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ournal USA: Economic Perspectives

防治艾滋病

馬修·漢利(Matthew Hanley)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oals: Moving Forward

目錄
內容提要
通過完善的發展政策推動經濟增長
發展的不同方面
全球發展聯盟
通過扶助經濟活動減少貧困
非洲教育行動計劃
盧旺達利用社區網絡治療兒童瘧疾
增進孕產婦健康
防治艾滋病
增強婦女權能
保護納米比亞的自然資源
參考文獻(英文)
相關網站(英文)
 

世界上目前有4000多萬艾滋感患者,其中近四分之三居住在非洲。提供治療的診所和醫院通常遠離鄉村,病人就醫十分不便。為了治療艾滋病之類的疾病,病人往往要傾家蕩產。艾滋病廣泛傳播使現有診所和醫療服務設施的資源十分緊張。天主教救援服務團(Catholic Relief Services)因此發起了一些項目,使家庭和社區能照顧留在家中的艾滋感患者。

作者馬修·漢利為天主教救援服務團艾滋病問題技術顧問。該團體是美國天主教會成立的國際救濟和發展機構。

一名被艾滋病奪走雙親的埃塞俄比亞小姑娘
一名被艾滋病奪走雙親的埃塞俄比亞小姑娘在社區中心內。
圖片由美國國際開發署Chris Thomas提供

非洲南部國家馬拉維的桑杜城(Sandu)。林森·吉普頓(Linson Gipton)半躺在蘆席上,雙臂支撐著身子,結核和艾滋病已使他形容枯槁。他周圍是土坯牆,但不久將蓋成房子;他頭頂上那片由竹條編織成的頂棚也將變成鋪滿蘆葦的屋頂。

看護吉普頓的是兩名男子和一名婦女,他們衣著鮮艷,一眼便知他們是馬拉維羅馬天主教代扎(Dedza)教區家庭護理項目的義工。該教區是天主教救援服務團的合作對象。他們照料著29歲的鄰居吉普頓,為他提供醫療護理和輔助,這樣他就無需前往遠處的診所。

義工們的服務還遠遠不止這些。他們正在為吉普頓造房子,使他與妻子及三個孩子有棲身之所。

當問起這些義工是如何幫助他的,虛弱的吉普頓激動起來。他臉上掠過一絲可掬的笑容,說道:"他們在為我家蓋房子。如果我身體好了,我想跟義工們一起幹,抽時間幫助他人。"

天主教救援服務團的行動計劃與服務項目

今天,世界上有4000多萬艾滋感患者,其中近四分之三居住在非洲。天主教救援服務團1989年在烏干達的馬薩卡(Masaka)開展第一批艾滋病防治項目。如今,天主教救援服務團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近50個國家以及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疫情最嚴重的地區設有艾滋病防治項目。

天主教救援服務團幫助建立旨在滿足發病地區迫切需求的社區項目,以剷除造成艾滋病蔓延的根本原因,減少艾滋病病毒的傳播。天主教救援服務團與天主教教區、醫療保健組織以及其他宗教組織廣泛合作,提供各種治療和預防相結合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教育、初次檢查、家中護理和病情控制、加強營養、以及援助孤兒和弱勢兒童。

防治艾滋病的另一線希望是使用抗逆轉錄病毒(antiretroviral)藥物。這是一種有助於遏制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發展的綜合藥物。2004年,天主教救援服務團獲得美國政府通過"總統關於防治艾滋病緊急救援計劃"(PEPFAR)提供的捐助資金,並負責協調由五個組織構成的聯合體的工作,擴大向非洲、加勒比海地區及拉丁美洲艾滋感染者提供抗逆轉錄病毒治療。該聯合體的其他成員是:馬裡蘭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天主教醫學團契理事會(The Catholic Medical Mission Board)、教會共同醫療援助組織(Interchurch Medical Assistance)以及未來集團(The Futures Group)。聯合體的名稱是"艾滋病救援團"(AIDSRelief),目前為非洲和拉丁美洲9個國家的1.5萬多名感染者提供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在今後5年內,"艾滋病救援團"將獲得總額高達3.35億美元的政府撥款。

