笑我們,有的為我們歌唱,有的為我們哭泣。但是,每一部片子都在向全世界展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是一個在存在著社會、政治、宗教差異的環境中不斷發展的國家。" 史密斯在這裡強調了幾個通常與美國相連的價值觀:首先,美國是一個正在不斷演進的國家,它的政治體制使它能夠朝著自己的理想發展;其次是多元,並且弘揚美國人的多元化。另外,還有一些可以通過審視好萊塢影業而顯而易見的美國人珍視的其他價值觀:創新、創業、創造、樂觀、對其他文化開放──移民就是一種體現。 本期美國電子期刊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希望讓我們的讀者看到,美國電影遠比票房大片所代表的來得豐富多彩。通過本期各篇文章,人們可以看到動態中的電影業。作者們所分析的現象包括:電影觀眾及製作人才的日益國際化、近年出現的更具有個性的獨立製片、外國影片在美國開拓市場、以及互聯網與數位革命對電影製作發行產生的影響。另外,還有數篇短文重點介紹聖丹斯(Sundance)等發掘年輕新秀的電影節,以及電影製片廠如何為實現環保製片而努力。期刊中的影集介紹了一批在競爭激烈的好萊塢中激起浪花的不同國家的影界新秀,其中有年輕的劇作家、導演、製片人和演員。 因此,誠如布魯克斯所言,在世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好萊塢影片在繼續帶給我們豐富的形像與情感的財富。美國電影評論界泰斗理查德·史克爾(Richard Schickel)說得好:"美國的電影傳統表現為它總是運作於智識之上與智識之下。"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