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Global Navigation to Main Content
Skip Breadcrumb Navigation
Official Text

文獻篇: 美國與台灣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台灣:通往亞洲市場的門戶」研討會密蘇里州聖路易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

我很高興今天能有這個機會來為「台灣:通往亞洲市場的門戶」研討會講幾句話。我一直都很樂意與我的好朋友與好同事,台灣駐美代表陳錫蕃先生,分享發言的責任。我也很高興在此歡迎來自台灣的廿五人貿易訪問團到美國來,這個訪問團是由台北市進出口公會的理監事所組成。很榮幸能與陳代表一起見證雙方的合作協定,這個協定剛才由佛萊明先生與李先生共同簽署。我相信聖路易地區商業暨發展協會這類的機構,與台北市進出口公會的密切聯繫,將使太平洋兩岸的公司了解到美國與台灣之間經濟交流的潛力。

美國在台協會是什麼機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又是什麼機構?

我確信在座的美國聽眾會問,美國在台協會是什麼機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又是什麼機構?為什麼需要這些特殊機構呢?答案與政治及外交有關,我馬上就會解釋。但底線是美國與台灣之間特殊機構的安排,決不會限制到實現我們經濟合作的共同潛力。

為解釋美國在台協會及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我必須跟各位說明一下歷史,不過是仍與今日有關的歷史。約五十多年以前,在杜魯門總統時代,中國受到內戰的破壞。一方是由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另一方則是由毛澤東所領導的共產黨及共軍。杜魯門總統派遣馬歇爾將軍設法調停此一紛爭,可是他的努力失敗,因為雙方有很大的猜忌。結果是共產黨獲勝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政府則撤退到台灣,島上的居民是中國人,可是一八九五至一九四五年是日本人的殖民地。韓戰爆發後,美國與蔣介石的政府站在同一邊,我們繼續與該政府保持外交關係,也很快地訂立雙方的防衛條約。

到了一九七0年代,美國決定我們的國家利益要求我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較好的關係。我們這麼做是因為蘇俄的擴張,因為越南的緣故,也是因為我們認為東亞會因此而更穩定與和平。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是,北京堅持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時,我們不得與台灣維持官方關係。於是我們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我們終止雙方的防衛條約,並自該島撤走美國的軍事設施。美國保證將繼續商業、文化以及其他關係,甚至軍售,但必須是非官方的。那就是美國在台協會以及目前名稱為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這兩個機構的起源。設立這兩個機構,主要是在沒有外交關係的情形下,維持並擴展我們雙方
的重要實質關係。

根據一九七九年的台灣關係法,美國在台協會是個非營利機構,總部設於維吉尼亞州的羅斯林市,到國務院僅只需搭地鐵。當我的朋友,台灣代表陳錫蕃先生,需要會見某一位國務院官員時,他會要求我來安排,我也樂意安排,此種業務是在美國在台協會之下進行的。美國在台協會在台北也有一個規模龐大的辦事處,在南台灣的高雄港市則有一個較小的辦事處。這兩個辦事處都設有積極進取的商務組,以促進美國的出口與投資。美國在台協會的工作人員多半是為美國政府所屬機構服務的個人,他們為了要為美國在台協會工作而脫離這些機構,之後他們又會回去原來的機構。依照台灣關係法,他們所累積的為政
府工作的退休年資,在為非營利機構的工作時也會增加 。

我們在台灣的友人很不高興美國於一九七八年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以至需要這些新的安排。當時並不確定非官方關係是否有助於雙方的利益。美國自一九五0年代初期以來基於本身的防衛,特別關注其未來的安全。今日的台灣寧可與美國維持外交關係,這麼說並不為過。但出於後見之明,一般普遍同意,一九七九年所制定的架構,出乎任何人意料之外地成功。雙方仍維持沒有外交關係下的實質關係,甚且基本上我們的關係比以前更為鞏固。最主要的成功原因應歸功於台灣人民及其領袖的彈性。他們利用所有可把握的機會,且在不時的挫敗之後又恢復活力。

經濟問題

這個成功的故事在經濟領域裡可能最為明顯。容許我再說一小段歷史。自十九世紀中期,台灣開放對外商業以來,美國與台灣便維持著商務上的關係。事實上,台灣第一家外商公司就是美商,從事糖的出口。十九世紀末,北台灣的主要出口物是台灣烏龍茶,美國當時對該產品的需求量很大。一九五0年代,美援以及美國顧問力勸台灣以出口導向的成長為努力方向。台灣政府有健全的總體經濟政策,一群聰明的經濟技術官僚,以及相對較少的腐化。在此環境之下,成千上萬的中小型家庭企業決意冒險,開始針對外國市場生產勞力密集的產品,創造了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這個奇蹟今日依舊持續,只是以更大及更精進的規模出現。

