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線新聞報導
許多新聞機構都有固定報導某個具體領域或專題的記者,也就是跑專線的記者。(在英文中用"beat"來形容專線。"beat"最初是指員警巡邏的專定路線。)專線記者得以熟悉一個領域或一個地區以及有關人物,在許多情況下,他們必須瞭解消息來源使用的專業術語或行話。但這並不意味著記者在報導中也使用術語行話, 相反,稱職的記者應該是翻譯,即把那些原本難懂的專業用語變成公眾易於理解的概念。
小型新聞編輯室基本沒有專線記者,每個記者必須能夠采寫各類新聞。但是,在大型印刷或廣播電視新聞機構中,記者有機會專注於報導某一類型的新聞。有些專線歷來都有,如:政府、員警、法庭、商務等;有些專線則因地而異,取決於當地人口成份等因素,例如:有些報紙廣播設有專門報導環保、老年人、教育等問題的記者。
專線記者的基本責任是掌握所負責的專門領域的新聞動向。他們應該隨時跟蹤報導自己領域內的消息及日常動態──會議,報告,網上資訊發佈等。但是,除此之外,專線記者還必須自己挖掘非日常性的新聞。他們要自己想辦法來瞭解情況,需要同消息人士建立關係,從那裏瞭解各種公開甚至幕後的真實情況。他們的報導形式廣泛,即會有突發新聞,也會有特寫報導。波因特研究所的齊普·斯坎蘭曾擔任奈特-裏德報系(Knight Ridder)的專線記者,他說:"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專線記者都有條理、有意志、有使命感,並且有廣泛的消息來源。"
專線報導技能
記者無論自己選擇,還是被分配報導某個領域,都必須首先掌握一個至關重要的基本技能:明瞭那個領域的主要建制。雖然瞭解一個系統的運作要花很多精力,但正因為如此,專線記者能夠采寫出令非專線記者望塵莫及的報導。我們在第二章曾提到報導救生筏問題的記者埃裏克·諾爾德,他是通過以下問題,一步步瞭解他所負責的專線領域的:
- 誰是有影響的各方?
- 誰是負責人?
- 誰是管理人?
- 有哪些規定?
- 如何運作?
- 錯誤被記錄在哪里?
- 支出被記錄在哪里?
- 誰知道真實情況?我怎麼得到它?
要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記者必須下功夫,要"熟悉路線"。應該儘量閱讀有關這個領域的材料,瞭解會議時間和議程,訂閱專刊,最重要的是,必須出去跑消息。專線記者不能僅依靠電話,他們必須到實際中去,與人見面,與人交談。美國弗吉尼亞州諾福克市WTKR電視臺的調查新聞資深記者麥克·梅瑟(Mike Mather)說:"沒有人能坐在新聞室裏得到新聞。"專線記者要想方設法認識每一個可能提供幫助的人──從官員到文書──把名片發給採訪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專線記者要建立消息來源的通訊錄,找到盡可能多的聯絡資訊,並經常作"路線檢查"以保持與他們的聯繫。此外,好的專線記者不但報導領域中能夠左右風雲的人物,而且探討他們的行動對社會的影響。
專線報導工作要求記者必須很有條理並且有人際技巧。有條理意味著要通過日曆把握會議、聽證、報告發佈時間或行動最後期限等資訊;意味著隨身攜帶一套資訊工具,可以隨時輸入調出聯絡信息,特別是電話號碼與電郵地址;意味著能夠隨時把未來報導設想存檔,有為跟蹤消息而每天需做事情的清單。如今許多記者把這些資訊放在電腦裏,用軟體地查找人名日期,很是方便。但是,記者在辦公室外也需要這些資訊,因此,他們或帶上一份列印材料,或攜帶一個手提電腦,或使用可無線連接互聯網的掌上電腦。鑒於技術手段有時會有失誤,必須經常將資訊複製儲存。
從事專線報導意味著,既需要與人建立足夠密切的關係,使他們信任你,又必須保持專業工作的距離。根據斯坎蘭的說法,做專線記者最難的是"總是要回去與那些消息來源打交道,即使你寫的報導令他們不快"。
