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子期刊

青少年的語言

羅賓·弗裡德曼

多變的英語

目錄
內容提要
語言的活力在於推陳出新
解開謎團:譯解俚語的工具
博客的語言
青少年的語言
比賽開始!美國英語中的體育和娛樂習語
何者為新?嘻哈文化對日常英語的影響
西班牙式英語:多麼奇異的語言
從阿拉伯語到英語
專題錄像(英文) 專題錄像圖標
多變的英語
馬鞍上的阿拉伯語
補充閱讀材料
下載PDF版(英文)
 

收到消息:How RU (你好嗎)?
收到消息:How RU (你好嗎)?
© 2007 Jupiterimages Corporation

自從這個世界裡有十來歲的青少年開始,大概就一直有俚語。今天的電子通信手段,以及一些學者正在轉變的態度,已經使俚語走出口語王國,進入書面世界,為更多的人所接受。本文簡述了這一變化。作者羅賓·弗裡德曼 (Robin Friedman) 是一名記者和兒童與青少年讀物作者。

果你覺得英語變得越來越短,你可能沒有錯。從新聞字節和手機短信到我們的注意力,一切都在縮短,但我們對俚語的依賴卻日益加深。

為什麼呢?

這可能有多種原因,包括與我們形影不離的新技術裝置和無暇喘息的生活節奏、無所不在的青少年用語、以及不可抗拒的進化過程——精簡、精簡、再精簡。

由於時下如此之多的日常交流是在網上進行——不止是電子郵件,還有使用日益時髦的裝置發送的短信——日常英語似乎已經變成由新發明的縮寫詞、神秘的數字與字母組合、甚至顯示面部表情的符號構成的密碼。 :)

經常是只用小寫字母。

特定數字,尤其是 2 和 4,扮演了明星的角色——分別取代了 to 和 for〔譯註:因為發音相同);但更讓人大惑不解的發展是用數字 3 取代字母 e (b3 和 th3) ,以及利用數字 8 的發音 (gr8 和 l8r 代替 great 和 later)。

雖然此類大膽創新的縮寫詞中有一些可能不言自明 (u 代替 you 和 ur 代替 your) 或還算合乎邏輯 (b4 代替 before),或者強調了所用字母的發音 (qt 代替 cutie 和 cu 代替 see you) 或是作為縮略詞 (cuz 代替 because),或者可能只是嚴格的縮寫 (bff 代替 best friends forever);另有一些就似乎讓人難以索解 (peeps 代替 people)。

此外,在一個罕見的例子中,新用法的長度超過了舊用法 (i luv u 現在是i heart u)。

有些流傳甚久的詞彙已經廣為人知: lol (laughing out loud),btw (by the way),以及 imho (in my humble opinion)。

聊天(無論是面對面還是用電子方式)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
聊天(無論是面對面還是用電子方式)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
© AP Images/Marcio Jose Sanchez

有些則像迷一樣地讓人費解:iykwim (if you know what I mean)、mtfbwy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wysi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有些時候,這種字母大雜燴讓除語言學家和電腦牛人外的所有其他人頭昏腦脹。但當你一邊開車、一邊不得不使用一個牙籤大小的裝置回復公司通知時 (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也不合法,但不幸的是太常見了),你不得不承認其快捷——甚至有必要。

然而,除了 peeps 外,上面的例子大多用於書面俚語。口頭俚語又完全不同,並且在這個領域中才真正是年輕一代說了算。

今天的俚語比昨日的密碼變得還快。一兩年前風行的說法可能毫無理由就不再受到當今青少年的喜愛,例如:phat、sweet、excellent、awesome (均為 good 的意思)。太九十年代了,哥們兒。

話說回來,俚語的本質就是短命。成為俚語的必要條件是有一種常新的感覺。俚語就像時裝一樣,絕對不會經久不變。美國人最終會厭倦甚至是最流行的說法,並且在經過自然篩選後,只有強者才能生存。

那麼這些日子流行什麼呢?是指這個月嗎?

