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化的教育制度
美國教育是一個複雜的話題,其原因是一所學校可能從幾個公有和私營機構獲得資助。例如,一個學生可以上一所私立中學,該校課程必須達到州制定的標準,一些理科課程可能由聯邦資金撥款。其體育運動隊的場地可能是當地公有場地。 不過,美國教育雖然很複雜,但我們仍可對其基本模式加以廣泛的描述。
美國大學水平以下的學生近90%就讀於公立小學和中學,這些學校不收學費,撥款依靠地方和州的稅收。小學歷來包括幼稚園和一至八年級。但在有些地方六年級後便小學畢業,學生上中學或初中七至九年級。同樣,中學或高中傳統上包括九至十二年級,但有些地方則從十年級開始。 不上公立小學和中學的學生大都上私立學校, 學生家長要交學費。五分之四的私立學校均由宗教團體開辦。在這些學校宗教教育是課程的一部分,也包括一些傳統的文化課程。(公立學校沒有宗教教育。公立學校的祈禱問題在第4章討論。)現在還有為數不多但日益增加的家長自己承擔教育子女的作用,這種做法稱為家庭教育。 美國沒有一個全國性學校制度。也沒有聯邦政府開辦的學校,軍事院校(如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學院)除外。但政府為公立和私立學校都參加的聯邦教育計劃提供指導和撥款,美國教育部監督這些計劃的實施。 按美國人的說法,學院是四年制高等學府,開設相關專業課程。例如,一所文科學院開設文學、語言、歷史、哲學和一些理科課程,而商學院則開設財會、投資和營銷等課程。許多學院是獨立的,向完成通常需要四年修完的課程的學生頒發學土學位。但學院也可是大學的組成部分。一所規模很大的大學往往有好幾所學院,各個研究生專業、一所或幾所專業學院如法學院或醫學院,一個或多個科研機構。(美國學院或大學往往都簡稱為"college")。
與公立中小學不同,公立學院和大學一般都收取學費。但其學費往往要比類似的私立院校低得多,因為這些院校沒有得到同等的社會支援。許多公立或私立院校的學生靠聯邦貸款資助,畢業後必須償還貸款。 宗教團體開辦的私立學院和大學約占25%。這些學校大多招收信仰不同的學生。還有許多私立院校沒有任何宗教關係。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大學都依靠三種資金來源:學費、捐贈(捐贈人的贈物贈款)和政府撥款。 私立和公立大學的教育質量無明顯差別。例如,加利福尼亞和佛吉尼亞的公立大學一般與常春籐聯合會,即由美國東北部八所著名私立大學組成的協會,定在同一水平上,但並不是所有高等院校都不相上下。名氣很大的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進入著名學府的競爭可能會十分激烈。 大學學生選上"主修"專業(他選擇的主科專業領域)課程,還上"選修課"(學生所選的非必修課)。據估計,美國大專院校開設1,000多門主修課程。
除必修課外(如一年美國歷史、兩年文學等),中學也和大學一樣開設選修課。學生歡迎的選修課有表演藝術、汽車駕駛員教育、烹飪和手工勞動(工具使用、木工和機械修理)。
1950年代以前必修課多,選修課少。到1960和1970年代,流行的趨勢是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但到了1980年代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重新審視這樣一種做法。他們關心的首要原因是選修課的增加可能與美國學生在數學、閱讀和理科課程的標準化考試中平均成績緩慢但卻持續下降關係密切。 同時,大學行政人員和商界經營管理人士開始抱怨一些中學畢業生需要補修所謂的閱讀、寫作和計算三門課程。1980年的全國普查報道約99%的美國成人有讀寫能力。但批評家們聲稱約13%17歲的美國人為"半文盲"。也就是說,他們沒有能力完成諸如說明書和填寫求職申請等日常任務。 專家們認真分析了80年代初平均成績下降的一切可以想見的原因。一個被抨擊的對象就是電視,人們指責電視節目平庸。批評家們說,美國兒童每週平均看25小時電視,太多。人們批評學校董事會發給教師的工資太少,結果導致優秀教師離開教育戰線,學生教材偏易,以便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文憑 -- 這是一種被稱為"課程弱化"的現象。 導致美國中學教育失敗的並不只有一個原因。同理,也決非一種辦法可以解決問題。美國教育部成立了一個全國委員會研究這個問題。1983年,該委員會提出了若干建議︰延長每日學時和學年;制定新的學生核心課程(四年英語、數學、理科和社會研究各三年、半年電腦科學);提高各科成績標準。因此,許多學校要求更嚴了,美國兒童的考試成績正在呈上升趨勢。 1989年,喬治.布希總統和所有50個州的州長制定了2000年以前必須達到的六個目標,為改革美國教育注入了新的動力。這六個目標是:
