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開發署(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SAID)與一個民間機構結為合作夥伴,幫助有關國家建立企業管理道德準則的基礎,並提高現有公司構架的透明度。國際開發署將國際專長同地方經驗結合起來,在改進公司治理的過程中對市場參與者進行指導,並幫助制訂以國際原則為基礎的地方性解決方案。
上圖:由國際民營企業中心(CIPE)主辦的一次有關亞洲金融危機的會議。該中心通過同發展中及新興市場的民營部門直接接觸,提倡民主的、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圖片由國際民營企業中心提供)
|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正在日益成為全球發展戰略的核心。市場原則在過去封閉的經濟體中的普及使世界各地湧現出新一代企業家和投資者,同時也賦予美國國際開發署新的責任。各國若想成功地利用民營部門,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就必須為扶植有競爭力、有效益、在管理中遵循道德準則的企業創造環境。
在敦促俄羅斯、烏克蘭以及所有中、東歐國家迅速實行經濟權力下放的呼籲發出後不久,美國國際開發署就同國際民營企業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rivate Enterprise, CIPE)結為夥伴,共同促進公司治理。國際民營企業中心是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的附屬機構,通過與發展中及新興市場的民營部門直接合作,促進民主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國際民營企業中心實行公司治理的總體方針一直是將國際專長同地方經驗結合起來,建立加強公司自我治理的機制。
雖然人們曾一度認為只有高度工業化經濟體的企業才能實行良好的公司治理,但美國政府機構以及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現在已經認識到公司治理對於市場運作的重要意義。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是確立國際標準的另一個主導機構,其30個成員國共同致力於建立民主政府及市場經濟。經合發組織積極地與70多個非成員國、非政府組織及公民社會發展關係,它還制定了一個包括公司治理原則在內的全球性議程。經合發組織於2004年剛剛採納了一套新的公司守則,這個事實證明公司透明度是關係到公司可持續性的一個問題。
新生事物:俄羅斯董事學會
在1998年俄羅斯銀行部門解體後,俄羅斯的企業開始面對一種新的商業現實:"不受制約的東方資本主義"時代行將結束。俄羅斯脆弱的投資環境再也承受不起90年代前半期俄羅斯企業經營中司空見慣的肆意損害股東的行為及資產拆賣。公開上市的俄羅斯股票的價值被嚴重低估,大股東有改善公司治理和經營效益所必需的市場動機。
俄羅斯工商領袖力爭增強投資者的信心並提升股價,公開承諾提高公司治理標準。一套自願性的公司治理規範已經在歐洲重建與發展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的幫助下起草完成;美國國際開發署與國際民營企業中心聯合提供捐助,資助建立了俄羅斯董事學會(Russian Institute of Directors, RID)。
國際民營企業中心曾向股票市場及管理學會(Institute for Stock Market and Management, ISMM)提供經費,為俄羅斯高級管理人員及公司董事提供公司治理培訓,俄羅斯董事學會即在此基礎上產生。首期培訓項目受到了工商界的歡迎。企業很快認識到了創建一個獨立機構、長期為各公司及其董事提供培訓、同時協助更好地界定能被接受的公司治理標準及行為規範的重要意義。在俄羅斯各大公司(已成為俄羅斯董事學會成員)、俄羅斯聯邦證券委員會(Russian Federal Securities Commission)以及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國際民營企業中心的共同支持下,俄羅斯董事學會已經發展成一個提供全面服務的董事學會。
今天,俄羅斯董事學會向成員提供多種公司治理服務,包括培訓公司董事和行管人員,管理一個合格董事的資料庫,並負責實施一個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共同制訂的改善公司治理的新計劃。