各位無疑都聽過下列的今日排名:第十九大經濟體,平均國民生產毛額超過13,000美元,第十五大貿易經濟體,外匯存底達九百三十億美元,第七大投資者,第三個最安全的投資市場,美國的第七大貿易伙伴,以及美國農產品的第五大消費者。真正令人驚訝的是,此種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濟活動是發生在一個小島上,其面積只有密蘇里州的五分之一大,卻有四倍的人口。其實,因為島上大部分的地區是山脈,大多數台灣人民或許只在島上三分之一的土地上生活與工作。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實是,有二千二百萬人口的台灣,所購買的美國出口品卻比十二億人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要多很多。

台灣的經濟

我不是促銷台灣的推銷員,但是我今日要為各位描繪的藍圖是樂觀的。台灣的經濟強勁。市場對銷售及投資更加開放,而美商也表現得很好。

重要的是各位必須知道,台灣是一個富裕的新興工業社會,正奮力從受保護、以出口為主的經濟體,躍升為開放且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國際經濟體。

這種努力目前已經成功了一半。台灣的民間公司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例如,台灣這個小島是全世界電腦設備的第三大製造者,僅次於美國及日本。此外,台灣持續加強著重於高價值技術的出口。舉例來說,目前正計劃要建造價值五百億美元以上的半導體製造工廠。這是台灣今日的常態。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國內生產毛額是來自製造業,而且幾乎全是技術工業。有百分之六十二以上的國內生產毛額是來自服務業,只有百分之十以下是屬於基本工業及農業。

然而,台灣的公共部門未能齊步並進。老舊的基本設施,都是早期的建設,已經使得台灣變成封閉的高成本環境。而且,島上金融業、設計及營造業、政府發包等方面的缺點,都使得台灣對外界關閉太久的說法可以成立。

島上受過高等教育的領袖了解他們必須完成台灣經濟的轉型。這些領袖皆同意,如果無法作此調整,台灣的高成本結構註定無法在世界的市場上競爭,他們已經採取重大措施來應對這些經濟問題。

例如,為了提高效率,政府已經著手辦理電力、電信、石油以及其他公營事業的民營化。最好的例子是最近釋出十三億美元的無線電話特許權。

台灣的領袖了解,為了保存競爭力,他們必須改善島上的基本設施。他們已經為公共工程計劃撥出千百億美元,以提升經濟並改善生活品質。雖然這有時是進兩步,退後一大步,但台灣已經有了穩定的進展。政府設立公共工程委員會來處理承包商的問題,通過政府採購法,對外國投資開放基本設施工程,立法允許外商擁有本地營建公司的所有權,並起草新的仲裁法。此一新架構見於前一陣子定案的一百廿億美元南北高速鐵路;以及十二億美元的台北與國際機場間高速捷運線。

台灣領袖另一個關鍵性的行動是提出設立亞太區域營運中心的觀念。亞太營運中心的計劃是把台灣建設成具有競爭力的區域性商業樞紐。根據此一計劃,政府定出六大自由化主題,一旦實施將降低成本,改善服務,並將主要的公營事業民營化。

這些都是說明台灣經濟發展的例子。外國在「金融業者、經營者及開發者」方面的專長,與台灣充裕的資金、技術熟練的勞工、以及欲成為國際市場更大力量的期望,配合無間。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自由化及國際化的過程,與過渡到民主政治體系的過程同時發生。

美台經濟關係

各位今天都已聽到各種有關美台經濟關係的說明,即使面臨亞洲經濟危機之時,台灣經濟依舊成功的原因,以及未來的商機。因此,我不必再重覆各位可能已經聽過的事情。更何況,我是注意整體大局的人,對於經濟方面所知有限。不過,概括而言,我對雙邊經濟的互相依賴程度印象深刻。在產品方面便是如此。最顯著的例子是電子及資訊技術領域。大約有三分之一美國對台灣的出口,以及三分之一台灣對美國的出口是屬於這個領域。我們顯然是合力來提高彼此個別的實力至最大極限,並一起分享合作的好處。我們的工業結構非常相似,都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公司以及它們富企業精神的領導,非常適合在以強調彈性及技術密集生產的全球經濟體系裡競爭。在許多情況之下,這些公司都已經透過合資、投資關係以及策略聯盟等方式進行合作。

