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簡介

USA Literature in Brief

目錄
第一章
早期美國與殖民時代
第二章
民主的起源與革命後作家
第三章
浪漫時代的散文家與詩人
第四章
浪漫時期的小說
第五章
寫實主義的興起
第六章
現代主義與實驗作品
第七章
個人主義的興盛(上)(下)
下載英文PDF版 (474KB)
spacer
USA Literature in Brief

第二章

民主的起源與革命後作家

過程艱苦的反英國獨立革命(1775年至1783年)是第一個反抗殖民勢力的現代解放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當時許多人來說,似乎是一個神蹟,意謂著美國與其子民注定成就不凡。軍事勝利助長了國家主義,大家認為一個偉大新文學應該就要出現。可是,除了一些優秀的政治性文章外,革命期間或之後不久,幾乎沒有什麼重要作品可言。

美國人痛苦地意識到自己過度依賴英國的文學模式,因此極力想找出本土文學。美國很晚才在文學上取得獨立地位,原因是一直無法擺脫對英國的認同﹑對英國或古典文學模式的過度模仿以及經濟政治條件的惡劣。

James Fenimore Cooper
James Fenimore Cooper (Courtesy Library of Congress)

詹姆士菲尼莫庫柏(James Fenimore Cooper)( (1789-1851)

詹姆士‧菲尼莫‧庫柏(James Fenimore Cooper)和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一樣,都是美國早期的偉大作家。如同該時代其他的浪漫派作家一般,他喚起一股懷舊之情(在他那個年代,指的就是之前的美國拓荒時期,剛好也是歐洲的殖民時期)。在他的作品可以找到過去「黃金年代」的強力神話以及失去它後的刺心之「痛。」

華盛頓‧歐文前後的美國作家都在歐洲的傳說﹑城堡及偉大的主題中尋找題材,庫柏卻創造出美國的基本神話:歐洲人是在美國重演伊甸園中的墮落。大自然的週期性循環只有在被消滅時才可窺見:荒野在美國人眼前消失,在即將到來的拓荒者者眼前如海市蜃樓般消失不見。這是庫柏對於吸引殖民者前來的「新伊甸園」 — 荒野 — 遭到諷刺性的毀滅,所勾勒出的基本悲觀景象。

身為貴格教派家庭後代的庫柏,成長在父親位於紐約州中部偏僻奧特希哥湖(Otsego Lake)的莊園,該地現為庫柏鎮(Cooperstown)。在庫柏的童年時期,此地雖然相當平靜,過去卻曾生過印度安人大屠殺事件。年輕時的庫柏曾在奧特希哥湖看到拓荒者與印地安人,後來,膽大妄為的白人移民闖入他的土地。

庫柏創造出著名的文學角色納提邦波(Natty Bumppo),以代表他所認為的拓荒者 —不但要是一名紳士,還是傑佛遜式的「天生貴族。」早在1823年的《開拓者》(The Pioneers),庫柏已經開始構思這個角色。納提邦波是美國文學首位知名的拓荒者角色,也是無數後世牛仔與荒野英雄角色的先驅。他是個理想化、正直的個人主義者,比他所保護的社會還要來得好。貧窮孤立卻純潔的他,是倫理價值的試金石,並預示後來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比利‧巴德(Billy Budd)角色以及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哈克芬(Huck Finn)角色的出現。

納提邦波取材自和庫柏一樣出身貴格教派的美國拓荒者丹尼爾‧布恩(Daniel Boone),他和布恩一樣都是個傑出的樵夫,生性平和,由印地安人扶養長大。布恩與小說中的邦波都愛好大自然與自由。他們不斷西進以逃離由他們引進荒野、卻又步步進逼的新到移民者,卻在有生之年成為傳奇人物。

庫柏完成一套被稱為《皮襪故事》(Leather-Stocking Tales)的5部小說集,中間由納提邦波的一生串連起來。它是庫柏最傑出的作品,為一部大型散文史詩,背景是北美大陸,主要演員是印地安人,社會背景則包含了重要戰爭與西進移民。這部小說集活生生地呈現了1740至1804年間的美國邊疆,刻畫出一波又一波前來開疆闢土的移民,先是居住在原始荒野的印地安人,接著是第一批抵達的白人,他們裡面有斥候﹑士兵﹑貿易商與拓荒者,再來是貧窮粗鄙的家庭,最後抵達的是中產階級,他們帶來第一批專業人士,裡面有法官﹑醫師和銀行家。新一波的移民總是取代前一波的移民,像是白種人取代並迫使印地安人往西遷徙,經過「文明洗禮」的中產階級,在建立學校﹑教堂與監獄的同時,也取代了比較低下的個人主義式拓荒者,這些拓荒者往西遷,卻又取代早他們一步抵達的印地安人。庫柏讓人們憶起這些綿延不絕又無可避免的移民潮,同時呈現其中的得與失。

就像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福斯特(E.M. Forster)、梅爾維爾等作家所觀察到的,差異性極大的不同文化會彼此互動,庫柏是個文化相對主義者,瞭解沒有任一文化可以攘擴所有的好處與優點。
 

>>> 第三章 浪漫時代的散文家與詩人

spacer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