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運輸部長羅德尼.史雷德在中美工商界聯合會議大會演講詞講稿 六月十四日於台北
我很高興代表美國運輸部,與太平洋兩岸的朋友一起來參加這次第廿四屆的聯合會議。
我今天的出席是為肯定美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強勁而廣闊。這是極為重要的實質關係,符合雙方人民的需要,並且涉及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層面...從旅行簽證...到文化交流到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這種關係能滿足台灣正當防衛的需要,也能協助美國出口商銷售其產品到台灣來。
最重要的是,這種關係反映出我們對民主力量的共同信念。
我參與今天的會議是延續美國運輸部多年來的傳統:首位在此重要的會議上致詞的美國內閣部長是運輸部長山姆.史金納,他在一九九一年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工商聯合會議上致詞。他的繼任者,也是我的前任,運輸部長潘尼亞則是在一九九四年,在台北舉行的第十八屆年會上致詞。因此我是第三個向各位傑出的聽眾致詞的美國運輸部長。
我今年與會和過去幾年我的前任的參與是有脈絡可尋的。而聯繫我們三人的共同脈絡,正是我們均強調促進國際貿易與改善支持貿易的交通系統之間關係密切。交通是結合人民與社區的「結」;沒有交通,就沒有貿易。
史金納部長九年前在鹽湖城的講詞指出:「台灣與美國都體認到交通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六年前潘尼亞部長在台北也提到相同的觀點:「真正全球化經濟的出現,使交通成為國家及地區成功更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今天我到這裡來,也是要探討工商界及運輸界領袖人物可以如何合作,經由改善我們所作的交通選擇與決策的品質,以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未來的廿五年內。
今年我參與此項會議的討論,也反映出美國持續重視與台灣的經濟和商務關係,台灣是美國第八大出口市場,也是美國的第七大貿易夥伴。台灣經濟的前景光明;出口與投資正以兩位數字在增加,國內生產毛額在今年的第一季也成長了7.93%,是八年來成長最快的。
如此的成長是由對台灣出口的需求所帶動,特別是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雖然居民只有兩千兩百萬人,但台灣是世界第三大資訊科技產品製造地,且此地世界級的電腦與資訊科技業也與美國的相關產業關係密切。因為其對交通運輸所造成的影響,我對電子商務浪潮對亞洲的衝擊特別感興趣,包括對擴大交通基本建設的需求。我打算在訪台期間與工商界領袖,討論電子商務以及其他經濟與交通議題。
中國與台灣早日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將激勵更踴躍的參與正橫掃全亞洲的廣大經濟與商務潮流。五月十九日中國與歐盟成功達成雙邊協定後,中國很快即可入會的跡象更加明確。美國也持續竭力促成雙方可在今年入會。
中國與台灣入會後,將促使海峽兩岸十億人民與全球更緊密的結合,並促進高達七兆美元的亞洲經濟與全球的貿易。一但台灣與中國皆成為世貿組織成員,雙方在有規範的國際貿易組織中,將有更多接觸機會,相互依賴度也會更大。這個世貿組織關係應可消彌紛爭,將精力導向更有效果的方向。
我們也期待台灣入會後,可加速影響到對美雙邊貿易的重要政治與經濟改革,諸如政府採購、電信服務、與保護智慧財產等。更根本的是,入會可加強台灣本身的努力,包括破除受保護的獨佔壟斷,改善台灣內部的競爭環境,尤其是政府管制制度方面。台灣在邁向建立有效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及良好的總體經濟政策上,已有相當進展,其法規與政府管理環境也必須達到世界水準。
現在讓我把話題轉回今天重要的議程「台灣的新景觀:二十一世紀的商機」,尤其是經濟成長對交通的衝擊。在新世紀與新千禧年初露曙光之際,全球各洲的交通決策者,不論服務於政府或民間企業,都面臨著空前的新挑戰,即全球化的挑戰。
柯林頓總統稱全球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現實」。他在上個月發表的全國交通週祝詞中,強調明智與有根據的交通決擇是很重要的,以「使社會更適於居住,讓國民有更多選擇與流動性,保護環境,並協助建立真正的地球村」。
全球化已經上路。一個更大、更融合的國際社會正趨成形,協助制定交通決策的本地、區域及國際領袖,必須因應這個日益擴大的社會勢將加諸於國內及國際交通系統的前所未有的需求。
在考量改善交通決策品質以支持全球化時,我們顯然遭遇到一項挑戰。我們必須選擇何時及如何部署新技術,來增進交通系統的安全、效率及生產力,以及如何負擔這些創新的經費。我們將面臨有關保護本土及世界環境的抉擇。也面臨鼓勵採用替代交通方式的挑戰,如省油車輛、替代燃料、騎腳踏車或是步行。