我必須告訴各位,台灣限制外人投資。多數的合資企業裏,鮮有外資比例超過百分之卅的,而根據美國在台協會的統計,美國在台的投資超過八十億美元。去年,美商公司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子製造業和電信服務特許權方面。光是電信服務特許權一項的價值就超過十億美元。相對的,台商公司在美國的投資已高達二百億美元,這當然也嘉惠了美國公司。台灣方面的限制持續鬆綁,當它加入世貿組織後,將更具可預期性、更透明化、並且會保障更大的市場開放。

在台灣加入世貿組織後,美台之間的經濟關係會更形茁壯,彼此也更能互相受益。有了台灣這樣強勁的全球貿易體加入,相信世貿組織會更形壯大,而台灣推動國際化的努力也會因為世貿組織規定所產生的激勵而獲益。美國的公司、勞工和農民相信也必然會因此而受益。

美國和台灣在一九九八年二月為台灣加入世貿組織而完成的雙邊協定中,包括立即的市場開放和階段性的承諾,並且將大幅擴大開放台灣市場,讓更多的美國商品、服務業、和農產品進入台灣。舉例來說,這項協定同意自美國進口先前被禁止的豬、雞和多樣肉類產品。它也放寬了有關汽車、電信、政府採購、啤酒、烈酒、和葡萄酒市場的相關規定。

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同時,台灣已同意加入政府採購協定。遵循這項協定的程序,將有助於改善重要政府採購合約招標過程的透明化。

台灣加入世貿組織的努力,在上週於日內瓦召開的世貿組織多邊工作小組會議中,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現在只剩下一些非常次要的實質問題有待解決。接下來需要研究的問題就是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入會時機的關聯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入會需要討論的問題比台灣來得多,不過今年前幾個月,它與美國的雙邊談判已有很大的進展。美國政府固然希望能夠有更多的進展,不過也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入會應該建立在健全的商業條件上。

很明顯的,最妥善的解決方式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能夠同時入會,而如果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很快完成雙邊諮商的話,今年內就有機會可以這麼作。若是就個別情況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年未能做好入會準備,但台灣卻已準備就緒,那麼比較複雜的情況就有可能發生。美國政府的看法向來是一致不變的。這兩項申請案應該分開,各依其商業條件加以考慮。當台灣準備好時,就應該可以入會。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是,台灣不應先入會,而世貿組織是個多邊組織。如果有相當部分的世貿組織成員採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看法,結果對台灣也許就不太有利。不過我天生是個樂觀的人,我希望不論情
勢如何發展,都能有廣泛的共識,認為台灣理當在今年內加入世貿組織。

台灣的安全

從這番有關台灣入會複雜情況的討論中,各位不難發現,雖然美國和台灣之間的聯繫依然實在強韌,但我們的關係也受到和貿易或投資政策無關的敏感因素所影響。就大方向來說,美台之間的經濟合作受共同利益所推動,自成一格,獨立運作。但是,這股經濟動力也依循由區域環境所決定的軌道而運行。美國公司在評估在台或和台商合作的投資案時,無可避免的要考慮到國際政治帶來的影響。我現在就想把話題轉到這個更廣泛、且無關乎經濟的大環境上。

過去五十年來,美國一直致力於在東亞創造出一個促進和平、穩定、繁榮和民主的環境。我們透過在此區域的先進軍力部署、和友邦結盟並與過去的宿敵交往、積極爭取全球經濟自由化、以及推動人權和政治自由來達成這個目標。過去廿多年來,這項大政策的要素之一,就是追求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良好關係。這麼做不是為了討好北京,而是因為它有助於美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就結果而言,東亞地區過去廿年比起之前的卅年來說,可算是非常平和的區域。

部分是因為美國協助創造了前面所提的大環境,所以台灣在過去十幾年裡有了相當亮眼的進步,台海兩岸的關係更是朝解凍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就台灣本身來說,我們看到我前面提及的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的過程,這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令人印象深刻的良性政治變化的例證之一。

在此同時,阻隔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任何形式接觸的障礙都在逐漸減少中。從大陸來台定居的台灣民眾已有百萬多人次回到大陸。雙邊貿易在一九九八年成長到二百廿五億美元,且台灣享有強勁的順差,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是台灣第三大貿易伙伴。尤有甚者,面臨在台勞工成本逐年提高的台商,可以把生產事業移轉到大陸,如今已有三萬家台商在大陸投資了超過三百億美元,也有三百多萬的大陸人民受雇於台資廠商。現在有廿萬以上的台商在大陸工作和居住。

