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化織錦加裡·韋弗
| |||||||||||||||||||||||||||||||||||
---|---|---|---|---|---|---|---|---|---|---|---|---|---|---|---|---|---|---|---|---|---|---|---|---|---|---|---|---|---|---|---|---|---|---|---|
|
要理解美國的行為與政策,就要瞭解美國的文化。在許多語言中,文化通常意指藝術、音樂、歷史及文學。在美國,這些都被視為文化的結果或產物。我們對文化的定義更接近人類學的含義。在美國英語裏,culture(文化)是指學而習之、代代相傳的一個群體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大多數美國人所共有的基本信仰、價值觀、思維模式及世界觀。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文化的這些外在表現,推斷出它們所反映的內在價值觀、信仰及世界觀。如果不理解美國的內在文化,幾乎就不可能解釋美國的外在行為,包括我們的公共政策。 如果我們必須用畫面來形容美國的主導或曰主流文化,它也許可以被想像為一座冰山。冰山的絕大部份是藏在水下看不見的,文化也是如此,即其絕大部份是內在的,也就是說在我們的頭腦中,遠遠低於意識知覺的水面。儘管其暴露在外面的最表層可能改變,就如同冰山會因陽光和雨水而融化一樣,但文化的根基則不隨時間而發生太大變化。一個文化的基本信念、價值觀、思考模式和世界觀,只能非常緩慢地發生改變。 文化的這部份內容是通過成長環境和家庭耳濡目染學到的。沒有哪位家長會在早餐桌上給孩子上“文化價值觀”課;價值觀是在家中不知不覺形成的。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離開自己的國家與其他文化的人交流之前,不太能意識到自己的文化價值觀。 強調個人成就 當早年移民來到美洲時,他們將其歐洲的信仰與價值觀帶到這個“新世界”。他們到達了一片似乎有著無窮無盡自然資源和許許多多成功機會的土地;在歐洲,一個人若生在貧困中,也會死在貧困中。正是歐洲的信仰和價值觀與美洲豐富的資源和機會,組成了我們所稱的“美國的”新文化價值觀。 隨著有關個人成就和地位變化等新的信仰與價值觀得到肯定和加強,美國人開始用自己做的事來代表自己的身份。您若在一個聚會上遇到一位美國人,他(她)在和您打招呼時往往會說:“您好,我叫加裡·韋弗,在美利堅大學教書。您是做什麼的?” 然而,許多其他文化的人則通常注重說明自身。西非人在向您打招呼時可能會說:“您好,我叫帕普·塞卡,是巴塞那條河上游的塔姆西爾·塞卡的兒子。”帕普的身份的主體是他的父親和他的出生地。這種身份是基於家庭和傳承,而不是個人做什麼或者今後可能做什麼。 不信任過度強大的國家政府 與歐洲的慣例不同,最早來美洲大陸定居的殖民地居民不希望有國王、女王或教皇。他們對過度強大的國家政府非常不信任。用著名美國哲學家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話說,他們認為“政府越少越好”。當然,他們知道“新世界”需要有一個全國政府來處理外交事務和國際貿易,但認為涉及日常生活的事務應該由地方政府負責。 美國從來沒有一個全國員警機構。社會福利、執法與司法、對老弱的照料等都是地方政府的事。美國的公民自由,例如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宗教自由等,都是由《憲法》和《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確定。這些檔保護個人自由,使之不受過度強大的國家政府的侵犯。 並不完全是“大熔爐” 許多人認為,美國是眾多不同文化的混合體,沒有一個主導或主流文化。所謂“大熔爐”的比喻即是這種觀念的反映。世界各地的人們將他們的文化帶到這裏後便彙入美國的熔爐之中。熔爐經攪拌加熱,形成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這種觀念有幾分道理。美國的確是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但它也有一個主導文化。移民通過放棄自身的許多不同之處以適應社會主流而變成這個文化的一部份。有些人認為,美國文化帶有“餅乾模刻”("cookie-cutter")的趨向,即將白種、盎格魯撒克遜及新教徒的男性作為標準模式。通過取一個英國名、改信基督新教和消除講英語時的外國口音,白種男性移民可以輕易進入這個文化模子。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適合這個模子。人們無法改變自己的性別、膚色或髮質。一些人會比另一些人更容易融入。 成為“拼畫”或“織錦” 當然,美國已經改變。絕大多數美國人不再認同熔爐或餅乾模刻的文化模式。事實上,美國現在常常被描述為拼畫或織錦。這些時下流行的比喻表明,一個人可以既保持自己的特點,同時也成為整體社會的一部份。在一幅拼畫或一塊織錦中,每個顏色都是獨特的,並且是物件整體美的組成部份。倘若從拼畫上取下一片或織錦上抽去一絲,這個作品就會被破壞。今天,保持自己的特徵變得相對容易。性別、種族、原國籍、宗教及性取向等諸方面的差異都得到接受,人們不必再為了獲得實現人生目標的同等機會而將它們放棄。 如今常見到“某裔美國人”的說法,指具有雙重文化背景的人。這種說法反映出這樣一種信念:一個人能夠既保留其文化傳統、民族、宗教或種族特徵,同時也依然是美國人。墨西哥裔美國人、愛爾蘭裔美國人、非洲裔美國人或美國黑人、阿拉伯裔美國人、穆斯林美國人、美國印第安人,等等,就都是這種反映。當然,將美國凝聚為一體的不只是共同的價值觀和信念,還有英語和共同的經歷。 目前在新墨西哥、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夏威夷四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拉美裔以外的白人人口居少數。大多數人口統計學家一致認為,到2050年,拉美裔以外的白種人將成為美國全國總人口中的少數。但這個趨勢似乎沒有讓普通美國人感到恐懼。事實上,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多元化加強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提高了生產力。 這一切反映出一種多元文化形態和觀念,即差異不僅受到歡迎,甚至受到珍視;它被視為一種優勢。很少有人想再回到過去那種少數族群為了迎合主流文化而不得不放棄自身特徵的情形。多元化是需要予以擁抱的機會,而不是需要逾越的障礙。 美國當今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消除差異,而是如何管理有著如此眾多差異的社會。美國一向非常多元,但現在已不僅僅涉及讓不同的歐洲國籍與文化傳統群體合在一起。今日的多元化包含著所有種族文化群體、各個民族、男性女性、殘障人、各年齡層僱員、以及不同性取向的人。面對人口結構的變化、不斷增加的全球相互依賴、以及多元化的顯著益處,美國人將調整和發展必要的技能,從而與各種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 本文所表達的見解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