|
|
|
轉型經濟體中的公司治理
美國國際開發署有關公司治理的技術援助項目源於前蘇聯和中、東歐國家從集中化的共產主義經濟模式向下放所有權的體制的轉型。80年代末共產主義在歐洲的崩潰引發了一場私有化浪潮,目的是將國有產業的所有權從政府手裡轉給普通民眾。儘管這個程序的重點在於所有權問題,但進行長期治理必須確立新規章並對股東、新的公司董事、管理人員及公眾等當地的利益相關者進行教育,以便使私有化有益於經濟的健康發展。公司治理中透明、負責、問責及公正的價值觀必須取代任人唯親、搞裙帶關係和走後門等老做法。在執行環節顯然薄弱的體制中,實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就成為頭等大事。
由於新興民主政權的穩定性取決於它們取得經濟成效的能力,美國國際開發署在向中東歐及前蘇聯國家提供的經濟援助項目中加強了對實行公司治理的支持。
迎接全球挑戰
美國國際開發署準備加強在全世界各個新興市場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展開的公司治理工作。在財務報告和涉及股東權力的受托義務方面建立嚴格的道德規範將有助於應對與全球性競爭、八國集團(G8)企業環境倡議以及促進貿易的努力相關的種種新的發展挑戰。
國際民營企業中心和美國國際開發署聯合推行的公司治理改革方針認識到每個地區都存在特有的問題。很多非洲國家為了解決政治危機而拖延了重要的經濟改革,直到最近10年才著手解決公司治理問題。公眾對有關問題認識不足以及政府和民間缺乏互信導致非洲地區任何形式的公司治理計劃依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在公司治理方面,我們希望今後能在非洲各地從對話過渡到實施可行的項目。
在拉丁美洲,公司治理項目的要素之一是重視執行環節和家族公司。強大的業主階層和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構架常常把美國國際開發署所能發揮的作用局限於協調。拉丁美洲的政府決策人員具體參與公司治理,從而使援助項目基本上能將重點放在宣傳和提高公眾覺悟方面。
加強對中東地區民主轉型的支持是多層面的,公司治理能為政企分離發揮關鍵作用。這個地區的很多國家都明顯提高了對公司治理及其幫助國家吸引資金並提高競爭力的作用的認識。
亞洲的商業改革及企業發展往往大量佔用了美國國際開發署有限的資源。印度在這個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它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進行的改善公司治理的努力也成功地提供了解決方案,這體現在亞太發展籌資機構協會(Association of Development Financing Institution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ADFIAP)的工作之中。該協會正在同信貸機構合作,幫助它們認識到是否實行公司治理會對信貸風險產生何種影響。
在歐洲及歐亞地區,國際民營企業中心和美國國際開發署力圖將對公司的責任從國家轉移到企業家階層。在不存在企業家階層的地區則提高公眾認識並創立代表利益相關者權益的投資者協會。
為改革奠定語言基礎:埃及經濟研究中心
埃及民營部門的領導者早在1999年就認識到實行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將其作為實現埃及企業現代化的關鍵措施。在國際民營企業中心的支持下,埃及經濟研究中心(Egyptian Center for Economic Studies, ECES)及埃及產業聯合會(Federation of Egyptian Industries)將這個概念引進阿拉伯世界,擴充公司治理語彙並促使公司治理概念得到接受。
埃及經濟研究中心幾年來在埃及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公司治理的研究。2001年,在國際民營企業中心的支持下,埃及資本市場協會(Egyptian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ECMA)以及開羅和亞歷山大的股票交易所圍繞著公司治理展開了更加激烈的辯論,舉辦了有500多名埃及市場相關人士參加的大型會議。包括埃及對外貿易部長尤素福·布特魯斯·加利(Youssef Boutros-Ghali)在內的與會人士認為,公司治理對於阿拉伯世界而言是一個新概念,並敦促將其"阿拉伯化"(http://www.cipe.org/ publications/fs/articles/article2728.htm)。