最艱難的挑戰是,需要有效的把新科技及資訊系統與交通系統相整合。不錯,電子商務的操作或許僅需「按一個鍵」即可。但在網際網路下單後,仍需要飛機、火車和卡車將貨物運送到目的地。
因此交通運輸的未來顯然就在於如何選擇。為了改進運輸決策的品質,我正在與美國及全球的運輸專家和相關人士踫面,呼籲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打造配合新世紀、新千禧年需求的全新運輸政策結構。
所謂「政策結構」,我指的是政策和執行的交互作用網,能影響並告知所有階層的相關人士,作出交通方面的決定,這包括政府、商業協會、勞工組織和個別公司,也包括消費者和利益團體等。
我想要倡導的新政策結構,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能增進全球合作以提升安全,安全仍然是柯林頓總統最重視的運輸要務,也是引導我們運輸部所有作業的「北極星」。明日的運輸系統也必須符合永續的要件,能配合我們為下一代子孫保存和保護地球環境的需求。
除了安全和永續性,我要補充的是,我們需要運輸系統:能夠無遠弗屆通達國際,連接全球各個市場和目的地;能在形式上互通,在各種不同運輸模式中取得平衡;具有智慧特性,能駕馭令人敬畏的科技力量,造福人類;提供完整服務,讓人人都享受得到。為支援以上所有的目標,我們必須鼓勵有利於革新的氣氛。
美國運輸部一直和全美各地的利益相關團體,進行我們所稱的「二0二五年願景會議」,為運輸業釐清未來四分之一世紀的願景。我要強調,我們並不是要預測未來,而是想為運輸事業創造一個原本也許不會發生的另類未來。我們計劃今年夏天公布一份二0二五年趨勢和選擇報告,其中一部分就是這項會議的結果。
我們也會把願景會議的心得,用於規劃運輸部訂十月九日到十二日在華府舉行的國際運輸研討會。這項研討會是延續去年的「廿一世紀航空-開放天空之外」部長級會議的成果,去年的會議吸引了九十國的代表齊聚於芝加哥,而今年討論的內容不侷限於航空,涵蓋所有的運輸方式。
我們將利用這次在華府舉行的研討會,針對蛻變中的消費者期望、完美的運輸模式統合、工作人力、電子商務和其對運輸業的影響、安全和防護標準、以及多模式運輸系統的創新融資等問題,進行「優良作業規範」的資訊交換。
不論是陸地、鐵路、空中或海上,全球化都在改變各地的運輸本質。廿一世紀裡,我們所面臨的是,對各地及全球未來經濟成長和生活品質影響深遠的關鍵性選擇。
就如我常說的:「運輸不僅只是水泥、柏油和鋼鐵。」它更攸關人類和人類生活的品質。它促進經濟發展;擴大貿易領域;敲開門戶和市場。一如柯林頓總統所言:「廿世紀的確是運輸的黃金年代;但廿一世紀將更為輝煌燦爛」。
我今天的出席是為肯定美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強勁而廣闊。這是極為重要的實質關係,符合雙方人民的需要,並且涉及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層面...從旅行簽證...到文化交流到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這種關係能滿足台灣正當防衛的需要,也能協助美國出口商銷售其產品到台灣來。
最重要的是,這種關係反映出我們對民主力量的共同信念。
我參與今天的會議是延續美國運輸部多年來的傳統:首位在此重要的會議上致詞的美國內閣部長是運輸部長山姆.史金納,他在一九九一年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工商聯合會議上致詞。他的繼任者,也是我的前任,運輸部長潘尼亞則是在一九九四年,在台北舉行的第十八屆年會上致詞。因此我是第三個向各位傑出的聽眾致詞的美國運輸部長。
我今年與會和過去幾年我的前任的參與是有脈絡可尋的。而聯繫我們三人的共同脈絡,正是我們均強調促進國際貿易與改善支持貿易的交通系統之間關係密切。交通是結合人民與社區的「結」;沒有交通,就沒有貿易。
史金納部長九年前在鹽湖城的講詞指出:「台灣與美國都體認到交通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六年前潘尼亞部長在台北也提到相同的觀點:「真正全球化經濟的出現,使交通成為國家及地區成功更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今天我到這裡來,也是要探討工商界及運輸界領袖人物可以如何合作,經由改善我們所作的交通選擇與決策的品質,以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未來的廿五年內。
今年我參與此項會議的討論,也反映出美國持續重視與台灣的經濟和商務關係,台灣是美國第八大出口市場,也是美國的第七大貿易夥伴。台灣經濟的前景光明;出口與投資正以兩位數字在增加,國內生產毛額在今年的第一季也成長了7.93%,是八年來成長最快的。
