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簡介

USA Literature in Brief

目錄
第一章
早期美國與殖民時代
第二章
民主的起源與革命後作家
第三章
浪漫時代的散文家與詩人
第四章
浪漫時期的小說
第五章
寫實主義的興起
第六章
現代主義與實驗作品
第七章
個人主義的興盛(上)(下)
下載英文PDF版 (474KB)
spacer
USA Literature in Brief

第四章

浪漫時期的小說

惠特曼﹑梅爾維爾﹑狄更生及同一時代的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與愛倫坡(Edgar Allen Poe),代表了美國的第一代偉大文學家。在小說家方面,浪漫派意象的表達,傾向以霍桑所謂的「羅曼史」(romance)形式,這是一種強化的情緒性的象徵小說。如霍桑所界定,羅曼史不只是愛情故事,還是用特殊技巧傳達複雜與奧妙意義的嚴肅小說。

不像大多數英國或歐陸小說家那樣用細節的堆砌來營造出現實般人物,霍桑﹑梅爾維爾和愛倫坡塑造出超越現實層次、充滿神話意義的角色。典型美國羅曼史的主角是一群心有所苦的被異化(alienated)個體。霍桑《紅字》(Scarlet Letter)中的亞瑟‧丁斯代爾(Arthur Dimmesdale)或海絲特‧普蘭(Hester Prynne)﹑梅爾維爾《白鯨記》(Moby-Dick)中的阿哈船長以及愛倫坡故事中許多被孤立、內心受到困擾的角色,都孤獨地對抗未知的黑暗命運,而他們所對抗的命運卻以某種神秘方式,源自他們內心最深處的無意識自我。象徵式情節揭露出受苦靈魂的隱藏行為。當時小說會有這種對於靈魂深處的探索,原因之一是長期缺乏穩定的住所。英國小說家珍珍‧奧斯丁(Jane Austen)﹑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安東尼‧特洛普(Anthony Trollope)﹑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和威廉‧薩克萊(William Thackeray),都生活在一個複雜、已經被充分描述的傳統社會,他們在作品中與讀者共享形成他們寫實題材的各種看法,其中尤以狄更斯為甚。

美國小說家面對的是一部爭鬥及革命史,一個有著廣大荒野的地理環境,還有一個流動、相對下比較沒有階級的民主社會。許多英國小說的主角出身貧窮,但由於美好的婚姻或突然發現自己有貴族血統,而在社會經濟地位上有所提升。這樣的情節不足以挑戰英國貴族社會的結構,反倒是給予認可。主角的崛起讓以中產階級為主的讀者群得到願望實現之感。

相較之下,美國小說家必須靠自己的設計。當時的美國仍有部分是尚未界定且持續變動的邊疆地區,來自各地的移民講著各種不同語言,過著陌生粗糙的生活方式。因此,美國文學故事中的主角可能會身處食人族部落,如梅爾維爾的泰皮(Typee),或探索一個庫柏「皮襪」般的荒野,或如愛倫坡故事中孤立的角色,從墳墓中觀看孤獨的景象,或如霍桑《年輕的布朗大爺》(Young Goodman Brown)中的主角一樣與魔鬼在森林中遭遇。美國文學的主要角色幾乎都是「孤獨者」。美國式的民主個體必須創造自我,嚴肅的美國小說家也必須推出新的創作形式,因此才有梅爾維爾小說《白鯨記》中蔓生的奇特形式,以及愛倫坡如夢般、飄盪的《亞瑟皮姆的故事》(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Herman Melville
Herman Melville
(Courtesy Harvard College Library)

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1819-1891)

梅爾維爾出身一個古老富有的家族,困父親去世而陷入貧窮。雖然有好的出身﹑家族傳統與自身的努力,梅爾維爾發並沒有受過大學教育。19歲時,他出海為生。他對船員生活的興趣是出自親身的經驗,他早期的小說大多來取材自親身經歷的海上旅程。他的第一本著作 《泰皮》(Typee), 是以他在南太平洋馬克沙斯群島(Marquesas)與泰皮斯(Taipis)民族一起相處的經驗為本。

梅爾維爾的傑作《白鯨記》,是部史詩般小說,內容描述捕鯨船廓德號(Pequod)與其船長阿哈的故事,由於阿哈執迷於搜尋一頭白鯨,最後導致船與船員的毀滅。這部作品看似寫實冒險小說,其實內含對人類處境的連串省思。

貫穿全書的捕鯨活動,隱喻著對知識的追求。阿哈所追求的雖然有哲學上意涵,卻帶來悲劇性結果。儘管有著英雄主義,阿哈仍無法避開最終的命定或詛咒。自然再怎麼美麗,仍是陌生且潛藏殺機。在《白鯨記》中,梅爾維爾挑戰愛默生的樂觀想法,即人類可以了解大自然。大白鯨莫比狄克(Moby-Dick)是個深不可測的廣大實體,主宰了整部小說,同時也牽動著阿哈。一些關於鯨魚和捕鯨的事實,並無法解釋莫比狄克,反倒成為一些象徵。在梅爾維爾堆砌的事實背後,有一神秘的意象,但是否關於善或惡﹑人性或非人性,則沒有解釋。

阿哈堅持想像有一個沒有時間存在、價值絕對的英雄世界,卻又不明智地要求一個完整的「本文」(text),也就是一個答案。小說中顯示沒有任何完整本文的存在,也沒有最後的答案,或許死亡除外。一些文學典故穿梭其中,像阿哈這個名字是取自聖經舊約中的一位國王,他渴求完整、浮士德式的上帝般知識。就像索福弗克里斯(Sophocles)戲劇中伊底帕斯王(Oedipus)為了錯誤知識而付出悲劇性的代價一般,阿哈在死前也失去雙眼。

阿哈的廓德號船名是取自一個滅亡的新英格蘭印第安部落,因此隱含著注定要毀滅的命運。捕鯨其實是一項重大產業,在新英格蘭地區尤其重要。鯨油能供給能源,特別是作為油燈之用。因此鯨魚實質上是為世界「發光」。該書有歷史上的共鳴。捕鯨業本質上是種擴張主義,並且與歷史上所謂美國人的「顯見之命」(manifest destiny)有關,因為美國人需要在全世界航行以找尋鯨魚(實際上,夏威夷當時會落入美國的統治,是因為它是美國捕鯨船的主要燃料補給基地)。廓德號的船員代表所有的種族與不同的宗教,暗示美國不但是種普遍性心態,還是個民族大熔爐。最後,阿哈體現了民主式美國個人主義的悲劇一面。他堅持個人的尊嚴且勇於對抗對宇宙的無情外在力量。

>>> 第五章 寫實主義的興起

spacer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