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子期刊

好萊塢走向綠化

羅賓·耶格爾

《今日電影業》

目錄
內容簡介
美國電影有什麼美國特色?
夢幻之地:美國體育題材影片
到美國來
扶持全球獨立製片人的聖丹斯電影節
電影節進入起居室
美國的電影節
影業新人照片集
獨立製片的興起
數位革命
好萊塢走向綠化
參考資料
相關網站
下載PDF英文版
 

電影業中無論個人還是大製片廠都在採取更有益環境的行為方式。羅賓·耶格爾(Robin L. Yeager)是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專職撰稿人,也是電子期刊《社會與價值觀》的編輯。

華納公司的謝莉·比裡克談其製片廠在業界帶頭致力於環保的做法。 華納公司的謝莉·比裡克談其製片廠在業界帶頭致力於環保的做法。 (© 2007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 版權所有)

拍電影可以是很混亂的一件事,特別是從環保的角度來看。"燈光、鏡頭、開始!"通常意味著,要有僅為臨時需要而建的諸多建築和佈景,印刷成百上千份腳本,為工作人員提供食宿,保暖或降溫,而動作場景常常要有爆炸及煙火。燈光需要電力,而每個人、每樣東西都要有車或飛機運載,要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即使是數位技術,其器材的生產、使用和最終報廢,也是對環保的挑戰。

電影業作為南加州的最大工業之一,歷來是該地區的污染源之一。但是,好萊塢很多人決心改變行為方式。有意支持環保的人士既有大製片廠的領導與職工,也有個體的演員、藝術家和商人。

工業: 在引導公司致力於有益環保項目的製片廠主管人士當中,有華納兄弟公司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艾倫·何恩(Alan Horn)以及環球公司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恩·梅耶(Ron Meyer)。環球公司承諾減少百分之三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並採取了多種相關措施,如在主題公園內使用有益於環保的環遊車,淘汰了柴油動力車。華納兄弟公司14年來一直強調環保,並有公司級主管專門負責環保事務。該公司的環保項目從減少廢棄物與回收工作開始,現已擴大為一個綜合項目。相關內容參見其網站:[www.wbenvironmental.com]。若點擊菜單中的Eco-Tour(環保之旅),即可收看環保行動副總裁謝莉·比裡克(Shelley Billik)女士介紹華納公司的作為。比裡克女士向觀眾展示電影業的方方面面,介紹製片廠所採取的行動,並且說明環保政策不但對地球有益,對商業也大有好處。

影片:故事片《辛瑞那》(Syriana)包含環保主題,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因該片而獲得奧斯卡最佳配角獎。獲奧斯卡獎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讓全世界的觀眾聽到了前副總統阿爾·戈爾關於全球變暖的演講報告。這兩個片子向電影工作者提出挑戰,即製作完全"碳中立"的片子。碳中立的意思是,針對拍電影過程中能源消耗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種植相應數量的樹木或為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投資,從而補償製片所消耗的能源。

喬治·克魯尼製作並出演《辛瑞那》,獲得奧斯卡最佳配角獎。該片是最先實現碳中立製作的影片之一。 喬治·克魯尼製作並出演《辛瑞那》,獲得奧斯卡最佳配角獎。該片是最先實現碳中立製作的影片之一。 (© AP Images/Alastair Grant 版權所有)

個人:演員與電影工作者在選擇角色與項目時念念不忘環保,他們運用自己的地位引起人們對環保問題的關注,並出資支持環保事業。影界的環保活躍人士包括:羅伯特·雷德福──他因這方面的努力而獲得多項榮譽,他的有線電視台聖丹斯頻道最近推出了每週專題節目《綠色》(The Green);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Leonardo DiCaprio)──他的反映全球環境狀態的長篇紀錄片《第11小時》(The 11th Hour)定於2007年推出,他本人還致力於一個綠色主題的現場秀以及數個環保短片([ www.leonardodicaprio.org ];作家兼導演保羅·哈吉斯(Paul Haggis)──在專業生涯中身體力行對環保的個人承諾,諸如家中以太陽能作電源,開混合動力車等。其他受矚目的、致力於環保的人士還包括:勞拉與拉裡·大衛夫婦(Laurie and Larry David),羅伯·雷納(Rob Reiner),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諾曼·李爾(Norman Lear),卡梅隆·迪亞茲(Cameron Diaz),達麗爾·漢納(Daryl Hannah)等。

十分相宜的是,在2007年2月的奧斯卡頒獎儀式上,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宣佈,該儀式本身即是綠色製作,邀請觀眾登陸www.oscar.com,獲得進一步信息及同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的鏈接。

