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ournal USA: Foreign Policy Agenda

新出現的核擴散者:卡迪爾·汗與地下核市場

查理斯·盧茨(Charles D. Lutes)上校

Today's Nuclear Equation

本期目錄
內容提要
美國堅決執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英文)
控制世界上最危險的武器(中文)
如何加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中文)
通過立法制止擴散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英文)
核恐怖主義:出售或盜竊核武器?(英文)
利比亞放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英文)
伊朗之後──保證和平使用核能(英文)
北韓:拒不參加《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無賴國家(中文)
新出現的核擴散者:卡迪爾·汗與地下核市場(中文)
哀聲載道:小說和電影描繪的大規模毀滅前景(英文)
防空洞裏把身藏(英文)
參考資料(英文)
相關網站(英文)
 

Abdul Qadeer Khan

上圖:巴基斯坦核計畫始作俑者阿卜杜勒·卡迪爾·汗攝於巴基斯坦伊斯蘭堡的一楨未標明日期的照片。

美國空軍上校查理斯·盧茨指出,現有的不擴散機制"可能不足以應對"巴基斯坦核科學家卡迪爾·汗(A.Q. Khan)所代表的"新出現的非國家擴散的威脅",因為這些機制建立在國際慣例之上,假設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發展核武器。

盧茨上校為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的高級軍事研究員。他表示,布希政府意識到這一假設存在缺陷,已開始採用雙管齊下的方針,從核材料的供與求兩方面採取措施。

2003年10月,義大利海岸警衛隊快艇攔截了一艘掛著德國國旗、駛往利比亞的貨輪,船的代號為"BBC China"。意當局在檢查過程中發現了精密機床、鋁管、分子泵、以及其他能建造"P-2"型氣體離心機的部件,這類離心機可用來將鈾濃縮到製造核武器所需要的規格。

這些部件源於一家上市交易的馬來西亞工程公司,名為斯科米精密工程公司(Scomi Precision Engineering)。該公司應一名斯里蘭卡人布哈利·賽義德·阿布·塔希爾(Buhary Sayed Abu Tahir)之請求生產了這些部件。塔希爾通過他在迪拜的影子公司──SMB電腦公司──安排將這些部件運送到利比亞,用於隱蔽的核武器項目。

由於義大利當局採取的措施,這批貨終未抵達其目的地。攔截"BBC China"號貨船是促進一系列事態進展的關鍵,利比亞總統穆阿邁爾·卡紮菲(Muammar Qadhafi)也因此"棄暗投明",於2003年12月放棄了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專案。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這次攔截行動有助於將巴基斯坦科學家卡迪爾·汗的秘密核擴散網路曝光,此人是塔希爾的上司和導師。[注:有關"BBC China"號貨船被攔截以及卡迪爾·汗網路被曝光的詳情來源於公開報導。詳見Bill Powell和Tim McGirk的報導《賣核彈的人》,載於2005年2月14日的《時代週刊》,第22頁至30頁。另見Barton Gellman和Dafna Lizner的報導《前所未有的險情導致艱難的選擇:總統在多條戰線面臨已知和未知威脅》,載於2004年10月26日《華盛頓郵報》A1版。]

核市場

作為巴基斯坦核武器項目之父,卡迪爾·汗在巴基斯坦是一位大名鼎鼎,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多年來他為巴基斯坦秘密開發第一枚"伊斯蘭核彈",以對付來自其長期對手印度的威脅。

在上世紀70年代為荷蘭Urenco公司從事科研期間,卡迪爾·汗接觸到濃縮鈾技術的圖紙,他在回國時將圖紙偷偷帶出。

當時的巴基斯坦總理阿裏·布托(Ali Bhutto)任命卡迪爾·汗主持巴基斯坦核研究計畫,發展本國的核武器以對付印度的核企圖。由於有背於國際社會有關不擴散的慣例,他不得不以十分詭秘的方式從事這一活動。然而,巴基斯坦本國的科學和工程基礎設施不發達,難以進行核發展活動。因此,卡迪爾·汗像任何精明的企業家那樣將工程外包出去。

office of SMB Computers, a Dubai company linked to the global nuclear black market