政府與政治
跑政府新聞的記者不但要瞭解政府部門的內部運作,而且要追尋政府決策帶來的影響。記者在報導政府事務時,如果總是能問"有誰關心"這樣一個基本問題,便能夠找到生活受到政府行動影響的人,而對這些人物的報導更具有吸引力。
政府事務大多是開會,所以,報導政府專線的記者勢必報導大量的會議新聞。但枯燥的會議並不意味著枯燥的報導。公眾需要記者告訴他們重要的情況,而不是聽或讀一本流水帳。好的會議報導並不是集中於會議室中發生的事,而是那些受會議發生的事情影響的人。
報導政府事務的記者,務必懂得如何讀解預算及報表等財務資訊。"跟著錢走"是對所有記者的有益忠告,但尤其適合報導政府與政治事務的記者。有關政府資助專案的新聞或許看起來枯燥,但是稅收與政府支出直接影響公眾,納稅人需要知道他們的錢被如何使用。一般來說,政府一切都要靠檔,因此,政府專線記者必須能夠得到檔並理解之。
民主國家的政治記者具有一項關鍵使命:向公民提供所需資訊,從而使他們在選舉政府候選人時能夠做出知情的選擇。為此,記者需要瞭解候選人的背景資歷,在重要問題上的立場以及他們在選舉活動中的講話和廣告等。記者在報導政治新聞時,也需要瞭解候選人的支持者,因為支持者的意願常常能預示候選人當選後會採取什麼行動。
記者報導民意調查須知
以上問題經作者許可,選自 "20 Questions a Journalist Should Ask About Poll Results" (Third Edition)。作者:Sheldon R. Gawiser, Ph.D., and G. Evans Witt.(http://www.ncpp.org) |
民意調查是報導選舉新聞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記者在決定報導民調結果之前,必須對它有所審視。(參見"記者報導民意調查須知")。那種僅僅顯示有多少百分比的選民支持某個候選人的"跑馬賽式"或"跟蹤式"的民意調查的價值很有限,因為它反映的不過是選戰競逐當中某一片刻的情形。有些記者認為,這些民調事實上會使投票人倒向領先的候選人,因為人們一般願意支持有希望得勝的人。但是,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注意民調的投票人往往也對競選議題有較多的瞭解。因此他們的忠告是,持續報導那些有根據的"跟蹤式"民調結果,但不要把它作為新聞報導的主要焦點。
記者報導競選議題時,不但要注意候選人說什麼,也要注意投票人想知道什麼。許多新聞機構進行"議題民調",以瞭解公眾在選舉年最感興趣的議題。有時,候選人試圖避免談論投票人十分關注、但有爭議的議題。在這種情況下,記者應該提出公眾在提的問題。優秀的政治記者不僅說明候選人在某議題上的立場,而且會瞭解候選人在以前所擔任的公職或其他崗位上,曾就這些議題採取過什麼行動。記者會尋找具體實例使競選議題報導變得生動,比如,通過某些人的經歷顯示某一競選議題的重要性,並說明不同的候選人當選會帶來什麼不同的結果。
商務與經濟
商務新聞關係到幾乎所有人。失業,食品價格,燃料成本,個人儲蓄投資,所有這些不僅對商界決策人有重要意義,對就業者與消費者也很重要。跑地方經濟新聞的記者主要報導雇主雇員問題,建築業與房產銷售消息,以及對地方經濟具有主導作用的行業動態,例如農業、製造業、煤礦、健康保健等。負責全國商務經濟新聞的記者則需報導商品市場、證券市場、利率、機構債務等更複雜的商務經濟動態。