政府與電影

不少國家的政府主持文化項目,包括電影,但美國不是這樣。美國沒有一個監管電影的政府辦公室或部門。但是,美國政府通過數種方式與電影業保持關聯。

電影製作

在美國,電影一般有兩個來源:一是大的電影製片廠,每年製作為數眾多的電影及電視節目;另一是獨立製片人,其中既有學生也有經驗豐富的電影工作者。有的時候──通過大學、藝術或人文委員會的資助──獨立片人可間接得到地方政府、州政府乃至聯邦政府的資助,但更多的情況是,資助來自私人投資者或相關的慈善組織,這些組織有的是為熱心鼓勵藝術,有的是為推動與電影主題相關的某項事業。

拍攝這部影片得到德克薩斯州電影委員會的協助 拍攝這部影片得到德克薩斯州電影委員會的協助。 (© AP Images/Donna McWilliam 版權所有)

美國政府雖然沒有電影部,但仍有許多政府辦公室從事與電影行業的互動。在州以及地方層級,政府的電影辦公室推銷本地拍攝點,因為租用拍攝點可帶來就業等經濟利益,鼓勵觀光,或給本地增光。這些辦公室幫助電影工作者協調與警察等方面的合作,安排可能影響交通的拍攝活動,安排使用公共建築物或其他方面的特別需求。

同樣的,政府機構,特別是軍事部門,也設有負責協助電影工作者使用設施、設備乃至人員的辦公室。例如,電影製作人很難仿造出逼真的航空母艦,也難以雇到影片背景中所需要的惟妙惟肖的士兵、水手、飛行員、陸戰隊員等(他們的髮型、體格與姿勢等常常與民眾演員截然不同)。在一定的限度之內,軍隊願意為得到批准的電影項目提供設施,而每個軍事系統都有一個辦公室來處理這類申請。其他政府部門則處理有關公共場地及建築物的使用申請,諸如紀念碑與公園等。

通過軍方的特別辦公室,電影製作人可以獲准使用某些軍事場地與設備,如電影《珍珠港》(Pearl Harbor)中的場景。 通過軍方的特別辦公室,電影製作人可以獲准使用某些軍事場地與設備,如電影《珍珠港》(Pearl Harbor)中的場景。 (© AP Images/Honolulu Advertiser, Jeff Gebhard 版權所有)

通過軍方的特別辦公室,電影製作人可以獲准使用某些軍事場地與設備,如電影《珍珠港》(Pearl Harbor)中的場景。 (© AP Images/Tom Stathis 版權所有)

在許多年以前,美國政府曾經製作過一些故事片,還與好萊塢緊密合作,拍了一些旨在戰爭時期激勵公眾士氣的片子。但二戰以後,這些項目因預算以及理念上的原因被取消。惟一例外是面向國外觀眾的政府機構。例如,美國新聞總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曾在很多年中一直製作面向海外觀眾的片子,配合該署的其他教育項目。其中的一部紀念遇刺身亡的肯尼迪總統的片子《約翰·肯尼迪:閃電之年,響鼓之日》(John F. Kennedy: Years of Lightning, Day of Drums)甚至贏得了1965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美國新聞總署現在是美國國務院的一個下屬部門,不再製作原創電影。

審查制度

在某些年代,尤其在二戰期間,國家安全備受關注,因此有些信息受到限制,不得廣泛傳播。但一般而言,政府不插手審查。美國電影業為在言論自由與公共利益及公眾品味之間達到平衡,自願實施了某些標準,於是形成了一個影片分級制度(例如G為一般觀眾、R為有限觀眾,等等)。電影業自身──而非政府──將這一分級制度應用於各個影片,從而讓觀眾、家長以及影院主管判斷片中所含性及暴力內容或使用褻瀆語言的程度。

電影發行

目前,除極少數情況外,美國國內生產的影片均通過商業渠道在國內外發行,這些渠道受市場控制。如果一部片子沒有觀眾,它在影院的上演就會中途停止,由另一部片子取而代之。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政府曾資助過一些有助於展示美國理想的影片的海外發行。這項工作如今被削減為由國務院的一個小小的辦公室承擔,例如,幫助美國駐外使館獲取某個商業片,以供當地觀眾欣賞。這項工作通常跟當地的贊助機構──文化部或大學──合作展開。以這樣的方式,美國政府也為籌辦電影節與其他地方項目提供支持。



 返回目錄

返回頁首


本網站由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製作和管理
與其他因特網網站的鏈接不應視為對其內容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