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Global Navigation to Main Content
Skip Breadcrumb Navigation
Press Release

九一一後的美國政府與政策:三個變化和六個主題

至今有近三十年,歐美所一直支持各種領域的美國研究:從文學、哲學、歷史,到社會、經濟和政治。舉辦過的會議涵蓋美國文學與思想以及美國就業性別平等,以至於中美關係與美國最高法院的重要判例等主題。在學術上堪稱為頂尖:百家爭鳴、具重要價值、且切中要點。貴所經由各項活動與出版品,對促進美台之間的了解以至於美台關係,均貢獻良多。貴所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園地。

此次歐美所集合了一群傑出的國際學者,討論一個當前美國政治十分合時宜的主題:2001年9月11日攻擊事件對美國政府政策的影響。謝謝各位提供這次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些想法,是關於美國外交政策過去十四個月的演變,這些改變對美國民眾的意義,特別是這些變化可能如何影響我們與東亞的關係。今明兩天的討論無疑的將提供展望未來的十分可貴的見解。

此刻再說九一一永遠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已經有點老生常談。這些改變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了戲劇性的影響。今天我想著重於自九一一後一年來美國政策的不同處,反恐戰爭如何影響美國優先要務,特別是美國怎樣看待和進行與東亞的關係。

九一一前的美國外交政策

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理查.哈斯曾指出,九一一事件已造成美國政府與人民,對外交政策問題的想法和觀念有所改變,而且會繼續改變。蘇聯解體後到九一一事件發生前,美國缺乏具說服力而說理明確的參與國際事務的戰略理論基礎。為保護本身利益及促進本身繁榮,美國在世界上必須扮演積極的角色,但對介入國界以外的事務顯然有所遲延,以往我們在這兩者間難以取得協調。九一一早晨產生變化的就是這個「不感興趣的成分多於孤立主義」的美國。

自參與二次世界大戰起至蘇聯解體,美國有一套明確的優先順序指引其決策。起先是集中全力贏得戰爭;後來勝利後則是圍堵蘇聯,維持在冷戰下以武裝為基礎的和平。但是冷戰結束時,我們便失去採取行動的合理理由。

在冷戰結束後的十年裡,美國的優越地位前所未有且所向無敵。俄羅斯衰落,歐洲整合,北約擴展。但美國政策缺乏具指標性的焦點,後冷戰的這十年就成為進一步、退一步的時期。我們完成了世界貿易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談判,可是又讓快速授權,即自由貿易談判授權,過期失效。

對參與世界事務及其花費的支持萎縮。我們推斷美國民眾不會支持參與可能導致傷亡的外界事務,所以我們避免做任何這類的承諾。我們說對外援助不會得到任何支持,於是就迴避任何擴大對外援助的有意義的努力。在九一一之前,「審慎的參與」是某些人用以指稱美國大眾對參與外界事務的支持度。

九一一如何改變了我們:新的覺醒

美國遭到攻擊使美國改變。一則,這使我們警覺到,國界以外的世界對我們有危險,而我們不能高枕無憂的忽視這些危險。

它也使我們意識到,當沒有機制可以確保將近兩百個國家及人民的行動,得以構成穩定的國際環境時,唯有美國能扮演這種角色。最後它使我們體認到「大規模恐怖主義」,也就是布希總統稱呼激進主義與技術的結合體,已成為我們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

九一一如何改變我們:參與的共識

除了接受滲透入境的恐怖主義乃源自境外的事實之外,我們還覺察到恐怖主義不是我們社會面臨的唯一跨國威脅:核子擴散、毒品走私、傳染病及氣候變遷等,都會從國境以外影響到我國國民的福祉。

此外,九一一以前傳統的、國對國的國際外交挑戰依舊存在,如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對立,朝鮮半島的武裝僵局,中東及非洲部分地區的暴亂。

這一切所產生的是一種新態度,一種九一一事件引起的美國人民逐漸達成的共識,即我們的外交政策已不再只是「外交」。無論我們是否選擇與世界交往,世界仍會與我們往來,而且有時是以我們所不喜歡的方式進行。

