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Global Navigation to Main Content
Skip Breadcrumb Navigation
Press Release

台灣經濟的未來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夏馨演講詞台北美國商會午餐會十月十四日(講稿)

目前經濟狀況 - 回顧過去成功的公式

台灣前不久的歷史是一個經濟奇跡的故事--在過去五十年來一連串成功的轉型,從進口取代轉向出口導向的成長,從勞力密集產品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產品,從在台灣完成一切作業,轉向利用日漸全球化的經濟在域外生產。
  
美國的幫助和建議在這個過程開始的時候曾有所貢獻。更重要的是好的政策、完善的經濟基礎、好的教育制度、傑出的勞動力、和台灣傳統上一直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靈活的工業結構。
  
在每個階段,台灣的公司都能找到,能夠把台灣特別的資源組合發揮到極致的利基。因此台灣已成為名列前茅的國際經濟體,也是雙邊貿易達千百億美元的工業重鎮。  

台灣的經濟表現正逐漸復甦,原本部分因為2001年重要市場對出口需求的減弱,台灣經濟曾產生首度衰退,這次衰退發生之前,有數十年快速的經濟擴張、低失業率和低通貨膨。
  
今天,台灣已取得全球貿易的重要地位,也是世界第十六大經濟體。
  
過去十年,台灣已變成是資本淨輸出,其中許多是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並且集中於電子和資訊科技工業。
  
在這個過程中,台灣經濟的工業結構已大大朝著製造及外銷電子與資訊科技產品方向走。

台灣以前的低科技工業基礎已大部分移到中國與東南亞地區。
  
同時過去十年裡,其經濟結構已轉變成較低階的已開發經濟,因此在2002年,農業只佔國內生產的百分之2,工業佔百分之31,服務業佔百分之67。
  
過去五年,台灣與中國的貿易,主要是外銷,比其與世界各國及與美國的雙邊貿易更快速的成長。
  
2002年,美國雖然保持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地位,但在台灣最大的外銷市場上排名卻次於中國。
  
台灣、中國、美國間的貿易聯繫,也是大家熟知的美國資訊科技全球供應鏈,對台灣對外貿易的這種演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會演變成為世界第二大資訊硬體生產者,部份是由於台灣工業界持續到對岸投資的結果。
  
中國已成為台灣高科技電子業最重要的裝配基地之一。在此過程中,台灣的直接對外投資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及政治安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過去五年兩岸貿易及台灣與美國的雙邊貿易,均以電子電機業為主。平均電子與電機產品佔台美國雙邊貿易的一半,佔兩岸貿易的三分之二。
  
兩岸貿易中有很多是在中國經過加值的加工和裝配後,再運往美國市場。2002年,來自中國的電子與機械產品佔美國自中國進口的百分之35.6。
  
未來的經濟方向 - 再造成功的契機
  
記取過去成功的經驗,台灣應該對本身經濟的未來方向有信心,並實踐金融改革,改善投資環境,並繼續實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
  
近幾年已陸續自由化的台灣與中國經濟關係,也是一個主要因素。從機會的角度去看直接對外投資的風險是有用的作法,以務實的態度面對中國經濟的潛力,也是如此。謹記這些原則,台灣對中國的投資可以有正面的結果。
  
台灣的經濟現況反映出,在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方面更基本的結構轉型過程中,已逐漸從景氣循環的谷底翻身。
  
當台灣的資訊科技/電子產品外銷平台已移到對岸,以善用中國的低生產成本,台灣在執行可使其經濟表現更上一層樓的措施上會有很好的成績。
  
然而,如果沒有重大的經濟復甦,今後15到20年之間,台灣可能面臨嚴峻的經濟挑戰,因為中國經濟的規模與比重都將擴大,並持續取代台灣作為台灣高科技製造業的生產基地。
  
本著世貿組織自由化精神,據以擬訂的經濟政策--金融改革、法規透明化、以及經濟自由化--應有助於吸引對服務業與製造業的新投資,並配合相關研發能力,將一改過去依賴以原廠委託製造為主的外銷導向經濟成長。
  
政府在台灣「挑戰2008國家建設計畫」中已體認到,振興經濟是首要的任務。這個計畫將在六年內,額外追加160億美元經費,以便改進基礎建設、促進研究發展及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經濟發展經費將佔總預算的近百分之15。
  
如此把重心放在經濟大格局上,再配合清楚明定未來要達成的經濟目標,將是振興經濟一個有用的步驟。
  
這個過程有助於鼓勵開發新經濟資產。經由界定政府如何能夠對企業發展給予最大的協助,台灣將可以讓其創業家的力量完全發揮出來。新創事業尤其願意嘗試新構想。他們可以幫助吸引投資,和引進對新產業與服務業有所貢獻的新科技、技能和知識。
  
行政院長的這個建設計劃,和蕭萬長的經濟顧問角色,是台灣努力將經濟願景轉變為實際行動的例子。他們的努力有反對黨政治人士建設性的評論,以及台灣極受尊崇的智庫的深度分析從旁協助。所有這些貢獻加起來,給台灣機會走向具長期觀點和著重經濟效益,而非短期政治權宜的經濟方向。這對激發經濟信心很有助益。
  
當然台灣追求經濟願景之際,政治上難以實行的步驟應該找出來,並訂出策略來克服這些困難;這方面的經費必須明確指出並務實的編列。
  
有效執行行政院長提出的挑戰2008經濟計劃及其他經濟措施,需要消弭政治高層的經濟願景和官僚階層的推三阻四之間的矛盾。
  
振興經濟的要素之一是金融和法規方面的基礎建設需要開放並精簡,如此一來有創意的創業家就可以取得資金和市場。台灣商人需要重新為台灣找到足以發展經濟實力的定位,藉以吸引更多的台資和外資再度在台灣開花結果。
  
台灣應力求金融部門的穩定,研擬解決金融體制上的弱點,減少政府干預,並創造健全的法規環境。
  
這包括全盤承認現有的呆帳,關閉經營不良的金融機構,調整其餘運作正常的金融公司的資本結構,推動有效的償還抵押資產,讓政府持股民營化,確保外商公司可以公平競爭,並改進金融監理架構。
  
台灣也需要改革稅制來維持財政穩定,尤其是在擴大稅基方面。台灣也應確保市場機制在決定新台幣匯率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實行有紀律的法規透明化也相當重要--開放透明的行政程序、在發布規定前與相關各方諮商、保留預先通知及公評期間、以及公開所有規定。
  
除了善盡世貿組織入會的義務外,台灣也須繼續開放商品和服務業的貿易,同時確實作到最嚴密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執法。
  
美國隨時願意在台灣依此方向邁進時,聽取台灣關切的事項,並盡量提供協助,以幫助台灣重振其經濟,恢復其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