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層樓
──在《美國殘疾人法》基礎上的進一步努力
| ||||||||||||||||||||||
---|---|---|---|---|---|---|---|---|---|---|---|---|---|---|---|---|---|---|---|---|---|---|
|
防災準備:符合殘疾人的需要 隨著時間的發展,《美國殘疾人法》產生了新的含義,擴大了適用範圍。這項法律確保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的非歧視性,但未提及在出現自然災害或其他緊急情況時應如何行事。不過,這項法律的含義現在顯而易見,尤其是在出現了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和多起自然災害之後。美國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和全國殘疾人事務委員會公佈了應急措施建議。國會和各州作了相應立法。2004年7月,布希總統指示成立了應急準備與殘疾人跨機構協調委員會(Interagency Coordinating Council o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Individual Disabilities)。這個協調委員會的目的是:
2006年4月,跨機構協調委員會會長薩瑟蘭(Daniel W. Sutherland)在全國颶風會議(National Hurricane Conference)上,就如何將殘疾人納入應急管理程式作了講話。基於2005年颶風季節的教訓,他說:
薩瑟蘭講話的全部文稿刊登在http://www.dhs.gov/xabout/structure/editorial_0842.shtm。 殘疾與外交 美國國務院的首要任務是外交工作,但它也涉及殘疾問題。除了要考慮如何為派駐世界各地的僱員及其家庭的需要提供方便外,美國大使館和領事館還為在東道主國家生活或旅行的美國公民提供服務。例如,一位有聽力障礙的美國婦女請求美國駐法國領事館幫助她向當地官員解釋工作犬的作用,因為當地官員只知有為盲人服務的導盲犬,而不知也有為聾人服務的助聽犬。 國務院還贊助開展有關殘疾問題的文化教育專案,有些交流專案面對殘疾學生,其中有兩個專案派遣美國教師或實習生到其他國家,為聾啞人的專案工作。其他有些項目雖不一定專門針對殘疾人,但有可能關係到有特殊需要的人。參加世界盃賽的運動員最近訪問了幾個國家,會見了很多團體,其中包括來自巴林殘疾人運動聯合會(Disabled Sports Federation)的聾啞足球運動員。該項目在巴林引起了當地媒體的廣泛興趣,有望導致更多的後續活動。 國務院的另一個辦公室邀請和派遣有專長的美國公民到世界各地開展項目。有時這些專案專家會有特殊需要,例如在派一名有聽力障礙的專家到上海開展專案時,需要同時派送一名手語翻譯;在一位失明的演講人帶她的導盲犬訪問印度時,必須作出特殊的安排。在美國,工作犬為盲人、聾啞人和其他殘疾人服務的情形並非罕見;而那些"理療"犬甚至被帶到醫院和養老院幫助安撫病人(研究表明這些狗可以起到幫助病人降壓、鎮痛、排解鬱悶的作用)。雖然安排殘疾人帶著工作犬前往有著不同規章制度和文化的國家給活動項目組織者造成一定難度,但付出這種額外努力頗為值得,因為這不僅使國務院的特使得到了在外國開展工作所需的支持,而且,如印度的例子所示,演講人的工作狗本身也能引起了某種媒體轟動,讓當地很多人接觸到新理念。 若想閱讀凱恩(Joyce Kaine)與她的工作犬在印度開展專案的經歷,請見:http://usinfo.state.gov/scv/Archive/2005/Jul/18-456527.html。 若想瞭解聾人國際專案的詳細情況,請見全球聾人聯絡網(Global Deaf Connection)http://www.deafconnection.org 和國際聾人合作專案http://academic.gallaudet.edu/courses/spa/CREPBerw.nsf。 技術:讓殘疾人獲得戰勝日常生活挑戰的能力 很多政府和非政府專案、研究中心、出版物和研究報告,關注與殘疾人有關的問題以及可以幫助殘疾人減輕困難的技術發展。與殘疾相關的專案涉及面很廣:面對面交流、遠端交流、行動能力、學習輔助手段、工作場所機器人,等等。正在進行的項目和最近公開的新技術進步多得不勝枚舉,不用說一篇文章,就是整期刊物也無法容納。
互聯網視頻為美國手語服務協會提供翻譯 試想:你沒有聽力,不能說話,必須依靠手語與人交流。你帶著受傷的孩子到醫院急診室,沒有人能夠向你解釋孩子的傷情、你該做什麼,下一步會怎麼樣。你越來越感到不安,而你無法提供醫生想知道的情況。這種時候你該怎麼辦? 在紐約,州政府制定規章準則的辦公室(Official Compilation of Codes, Rules, and Regulations)最近修訂了一條規定,醫療設施必須"在住院病人和門診病人提出要求的20分鐘內、在急診病人提出要求的10分鐘內"提供語言協助服務,無論所要求的語言是漢語還是美國手語。雪城和紐約州其他地方的醫療設施都在積極想辦法達到新規定的要求。人們正在認真研究的一種途徑是,通過互聯網視頻提供手語服務,即讓翻譯通過互聯網遠端"出診"某一醫療設施。互聯網有可能給擴大社會接觸帶來一種全新的能力,例如通過它提供手語的翻譯、心理健康諮詢、應急準備和救災服務等。 一項相關研究正在紐約雪城大學布拉特研究所(Burton Blatt Institute of Syracuse University)"創新基金"(Innovation Grant)的資助下,由雪城大學資訊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Studies)教授領導、紐約州各地醫院參與展開。作為第一階段,設在當地的三個研究單位探索利用互聯網提供美國手語服務的途徑。其中兩個單位是使用美國手語服務的醫院,第三個是提供此類服務的非營利機構。研究的課題包括:美國手語目前提供哪些服務,哪些服務得到使用?通過互聯網提供的美國手語服務帶來哪些新機會和新挑戰?雖然互聯網帶來令人振奮的新的業務和服務機會,但要普及互聯網手語服務還必須克服很多困難。困難之一是,如何貫徹《醫療保險便攜性和責任法》(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有關醫療機構必須保護病人的醫療資料和隱私的規定。在此項目的第二階段,將對紐約州14個縣的醫療衛生設施進行調查,瞭解它們能夠在何種程度上達到新規定所要求的美國手語服務,以及採用互聯網提供美國手語服務的前景。 |
本網站由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製作和管理。 與其他網際網路網站的鏈結不應視為對其內容的認可。 |
|||||
返回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