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的這幢大樓攝於2004年2月18日,據報導SMB電腦公司曾在這裏設有辦事處。這家迪拜公司與全球核黑市有關連。喬治·W· 布希總統在2004年2月11日的講話中指出:"一個叫B·S·A·塔希爾的人經營著SMB電腦公司……以此為掩護來從事卡迪爾·汗網路的核擴散活動。" (美聯社圖片/Serik Kovlanbayev)

他建立了一個供應者和製造商網路,許多參與者並沒有意識到汗研究實驗室(The Khan Research Laboratories)所從事的科學專案的最終目的。然而,到1998年事態已經明朗化。出乎國際社會意料之外的是,巴基斯坦進行了5次地下核子試驗,從而正式進入核武器國的行列。

對於卡迪爾·汗來說,這一成就背後的愛國狂熱僅僅是開端。作為一名精明的商人,他看到在他的核供應者網路與正在形成的核武器市場之間有利可圖。在那些至少有意購買核武器的國家行列中,北韓、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及利比亞均名列前茅。

據一項正在展開的調查,卡迪爾·汗網路從上世紀90年代早期以來在伊朗和北韓濃縮鈾技術發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作為交換,北韓似乎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彈道導彈技術。

通過對利比亞核專案的繼續調查發現了大量的情報,揭示了卡迪爾·汗與世界上無賴政權進行合作的證據。雖然圍繞巴基斯坦政府在涉及卡迪爾·汗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問題上頗有爭論,但伊斯蘭堡官員不大可能全面掌握這一網路活動的範圍和規模。

隨著內幕不斷曝光,受到指控的卡迪爾·汗網路的支持者和供應者勢利之廣大出乎人們的意料。該集團先從荷蘭盜取離心機設計圖紙,後又從中國獲得武器設計圖樣,並還向英國謀得工程援助,從德國謀得真空泵,從西班牙謀得特殊車床,從義大利謀得熔爐,從土耳其謀得離心機馬達和變頻機,從南非和瑞士謀得濃縮部件,從新加坡謀得鋁,從馬來西亞謀得離心機部件,這一切全由設在迪拜的一個行政樞紐操縱運作。

雖然越來越多的證據浮出水面,但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穆罕默德·巴哈迪 (Mohamed ElBaradei)所戲稱為"核沃爾瑪商場"(Nuclear Wal-Mart)的網路的整個活動範圍是難以全面曝光的。

供應總是滿足需求

既然卡迪爾·汗在巴基斯坦遭到軟禁,而西方當局又無法對他審訊,傷透腦筋的問題依然存在。顯而易見,卡迪爾·汗曾會晤許多想要獲得核武國家的官員,並很有可能把零部件賣給他們。目前正在進行的調查把卡迪爾·汗與伊拉克、伊朗、北韓和利比亞的核計畫聯繫在一起。另外,一些公佈的報告裏已經認定卡迪爾·汗與埃及、沙烏地阿拉伯、蘇丹、馬來西亞、印尼、阿爾及利亞、科威特、緬甸 和阿布扎比的潛在買主見過面。這方面的危險資訊和專業知識傳播得越廣,恐怖分子或犯罪分子獲得核彈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言而喻,"基地"組織及其附庸正在市場上尋覓核武器。一方面,卡迪爾·汗散佈在各地的團夥由隱蔽製造商、醜惡仲介人和非法走私人員組成,看來他們正是滿足恐怖主義對核武器需求再好不過的供應者。這種鬆散的網路反映出隸屬"基地"組織的恐怖主義分子所鍾愛的蜂窩狀結構。對那些想要實施災難性暴力的人來說,這種結構為他們暗地裏從事相對不易追蹤的交易提供了方便。

另一方面,在考慮恐怖主義聯繫結構的時候,有必要看一下卡迪爾·汗及其團夥兜售些什麼樣的貨物。卡迪爾·汗主要供應有關國家核計畫必需的材料:離心機零部件及設計方案、武器的藍圖和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公佈的報告中沒有提到卡迪爾·汗從事核裂變材料本身的交易;核裂變材料是給核武器提供燃料的濃縮過程中的最終產物。

恐怖分子大概寧可購買武器的成品,或至少買到裂變材料,因為他們可能很少有能力和耐心去發展核計畫的基礎設施。那麼,對一個恐怖分子而言,跟卡迪爾·汗做交易就等於是提出要購買AK-47型步槍和子彈,結果拿到的卻是鋼材、金屬鑄件及模具,還有製造工藝的說明書。

黑市交易使北韓和伊朗朝著核俱樂部成員的目標靠得更近,可能已造成巨大損害,但現在的危險是:既然卡迪爾·汗已經不再掌舵,這個供應者網路將如何適應新的情況?