國會制定了一個稱為《2000年目標》的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各州均獲得聯邦撥款以幫助他們實現這些目標。到1996年已經取得進展 - 86%的美國學生完成了中學學業,全國數學和理科考試成績已經整整上升了一個等級,50%的四歲兒童已接受訓練為上學作好準備。 同時,人們已在努力確立全國統一的數學、理科、英語及歷史標準--這是比爾克林頓總統堅決支援的一項工作。1996年,他在全國州長協會教育最高級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說:"我認為你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對學生寄予很高希望--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學習....有能力評估他們是否在學習不但要獎勵他們還要讓他們負起責任來。"
美國學校的社會問題
學校正在以體現美國教育制度多樣性的種種方式處理這些問題。學校已經僱用或培訓大量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師。並在一些社區建立了雙語學校。學校開放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課程以融入非洲、亞洲及其它文化的教學內容。 學校還在為近40%不上大學的美國學生教授各種認知技能。取得必要技能委員會最近在一份報告中說:"有結實的腰板、渴望工作的願望和中學文憑一度曾是在美國開始人生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現在已不是這樣了。充分發展的大腦、繼續學習的願望和把知識運用於工作的能力是我們的青年走向未來的新的鑰匙,是我們商業成功以及國家經濟運作良好的新的關鍵。"
美國高等教育一瞥 美國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工業化國家處於領先地位。對於有些職業─ 法律、醫學、教育和工程學 ─ 大學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現在,60%多的美國人正從事與資訊處理相關的工作,中學文憑很少適合從事這類工作。其他職業對大學學位不作嚴格要求,但具有大學學位可增加個人的就業機會,提高其所得之工資。 在美國,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十分普遍,這一情況可追溯到1944年,在這一年國會通過一項法律,人們普遍稱之為《美國士兵權利法案》, (GI意指政府問題,是美國士兵的別稱,該法律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向軍人提供資助)。到1955年,有200多萬二次大戰和朝鮮戰爭的退役軍人利用這一法案上了大學。他們中的許多人出身貧窮,若不制定這一法律就不會有上大學的機會。此計劃取得了成功,從而改變了美國人對誰應該上大學的觀念思想。
大約就在同時,美國大學中的婦女比例已在持續上升。2000年,婦女獲得了57%的學位,1950年僅為24%。隨著1950和1960年代種族隔離的終結,非洲裔美國人上大學的人數也打破了記錄。今日,他們上大學的比例現在幾乎相等於全國人口的平均比率。2000年,56.2%的非洲裔美國中學畢業生被大學錄取,與之相比其中學畢業人數僅為63.3%。
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 做中學一樣,美國的大學也因為拋棄必修課程,開設太多選修課而不時受到批評。80年代中期,美國大學聯合會公佈了一份報告,呼籲向所有大學生傳授一個知識體系。國立教育研究所公佈的"投入學習中去"的類似報告作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認為大學課程與就業的關係變得 "過分密切"。該報告還告誡人們大學教育可能已不再使學生具備歷來把美國人團結在一起的"共有價值和知識"。 這些報告恰好與偏離文學藝術的趨勢相吻合。與以往相反,學生選擇主修領域的目的是為從事特定職業作準備。1992年,工商管理、通訊、電腦資訊科學、教育、工程學和衛生科學專業授予的學士學位佔51%。 這一流行趨勢提出的問題涉及到所有工業化國家的教育思想。在一個技術突破和學科高度專業化的時代,還需要具有廣泛背景和良好推理交際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嗎?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社會就應該採取措施鼓勵高等院校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嗎? 與外國同行一樣,美國的教育家仍在繼續探討這些問題。
|
美國沒有一個全國性學校制度。也沒有聯邦政府開辦的學校,軍事院校除外。 |
回到第5章 | 至第7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