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健康相關性

D.A.亨德森
(D.A. Henderson)

目錄
內容提要
序言
關於全球化的一次對談
促進轉變的美國經濟政策:貿易、增長與發展三者掛鉤
職業環境變化──採訪丹尼爾.平克
一位歐洲人看美國文化的影響
影集
國際名人風貌
全球化與人權和民主
犯罪與恐怖主義的全球化
全球健康相關性
高等教育中的全球問題
文獻目錄
網址資料
 


    D.A.亨德森

D.A.亨德森醫學博士是匹茨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醫學與公共衛生學教授,也是生物安全中心(Center for Biosecurity)的專職研究員,並擔任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的顧問,為如何應對公眾衛生緊急情況提供咨詢。他曾經擔任世界衛生群組織(WHO)消滅天花病項目的首席醫務專員。

過去20年中發現的新傳染病數量驚人。其中有些只危及少數國家,而艾滋病則傳播廣泛,最終成為一種全球傳染病,是世界第四大致命疾病。連同其他一些嶄露頭角的疾病,新疾病總共至少有大約30種。將來還會出現更多的傳染病,這是因為最近幾十年以來,人口、技術與社會發生的劇烈變化,使傳染病的傳播途徑發生重大改變,而且這種變化越來越快。

禽流感傳播是目前十分令人關注的全球性威脅;這種新流感病毒對所有國家都構成嚴重威脅。它也清楚顯示了全球技術進步能夠加速疾病傳播。但另一方面它也敘述,可以通過全球合作形成有效的對應措施。流行性感冒每年都在全世界暴發,這是正常現象。雖然這些流感能夠給高齡和慢性心、肺病人帶來嚴重影響乃至死亡,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流感造成的不過是一個星期左右的發燒和呼吸道症狀。然而,每隔30年左右,就會有一種新的、不同型式的流感出現,形成全球傳播,導致大範圍的流行病,統稱大規模傳染病(pandemic)。

資料

讓國際健康規則適應縮小的世界
國際海嘯預警合作

禽流感的威脅

最嚴重的大規模傳染病之一發生在1918年,當時出現的一種比以往流感都更加致命的新型流感病毒,導致全球至少5000萬人死亡。1997年,隨著一種新型的、威脅力更強的H5N1禽流感病毒第一次在香港出現,人們對暴發大規模傳染病疫情的擔憂也再度升起。禽流感對禽類,特別是雞,非常致命,但是它也導致了18個人患病,其中有6人不治死亡。從來還沒有一種流感能導致這樣高的病人死亡率。所有的病例都發生在與病雞有接觸的人當中。


2005年11月,一位研究人員在中國北京展示人體禽流感疫苗。 (AP/XINHUA/WWP)

幸運的是,當時這種疾病沒有形成人際傳染。公共衛生當局很快撲殺了數百萬隻活雞,病毒似乎也隨之消失。然而不幸的是,六年以後,同一病毒重現於雞群中,並很快在東南亞傳播開來。數千萬雞或因病死亡,或因控制病毒擴散的需要而被撲殺。大約有150個人體感染病例,其中約一半不治死亡。幾乎所有病人都與病禽有過密切接觸或者照顧過病患。

野禽也受到感染,而侯鳥的遷徙則把病毒傳播到西亞、東歐與非洲。伴隨病毒的繼續傳播,人們有足夠的理由擔心,在某個時候,這種病毒會改變性質,開始在人際傳播。鑒於如今航空旅客人數眾多,可以斷定,病毒能夠在幾個星期內擴散到全球。

為預防這種疾病傳染,必須開發疫苗。但是,疫苗要有效,就必須與在人際傳播的禽流感病毒相像,但這個病毒現在還不存在,至少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它。因此,實驗室、公共衛生人員以及有關行業正在加強國際合作,以期做到在病毒剛一開始在人際傳播,就能夠發現確定它,並運用疫苗生產的新方法,迅速生產出大量疫苗。

