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媒舞台加布裡埃爾·維曼(Gabriel Weimann) | ||||||||||||||||||||
---|---|---|---|---|---|---|---|---|---|---|---|---|---|---|---|---|---|---|---|---|
|
恐怖心理 從初期起,恐怖就包含大眾心理因素。"恐怖"(terror)一詞 來自拉丁語"terrere",其意思是"令人恐懼或害怕"。 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期間,恐怖統治 (Reign of Terror)導致17000人被殺頭,行刑全都在大庭廣眾面前,並伴之以聳人聽聞的宣 傳,目的是在膽敢提出反對意見的民眾中間散佈恐懼。 我們可以從製作及上演一部戲劇的有關要求來理解現代恐怖主義,即需要一絲不苟地 準備腳本,選擇角色、佈景和道具,排練以及對舞台進行實時控制。像具有強烈吸引力 的舞台劇作或芭蕾舞表演一樣,恐怖活動的媒體導向特別需要注意細節,這樣才能產生 效果。對恐怖分子而言,殺人畢竟不是目的,而是用來實現"殺雞給猴看"效應的手段。 2 在科學技術創造的機遇倍增的同時,恐怖分子也在努力加強其使用傳播媒介的技巧。 正如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期間精心製造了襲擊以色列運動員事件的恐怖分子之一作證 說:
現代"恐怖劇場"最具有震撼力、最殘暴和編導最完美的表演是2001年9月11日對美國發 動的襲擊。那年11月,本·拉登(Osama bin Laden)在談到這次襲擊時稱自殺性恐怖分子為 "伊斯蘭先鋒",並讚揚"這些年輕人在紐約和華盛頓以實際行動發出的聲音使世界所有其他 地方進行的演講黯然失色。這些聲音能為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理解,甚至能為中國人 理解。"4但是,對本·拉 登而言,最重要的受眾不是美國公眾,而是穆斯林國家的民眾。大眾傳媒和政治領袖給 予他的關注使他從一個無名之輩竄升為世界知名的人物。 布麗吉特·納科斯(Brigitte Nacos)在她2003年發表的專著中指出,本·拉登透露說, 他首先視恐怖主義為傳遞信息的工具──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話語"──他總結說,美國人 尤其聽到了9.11事件發出的迅息並作出了適當的心理反應。 他說:"美國從南到北、從東 到西到處驚恐不安。為此,我們感謝真主。 "5 納科斯說,恐怖分子通過對美國的沉重打擊,利用大眾傳媒對全球議程獲得了控制權, 將有關的討論從對數千名被害人士的哀痛轉變成在全球申訴他們自己的不滿。恐怖兇手 也許實現了他們最重要的媒體目標:宣傳他們自己、他們的事業、他們的不滿以及他們 的要求。 他們在那次事件中選擇的目標是美國的財富、力量和傳統的象徵。根據"基地"組織在 訓練營地使用的手冊,吸引輿論關注在當時大概是──現在仍然是──壓倒一切的考慮。 因此,聖戰鬥士得到的指示是選擇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倫敦的大本鍾和巴黎的埃菲爾鐵 塔等"情感標誌"作為打擊目標,因為毀滅這些目標會"引起極度的關注"。6 通訊技術的進步使9.11成為有史以來收視率最高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 恐怖主義媒體節目的製作 現代恐怖主義最有影響的理論家之一是巴西人卡洛斯·馬裡蓋拉(Carlos Marighela)。 他的《袖珍版城市游擊隊手冊》("Minimanual of the Urban Guerrilla")成了全球恐怖主義分 子的必讀資料。他寫道:
以宣傳為目的的恐怖主義的出現使一些學者重新思考設計他們的研究工作:"對作為 一種象徵性行動的恐怖主義的分析可以像對其他傳播媒體的分析一樣,把它分為四個基 本方面來進行:傳播者(恐怖分子)、目標受眾(宣傳對像)、信息內容(爆炸、伏擊)及反饋 (目標受眾的反應)。"8 拉爾夫·道林(Ralph Dowling)建議運用"語彙類別"("rhetoric genre"),他指出:"恐怖分 子使用重複的語彙形式,使媒體不得不加以報導,恐怖主義非如此便無法實現其目標。 "9 一些恐怖活動已變成鮑耶·貝爾(J. Bowyer Bell)所定義的"恐怖主義景觀", 10可以最有效地將其作 為"媒體事件"來分析。例如,真主黨對以色列目標的襲擊總是被錄製下來,因此一些分析 人士認為,每一個恐怖小組由至少四名成員組成:襲擊者、攝影師、錄音師和製作人。 顯然,恐怖分子在策劃行動時,媒體是一項重要的考慮。他們根據媒體傾向來選擇襲 擊目標、地點和時間,努力滿足新聞價值、新聞時間表和截稿期的要求。他們編輯和匯 集視頻材料,如電影、襲擊活動和人質被迫"招供" 的錄像片段、採訪記錄以及執行暴力活 動者的效忠宣言,同時也播放符合專業要求的新聞報導和發佈視頻新聞。 