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Global Navigation to Main Content
Skip Breadcrumb Navigation
Official Text

美台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機會和挑戰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楊甦棣中華歐亞基金會國際研討會演講詞2007年12月3日

張董事長,卜睿哲博士,各位女士先生,午安。我非常高興對中華歐亞基金會和布魯金斯研究院合辦的這個研討會演講。能夠看到這麼多台灣和美國的傑出與會者也很難得,各位當中有不少是老朋友。今天下午我要談的是「美台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機會和挑戰」。選定這個題目時,我刻意把「機會」放在「挑戰」之前。這麼做是因為我認為,不要讓大家都看得出來的困難挑戰掩蓋了未來的機會,這一點很重要。

對台灣的樂觀看法

一開始我要先說一說,儘管我們在2008年總統選舉競選期間,偶爾會聽到一些刺耳的言詞,我對台灣和台灣的未來卻始終感到樂觀的理由。這次是我第五次長住台灣,我對這裡的人們彈性應變,以及不管遇到什麼障礙,都有能力改善情況,一直驚嘆不已。這次派駐到台灣以來,根據我自己走訪台灣各地的見聞,台灣社會仍然擁有深植的雄厚實力,那來自受過良好教育且勤奮努力的人民所發揮的創意和活力。我特別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在台灣各地尤其是欣欣向榮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工商界人士所表現的樂觀。

如同過去幾十年來持續追蹤台灣發展的我們這些人所觀察到的,台灣工商界似乎總是一定找得出,能夠在此世界上高度競爭的領域,維持台灣競爭力的利基。目前是微晶片和液晶顯示,但生物科技可能是下一階段的重點。

另一個讓我感到樂觀的理由,是台灣在日益活躍的公民社會基礎上創造的蓬勃民主,特別是非常自由的新聞媒體和逐漸鞏固的法治。1990年代初,我在哈佛大學進修一年時,有幸與杭廷頓教授(Samuel Hungtington)一起研究民主和其問題;他所提出的新興民主體制成功的標竿正是這些要素,其地位不亞於自由公平的選舉。民主當然也會引起政治爭議,如同我們在這裡,特別是選舉時期所見到的。不過我們相信,人民終究會依據自己的最佳利益,做出明智的決定,而且到最後民主體制會享有威權體制所缺欠的普遍公認的正當性。

第三是台灣與美國和其他重要國家的關係有堅實的基礎,這代表台灣享有參與國際的管道和支持,並非像某些人所主張的那麼遭到孤立。這些年來美台夥伴關係的加強,反映著我們的經濟與安全關係加深,以及美國人民對台灣的民主和經濟成就深表敬意。我還想補充一句,大批赴美深造、再回來協助台灣發展的留學生,對美台之間堅實的關係有重大貢獻。

只要看看目前學術界、工商界和政界的領導人,就會了解我的意思。我還記得大約十年前有人半開玩笑的說,台灣內閣擁有美國高等學位的人好像比我們自己的內閣多。

美台關係

台灣即將舉行的立法委員和總統選舉,為我的演講提供背景環境,因為這些選舉不論是誰當選,勢必會為美台關係和兩岸關係開啟新的可能性。對於像我這樣記得台灣過去威權時代的許多人而言,這些選舉代表了不起的成就。我全神貫注的觀察著,各主要政黨在最好的民主傳統中競爭,以贏得對立法院的主導權和總統職位。美國正滿懷興趣與尊重,觀察著這兩項即將來臨的選舉。

在此重述一個基本原則﹕美國不是、也不會在台灣的民主政治中選邊站。我們擁護民主,所以不會偏袒任何政黨。不論台灣人民選出誰做下一任總統,美國都期待與他密切合作。我們與謝長廷和馬英九均溝通良好,也對他們兩人都表現出是務實的領袖並有國際觀,感到鼓舞。他們都曾公開強調,承諾加強美台關係。