這種經濟上相互倚賴的情形對改善兩岸氣氛有不少幫助,不過僅僅靠這一點卻無法化解彼此的基本歧見。簡單來說,爭執的焦點在於台灣應該如何(對某些人來說,是台灣是否應該)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以及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議台灣同意成為在它之下的特別行政區,享有相當的自治權來處理其本身的事務。這基本上跟已經用在香港上的模式相同。北京最害怕的就是台灣打算尋求獨立。為了不讓這種情形發生,北京保留對台使用武力的權利。例如,美國政府在一九九六年三月推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正以飛彈演習來恫嚇台灣,因為它相信台北正在採取行動,想要永久分離出來。

台北的領導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地位同等的另一個實體。它以廣大的民意支持為基礎,反對北京以香港模式統一中國,他們認為那會犧牲台灣太多的自由,因而動搖台灣的生活方式。再者,只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日不放棄武力犯台,台北會一直對北京的意圖戒慎恐懼,並表示最終的解決要等待大陸的民主化。最後,我要提出台灣還有另一種屬於少數的看法,就是它絕非中國的一部分,而應是完全獨立的國家。

各位也許要問,那美國政府對兩岸關係的分歧採取何種態度?我們目前有五項原則。

首先,對於正考慮與台灣建立長期商務關係的人十分要緊的是,美國一直堅持台海問題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一九九六年三月柯林頓總統派遣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到台灣海域,一部分就是為凸顯這一原則。就在上個月,總統表示,「我們的利益端賴台灣與中國、台灣海峽、及該地區的和平與安定,及以和平方式解決歧見。我們將以必要的手段維護我們的利益。」

第二個原則是,台北和北京之間有意義且富建設性的對話,是解決存在於彼此之間的歧見最好的方法。對話有助於產生降低緊張的氣氛,澄清錯誤的觀念,和發現共同點。

第三個主導美國在台海問題所扮角色的原則是,分隔北京與台北的「實質或其他」問題必須由雙方自行解決。雖然美國在設法終止中東、北愛爾蘭與塞浦路斯等地的衝突中,扮演核心角色,但在台海問題上,不要插手最符合我們在和平安定方面的利益。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相信,北京與台北應發揮創意,並在和平、安定、與經濟及其他領域的合作等方面,尋求能反映其共同利益的互了解。我認為由北京與台北單獨達成的任何安排,當可比那些美國從中斡旋而成的安排更能持久。

同樣的,我要談到的第四個原則是,美國在兩岸對話中將保持中立。我們不會支持一方對付另一方,也不會壓迫某一方做出其不願意的退讓。

我的第五個原則是第四個原則的必然結果。美國政府在兩岸對話中維持中立的做法,也包括主張北京與台北所達成的任何協議,都必須建立在雙方均能接受的基礎上。事實上,任何成功的協商,都應該能讓相關各方相信,他們的基本利益已受到保護,而且由於這一協商能使本身受惠。相同的,由這個共同接受原則衍生而來的是,美國政府了解,由於台灣是民主政體,任何兩岸對話的結果都必須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

我可以告訴各位,兩岸關係已顯現有希望的徵兆。我已提到台灣與大陸的公司之間經濟合作日漸增加,將來在政治難題出現時,這種合作關係就有緩衝的作用。即使在較政治性的領域裏,一九九0年代初期就已有進展,設立了體制性的機制以處理共同的問題。一九九五年當緊張情勢升高時,這項努力一度停頓,但去年秋天一位台灣資深政治家訪問了上海與北京後,又再度恢復。他的對等官員計劃在今年秋天到台灣訪問。另一方面,中國十分關切明年三月台灣將舉行的總統選舉的結果,及隨後可能發生的政策改變。北京的行動,尤其是在台灣的對岸增加部署飛彈,只有增加台灣島上人民的不安。因此,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大家謹慎、有創意與敏銳的面對。但情況仍然樂觀,美國將繼續努力營造一個能建構永久和平的環境。

最後,讓我做三點簡短的結論:

--台灣是美國的好朋友,即使在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我們仍繼續建立豐富、實質的關係。

--台灣依然是一個經濟成功的範例,而帶給台灣力量的是,優良的政策、強勢的人力與金融資源,與美國經濟日漸整合,以及要在全球市場存活須要繼續自由化與國際化的認知。

--台灣雖然處於一個不太安定的鄰近環境,但它與大陸的相互依賴與對話,再加上美國建設性的貢獻,如此應可維持一個有利於商務之和平安定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