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ournal USA: theme

人物特寫

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

issue title

本期目錄
內容提要
美國特性
日益多元化的美國民族
人物特寫
依然合眾
為一
移民辯論
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山谷
西弗吉尼亞小城
參考資料(英文 )
相關網站(英文 )
 

軍人兼政治家──
戰勝挑戰

Colin Powell

科林·鮑威爾講述他的一生時,他經常把它說 成是一個普通孩子戰勝種種障礙、從默默無聞走向成名的典型的美國故事。然而,同樣 顯而易見的是,鮑威爾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他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重大事件中發揮 了重要作用。這種平凡與非凡並存的現象可能令人困惑,但或許沒有必要加以解釋,因 為我們只需要認識到鮑威爾的生命歷程是個典型的美國故事,同時又是關於一位傑出人 士的獨特故事。

鮑威爾在他的自傳《我的美國歷程》(My American Journey)中寫道:"我講的是一個出生在 一個清貧的移民家庭、小時候沒有多少指望的黑孩子的故事......是個當兵服役的故事,是 幫助我成長的那些人的故事,它敘述了我如何受益於前人犧牲自己而創造的機會,這些 機會可能使今後的人繼續受益。"

鮑威爾從未忘記他青年時代的奮鬥和機遇。他在1990年代首度離開政府公職後,擔任"美 國的未來──青年聯盟"(America's Promise--The Alliance for Youth)的創始會長。他在擔任 國務卿期間屢次利用到國外訪問的機會會晤年輕人,同他們就他們的抱負和他們作為下 一代領袖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交談。

鮑威爾在2004年對參加"國際和平種子夏令營"(Seeds of Peace International Camp"活動的青 年說:"在我同年輕人的所有談話中,我們談到家庭,談到歷史,談到希望和夢想,談到 恐懼和疑慮,通過這些談話,我們相互之間達成了更深入的瞭解……只有人們相互交流 共有的思想和情感時,和平才有可能在他們心中扎根。"

科林·盧瑟·鮑威爾1937年出生,在紐約市南布朗克斯的凱利街長大,這是一個族裔和 宗教信仰混雜的社區。他的父母是牙買加移民,他們對子女嚴格要求,重視教育。但根 據鮑威爾自己的描述,年輕的科林缺乏努力方向。他在自傳中寫道:"我還沒有在哪方面 有過出色的表現。" "我是個'好孩子'、'好僱員',僅此而已。"這一切在鮑威爾進入紐約市立 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主修地質學期間加入預備役軍官培訓團(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簡稱ROTC)後發生了變化,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天職。他在組織有序、 紀律嚴格的軍隊環境中迅速發展,成為該部隊精確訓練隊(precision drill)的指揮官; 1958年,他被委任為美國陸軍少尉。

鮑威爾兩次應徵奔赴越南,兩次在戰場上負傷,後來在韓國、德國和美國做過指揮官。 他還曾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得到白宮的獎學金。鮑威爾多年後寫道:"我長大後選擇 了軍人生活,在戰爭中我失去了朋友。我後來指揮不顧個人安危志願為國奔赴戰場的青 年男女,他們中有些人再也沒有回來。我沒有一天不思念他們。"

1986年,當時擔任中將的科林·鮑威爾進入裡根政府;一年後,羅納德·裡根總統 (Ronald Reagan)任命他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當時他負責協調裡根同蘇聯總統戈爾巴喬 夫(Mikhail Gorbachev)的歷史性首腦會議。後來,在美國領導國際聯盟展開"沙漠風暴"戰役 期間,鮑威爾擔任喬治·布什政府中的參謀長聯繫會議主席。這場戰役將科威特從薩達 姆·侯賽因的佔領下解放出來。他在1993年從軍中退役時,是美國聲望最高的公眾人物 之一。

鮑威爾曾經說過,雖然政治團結和軍事力量使西方得以遏制蘇聯,但是,導致冷戰結束 和東歐實現民主的關鍵是思想觀念的威力。鮑威爾說:"人民自由之威力、個人自主之威 力……這些是把冷戰世界重新塑造成當今世界的強大力量……我認為這些力量不可抗拒。 "

鮑威爾在從2001年至2005年擔任國務卿領導美國外交事務期間,美國面臨許多前所未有 的新挑戰:領導全球聯盟進行反恐之戰、幫助阿富汗和伊拉克建立民主、支持北大西洋 公約組織的擴大、抗擊艾滋病、努力實現公正與平等的中東和平以及支持擴大世界各地 的自由和經濟機會等。

在很多方面,科林·鮑威爾追隨了另一位偉大的美國軍人和政治家、在二次大戰中指揮 美國軍隊的喬治·馬歇爾(George Mashall)。馬歇爾在擔任國務卿期間制定了馬歇爾計劃, 幫助歐洲恢復並贏得和平。

鮑威爾在2003年接受馬歇爾基金獎時說,"喬治·馬歇爾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辦公室 裡掛著他的肖像……。當我坐在辦公室裡處理最棘手的問題時,我就抬頭凝視喬治。"

鮑威爾1962年與阿爾瑪·約翰遜(Alma Johnson)結婚,生有兒子邁克爾(Michael)和兩個女 兒琳達(Linda)和安(Anne) ,並有兩個孫子。自1970年代以來,他擺脫工作壓力的方式一直 是修理老式的富豪汽車(Volvo)。正如鮑威爾最近在柏林一所學校所說:"修理汽車很令我 放鬆,因為跟政治問題不一樣,如果我的車發動不起來,我能很快找到原因。"

科林·鮑威爾2004年在全美意大利裔基金會(National Italian Foundation)發表演說時,對影 響其一生的永恆價值觀深表感激:"無論我在世界什麼地方旅行,我在心底深處總是那個 來自凱利街的孩子──美國精神源於多元化,這種多元又統一於人性,充滿了機會。這 一民主精神始終是我國最大的財富,是我們最大的希望……。這種博大的胸懷繼續是我 們給予世界的最大奉獻。"

──Howard Cincotta

下一個人物特寫 >>>>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5: Who 
We Ar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