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Global Navigation to Main Content
Skip Breadcrumb Navigation
Official Text

美國國防挑戰:矛盾中的和平 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對重要國防議題講話系列專文之二

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一月二十六日,在五角大廈的歡迎儀式上說:「我們享有矛盾中的和平。自原子時代開始以來,我們現在面臨的大規模核子戰爭威脅,比任何時候都要小。可是我們卻更易於受到手提箱炸彈、電腦恐怖份子、非法政權胡作非為的暴力等威脅。」。他於一月二十二日成為美國第廿一任國防部長,在此之前1975-77年,他曾在福特總統時期擔任同樣的職位。以下是他最 近公開談話的摘要,反映出他對布希總統第一年任期內,政府所面臨的國家安全議題的看法。


國防目標

布希總統就任時心中有三個目標:加強與美國軍方的信任,保衛美國人民免於攻擊與恐怖威脅,建立善用傑出新科技的軍力,以對抗本世紀的新威脅。

要達到那些目標需要使命與決心。我們必須克服的事情之一是,以為我們有充裕的時間,對迫在眉睫的任務可以慢慢來的心態。有人覺得世界正在改變,所以我們辦不到或不需要採取行動;或現在是冷戰與新時代之間的過渡期,不論這過渡期是什麼狀況;或我們可以等到情勢明朗一點後再說。

但我感覺,我們目前見到的世界變化狀態,可能正是新的常態。我們也許並非正處於隨冷戰結束而來的過渡期。反而,我們這個時期可能就是不斷變動,果真如此,那我們越快面對這個事實,就越能夠立即著手,促使國家與人民得以在新的國家安全環境中享受應有的安全保障。

一月二十六日五角大廈正式歡迎儀式講話


主要國防目標

我打算追求五個關鍵目標,並實施必要的政策及分配必要的資源來加以達成。

第一,我們需要設計和維持對當前安全環境,即新的國家安全環境,合宜的嚇阻力量。

大規模殺傷力武器及其運送工具的擴散,已日漸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必須先承認這一點,然後加以處理。雖然致力於防止進一步擴散依舊很重要,但有心的國家仍可能成功的取得大規模殺傷力武器及威力越來越強的飛彈。因此決定性的政策改變應該著眼於,降低潛在敵對國家對大規模殺傷力武器及其運送工具的投資價值。

在威脅較小但某些方面卻更易致命的世界裡,能夠防禦我們自己和友邦,不受飛彈及其他恐怖武器的攻擊,可以強化嚇阻作用,補充純報復性軍力之不足。再者,有能力保護我們的軍隊,對於保留我們在危機時的行動自由十分重要。為此目的,有效的飛彈防禦,不僅是本土防禦,也包括能夠防禦美國海外的軍力和我們的盟友,必須以現代科技可辦到的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來達成。

核子嚇阻依舊是我們國防政策的重要一環。美國核子嚇阻的可信度、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必須保持不容置疑,但也必須順應廿一世紀的嚇阻需要。只是有可能遭到大規模報復為懲罰,已不足以構成可信的嚇阻力量。反之,必須結合攻擊性核子和非核子防禦能力,相互為用,不給潛在的敵人有機會使用大規模殺傷力武器,或以之為威脅,來為害我們以及我們盟邦的軍隊和國土。

其次,必須確保部署軍力的備戰力和持久力。

當美軍奉到徵召,他們必須準備好面對任何可能遭遇的緊急情況,並能夠在必要時維持長時間的軍事作業。

第三,美國的指揮管制通訊、情報及太空能力必須現代化,以支援廿一世紀的需要。

隨著所面臨的威脅改變,我們的國防能力必須適應和配合調整…。發展與部署真正現代化且有效的指揮控管通訊與情報系統,對美國軍力的蛻變十分重要,對我們從事有效的外交也不可或缺。

第四,美國國防體制必須轉型,以應對廿一世紀的情勢。

目前的武器系統取得過程是為不同於今日的環境所設計。在此技術進步一日千里而且無孔不入的時代,它已不適於應付非傳統與非對稱威脅擴增所產生的需要…。我會努力研擬出新的取得策略,這個策略將善用現代美國產業的作業規範,可使我們以反映新世紀需要及可能性的速度,研發與部署武器系統。

第五,改革國防部架構、流程和組織。

我會考量並與國會協商整體的作法,針對最重大的改革障礙,修改其所依據的法令規章。

一月十一日參院軍事委員會任命聽證會開場白


飛彈防禦計劃

所謂的後冷戰世界是一個更為整合的世界,因此過去只有少數國家才有的武器與科技如今四處擴散,變得很普遍。而且不僅國家有,非國家的政治實體也可以得到。

我認為我們必須承認冷戰時期的嚇阻--保證同歸於盡以及大規模報復概念--在冷戰時期相當有效…。今日的問題則不一樣。需求改變了。我們有義務針對這些變動的環境做規劃,以確保我們已準備好,可打消輕率魯莽的侵略者欲採取行動或揚言採取行動的念頭,這是最要緊的。

對我而言,飛彈防衛十分合理。我們所知道的是,冷戰結束後,武器擴散使這些科技與大規模殺傷力武器傳布至世界各地。任何一位總統在考慮其最高統帥的職責時都會認為,將導致美國人民處於完全挨打地步的政策沒有任何意義。