台灣身為和平民主化極為成功的例子,是亞太地區和全世界,或許最重要的是就在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化的榜樣。不過台灣的制度也像其他歷史不久的民主體一樣,正經歷改革和逐漸成熟,這些過程需要時間而且可能紛爭時起,其結果不見得一定能夠預見。例如明年一月台灣立法委員選舉程序的重大改變,目的在強化政黨政治和立法過程。不過有人說,還需要更多改革,才能建立更能回應民意和更有效能的政治程序。民主是提供競爭的框架。政治領袖和政黨有義務在這個框架內負責任的運作,以保護其民主體制和基本安全利益。

在我們看來,台灣政治人物在選舉期間或其他時候,為確保內部優勢而出現的某些言行,可能帶來問題,甚至危險。兩件最近發生的事件,是台灣「停止」國家統一委員會的運作和國家統一綱領的適用,以及目前推動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不幸的是,這類事件易於產生累積的後果,長期下來會損及美台關係的信任。我們希望並預期,加強我們雙方的信任會是台灣下一任總統的優先要務。

公投是重要的民主工具,它提供人民直接影響政策的途徑。不過台灣的特殊狀況需要小心負責的領導,以確保公投不會危及它本身的安全,或包括美國在內的重要夥伴的利益。這便是為什麼我們覺得身為台灣的緊密夥伴,有義務敬重的表達,我們反對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如同已經說過的,我們相信此一特定公投對兩岸穩定構成威脅,最低限度也顯現不符合陳總統公開承諾維持現狀的精神。我曾經簡單表明我們的立場﹕這個公投是不必而不利。我們希望台灣的政治人物和選民,對兩岸關係採取小心而穩健的作法,避免無法真正促進台灣實質國際地位的危險舉動。

同時,美國了解也支持台灣想在國際社會扮演負責任的角色的願望。我們雖然不支持台灣成為需要國家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但是我們持續積極支持台灣在合適之處,擴大參與這些國際組織,並反對北京阻撓這種參與。我們支持台灣在不需要國家資格的組織成為完整會員,像是亞太經合會、世界貿易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我們也積極支持台灣有意義的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技術活動。我們也積極支持台灣有意義的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技術活動,和以觀察員身份參加某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委員會。可是台灣有些高姿態的舉動,像目前的入聯公投,使我們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努力更為困難。

美國和台灣在重要的安全和經濟關係上共同合作。顯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增強軍力,對台灣的安全構成重大挑戰。我們將人民解放軍在海峽對岸的持續集結,包括部署飛彈,視為破壞兩岸關係穩定的因素,我們在與北京的討論中經常提出此點,最近美國國防部長蓋茲便曾這麼做。我們也關切北京拒絕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及其大幅增加的國防支出缺乏透明度。不過我們雖然如此反對武力威脅,但是卻認真加以對待,台灣也必須這麼做。

在台灣關係法之下,美國會繼續密切合作,協助台灣應對這個安全挑戰。我們的作法是透過,批准出售目的在確保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的適當防禦性武器系統。我們的合作也包括有時稱為軟體改革的部分,鼓勵台灣加強保護關鍵性基礎建設、各軍種間的合作、維持適當武器和補給的庫存量,以及士官方面的訓練。

在這一點上,我要恭喜兩大黨跨黨對國防預算的支持,以及國防部的重要工作。這些相互增強的軟硬體計劃,對於維持台海和平,及建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打交道所需要的政治信心,均有所貢獻。

美台經濟關係強勁則顯現於我們的雙邊貿易上,去年這達到610億美元,預計今年還會增加4%。貿易與投資架構協定會談已經證明是管理這個關係很成功的工具,也處理了重要的問題,像是智慧財產權和藥品。貿易與投資架構協定會談也在討論擴大雙邊投資管道。農業是我們雙邊經濟關係的另一個重要領域,以國民平均來計算,台灣是美國食品和農產品的第二大市場。我們現在正密切合作,根據以科學為基礎、符合國際公認標準的方法,來解決一些美國牛肉、豬肉進口的障礙。

台灣的經濟活力,特別在高科技部門,是台灣最強的實力之一。兩位總統候選人都談到不少未來的經濟計劃,我們對此表示鼓勵和稱贊。我們也高興看到,馬英九和謝長廷均贊成擴大開放兩岸貿易與投資,這件事我們已經鼓吹了一段時間,許多台、美工商界領袖也是如此。這正是民主應該做的事情﹕讓選民對他們關心的議題做理性辯論,讓他們在資訊充分的情況下做判斷,再據以做出決定。

