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伊拉克的殉教神話穆罕默德·哈菲茲(Mohammed M. Hafez) | ||||||||||||||||||||||
---|---|---|---|---|---|---|---|---|---|---|---|---|---|---|---|---|---|---|---|---|---|---|
|
伊拉克聖戰者面臨一場困難的宣傳戰。他們傳播的信息必 須實現五項目標:吸引伊拉克境內外可能的招募對像;為殺害平民和穆斯林同胞的暴亂 襲擊行動尋找借口;解除可能阻止其同夥用自殺襲擊方式殺害平民的自我抑制規範;使 暴力組織合法化;反駁伊拉克和穆斯林世界各國政府的說法。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他們炮製出一些功利主義、意識形態和神學方面的論點。但是, 為了避免給宣傳對像造成過多的信息負擔和使討論過於複雜化,聖戰者們依賴訴諸情感 的敘述來塑造"英勇殉教鬥士"的形像,從而將其信息簡單化。 他們在網上發佈自殺爆炸手的錄像片段和生平介紹,以人民遭受屈辱、敵人勾結串通 和聖戰者解救眾生為題大肆歪曲事實,以便將對手妖魔化,並促使其同夥"英勇獻身"。他 們誇大婦女遭受的虐待,訴求於男性的陽剛氣概,為的是用羞辱的辦法促使男人保護自 己的"母親和姐妹"。這種訴諸情感的伎倆不僅是為了贏得一小撮活動分子的支持,更是為 了爭取廣大穆斯林公眾的支持。 此類宣傳往往圍繞三個主題依次展開,就好像是一出三幕劇。
這三幕的敘述有時是分開進行,但經常是被編織在一起,以闡述某一問題、原因和解 決辦法。 本文通過大量運用自伊拉克暴亂開始以來出現的有關聖戰者的資料來探討伊拉克的殉 教神話。這些資料包括錄像片段、錄音、自殺爆炸手的傳記、網絡雜誌、網上發表的圖 片等。討論的重點是聖戰者如何塑造"殉教者"的形像。聖戰者將自殺爆炸手吹捧為為真主 和穆斯林國家作出最大犧牲的有高尚道德情操之士,從而把人們的注意力從他們製造的 暴行及其受害者身上轉移開來。 必須從一開始便明確指出,錄像片段和生平介紹中對爆炸手的描繪具有高度的蠱惑性。 本文之所以側重於探討殉教神話,是為了揭示恐怖組織如何通過扭曲的敘述來達到其宣 傳目標,而並不意味著這些神話是對真實的反映。 背景 自2003年以來,伊拉克的自殺性爆炸事件超過了哈馬斯在以色列、真主黨在黎巴嫩和 泰米爾猛虎組織在斯里蘭卡策動的自殺性爆炸事件的總和。這些爆炸事件絕大部份是以 伊拉克安全部隊和什葉派平民為目標,而不是攻擊聯盟軍隊。這些自殺爆炸手中的很多 人──可能是大多數人──是非伊拉克籍的志願人員,多數人與在1990年代在阿富汗接 受培訓的"第二代"聖戰者建立的聖戰網絡有聯繫。這些激進分子在自己的祖國或寄居國家 被通緝,那些應招的新人則是因為看到伊拉克穆斯林遭受苦難而感到憤怒。 伊拉克暴亂分子使用的手段各種各樣,其中最致命的是路邊炸彈(IED)和自殺爆炸手駕 駛的汽車炸彈。但是,暴亂分子也恫嚇聯盟軍隊僱用的翻譯和體力勞動者等"同謀者";破 壞電站、輸油和供水設施及管道、以及各種重建項目;向盟軍駐地發射土製火箭和迫擊 炮,對飛機和直升機發射地對空火箭彈;綁架本國公民和外國人以索取贖金,或將其處 決,以及綁架安全部隊成員和"間諜"進行審問或槍決;用背心炸彈從事自殺襲擊活動。 暴亂分子還襲擊國際組織(如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如紅十字會)以及外國政府代表。他 們襲擊了約旦和土耳其大使館,殺害阿爾及利亞、埃及和俄羅斯外交官員。 暴亂分子選擇這些襲擊目標有其戰略邏輯。擴大暴力活動的目的是要在民眾中間廣泛 製造不安全感,導致派系間的分化和經濟崩潰。