現代恐怖分子把充作時事新聞的宣傳直接或間接地供給媒體。他們還監督有關的報導, 嚴格審視新聞記者及其所在的媒體機構。恐怖分子對記者施加的壓力表現為很多形式, 從公開和友好的接待到直接威脅、恫嚇,甚至以謀殺要挾。 最後還要指出一點,恐怖組織經營自己的媒體,包括電視頻道(真主黨的"馬那爾"和"基 地"組織的"哈里發之聲")、通訊社、報紙雜誌、廣播電台及錄音帶和錄像帶,最近又開始 建立互聯網網站,可謂無所不及。 新戰線:互聯網上的恐怖 後現代恐怖分子正在利用全球化和現代科技成果策劃、協調和實施其毀滅性的活動。 這些恐怖分子在地域上不再限於某一領土,在政治上或金融上不再依賴於某一國家, 他們現在靠著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先進通訊能力來推進其殺害無辜的議程。1998年,美國 國務院指定的外國恐怖組織(Foreign Terrorist Organizations)中只有不到一半設有網站;到 1999年年底,幾乎所有這些恐怖組織都建立了網站。今天,所有正在活動的恐怖組織都 建立了至少一個網站──我們從1998年到2007年進行的監測表明,宣揚恐怖主義的網站、 網上論壇和聊天室達5000多個。11 恐怖主義和互聯網在兩個方面互為關聯。第一,互聯網已成為恐怖團體和個人在發動 心理戰的同時傳播仇恨和暴力信息、相互之間和與其支持者及同情者交流的論壇。第二, 恐怖分子個人和組織曾試圖襲擊電腦網絡,即已為人們熟知的網絡恐怖主義或網絡戰。 但是,從目前看來,恐怖分子對互聯網的使用和受益多於對互聯網的襲擊。 以電腦為媒介的通訊對恐怖分子有如天賜:這種通訊方式分散,不受任何控制或限制, 不受審查,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現代恐怖主義的各級組織普遍採用鬆散的網絡結構, 互聯網是它們進行外部和內部聯絡的理想途徑,至關重要。 但是,恐怖分子所利用的互聯網服務中,網站只是其中之一;他們還利用許多其他網 上通訊途徑,包括電子郵件、聊天室、網上俱樂部、網絡論壇、網上留言板等。 這些網站有很多被用來開展打擊敵對國家及其軍隊的心理戰。它們登載各種恐怖鏡頭, 包括:人質和被擒人員被處決(往往以原始的砍頭方式)、軍事人員被狙擊手暗殺、直升飛 機被迫擊炮擊落、或軍車被路邊炸彈或自殺爆炸手炸毀等。這些通過文字或圖像傳遞的 信息試圖嚇阻敵人,令其喪失士氣,或製造負罪感、疑慮及內心的異見,同時向各國政 府及民眾傳遞威脅的信息。這就是:"我們殺誰都不在乎,你們誰也無法受到保護。"他們 利用人們對恐懼的反應張揚其力量。 恐怖主義的宣傳手段 恐怖主義網站的一個共同點是為使用暴力進行辯護。在對這種手段進行分析方面,艾 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關於"道德脫節"("moral disengagement"的理論很有指導意義。 12 雖然這個理論不是專 門針對恐怖分子提出的,但像刑事犯罪分子一樣,恐怖分子企圖通過下列手段抹去自己 與使用暴力的罪惡行為之聯繫:
對恐怖分子網站使用的話語進行分析便可發現,使用最普遍的道德開脫方法是"轉嫁 責任"。暴力一律被說成是對付敵人的壓迫必要手段,把因此而發生的所有謀殺和殘害都 歸咎於他人。例如,促使聖戰者從事恐怖活動的最根本的原因被轉移至真主安拉,以圖 在讚美"殉教"時給謀殺和殘害活動塗脂抹粉。 恐怖分子網站使用的另一個論點是,給任何反對現有權力機構的團伙的所有成員冠以 "自由鬥士"的稱號,從而將之合法化,而將反對他們的任何人稱為"真正的恐怖分子"。 最後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崇尚暴力的恐怖主義組織的一些網站充斥著非暴力的說辭─ ─如聲稱"熱愛和平"和表示支持外交解決方案。這種將圖像和論辯共同使用的手法是要影 響所有受眾。 未來的挑戰 利用媒體宣傳恐怖主義的現象對民主社會和倡導自由的價值體系提出了一項艱巨的挑 戰。這一威脅不限於操縱媒體和發動心理戰;它還包括對新聞自由和反恐人士的言論自 由加以限制。 民主社會該如何應對呢?由於恐怖分子傳播的大多數言論都受到美國憲法或西方社會 類似法律的保護,因此這是一個極端敏感和微妙的問題。 技術帶來了觀念的轉變:通過使個人能夠免費獲得信息和利用大眾傳媒,新技術增強 了個人相對於國家或社會的能量。互聯網作為一種大眾媒體之最大益處在於其開放、自 由、不受監管的特性。不正當地利用互聯網是否是民主不可避免的代價之一呢?我們應 當尋求一種既維護民主自由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恐怖分子濫用互聯網的折衷辦法,以便 防患於未然。 本文表達的意見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註釋 (1) P. Wilkinson, Terrorism Versus Democracy
(London: Frank Cass,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