九一一如何改變我們:領導地位與整合的挑戰

除了逐漸取得共識,志同道合的社會必須群策群力矢志消除跨國的威脅,如恐怖主義外,在美國有一個日漸被體認與接受的事實,也就是基於我們的經驗、在全球廣大的觸角、國內的多元化、以及軍事和經濟力量,應該由美國引領全球努力確保國際體系有秩序的發揮功能。唯有這個體系可使小國能夠自由的追求經濟繁榮,避免必須防禦所有可預期威脅的開支。

我們也了解,必須把握沒有強國彼此衝突的機會,與昔日的對手如俄羅斯與中國等一起對付共同的威脅。我們不再用圍堵與對立,取而代之的是諮商與合作,也從防禦性均勢,轉向合力一起面對挑戰及把握新世紀的機會。易言之,我們試圖整合其他的國家、機構及人民進行相關安排,以維持一個符合我們與伙伴友人的共同利益與價值觀的世界。

挑戰:我們參與的對象--建立聯盟

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挑戰與機會,其複雜性令人卻步,其範圍又遍及全球,我們只有與其他志同道合的社會合作才能成功。我們必須與有意願者建立聯盟來解決廿一世紀的共同問題。

反恐之戰是一個最佳的例子,說明美國如何結成「有意願者聯盟」一起面對共同的目標。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里約公約、美澳紐防禦條約的會員國,首次引用了這些條約的共同防禦條款;北約會員國曾參加阿富汗戰區作戰;北約的空軍預警機在美國上空巡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一致通過1373號決議案,要求聯合國會員凍結恐怖份子的經費,改善邊境安全,防堵恐怖份子招收新血,分享資訊,並拒絕給予恐怖份子任何支援或安全的庇護所。在建立與領導這種聯盟的過程中,我們不指望每個社會對每個聯盟都作出相同的承諾。我們知道不同的能力、地理位置、對外交政策的展望、以及國內關切議題,均使這不可行。

我們雖是聯盟催生者,但並不表示我們只為了要結盟,就一定永遠與夥伴意見相同,或會同意方向錯誤的政策。我們不認為這些情況是任性的片面主義。相反地這是視情況而定的多邊主義。我們對國際刑事法庭的處理方式便是一例。我們選擇退出國際刑事法庭,不是因為反對國際裁判,而是因為不同意用這特定的方式來達成目標,我們會繼續尋求更佳的辦法。

美國目前的作為:計劃及工具

九一一已經逼迫美國政府建立新結構與改組,來支持廣泛的計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立國土安全部,這將是美國政府半世紀以來最重大的轉變。該部將重整目前分由多個機構進行的政府活動,由單一部門專責保衛我們的國土。為此,國土安全部將主管邊境與交通安全;緊急戰備與應變;化學、生物、放射及核子反制措施;以及資訊分析與基礎設施保護等業務。

不過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反應還包括外交、經濟、情報、金融、軍事及執法方面的計劃,這些都會使美國在處理國內與國際事務時有重大的改變。

六個界定美國未來外交政策的趨勢

我們可以說美國目前已有參與的意識、決心與資源。但是美國所要參與的國際環境情勢又如何?國務院主管政治事務的次卿馬克.葛樂斯曼,最近談到界定國際環境及形塑今日美國政策的六個主題:全球反恐戰役、全球化、自由市場、民主、文化與國家認同、以及美國的實力與影響力。

葛樂斯曼表示,全球反恐之役與其他戰役不同,因為這種威脅並非來自一國或一群國家,而是來自在世上60多國運作的恐怖組織網。卡達組織的目標是破壞並終止我們的生活方式。為了對付這樣的敵人,美國已經組成一個國際聯盟。自從九一一以後,已有99國以上逮捕或拘押了超過2,290名恐怖份子及其支持者,有17國已派遣6,000名軍隊參加持久自由作戰行動及喀布爾的國際安全協助軍。有167國凍結恐怖份子的財產,總值一億一千三百多萬美元--其中三千五百萬美元在美國,而七千八百萬在國外。台灣當然也盡其一己之力對全球反恐之役有所貢獻,美國對台灣的大力支持深為感謝與肯定。