商務經濟新聞記者必須注意使報導的內容能為一般人所理解。他們不但要自己懂得經濟概念與術語,而且要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表述說明這些概念。這樣做十分有益,甚至對那些以專業人士為主要對象的出版物或新聞節目也是如此。例如,美國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以深諳商務的讀者為對象,但該報仍然把常見術語的意思解釋清楚,如"國內生產總值"即是一個國家商品與服務產出總值。天長日久,商務記者會形成自己的一套簡明定義,隨時用在新聞報導中。讀者或聽眾、觀眾欣賞記者對諸如"債務轉換","貨幣貶值","私有化"等經濟術語作出的清晰說明。人們願意瞭解為什麼那些概念不僅與公司、政府有關,而且也對個人有意義。
商務記者需要讀懂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年度報表等等。他們經常可以通過查看歷年的收支變化而發現新聞。記者會比較同一行業或同意地區中的不同企業的情況。當某個商家關張或倒閉時,記者不但要瞭解會導致多少人失業,而且要知道這將對當地社區產生什麼樣的衝擊。而為了回答這個比較宏觀的問題,記者需要知道該公司是否是當地最大的雇主,是否有其他地方企業提供相同的產品與服務,地方的失業率是多少,等等。
商務新聞報導不同於其他領域新聞報導的是,它要求記者具有更好的數學與統計學知識。但是,商務記者卻應該在報導中儘量少用數字,因為太多的數字會令報導變得枯燥無味。最有吸引力的商務新聞帶有人性意味,通過描寫具體人如何受到或將要受到經濟變遷的影響來展示經濟發展的意義。
健康、科學、環境
有關健康和環境的新聞對人們的生活有直接影響。報導愛滋病的記者都知道,無知幾乎與愛滋病本身一樣危險。新聞報導可以教育人民保護自己。健康、科學、環境專線新聞會包含從禽流感到人類染色體序列到河流築壩影響等極其廣泛的題目,而且,每個題目又都含有複雜的內容。記者的目標是要將這些問題解釋清楚。
報導這些新聞需要熟悉科學家與醫學研究專家的語言,但他們的語言往往令外行人費解。加拿大新聞社記者鄧尼斯·比科特(Dennis Bueckert)對記者的忠告是,不要被它嚇倒,也不要在新聞稿裏使用它。就像商務新聞記者一樣,科技新聞記者也應針對複雜的術語形成一套自己的定義,從而使報導通俗易懂。
科技專線記者需要懂得科學方法和基本的數學與統計知識,以便知道如何核實研究結果。同時,科技新聞記者要注意避免將每一個進展都說成是突破,也應避免追求非"是"則"非"的絕對答案,而是應該接受相對的可能性。這樣的新聞或許不那麼富於戲劇性,但肯定更準確。
新聞記者遵循的全面均衡報導原則,在科技新聞報導中有時反倒會導致有失偏頗。對不同的科學觀點給予等份報導有可能造成誤導。比如,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鉛會對兒童的智力水平造成傷害,只有少數研究人員不同意這種觀點。記者雖然可以對兩種觀點都作報導,但不應令人以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科學共識。
編有數本有關科技新聞寫作書籍的馬里蘭大學新聞學教授卡羅爾·羅傑斯(Carol Rogers)對科技新聞記者提出了兩個有用的建議。首先,消息來源的背景很重要,而有些記者經常不注意說明報導援引的說話人士的身份。公眾有權利知道為什麼你要引用這個人的話。比如,在一條關於氣候變化國際會議的新聞中,記者引用了白宮科技辦公室負責人的話,但記者沒有提到,這位負責人也是深受尊重的氣象學家。記者假如能提供這個資訊,公眾就能更好地掂量其觀點的可信度。
其次,羅傑斯說,公眾對某一科技新聞的背景知識,特別是複雜一點的科技新聞的背景知識,遠遠不如報導這條新聞的記者。所以,報導一個科學會議的記者不應認為公眾已經聽說過或讀過前一天的報導,也不要以為他們會看明天的報導。記者應該向人們提供理解這條新聞的背景資訊,就好像你的報導是他們瞭解這個消息的唯一來源。而這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員警與法庭