兩岸關係

顯然台灣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處理兩岸關係,這個挑戰因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及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而更形複雜。雖然兩岸關係半官方的這一面,在1990年代初似乎有了好的開始,但兩邊的歧見導致對話中斷,這一中斷到現在已經超過八個年頭。然而時間不會靜止,這段期間兩岸關係的非官方那一面,特別是經濟連結,擴展迅速。可以說現在比1999年更有理由舉行對話。在中國,胡錦濤主席接替了江澤民,台灣在明年三月也會選出新總統。這是一個兩岸放下過去歧見、努力創造新合作關係的機會。

依我個人解讀,胡錦濤最近在十七大有關台灣政策相對穩健的談話,是北京可能尋求途徑與台灣下一任總統展開接觸的一種跡象。如果這個解讀是正確的,則中國越能夠清楚的表明其用意,兩岸對話未來能夠實際恢復的展望就越樂觀。台灣海峽兩邊積極尋求對話的機會,並努力增進了解,消除彼此疑慮,十分重要。

我自己的觀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目前有很多要做的事情,必須處理數不清的內政問題,包含令人憂心的貧富差距、猖獗的貪腐、社會關係緊張和災難性的環境惡化,一方面還要設法維持高經濟成長率。他們希望避免不願見到的發展,但並未尋求照他們本身的條件快速解決兩岸問題,他們現階段對台灣的關切似乎主要是防禦性和被動回應。這表示只要台灣行動謹慎,應該可以享有發展負責任的政策,包括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策,所需要的空間。另一方面,台灣的政治動作和言論顯然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想法,而且可能形成採取我們全都不願看到的步驟的壓力。所以到總統選舉之前的這段時間,台灣的政治人物務必不要讓自己的言行,達到關閉未來可能性的地步。雙方都需要避免製造新的障礙,並尋找繼續前進的方法。

有幾個領域是雙方可以更早達成進展的地方。這類進展有助於建立信心,做為對話過程的觸媒劑。其中包括目前每年四大節日期間的班次水準之外,再增加兩岸的航班,以及擴大中華人民共和國觀光團來台的機會。雖然競選活動正在進行,要有進展或許不可能,但是在這些及其他議題上的突破,可以在選後扮演破冰的角色,改善兩岸氣氛。

我們希望在台灣的新總統於明年五月就職後,雙方會掌握展開某種形式的對話的契機。過去八年兩岸的貿易、投資和其他交流雖是大為增加,然而缺乏對話,使雙方建立機制、處理彼此關係的實質問題的能力受到限制。何況,對話是促進相互了解和建立信任的關鍵。兩位總統候選人均表達對兩岸對話的興趣,使我們感到鼓舞。等就職後,他們所需要的是北京也有願意對談的夥伴。

的確有各種困難的議題隔開了海峽兩岸,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加軍備、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北京立場嚴苛、以及對它認為是「分離主義份子」的強烈排斥。這些以及其他基本政治問題可能依舊棘手,或者至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解決。不過兩岸就實質問題進行對話,起碼可以幫助兩岸管理他們快速發展的關係。這已經延宕太久了。

在演講結尾時,我認為有一點值得注意,即討論兩岸關係時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似乎是﹕時間是站在台灣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一邊?這個問題的涵意好像在指,若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台灣能夠獨立前「併吞」它,就是台灣會有什麼辦法先「獨立」。然而這個問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兩岸爆發衝突,那時間不會站在台灣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一邊。反之,如果雙方能夠以和平方式解決歧見並決定彼此的關係,時間就會同時站在這兩邊。基於我在一開始提到的雄厚實力,我很樂觀時間是在台灣這一邊。我也審慎樂觀時間在北京那一邊,因為我相信中國經濟和公民社會的持續發展,終將導致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在這件事上我有可敬的杭廷頓站在我這一邊!

時間或許會證明,中國的民主化是替台灣問題找到雙方均能接受的解決之道,單一最重要的先決條件。雖然民主化需要一些時間,但雙方卻能因此受益良多。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希望我帶給你們一些可以思考的東西。現在請各位提出問題。

 

處長演講與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