如果你使用 hot (意思是 good,也指 attractive),你會給人不落伍的感覺;或者 (至少就溫度而言) 如果你使用自大蕭條以來曾吸引每一代人的一個詞,你給人的感覺會是 cool。

用俚語標準衡量,cool 絕對屬於老派。它起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的爵士樂文化,但自那時起的每一代人都把這個詞視為己有。

事實上,許多說法都帶有與 cool 相同的含義,例如 bully, groovy、hep、crazy、bodacious、far-out、rad、swell,但統統沒有 cool 的生命力持久。

Cool 不僅在當今的青少年中流行,也被父母們掛在嘴邊。在借用孩子們的用語上,大人們真可謂是惡名遠揚;然而在當今世界裡,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否瞭解在孩子的消費市場中應該使用何種語言意味著有利可圖或走向破產。據追蹤年輕人市場的研究公司Taylor Group指出,13至19歲青少年人口在美國經濟中的年消費額高達1700億美元。

這就是如此之多的俚語進入大眾語言的原因,無論是在媒體、流行文化或歲數較大的中年人的日常用法中都是如此 (stick it to the man、you rock、whatever、old school、talk to the hand)。

歸根結底,俚語的固有吸引力在於每一代人打造自己語彙的機會;其結果是一個人們為了感受語言的快樂而使用的有趣言語組合。

然而,由於其中一些詞彙常常出自旁門左道,它們可能招人反感。事實上,反對者很久以前就指控說,俚語導致公眾話語墮落。可是這種指責只能證明其生命力。就其特徵而言,畢竟俚語比標準英語更伶俐。俚語不僅誘人,而且能夠產生幽默和甚至富有詩意的閃光。

1961年,《韋氏大學詞典》 (1898年開始發行並享有盛譽) 第三版轉向流行出版物尋找新詞條,而不像以往各種詞典的編撰那樣僅僅向屈指可數的學者徵詢意見。

這位美國教師告訴學生正式文體中不允許使用即時傳訊(Instant Messaging)中的詞彙和拼寫方式。使用這些詞彙和拼法已經成為許多學生的習慣。
這位美國教師告訴學生正式文體中不允許使用即時傳訊(Instant Messaging)中的詞彙和拼寫方式。使用這些詞彙和拼法已經成為許多學生的習慣。
© AP Images/John Raoux

這個首次收錄俚語的版本被一些人指責為“糟糕透頂”、“可悲”、“恥辱”。

然而時至今日,所有詞典都收錄俚語,儘管有人並不開心。一些學者認為詞典應該教導人民如何適當使用語言,他們發起的“規範性”運動竟然將持不同觀點的學者稱為laxicographer,並且指責這些學者「反教育」。 [譯註:laxicographer從lexicographer(詞典學家)而來,這裡用lax取代lex,用以嘲笑支持俚語者治學不嚴謹。]

與此同時,主張詞典應具有“描述性”的學者則認為任何常用語言都應收錄到詞典裡。這些學者更關心信息是否得到傳達,而不是語言是否得體;在他們看來,只要大家都能理解,使用哪些詞語來表達意思都無關緊要。

年長的人出於對舊日好時光的懷念——或是對"墮落"的新時代的驚恐,可能抵制充滿青春氣息的語言革新。

但現實世界中並沒有什麼得體語言,因為語言一直都在隨時間而改變。

上世紀三十和四十年代,搖擺舞和吉特巴舞文化催生了當時的時髦用語。五十年代的創新者是垮掉派詩人(Beat poets)和說話像打機關鎗的廣播電台音樂節目主持人。六十年代是嬉皮士(hippies)。當今的俚語則源於嘻哈(hip-hop)文化和說唱樂(rap)。

並且對此我們會說:“Capiche, yo?”(你明白嗎?)

多變的英語

本文表達的見解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