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國
| |||||||||||||||||||||||||||||||||||
---|---|---|---|---|---|---|---|---|---|---|---|---|---|---|---|---|---|---|---|---|---|---|---|---|---|---|---|---|---|---|---|---|---|---|---|
|
如何給什麼是“美國人”下定義?對這個問題人們從美國建國以來一直在討論。然而,這種自我審視往往演變成與世界其他地區相連的某種雙向觀。例如,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其著名的1841年文章《自助》(Self-Reliance)中,將自助定義為一種異於過去——尤其是歐洲的過去——的美德。愛默生說:“堅持自我,決不模仿。” 讀者能夠從“我的美國”這組文章中看到一些相同的情感。我們請來自美國不同地區、不同背景、不同職業、不同婚姻狀況的五位年輕人用他們自己的筆告訴同齡的國際讀者,美國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我們認為,這些文章能夠比好萊塢電影或國際電視新聞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美國及美國人的面貌。 這裏的很多文章的確也是從自我審視入手,然後放眼世界。賈桂琳·莫雷斯·伊斯利(Jacqueline Morais Easley)作為一位美國歸化公民,表達了對鄰里多元化的驚奇讚歎,並且解釋了她為什麼珍視女兒在畫畫時將顏色塗到線格外的行為。寇裡·倫敦(Korey London)作為一位退伍軍人,闡述了他對保衛國家的信念。大學畢業不久、第一次遠離德克薩斯州老家到紐約市做雜誌編輯的阿什麗·莫爾(Ashley Moore)表示,她的袖珍公寓和空空的冰箱與美國夢相距甚遠。身為芝加哥市一個跨信仰組織的穆斯林領導人的埃布·派特爾(Eboo Patel),談到他為什麼認為伊斯蘭教與美國的寬容傳統相輔相成。 大學一年級學生凱麗·麥克威廉斯(Kelly McWilliams)非常瞭解另一位文章作者提到的“美國發展曆上那些悲哀黑暗的年代”,她談到自己為什麼選擇生活在這個不斷自我修正的國度。她表示,她在以奴隸出身的美國廢奴領袖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為榜樣,因為道格拉斯當年就是決定留在美國,從內部開展反對奴隸制的政治鬥爭。這位18歲的大學生寫道:“美國能夠為適應自己的人民而不斷被鍛造和再生。它有意願,它在等待。只要這一點沒有改變,我就始終是美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