如此的成長是由對台灣出口的需求所帶動,特別是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雖然居民只有兩千兩百萬人,但台灣是世界第三大資訊科技產品製造地,且此地世界級的電腦與資訊科技業也與美國的相關產業關係密切。因為其對交通運輸所造成的影響,我對電子商務浪潮對亞洲的衝擊特別感興趣,包括對擴大交通基本建設的需求。我打算在訪台期間與工商界領袖,討論電子商務以及其他經濟與交通議題。
中國與台灣早日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將激勵更踴躍的參與正橫掃全亞洲的廣大經濟與商務潮流。五月十九日中國與歐盟成功達成雙邊協定後,中國很快即可入會的跡象更加明確。美國也持續竭力促成雙方可在今年入會。
中國與台灣入會後,將促使海峽兩岸十億人民與全球更緊密的結合,並促進高達七兆美元的亞洲經濟與全球的貿易。一但台灣與中國皆成為世貿組織成員,雙方在有規範的國際貿易組織中,將有更多接觸機會,相互依賴度也會更大。這個世貿組織關係應可消彌紛爭,將精力導向更有效果的方向。
我們也期待台灣入會後,可加速影響到對美雙邊貿易的重要政治與經濟改革,諸如政府採購、電信服務、與保護智慧財產等。更根本的是,入會可加強台灣本身的努力,包括破除受保護的獨佔壟斷,改善台灣內部的競爭環境,尤其是政府管制制度方面。台灣在邁向建立有效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及良好的總體經濟政策上,已有相當進展,其法規與政府管理環境也必須達到世界水準。
現在讓我把話題轉回今天重要的議程「台灣的新景觀:二十一世紀的商機」,尤其是經濟成長對交通的衝擊。在新世紀與新千禧年初露曙光之際,全球各洲的交通決策者,不論服務於政府或民間企業,都面臨著空前的新挑戰,即全球化的挑戰。
柯林頓總統稱全球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現實」。他在上個月發表的全國交通週祝詞中,強調明智與有根據的交通決擇是很重要的,以「使社會更適於居住,讓國民有更多選擇與流動性,保護環境,並協助建立真正的地球村」。
全球化已經上路。一個更大、更融合的國際社會正趨成形,協助制定交通決策的本地、區域及國際領袖,必須因應這個日益擴大的社會勢將加諸於國內及國際交通系統的前所未有的需求。
在考量改善交通決策品質以支持全球化時,我們顯然遭遇到一項挑戰。我們必須選擇何時及如何部署新技術,來增進交通系統的安全、效率及生產力,以及如何負擔這些創新的經費。我們將面臨有關保護本土及世界環境的抉擇。也面臨鼓勵採用替代交通方式的挑戰,如省油車輛、替代燃料、騎腳踏車或是步行。
最艱難的挑戰是,需要有效的把新科技及資訊系統與交通系統相整合。不錯,電子商務的操作或許僅需「按一個鍵」即可。但在網際網路下單後,仍需要飛機、火車和卡車將貨物運送到目的地。
因此交通運輸的未來顯然就在於如何選擇。為了改進運輸決策的品質,我正在與美國及全球的運輸專家和相關人士踫面,呼籲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打造配合新世紀、新千禧年需求的全新運輸政策結構。
所謂「政策結構」,我指的是政策和執行的交互作用網,能影響並告知所有階層的相關人士,作出交通方面的決定,這包括政府、商業協會、勞工組織和個別公司,也包括消費者和利益團體等。
我想要倡導的新政策結構,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能增進全球合作以提升安全,安全仍然是柯林頓總統最重視的運輸要務,也是引導我們運輸部所有作業的「北極星」。明日的運輸系統也必須符合永續的要件,能配合我們為下一代子孫保存和保護地球環境的需求。
除了安全和永續性,我要補充的是,我們需要運輸系統:能夠無遠弗屆通達國際,連接全球各個市場和目的地;能在形式上互通,在各種不同運輸模式中取得平衡;具有智慧特性,能駕馭令人敬畏的科技力量,造福人類;提供完整服務,讓人人都享受得到。為支援以上所有的目標,我們必須鼓勵有利於革新的氣氛。
美國運輸部一直和全美各地的利益相關團體,進行我們所稱的「二0二五年願景會議」,為運輸業釐清未來四分之一世紀的願景。我要強調,我們並不是要預測未來,而是想為運輸事業創造一個原本也許不會發生的另類未來。我們計劃今年夏天公布一份二0二五年趨勢和選擇報告,其中一部分就是這項會議的結果。
我們也會把願景會議的心得,用於規劃運輸部訂十月九日到十二日在華府舉行的國際運輸研討會。這項研討會是延續去年的「廿一世紀航空-開放天空之外」部長級會議的成果,去年的會議吸引了九十國的代表齊聚於芝加哥,而今年討論的內容不侷限於航空,涵蓋所有的運輸方式。
我們將利用這次在華府舉行的研討會,針對蛻變中的消費者期望、完美的運輸模式統合、工作人力、電子商務和其對運輸業的影響、安全和防護標準、以及多模式運輸系統的創新融資等問題,進行「優良作業規範」的資訊交換。
不論是陸地、鐵路、空中或海上,全球化都在改變各地的運輸本質。廿一世紀裡,我們所面臨的是,對各地及全球未來經濟成長和生活品質影響深遠的關鍵性選擇。
就如我常說的:「運輸不僅只是水泥、柏油和鋼鐵。」它更攸關人類和人類生活的品質。它促進經濟發展;擴大貿易領域;敲開門戶和市場。一如柯林頓總統所言:「廿世紀的確是運輸的黃金年代;但廿一世紀將更為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