在國際民營企業中心的支持下,埃及經濟研究中心同埃及主要的商業及金融協會聯合舉辦了一系列研討會,講解公司治理的主要概念以及國際趨勢給埃及工商界帶來的影響。這一系列研討會在媒體及工商界引發了廣泛辯論。阿拉伯語言學會(Arab Linguists Council)在布特魯斯·加利部長的敦促下,將公司治理在阿拉伯語中最確切的譯法定為al-hawkma ash-sharikatiya。
2002年,國際民營企業中心支持埃及經濟研究中心就埃及的公司治理環境進行企業調查。調查結果在一次會議上公佈,這次會議同時敦促在埃及建立董事學會,加速公司治理改革,並基於現行規範及原則對工商界人士進行培訓。現在,埃及董事學會有一個主要代表各民營部門協會的理事會,並正在為企業董事設置一個全面的培訓項目。
|
|
|
惠益逐步顯現
儘管實行公司治理對於穩定金融市場、促進投資、增強競爭力以及推動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但其益處是逐步顯現出來的。在俄羅斯和烏克蘭,美國國際開發署10年來一直從事機構發展、公司主管、僱員和決策人員培訓及技術性援助項目,這些活動促使金融市場機構和決策人員切實採取行動,使國內規範與全球會計、銀行和資本市場標準接軌。
最近在競爭能力、養老金改革、貿易、減貧和反腐敗等領域進行的一系列發展活動要求有輔助性的公司治理措施,以確保企業以負責的方式追求利潤。發展中國家廣泛存在的非正規經濟部門也增加了實行公司治理的難度。因此,美國國際開發署促進發展的經驗顯示,不應當孤立地尋求任何一個單一部門的發展。公司治理只是多種援助形式之一,旨在為實現經濟增長及減少貧困進行相輔相成的努力並對資源加以最佳利用。
地方規劃的五個階段
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國際民營企業中心的經驗表明,工商界在實行更嚴格的公司治理措施時經歷五個階段:
- 提高認識:國際民營企業中心和美國國際開發署在一些國家──特別是中東地區──面臨的挑戰之一是當地語言中不存在公司治理的概念。因此,有關討論首先以界定這一概念為重點,並爭取讓它適合當地的情況。
首先進行的重點努力還包括讓工商界及各國政府認識到公司治理的益處。亞太發展籌資機構協會首先加強作為該協會成員的各家銀行的治理措施。該協會目前正在同其成員合作,告訴它們在做出貸款決定時應當如何評估公司實行的治理措施,因為這類措施會直接影響到信貸風險。因此,很多亞洲公司正在逐漸認識到公司治理對其盈利的影響。
- 制定國家法規:一個國家工商界的認識一旦得到提高,即可著手羅列妨礙法規執行的當地商業慣例。國家法規往往首先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公司治理守則為基礎。各國能夠在這個基礎上制定它們各自的法規,通過將國內代表非政府組織、公司治理學會、學術界、新聞媒體和企業的改革者彙集在一起,解決當地商業經營的現實問題並遵守國際標準。
在中東和北非,國際民營企業中心正在中東夥伴關係行動計劃(Middle East Partnership Initiative, MEPI)的支持下同有關方面共同制定他們自己的標準,以反映出國有企業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家族公司普遍存在以及銀行體制獨特的現實狀況。
在國內民營機構確定了一套共同標準並將其提交給政府後,俄羅斯於幾年前頒布了公司治理法。俄羅斯目前正在集中力量完成公司治理的後期工作,即執行和培訓。
提高競爭力:哥倫比亞商會聯合會
發展中國家對公司治理的最佳規範的瞭解往往是有限的。在拉丁美洲,缺乏這種認識阻礙著有關國家真正獲得全球競爭力,並妨礙它們全面利用該地區各國正在通過談判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國際民營企業中心於2002年開始與哥倫比亞商會聯合會(Colombian Confederation of Chambers of Commerce, Confecamaras)共同努力加強公司治理,旨在提高投資者對這個國家的信心,增強資本市場。
在開展公司治理項目之初,商會聯合會在民營部門內調查目前的做法以及對最佳規範的瞭解。調查結果在一份重要的商業雜誌《迪內羅》(Dinero)上公佈後,立即提高了公眾對哥倫比亞與國際標準的差距的認識。公司治理項目隨後確立了一項三位一體的策略:制定民營部門最佳規範的全國性標準;倡導通過修改法律及法規來改善公司治理;培訓新聞記者,對這一進程進行有效的報導。