話要說清楚:防禦系統不見得必須完美;但是美國人民不能完全不設防。這不是一個涉及總統憲法責任的技術問題…。因此,美國打算發展並部署旨在保衛軍民免受有限彈道飛彈攻擊的飛彈防禦系統,並準備協助受到飛彈攻擊威脅的友邦部署這種防禦系統。這種系統不會威脅任何人。這是一個事實。除了想威脅別人者外,任何人不應擔心這個系統。

美國沒有興趣部署會把我們與盟友隔離的防禦系統。事實上我們遭受相同的威脅。美國樂於見到盟友以及部署的軍力受到保衛免於攻擊,不受威脅或勒索。這絕不是造成紛爭的問題,我們把這看成是共同提昇我們全體安全的新契機。

二月三日慕尼黑歐洲安全政策會議演講辭
及二月十一日福斯電視台新聞星期日專訪


「國家」及「戰區」飛彈防衛

我認為「國家」及「戰區」〔飛彈防衛〕這兩個詞語沒什麼用…。「國家」代表什麼意義要看你住在哪裡,「戰區」的意義也要看你住在哪裡。美國有關係緊密的盟友。我們在世界各地駐軍。我們的利益在於承認彈道飛彈構成威脅,大規模殺傷力武器也構成威脅…。就長期而言我們必須承認,能夠保衛這塊土地和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跟保衛我們的駐軍以及儘可能使友邦感覺同等安全,對我們而言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幾乎不再用這兩個字。

三月八日與北約秘書長羅勃遜在五角大廈記者會


反彈道飛彈條約

我們籲請美國人民,以不受反彈道飛彈條約約束,來考量飛彈防禦,從成本效益觀點、部署日程及可靠性來看,如何才能最合理地改變國防計劃。我們無意於使用可能造成美國與其盟友產生嫌隙的方式來進行…。

我不認為反彈道飛彈條約在戰略穩定上居核心的地位。我的看法是冷戰已經結束。此約是(前尼克森總統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季辛吉等人所擘劃的,他現在也同意此約不再像過去那般適用…。

若需要更改反彈道飛彈條約,我們打算這麼做,則必須在六個月以前通知,才能開始修改程序。若要這麼做,則必須早在發出通知之前,與盟邦友邦諮商,最後還要與俄國談…。我們現在正處於討論階段,尚未得出結論。

三月十八日(倫敦)星期電訊報專訪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各國願意協同行動,有助於維持安全與增進和平…。我曾擔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大使,所以極為尊崇北約的價值。過去五十多年它一直是維持歐洲和平的關鍵機制。我認為簡單一句,說它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軍事聯盟,也不為過。而且北約組織已有成長,建立了「和平夥伴計劃」,引導全歐洲共同參與發展安全,從今日夥伴聯軍駐波士尼亞與科索夫的事例即可見一斑。

另一項發展是「歐洲安全與防衛計劃」…。我們歐洲的盟友都知道,北約組織是歐洲防衛的重心。因此要把過去的成功繼續維持至未來,最要緊的是維持北約組織保有歐洲安全架構核心的地位…

我們北約內部發生的事或外在對它的影響,都必須符合能夠使之持續強盛、有彈性和有效果的原則。凡會引起混淆或擾亂跨大西洋聯繫,以致降低其效果的行動都沒有助益。反而這些行動有為一個無比重要的聯盟帶來不穩定的風險。而…不論最後要採取哪種形式,我個人認為應該要有包容性,對所有希望參與的北約組織會員國開放。

明確的說,在北約會員增加之際,我們至少必須保有,而且最終必須加強我們有效行動的能力。新加入者必須認同現有會員國的價值觀,並準備分擔責任,做必要的安全投資,以全面參與追求共同的目標。

北約已表示將在二00二年下一次高峰會時,討論擴大組織議題,希望加入的國家可藉此機會說明其意願。依我看,成為北約會員不僅只是歐洲民主政體演進的一個步驟。會員國要承諾共同防衛責任,且必須有能力實踐這一承諾。

弱化北約組織就是弱化歐洲,也等於弱化我們全體。我們與其他各會員國結合在一起,一同追求並保存某些偉大優良、實屬史無前例的價值。我們最偉大的資產仍然在於我們的價值觀:自由、民主、尊重人權及法治。而面對共同的危機時,我們仍然必須分擔責任。

二月三日在慕尼黑歐洲安全政策會議講話


維持和平

在美國參與特定維和任務之前,我們必須訂出動用美軍的明確標準。應該有明確的目標、達成目標的完整策略、合理的成功機率、可接受的指揮管制安排、以及撤軍策略。一旦美國進駐的主要責任變成基礎建設或建國,那這些任務就不適合美軍來執行。

一月十一日書面答覆參院軍事委員會
與其任命聽證會相關問題


情報工作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新的國家安全環境。它的特色包括:

§ 因冷戰結束而態度鬆懈;

§ 威力強大的武器和技術在全球擴散;

§ 因波灣戰爭,造成美國核武報復所無法制止的連串威脅;

§ 有鑑於情報收集目標的增加,和欺瞞、否認等本領的增強,造成情報工作的挑戰更為複雜;

§ 對太空資源的日益依賴,導致攻擊弱點的增多。

一如國防部,整個情報工作團隊需要重整來應對全新的安全環境。國家指揮系統需要的不止是有關船艦、飛彈、坦克和飛機等項目的資訊,而是更進一步有關意圖和動機的資訊。

毋庸置疑的,核子、生化武器和這類武器運送方式的擴散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安全造成威脅。我們必須確定是,運用適當的資源來面對這類新的威脅,這也包括電腦網路攻擊在內。

一月十一日書面答覆參院軍事委員會
與其任命聽證會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