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科研機構敦促推廣運用生物技術減輕全球饑貧
來自世界各地的七所科學研究機構,其中五所在開發中國家,於七月十一日發表白皮書,說明農業生物技術在減輕第三世界饑餓與貧窮上的潛力。白皮書中力促各國政府,根據確切的科學基礎來做有關生物技術的決定,並極力鼓勵民間企業及研究機構,與迫切需要生物技術的開發中國家科學家及農民,分享他們的技術。
白皮書指出:「我們必須改善食物的生產與分配,使日漸增加的世界人口能取得糧食以免受饑,同時也要降低對環境的衝擊,並在低收入區提供生產性就業機會。」而負責任的研究、開發及在農業上廣泛施用基因改造技術,是進步的關鍵。
撰寫此一白皮書的工作小組,由倫敦皇家學會,巴西、中國、印度、墨西哥與美國的國家科學研究院,以及第三世界科學研究院的成員組成。由於農業生技近幾個月來倍受批評,因此該工作小組努力完成一簡短報告,明確陳述基因改造技術對協助開發中國家的潛力,和普及此種技術所遭遇的障礙。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院長暨工作小組成員布魯斯.艾勃特表示:「我們明顯的顧慮在於,最近對基因改造技術的激烈反應,會完全使此種技術所帶來的希望黯然失色。我們的小組認為,分子生物學革命為開發中世界帶來一些供應糧食與照顧民眾的重要新工具。而運用最高明的科學,對這些技術的應用作最明智的選擇,關係重大。」
工作小組指出,有必要全球群策群力、有組織的迅速確認,基因改造農作物對健康與環境可能造成的風險。工作小組表示,為達此目的,「各國應建立公共衛生管理制度,就像對任何其他新品種一樣,確認及監督基因轉殖植物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的不良作用。」同理,有關環保的顧慮必須有系統的加以解決,並對照目前正在使用但會造成環境問題的農業技術如農藥等,進行評估。
大部分國家已經實施的核准採用新種農作物程序,可做為較正式的風險評估程序的典範。工作小組說,這一程序將用於調查新品種,包括應用基因改造技術發出來者,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衝擊。
基因改造技術與世界農業
大多數基因改造技術並非為第三世界的需求而開發。事實上,這些技術原先主要是為工業化世界的大規模農業而開發,目的在讓少數主要作物更能抗拒某些病蟲害。工作小組敦促積極從事研究與開發,以滿足開發中國家的特殊需求,增加少為人知、卻是其收入與食物來源的農作物產量;改良農作物使其能提供更多營養給消費者;降低農業對環境的衝擊;使食物具有藥效和免疫成分,以增加接觸藥品與疫苗的機會。例如,研究人員已利用分子技術在馬鈴薯及香蕉中製造出疫苗,具有預防人類感染某些傳染病的可能性。尤有甚者,基因改造技術有增加植物中天然藥物成分含量的潛能。
不過很多用於一般農業研究的經費,尤其是用於基因改造技術者,在過去幾年已由政府單位轉向民間企業,目的是希望能創造出有利可圖的產品。在此同時,公共和非商業的研究熱度正在消退中,照工作小組的說法,這種趨勢「應加以扭轉」。政府部門的基因改造研究經費,在配合某些特定需要上十分重要,比方小規模農戶的需要,因為這類研究不大可能讓大規模農業企業獲利。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援助單位應多鼓勵把植物基因組相關研究,當作公家經費資助的重要領域,其研究成果也應屬公共財。白皮書指出:「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因為過度保護的智慧財產制度而限制了這些研究。」
工作小組表示,其實就照顧第三世界農民的需求來說,智慧財產權這個問題需要特殊的考量。今天,私人公司可以從農民和非商業組織手上,免費取得植物的品種,加入新基因,就可把種子賣回給農民,還受到法律保護,不得複製或再利用。白皮書指出:「此舉使研究進展過度集中於私人公司,其合理的追求利潤本質,自然不會把研究重心放在貧窮和永續問題上。」開發中國家的窮苦農民,若想要保留種子以供未來之用,他們應該有權這麼做。再者,應該創立一個國際顧問委員會,以評估在可嘉惠窮人的基因轉殖植物方面,私人企業和開發中國家有哪些利益,這麼作不僅有助於解決智慧財產的爭議,也可以確認彼此的共同利益所在,以及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機會。