雖然布希總統曾表明卡迪爾·汗的交易網已經關閉,但它的部份組織也許已經更深地潛入地下。雖然卡迪爾·汗研究實驗室不可能繼續再從事任何黑市活動,其成員今後的活動仍有待分曉。

正如恐怖主義的網路會進行重組以適應新的情況,供應者網路也會做同樣的事情。主要的商品將是供應點中殘存的知識庫和專業知識。雖然經由卡迪爾·汗進入無賴國家市場的通道已被切斷,但由核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新的網路可能會聚集在恐怖主義市場的周圍。

如果這些牟取暴利的人接觸到裂變材料甚至武器成品,向恐怖分子擴散的危險將會倍增。不幸的是,恐怖分子與國家買主不同,他們掌握一枚核武器可能只有一個目的:把它引爆成為一片可見的蘑菇雲。

從合作協議到合作行動

Special Operations Forces from Spain search a sailor after boarding the USNS Saturn

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 training.

"防擴散安全倡議"訓練。國際部隊演習攔截技術。上圖:在2004年1月17日舉行的有15國參加的"2004年海劍行動"(Sea Saber 2004)演習期間,西班牙特別行動部隊登上美國海軍"土星號"船,搜查一位船員。中圖:2004年10月22日在東京舉行的出口管制演習中,日本國家警察局的探員身穿防護服分析一個集裝箱內的材料。下圖:2004年4月22日在西西里舉行的"2004年聰明哨兵"演習中,義大利消防隊員穿著防止化學、生物和幅射污染的衣服在一個被懷疑載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集裝箱周圍設立警告牌。

卡迪爾·汗核走私網路的例子表明,現有的防擴散機制可能不足以應付新出現的非國家擴散的威脅。基於這些機制制定的國際準則假設只有國家才有發展核武器的必要資源。

根據9.11事件後擬定的一整套新的假設來看,卡迪爾·汗的經驗表明上述基本假設是有缺陷的。出於這種原因,布希政府已開始鼓勵國際社會從締結合作協定轉向合作行動。

因此,美國及其夥伴制定了從兩方面解決這個問題的更為前瞻的方法。為了遏制需求,反恐戰爭尋求在短期內擊潰恐怖主義集團,而在長期內消除恐怖主義的思想意識和支持力量。以武力威脅為後盾的國際外交針對一些無賴國家施加壓力,其目的在於孤立一些為非作歹的政權。伊拉克經驗表明了在國際共識程度不高的前提下執行這一政策所面臨的挑戰。

在供應方面,有兩種方法正在實施。第一種是把相對有限的裂變材料予以集中。曾在前蘇聯國家應用的降低威脅的技術已通過"八國集團降低全球性威脅計畫"(G-8 Global Threat Reduction Initiative)擴展為全球規模。最近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達成的在反對核恐怖主義鬥爭中加強合作的協議是另一個例子。

第二種方法體現在"防擴散安全倡議"(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簡稱PSI)中。根據這項倡議,各參與國政府合作攔截製造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必需的零部件和材料。"防擴散安全倡議"是"行動,不是組織"的口號反映出朝著合作行動模式作出的轉變。正是在"防擴散安全倡議"原則下的合作才導致"BBC China"號貨船被截獲及卡迪爾·汗交易網被拆散。

但卡迪爾·汗的黑市交易活動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只要存在對核能力的巨大需求,供應者總會想方設法找出滿足需求的途徑。國際社會為了與核供應者網路不斷變化的性質作鬥爭,在方法上必須富有彈性。為了達到既要遏制需求又要遏制供應的目的,從合作協定到合作行動的轉變是獲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Today's Nuclear Equation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的看法,並不一定反映國防大學、美國空軍或美國政府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