所有這些後果會使新秩序失去合法性, 使暴亂分子能夠將自己描繪成遜尼穆斯林的唯一保護者,以便能夠贏得他們的支持;同 時造成國家機器癱瘓,使中央政權無法壟斷武裝力量,以便那些野心遠遠超越伊拉克邊 界的聖戰者建立一個行動、招募和訓練基地。 為自殺性襲擊開脫 伊拉克的"基地"組織宣稱對截至2006年2月在伊拉克發生的30%的自殺襲擊事件負責。 自2006年10月以來,為"基地"組織作掩護而建立的伊拉克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聲 稱對那裡發生的幾乎所有自殺襲擊事件負責。 "基地"組織下屬的巴拉·本·馬利克旅(al-Bara Bin Malik Brigade,自殺爆炸小隊)的頭 目阿布·安薩裡(Abu Dujana al-Ansari)在專為被打死的恐怖主義頭目阿布·穆薩卜·扎卡 維(Abu Musab al-Zarqawi)製作的圖片剪輯中,為針對"現代最強大和最先進的軍隊"發動自 殺襲擊開脫。安薩裡說,自殺旅是應本·拉登早些時候發出的號召而成立的,其目的是 對敵人實行恐怖打擊和衝破其防線,以挫傷其士氣。 但是他們又是怎樣為襲擊自己的穆斯林同胞辯解的呢?伊拉克暴亂分子──而不只是 與"基地"組織有關係的暴亂分子──的回答是:伊拉克安全部隊不過是佔領軍的爪牙而已。 此外,"基地"組織說,什葉派民兵襲擊、拷打和殺害遜尼派民眾,在檢查站虐待和侮辱他 們,為佔領軍充當間諜。他們的很多錄像都以此為主題。在為襲擊伊拉克官員作辯解時, 民族主義者和沙拉菲(Salafi)聖戰暴亂分子說,這是個沒有合法地位的政府,它不過是個傀 儡政權,是在敵人的扶持下上台的,他們得以統治伊拉克只是因為秉承了盟軍的旨意, 而完全無視民主選舉的事實。 世俗主義、民族主義和什葉派教義(Shiism)被描繪為"十字軍"和"猶太復國主義者"實施 其邪惡陰謀的工具。聖戰者的論點是:世俗主義將世界分為宗教和非宗教領域,這與伊 斯蘭教相對立,因為它違背真主對真理與謬誤、可行與禁忌的最高權威;民族主義則培 養基於語言、國土和邊界的狹隘認同,而不是穆斯林社區更廣大的團結統一;聖戰者稱, 什葉教派將一種異端邪說提升到支配地位,什葉派教徒是反對真信者的最危險的工具, 因為他們"看似"伊斯蘭,但是在聖戰者的現實裡,他們憎恨奉行遜奈(Sunna)的人,一有機 會就背叛他們。 這些意識形態上的辯解是針對一小撮決心獻身的聖戰者而提出的──這些人可能會對 暴亂分子的某些策略或打擊目標提出質疑,特別是在不分青紅皂白地襲擊穆斯林同胞的 問題上。在針對更廣大的穆斯林民眾進行有爭議的宣傳時,他們往往伴之以生動的圖像 和訴諸情感的敘述,以期對穆斯林公眾的良知起到震撼作用,將什葉派穆斯林和伊拉克 安全部隊妖魔化,加劇世界各地穆斯林的威脅感。 伊拉克暴亂分子並不完全依賴於意識形態的說教來爭取對殉教行動的支持。他們還謀 求利用深藏在阿拉伯和穆斯林文化和精神中的情感和個人的主題來蠱惑持不同意識形態 和政治觀點的人。他們的宣傳圍繞三個主題:和屈辱、因同流合污而造成的軟弱無能、 以及通過信仰和犧牲獲得救贖。 屈辱 有關在冷酷而又傲慢的強權手中遭受屈辱的主題是這些宣傳的核心內容。集體受辱的 圖像經常以2003年伊拉克戰爭初始階段的鏡頭開始,描繪力量對比的懸殊,展示清真寺 遭到毀壞、受害者身上流著鮮血和被抄家等訴諸情感的照片。所有這一切,特別是來自 阿布哈里卜監獄(Abu Ghraib)的圖像,使人們能夠具體感受到屈辱感,加劇了很多穆斯林 的無力感和憤怒。 伊拉克的圖像通常與在穆斯林地區──特別是巴勒斯坦──發生的其他衝突揉合在一 起,其目的是要傳遞兩個信息。第一,世界各地穆斯林遭受的痛苦和屈辱並非沒有關聯, 而是全部來自"十字軍-猶太復國主義聯盟"一連串的侵犯行徑。這一信息加深人們的威脅感, 從而為採取非常手段抗擊"破壞伊斯蘭教的陰謀"進行辯解。 