第二趨勢,全球化,無論是透過電子郵件、行動電話與衛星或商品及服務在全球移動,全天廿四小時影響著地球上的每個人。全球化有其缺點與合理的批評:它有造成同質化之虞。但是也一有相反的事實:世界各地的孩童可以從網際網路取得全球的知識並追求超越其父母最大夢想之外的成就。我們的生活受到全球交易的影響:全球各地有許多工作都和國際貿易有關。如果要終結世界的貧窮,全球經濟整合是必要的。因此相信自給自足或嘲笑成長,像某些抗議者所作所為,反對貧窮有利。沒有國家能夠不靠貿易而獲得長期的發展。

無論喜歡與否,全球化是個事實。而各國選擇如何回應全球化也很重要。在亞洲,自從一九七零年代中期,日本、南韓、台灣、中國及其鄰國已經解救幾百萬人口免於貧窮,主要是透過貿易。但是允許商業及通訊自由流通的相同網絡,也可作為恐怖攻擊、販賣婦女與兒童、以及愛滋病擴散的幫凶。此所以美國要利用各種機會--雙邊、區域和全球--來處理這些問題。

自由市場與民主是美國長期的外交政策目標,二者是齊頭並進。當年是美國領導志同道合的聯盟在布瑞頓森林集會,並決定打開國際貿易的通路,為過去半世紀的成長增添了動力。自由市場激發活力、雄心、創新、才能與勤勉。不過其成功尚須依賴負責、法治、人權與民主。政治自由與法治是永續經濟進步的必備因素。聯合國說,促進人類的發展需要表裡皆民主的治理。這意謂著代議制、公平選舉、牽制與平衡、以及言論自由。可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類仍被沒有基本公民與政治自由的政權所統治;有大約一半的人口一天靠不到二美元過活。將世上的貧民納入不斷擴大的自由、發展與機會範圍之內,是美國國際政策的優先要務。

文化與國家認同是當今不會錯的世界潮流之一,此即現代人正以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觀、習俗與制度等來定位或重新定位自己。曾因冷戰意識形態而分裂但文化上為一體的社會,如今已統一如東西德,未來南北韓也有此可能。相反地,有些原本因冷戰或歷史因素而一度統一、但文化上有差異的國家,如蘇聯與南斯拉夫,現在已分裂,而印尼與蘇丹則隨時一觸即發。這些先例強烈顯示,因認同問題導致的政治改革,一定要在和平與相關各方都同意的情形下才能成功。

除了我先前所提的,形塑現今國際政治情勢的五大趨勢外,今日世界的主宰趨勢是美國的力量。美國是當前全球化、自由市場化與民主化潮流的領導先驅。在所有領域,包括文化、經濟、政治及戰略上,還有在全球每個角落,都可感受到美國的實力及影響力。美國是歷史上少數幾個曾努力不濫用權勢、不犧牲他人以追求自身狹隘利益的強權國家之一,因此能居於如此的支配地位。美國擁有豐富的人文與物質資源,但卻非基於這些而領導今日世界。也非因我們擁有先進科技與創新精神。我們是因為擁有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整合力量而領導。我們無意創造帝國,而是為了更高的目標而整合。

享有現今強大的實力與影響力使美國人也必須負起特殊的責任。正由於原則與目標相配合,我們才能說服其他國家加入我們的行列,為共同的目標貢獻力量。請不要誤會。如有必要,我們仍會單獨行動。但我們寧願與理念相同的國家合作,因為眾志成城的力量始終大於單打獨鬥。我們可以運用因實力而來的特殊地位,為自由、民主與自由市場構成的世界樹立榜樣,並鼓勵大家加入我們的行列。

對東亞政策之影響

有鑒於將於今明兩天發表的有關美國政府計劃與政策改變的論文,十分豐富而詳盡,我在此且針對這些改變,在現今國際情勢的主流趨勢之下,會如何影響美國的東亞政策,加以說明。