「基因轉殖植物與世界農業」白皮書,可至美國國家研究院出版處的網站查閱,網址是:http://books.nap.edu/html/transgenic。
白皮書指出:「我們必須改善食物的生產與分配,使日漸增加的世界人口能取得糧食以免受饑,同時也要降低對環境的衝擊,並在低收入區提供生產性就業機會。」而負責任的研究、開發及在農業上廣泛施用基因改造技術,是進步的關鍵。
撰寫此一白皮書的工作小組,由倫敦皇家學會,巴西、中國、印度、墨西哥與美國的國家科學研究院,以及第三世界科學研究院的成員組成。由於農業生技近幾個月來倍受批評,因此該工作小組努力完成一簡短報告,明確陳述基因改造技術對協助開發中國家的潛力,和普及此種技術所遭遇的障礙。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院長暨工作小組成員布魯斯.艾勃特表示:「我們明顯的顧慮在於,最近對基因改造技術的激烈反應,會完全使此種技術所帶來的希望黯然失色。我們的小組認為,分子生物學革命為開發中世界帶來一些供應糧食與照顧民眾的重要新工具。而運用最高明的科學,對這些技術的應用作最明智的選擇,關係重大。」
工作小組指出,有必要全球群策群力、有組織的迅速確認,基因改造農作物對健康與環境可能造成的風險。工作小組表示,為達此目的,「各國應建立公共衛生管理制度,就像對任何其他新品種一樣,確認及監督基因轉殖植物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的不良作用。」同理,有關環保的顧慮必須有系統的加以解決,並對照目前正在使用但會造成環境問題的農業技術如農藥等,進行評估。
大部分國家已經實施的核准採用新種農作物程序,可做為較正式的風險評估程序的典範。工作小組說,這一程序將用於調查新品種,包括應用基因改造技術發出來者,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衝擊。
基因改造技術與世界農業
大多數基因改造技術並非為第三世界的需求而開發。事實上,這些技術原先主要是為工業化世界的大規模農業而開發,目的在讓少數主要作物更能抗拒某些病蟲害。工作小組敦促積極從事研究與開發,以滿足開發中國家的特殊需求,增加少為人知、卻是其收入與食物來源的農作物產量;改良農作物使其能提供更多營養給消費者;降低農業對環境的衝擊;使食物具有藥效和免疫成分,以增加接觸藥品與疫苗的機會。例如,研究人員已利用分子技術在馬鈴薯及香蕉中製造出疫苗,具有預防人類感染某些傳染病的可能性。尤有甚者,基因改造技術有增加植物中天然藥物成分含量的潛能。
不過很多用於一般農業研究的經費,尤其是用於基因改造技術者,在過去幾年已由政府單位轉向民間企業,目的是希望能創造出有利可圖的產品。在此同時,公共和非商業的研究熱度正在消退中,照工作小組的說法,這種趨勢「應加以扭轉」。政府部門的基因改造研究經費,在配合某些特定需要上十分重要,比方小規模農戶的需要,因為這類研究不大可能讓大規模農業企業獲利。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援助單位應多鼓勵把植物基因組相關研究,當作公家經費資助的重要領域,其研究成果也應屬公共財。白皮書指出:「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因為過度保護的智慧財產制度而限制了這些研究。」
工作小組表示,其實就照顧第三世界農民的需求來說,智慧財產權這個問題需要特殊的考量。今天,私人公司可以從農民和非商業組織手上,免費取得植物的品種,加入新基因,就可把種子賣回給農民,還受到法律保護,不得複製或再利用。白皮書指出:「此舉使研究進展過度集中於私人公司,其合理的追求利潤本質,自然不會把研究重心放在貧窮和永續問題上。」開發中國家的窮苦農民,若想要保留種子以供未來之用,他們應該有權這麼做。再者,應該創立一個國際顧問委員會,以評估在可嘉惠窮人的基因轉殖植物方面,私人企業和開發中國家有哪些利益,這麼作不僅有助於解決智慧財產的爭議,也可以確認彼此的共同利益所在,以及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機會。
「基因轉殖植物與世界農業」白皮書,可至美國國家研究院出版處的網站查閱,網址是:http://books.nap.edu/html/transge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