第二個信息是,伊拉克是對伊斯蘭的敵人開戰的中心戰場。實際上,對聖戰者來說, 在伊拉克的戰鬥與在巴勒斯坦、車臣、克什米爾、沙特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其他地方的 戰鬥一樣,因為這一切都是同一場鬥爭,而不是孤立的戰爭。在如此界定這一衝突時, 暴亂分子可以號召各地的聖戰者到伊拉克來,並聲稱在伊拉克取得勝利就是在所有穆斯 林土地上取得勝利。 聖戰者還在大肆宣揚婦女在外國人和伊拉克保安部隊受手中遭受侮辱和苦難的主題。 士兵闖進家門搜查暴亂分子時女人們驚恐萬狀的圖片、婦女被抓走的錄像、有關婦女被 劫持或被扣押並遭受侮辱的謠言,或更有甚者,她們被伊拉克軍隊作為人質,以交換被 通緝的暴亂分子等等。毫無疑問,這些宣傳鼓吹部族文化中流行的有關男子漢氣概的觀 念──崇高、榮譽和英雄──這些觀念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具有這些男子漢氣概的標 志往往是熱忱地保護和控制女人,使她們不至於在與男性的關係中出問題,從而給全家 人或族人帶來恥辱。 無能與同流合污 這種宣傳的目的之一是要表現聯盟軍隊的"傲慢"和穆斯林政府與之所謂的"同流合污 "。暴亂分子在錄像中經常採用喬治·布什總統(George W. Bush)在美國航空母艦上宣佈伊 拉克戰爭取得勝利的鏡頭。接下來通常是一段美國軍隊在伊拉克大街上行進或走過薩達 姆·侯賽因宮殿的鏡頭。偶爾會看到一名美國士兵將美國國旗插在巴格達薩達姆塑像頂 上這一人們已經看熟了的圖像。 緊接下來是阿拉伯領導人──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埃 及總統胡斯尼·穆巴拉克以及盟軍進入伊拉克後的伊拉克領導層( 伊亞德·阿拉維(Iyad Alawi)、易卜拉欣·賈法裡(Ibrahim al-Jaafari)、賈拉勒·塔拉巴尼(Jalal Talabani)和阿卜杜 勒-阿齊茲·哈基姆( Abdel Aziz al-Hakim)等──與盟國領導人布什總統和英國首相布萊爾 在一起的圖像。圖像中這些領導人或是面帶笑容,或是在擁抱。另外還有阿拉伯和/或西 方領導人與以色列領導人在一起的圖像,特別是2004年在阿克薩烈士旅(al-Aqsa)起義,即 第二次起義(intifada)期間(2000-2005)布什總統與以色列前總理阿里埃勒·沙龍(Ariel Sharon)在白宮握手的照片。 這些圖像之所以重要有五個原因:
通過信仰和犧牲獲得救贖 如果這齣劇的第一幕和第二幕不繼以第三幕的話,其結果可能是令人感到無望無助。 第三幕提出的是解決方案:全體穆斯林通過信仰真主和在追隨真主的道路上犧牲奉獻可 獲得拯救和贖解。 第三幕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圍繞殉教和殉教者講述的神話。伊拉克"基地"組織大肆宣傳 願意為救贖自己的國家和為孤苦無援的穆斯林──特別是婦女──遭受的苦難復仇而犧 牲的穆斯林的英勇形像。有關殉教者的宣傳品發表在網站上、包含在行動錄像中、並收 錄於"基地"組織的網上刊物《殉教英烈列傳》(Biographies of Eminent Martyrs)。 這些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簡短、前後矛盾、但具有很強宣傳性的信息,反映了構成殉教 神話的至少四個主題:
真誠地獻身宗教:暴亂分子製作的錄像充斥著虔誠的穆斯林祈禱、口裡念著 "真主偉大"(allahu akbar)的場面──包括他們正在執行放置爆炸裝置之類的行動時。自殺 爆炸手幾乎毫無例外地被表現成篤信宗教的人。關於他們的記載往往詳細描繪"殉教者"在 不停地祈禱,研讀或背誦《古蘭經》,超出其宗教義務自願虔誠地祈禱。 對獻身宗教的虔誠的強調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只有在爆炸手是因信仰真主而戰和為真 主而死,其自殺性爆炸才能被視為殉教。如果某人的動機並非源於對真主的熱愛和在追 隨真主的路徑上奮進,那麼他(她)將不能得到如殉教者一般的回報。也許更重要的是,薩 拉菲聖戰主義者(jihadi Salafis)認識到,穆斯林政府試圖將聖戰主義者描繪成"離經叛道"和 誤入歧途者,對伊斯蘭教知之甚少,他們執行自殺襲擊是被洗腦的結果。因此,強調爆 炸手的宗教信仰是"基地"組織反擊此類說法的手段。 願意為了真主而犧牲個人的錢財和家庭個人關係:"基地"組織的宣傳把"殉教 者"描繪成為履行更高職責──聖戰和殉教──而放棄一切珍貴東西的人。他們稱,很多 自殺爆炸手來自富裕家庭或是作出了個人犧牲,如把汽車賣掉,動用自己微薄的積蓄或 靠捐助旅行到伊拉克。很多有關這些人的記載都大肆渲染父親離開剛出生的嬰兒或丈夫 離開妻子在追隨真主的道路上戰死的具有震撼力的形像。 這些宣傳的目的是激勵別人,為獻身伊斯蘭教制定新標準。他們要求,為了做一個好 穆斯林,只是經常祈禱和履行個人的禮拜義務是不夠的,還須竭盡全力前往聖戰之地並 為之獻身。 期盼執行"殉教行動":我們在這些記載中反覆看到,"殉教者"急於要為真主殉 道,在其請求被拒絕或延遲時感到沮喪。幾乎每一個錄像片段都顯示爆炸手幸福的表 情:他們在跑向裝滿炸藥的汽車時面帶微笑地揮手再見,體現了犧牲的快樂和一定在天 堂得到回報的主題。 這一期盼和快樂的主題是要表現爆炸手既不是被迫也沒有受到洗腦才去執行自殺襲擊 任務的。但是,伊拉克的衛星頻道常常播放受挫爆炸手的"坦白"──他們稱他們不知道他 們就要執行自殺行動,因為在他們以為他們不過是將卡車開到目標點時,實際上有人控 制著引爆裝置。有些人據說是雙手被綁在方向盤上,另有人說被注射了藥品,還有人給 他們看色情錄像,目的是引起他們的興奮以致想上天去會仙女。因此,期盼死亡的主題 是要反駁有關的指控,將自殺爆炸手描繪成能夠完全把握自己的選擇和命運的忠勇烈士。 成功獻身:殉教者的傳記毫無例外地強調──更多時候是誇大──自殺行動 的成功,好像要讓應招者放心,他們的犧牲不會毫無價值。他們聲稱,一次個人行動消 滅的"叛教者"、"十字軍"和"CIA特務"往往高達數百人。他們經常宣稱爆炸死亡人數超過媒 體報導的數字──因為媒體"依賴的是美國人發佈的數字"。他們還經常說美國人把死者扔 在河裡或者草草掩埋,以掩蓋實際死亡人數。鑒於他們的"成功",這些作者將每一次行動 稱為"征服"(ghazwah),如ghazwit al-Nasiriyah (即在納西裡耶襲擊意大利士兵並造成31人喪 生的行動)。使用ghazwah這個詞具有特殊用意,它原本指伊斯蘭早期歷史上的戰鬥,在該 歷史時期,穆斯林最終戰勝了不信仰真主的人。 識破騙局 殉教神話不足以解釋伊拉克所有的自殺爆炸。但是,意識形態、宗教界定和情感敘述 有助於解釋聖戰者如何破除不贊成謀殺和暴力的自我抑制規範,使他們即使在從事不道 德行為時也好像是道德力量的代表。 殺害穆斯林同胞的依據建立在訴諸情感、刺激感官的宣傳之上,此類宣傳將穆斯林遭 受的痛苦和屈辱同無能的穆斯林領導人及其代理人與西方壓迫者的所謂狼狽為奸聯繫在 一起。這些極端主義者聲稱西方壓迫者企圖摧毀伊斯蘭教和統治穆斯林國家。通過如此 給這場鬥爭定調,聖戰者給人造成的印象是,需要"英勇"的同志挺身而出,打擊那些與敵 人同流合污者,挽回民族的聲譽、洗滌遭受屈辱的羞恥。 瞭解這些欺騙手法是打擊恐怖主義的重要一步。 本文表達的意見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