通過"總統關於防治艾滋病緊急救援計劃"提供的資金,天主教救援服務團正在管理其他跨越多個年度的數百萬美元捐款項目,其目的是防止艾滋病傳播,幫助孤兒和弱勢兒童。天主教救援服務團的"避免危險、愛護生命"(Avoiding Risk, Affirming Life)預防計劃為期五年,將使埃塞俄比亞、烏干達及盧旺達等國135萬人(年輕人、父母親、神職人員)受益,向他們宣傳節制性生活和忠實於配偶的必要性。另一項為期五年的捐助將用於向坦桑尼亞、肯尼亞、贊比亞、盧旺達及海地等國5.6萬多名孤兒和弱勢兒童提供重要援助,其內容主要為教育、食品及社會心理等方面的援助。

在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資助下,天主教救援服務團還向艾滋感患者家庭發放食品。由於艾滋感患者對營養的需求不斷增加,加強營養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延長他們的生命,特別是在結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時更為如此。

天主教救援服務團還有許多民間出資的行動計劃,如立足於家庭和社區的護理項目。在馬拉維,16%的成人攜帶艾滋病病毒,15歲以下的兒童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雙親中至少有一位死於艾滋病。 天主教救援服務團為代扎、姆祖祖(Mzuzu)及松巴(Zomba)等三個天主教教區的家庭護理項目提供支持。

天主教救援服務團(CRS)合作夥伴的義工看望艾滋病患者林森·吉普頓
天主教救援服務團(CRS)合作夥伴代扎羅馬天主教教區家庭護理中心的義工葉林娜特·馬索安克漢佈雷亞(Elinat Masoankhumbria)、摩西·捨姆貝(Moses Chembe)以及曼紐爾·雅羅斯(Manuel Jairos)看望艾滋病患者林森·吉普頓(Linson Gipton)。圖中的土坯牆是義工們為吉普頓一家建造的尚未完工的房子。
圖片由天主教救援服務團Neal Deles提供

共享生命的希望

採用社區護理方式的原因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一個現實:診所和醫院通常遠離鄉村,病人難以就醫,他們一般沒有交通工具,全靠雙腳。此外,治療艾滋病之類的慢性病會很快導致病人一貧如洗。艾滋病的廣泛傳播使現有診所和醫療服務設施的資源十分緊張。

因此,通過支持家庭和社區提供家中護理,天主教救援服務團及其合作夥伴為護理艾滋病感患者的工作填補了一個重大空白。天主教救援服務團的項目除了提供咨詢和保健培訓外,還提供食品、衣物、毯子、藥品,在少數情況下也提供臨時住房。通過這種支持社區義工的方式,天主教救援服務團不僅減輕了該疾病帶來的恥辱感,還幫助鞏固家庭,加強社區成員互助的能力。

家庭護理中心的義工能夠與病人建立密切關係,陪伴和關愛他們,而這些通常是艾滋感患者面臨的迫切需求。20歲的迪旺戈·詹姆斯(Tiwonge James)目睹父母親三年前死於艾滋病,自身也是病毒攜帶者,但她掙扎著活下去,照顧三個年幼的弟妹──兩個妹妹分別為9歲和11歲,弟弟3歲。迪旺戈生病前開了一家炸面圈的鋪子,但如今她病情嚴重,無法工作,要靠丈夫掙錢。雖然跟丈夫生活在一起,但迪旺戈肩負著照顧弟妹的全部重任。

天主教救援服務團代扎教區項目的義工梅西·卡姆坦貝(Mercy Kamtambe)每週探望迪旺戈一次,為她帶來食品,介紹營養知識,提供護理,並為她的弟妹做些事情。迪旺戈說:"梅西幫著照料我的弟妹,因為只有我一個人照看他們。有時我覺得孤單。梅西是我的好朋友。"

梅西說,她想振作病人的精神,教他們如何照顧自己和家人。 她說:"我在教迪旺戈做飯,這樣她就能吃得好一些。染上艾滋病並不意味著生命就此結束。艾滋感患者應該有生的希望。"

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天主教救援服務團為全面防治艾滋病所實施的綜合計劃的一部份。天主教救援服務團的宗旨和指導原則強調減輕人類疾苦、促進人類發展、推動全世界的慈善事業和社會公正。為艾滋感患者提供護理和支持,防止艾滋病進一步蔓延,減輕這一流行病對兒童、家庭及社區造成的危害,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oals: Moving Forward

本文表達的意見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oals: Moving 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