商會聯合會參與了經合發組織在該地區舉行的旨在確立最佳規範地區性標準的圓桌討論會,同時還通過一系列白皮書和各種公共論壇同哥倫比亞工商界進行合作。這使得徵求建議並將這些新標準用於經營活動的公司數目明顯增加。國際民營企業中心及商會聯合會正在借助該項目的成功引起周邊國家的民營部門對加強公司治理的重視。
商會聯合會設置的媒體培訓項目肯定了新聞媒體的重要監督職責。公司治理的複雜性增加了報導的難度,而此外在獲取可靠信息方面也面臨多重困難。因此,商會聯合會的項目為新聞記者提供專門培訓,讓他們學會如何對一般性的經濟問題──特別是公司治理問題──進行詳實的報導。
|
|
|
監督執行情況:全國性的公司治理法規一旦正式頒行,就必須明文規定企業的守法責任。
在西方,股票市場歷來通過上市規則對公司治理狀況實施監督。但在西方工業化經濟體以外的地區,這種監督往往力度不足。在其他地區,證券交易所即使存在,在經濟活動中也不佔有重要地位。與股票市場平行發展的是對證券行業進行監督的政府機制。
企業協會能為監督其成員發揮重要作用。工商界以外的團體也能從公司治理中受益,因此這些其他團體也必須參與對公司治理的監督。新聞媒體同樣承擔著監督責任。
培養承擔新責任的能力:公司治理的框架一旦建立起來,各種新的責任就落在企業主管、公司董事、公司秘書及其他行政管理人員的身上。工商界必須提高從業人員對其職責的認識。
例如,在俄羅斯公司治理法獲得通過後,俄羅斯董事學會在全國各地為企業管理人員舉辦了一系列培訓班。這要求獨立編寫教材,並翻譯從其他國家選取的適用的材料,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不僅是提供信息,而且要培養責任感並介紹一套新的道德規範。
公司治理制度化:在一個國家公司治理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企業應將公司治理作為經營活動的一個正常、有益的組成部份,督促執行的機制也已穩固。這類機制包括全國性董事學會等不斷提供專業培訓的由民營部門發起的項目,以及公平裁決爭端的司法系統等政府機制。
在俄羅斯,美國國際開發署支持創建了由伊戈爾·別利科夫(Igor Belikov)領導的俄羅斯董事學會。別利科夫為調動俄羅斯工商界的力量推動制定公司治理法發揮了領導作用。此外,土耳其的一個董事學會也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前景展望
在政府和工商界應對安然公司(Enron)、世界通訊公司(WorldCom)及帕瑪拉特公司(Parmalat)的醜聞案所造成的影響時,公司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繫有可能變得更加密切。儘管公司治理改革要求國內公司及外國公司花費許多資金,但它能確保長期可持續性,並能為消除貧困所必須的經濟增長創造條件。另外,一個健康的商業環境能夠減少風險,並有助於有關國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歐洲聯盟等組織。除此之外,公司治理還可能提高信用等級。
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國際民營企業中心正在通過設置公司治理項目來解決與公司治理有關的廣泛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此類項目對企業的長期生存、長期盈利及長期持續性必不可少。公司治理還是民營部門為在經濟事務及社會和政治事務中取得領導能力而邁出的第一步。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國際民營企業中心採用的程序傳播了達成共識、聯絡溝通和爭取公眾與政府支持的技巧,工商界人士可將這些技巧運用於其他領域。隨著敦促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呼籲日益頻繁,另一種更具持久性的形式是企業公民,它要求民營部門積極努力地尋找解決共同問題的方式。
儘管公司為了提高其全球競爭力可能必須降低成本,但事實證明投資於公司治理是企業激發投資者、僱員及管理人員的信心、建立導致經濟持續增長的規範的必要基礎。
約翰·沙利文(John Sullivan)擔任國際民營企業中心執行主任;喬治亞·桑布納裡斯(Georgia Sambunaris)是美國國際開發署資本市場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