首先,九一一事件給予美國外交政策新而迫切的理由,繼續參與東北亞和東南亞事務:在這兩方面都是強化長期以來的合作計劃,並盡可能深化與體制化新的合作模式。基於此,

--我們將信守安全承諾。我們與澳洲、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泰國簽訂的五項正式安全條約,對東亞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安定極為重要。

--我們將繼續適度提振區域性與雙邊經貿合作,以促進經濟永續發展。開放市場與自由貿易是經濟成長與安全、創造就業機會、及創新的原動力。但要成功,自由貿易協定必須有其作用,且對所有相關各方均有助益,不淪為政治裝飾品而已。在此原則下,中國與東協的Enterprise Initiative將有可能形 成區域性的成長力量。

--我們也要繼續支持本地區的政、經改革。我們將繼續參與如「經濟成長夥伴計劃」等,來促進永續發展,其方式是透過結構與法規的改革,以及新機制,如布希總統之前宣布的「新千禧年挑戰帳戶」,就是把是否增加開發援助,與政府是否負責的證據掛鉤,藉此促進全球的發展。

第二,美國將極力尋求區域性合作以充實我們的多邊努力,對抗某些非國家的跨國威脅所帶來的災難,如恐怖主義、武器擴散、販毒、販賣人口、洗錢、仿冒、國際軍火走私、與貨物走私等。最近展開的亞太經合會區域安全貿易計劃(STAR),就是我們一方面增加貿易的同時,可以如何合作以加強集體安全的一個好例子。

第三,我們將主動在本地區建立新的有成效的雙邊夥伴關係,並加強現有關係,以解決共同關切的問題。網羅中國進入新的全球體系是我們一貫的目標。跟我們對台灣的情形一樣,北京在去年十一月加入世貿組織以及與我們合作打擊恐怖主義,均令我們倍感鼓舞。但這僅是個開端而已。國務卿鮑爾在今年對亞洲學會的一篇演講中指出,美國希望鼓勵中國做出像個全球領導者的決定和行動;我們邀請中國加入我們及盟友,一起促進全世界的安定與福祉。我們正與本地區的夥伴緊密合作,解決北韓的核武挑戰。每個亞洲社會都與我們一樣,希望朝鮮半島是非核的和平地區。如欲實現此一目標,大家必須對平壤政權強烈表明,威脅鄰國、出口飛彈,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只會延續其遭到孤立與經濟停滯。透過與日本、韓國、俄羅斯及中國等友邦的密集諮商,我們正在草創一個多邊機制,將使平壤別無選擇,僅有與國際社會合作一途。

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是我們推動亞太地區穩定、和平與繁榮的策略重要的一環。我們在利益有交集之處合作良好,包括目前的反恐戰役及促進朝鮮半島與阿富汗的穩定等。相同的,美國的利益與台海兩岸人民的利益,也經由坦誠、建設性且合作式的中美關係,獲得很好的保障。美國在台海的基本利益是和平解決問題。為達到這個結果,我們相信海峽兩岸,實際上是整體區域,如能找到共通的立場則好處多多,如採取會升高緊張的行為,或以會動搖對其和平穩定承諾的信心的方式,片面改變現狀,則將損失無計。我們根據台灣關係法對台灣自衛能力所做的承諾,反映出我們的信念,即一個安全自信的台灣將更有能力與中國進行政治互動及對話。

總而言之,自九一一事件後,我們已經改變。

--美國人民更加意識到危險是超越國界的,海洋、軍隊、武器都不是萬無一失的屏障。

--因此,美國人民已漸漸形成共識,要保護美國就必須參與,並進行反恐戰役和對抗其他跨國威脅,如核子擴散、毒品走私、疾病傳染與氣候變遷。

--美國人也重新有了的意願、決心,要建立和領導理念一致的聯盟,這意味著與以前的對手如俄羅斯及中國諮商並合作,使世界免於那些跨國威脅。

我知道今、明兩天的論文發表將非常的精彩,討論也會很熱烈,相信大家都已迫不及待。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