報導犯罪與法庭新聞的記者,需要知道司法系統是怎樣運作的。很少有記者受過刑事司法訓練,但是警務專線的資深記者建議,記者至少應選修一門這方面的課程。眾所周知,警方一般非常不情願向記者提供資訊,但是如果記者瞭解他們的規則、規章及程式,那麼就可以把問題問到點子上,從而更有可能得到所需要的資訊。
警務記者須確切瞭解自己報導地區的犯罪定義。例如,在美國,"入宅盜竊"與"搶劫"不屬於同一類罪行。入宅盜竊是強行進入一個建築物進行犯罪活動,而搶劫則是用強力竊取金錢或財物。整理出一個重要的術語表,可以幫助記者避免一些令人尷尬的錯誤。警方的新聞發佈可能提供一些犯罪的基本事實,但好記者會進一步挖掘。在可能的情況下,他們會到犯罪現場查看細節,並與鄰居或證人談話。
法庭記者必須對法律程式的全過程瞭若指掌,應該知道當一個嫌疑犯被逮捕、起訴、提審、審判、判決、釋放時會出現什麼情形。經驗豐富的記者說,瞭解法庭程式的最好方法是到法院去,可以先從法院內負責備審案件目錄(其中包括審案清單和開庭日期)的書記員開始,隨後瞭解應從哪里得到法庭記錄、起訴檔、證詞的副印件。在開庭前,要閱讀案件的卷宗,包括審判前的請求和申訴狀。如果記者本人不能每天到庭(這種情形常會出現),那麼應該通過其他報導跟蹤案子的進展。
辯護律師是司法專線記者最好的資訊來源,他們常常比檢察官更願意與記者談論手上的案子。記者要儘量瞭解法律術語,但避免在新聞稿中使用它們。《法院專線記者手冊》(Covering the Courts: A Handbook for Journalists)的作者亞歷山大(S·L·Alexander)說:"律師得到的忠告是,用大詞迷惑記者。"她的建議是:"如果你不懂,就請採訪物件作解釋"。
體育
一些最優秀的新聞作品出自體育記者之手。康涅狄格州昆尼皮亞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教授比爾·施萬貝克(Bill Schwanbeck)曾經是電視臺的體育記者,他指出,體育新聞中很自然地充滿戲劇性、感情起伏以及不同凡響的人物。優秀體育記者的報導遠遠不限於比賽分數或一場競技結果。當然,他們提供這些最基本的資訊,但他們還提供相關的洞見和背景,而這並不是通過在現場或電視上看比賽就能得到的。體育記者會解釋"為什麼"以及"如何"會如此,而非僅僅展示"什麼人"和"什麼事"。此外,體育記者也報導有關體育商務的新聞,並撰寫關於運動員、球隊老闆及體育運動迷的特寫。
但是,體育記者仍然要從最基本的做起:他們必須熟悉所有運動專案,清楚所報導的專案比賽規則和評分方式等。體育記者的截稿時間很緊,在報導晚間比賽時尤其如此。他們必須一邊注意比分,一邊記筆記,在瞬息萬變的比賽中,這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最重要的,他們需要找到每條新聞的主題,圍繞主題安排細節。
在許多情況下,最精彩的報導不是來自運動場。體育記者會深入幕後,探究背景,觀察更衣室內的氣氛或隊員之間的緊張關係及其可能對比賽產生的影響。記者尊重運動員和經理人,但這不是英雄崇拜。他們通常喜歡所報導的運動項目,但不充當任何一隊的愛好者或啦啦隊。像其他記者一樣,體育記者應該是新聞事件的公正獨立的旁觀者。
一如商務記者與科技記者避免使用經貿術語行話,體育作者也應該避免使用只有最熱心的體育迷和教練才知道的術語。用前體育記者、現任網站"記者工具箱"(The Journalist's ToolBox)發行人的麥克·萊裏(Mike Reilley)的話說,要"保持簡單","不要賣乖"。他還警告年輕的記者,在採訪運動員與教練時,有時會碰上怒氣衝衝的情形,特別是在比賽失利以後。萊裏說,許多職業運動員越受激越有出色表現,所以記者應做好堅持自己立場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