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流感威脅很好地敘述,為做到到無論病毒在哪裡出現都能夠及時予以發現和應對,需要有更多的國際合作。這種合作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為緊要。在微生物世界,無數物種不斷以天文數字的速度自我繁殖,為自己的生存而不斷變異、適應、變化。它們當中必然會不時出現變異型式,其中有些對人類有致命威脅,有些則具有快速生長與傳播的能力。在農業社會中,人口居住分散,小城鎮與村落人口稀少,新的傳染病在人際傳播的機會低得多,因而很快會自滅。那時候 ,即使在某個地區或國家發生了一種新疫情,但因為人類交通旅行不便,它的傳播受到限制。如今,十分便利的全球旅行會將最危險的傳染病四處擴散;但另一方面,通訊的進步可以為尋求治療合作帶來方便──這就是全球健康的相關性。

今天,疾病的出現及暴發,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也不管在哪裡發生,都有可能對全世界人的健康構成威脅。全球各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都在36小時以內。2003年,國際航空旅行大約有6.42億人次,進出於135個國家的750個航空港。2003年的非典(SARS)流行情況證明,過去常見的邊境控制與檢疫對於預防傳染病幾乎沒有任何意義。當時對3500萬乘客實行了檢疫程式,以隔離那些發燒的人,但沒有發現一例非典。被感染的旅行人很可能處於無表象的潛伏期,無論任何甄別措施都無法識別。我們今天的人口流動規模和速度是史無前例的。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也使新型微生物的生存機會大大提高。在50年以前,世界上只有紐約與倫敦兩個城市的人口超過700萬,只有20%的人口是城市居民。今天,人口超過700萬的城市有30個,其中有7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500萬。許多這類大都市座落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那裡居住擁擠,營養不良,衛生落後,環境污染,是疾病滋生的肥沃土壤。

另一個導致疾病傳播的主要因素是,工業化與食品供應國際化。幾十年以前,大部份食物在當地的小農場生產,其儲存與商業消費都是小規模的,幾乎沒有國際貿易。如果一個地方的食品發生問題,只有很少人受到影響。但是,今天採用的是大規模食品生產與加工,而且也會有冷凍及空運食品,因此,食品生產鏈上的任何一環出問題,都可能導致跨國界的大規模氾濫。舉一個小例子來說:在2004年8月,僅因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一家備餐廚房受到導致嚴重腹瀉的志賀氏菌痢微生物(shigellosis)的污染,有241人確診患病,實際病例估計9000個,涉及219個航班,波及美國的24個州以及四個其他國家。

另外一個常常被忽視但十分重要的傳染途徑是醫院的普及,尤其在那些經濟資源有限、專業醫護人員稀缺的國家與地區。這些醫院大多沒有隔離傳染病人的條件,也沒有足夠的設備進行針頭與注射器的徹底消毒,手術設備不足。這種情況可能導致血液疾病的傳播,而這也的確是加速艾滋病在一些國家傳播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在這些地方,常常會有居住分散的大批家庭成員與朋友從遠方來到醫院探視病人,從而常常造突發性流行病向大片區域迅速傳播。最近的一些例子顯示,醫院是麻疹以及由拉塞(Lassa)、艾博拉(Ebola)、馬堡(Marburg)等病毒造成的出血病傳播的主要場所。

在全球化時代,這個星球上每一個人的健康都與其他人的健康息息相關。人們尚未充份認識到這一事實,但艾滋病和禽流感對宣傳這一點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必須在傳染病剛一出現之際──無論在什麼地方──立即作出反應。例如,今天發生在非洲或美洲某個邊遠地區的傳染病,明天就可能出現在世界幾乎任何一個地方,使人發病,乃至暴發疫情。作為實際措施,2005年5月,國際衛生群組織修訂並通過了《國際衛生條例》(WHO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這是一個積極步驟,引導國際社會為應對任何地方發生病情而展開共同研究與開發,並建立有效的科研與教育國際網路,從而使重要的發現與觀察結果得到更迅速有效的交流和實施。

本文表達的看法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