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出版物

執行編輯—
George Clack
作者—
Deborah Potter
編輯—
Mildred Solá Neely
藝術指導與設計—
Min-Chih Yao
插圖—
Bryan Leister

本刊物是Marguerite H. Sullivan撰寫的A Responsible Press Office: An Insider's Guide(《負責任的新聞辦公室:內部指南》)的姊妹篇。(http://usinfo.state.gov/
products/pubs/pressoffice/
).
 
本刊物所表達的見解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請參閱黛博拉·波特(Deborah Potter)關於獨立新聞工作的線上聊天文字記錄(英文)

廣播電視與線上新聞

獨立新聞工作手冊 Handbook of Independent Journalism - 廣播電視與線上新聞

播、電視、以及以互聯網新聞是特殊形式的新聞,具有一些上述章節中所不曾提到的條件和要求。廣播電視記者不但運用語言,而且使用聲音與形像來製作報導。他們的文稿必須適合聽眾而非讀者的需要。線上記者同電視記者一樣,可以在報導中採用音象,同時也可以加入與讀者互動的成份,讓讀者能夠按照自己的速度來瞭解新聞。

為簡便起見,我們在本章用"廣播電視"來描述經電波、電纜和衛星傳播的所有電臺、電視臺新聞報導。

廣播電視新聞的形式與術語

廣播新聞的基本形式包括讀稿("reader"),配音報導("voice over"或曰"V/O"),合成報導("wrap"/"package")。顧名思義,讀稿是沒有音響效果或錄影畫面的報導,由播音室裏的主播人朗讀。配音報導是電視新聞用語(也叫畫外音),指報導中有錄影畫面,由主播或記者一邊報導,一邊播放有關畫面。在配音報導中,除報導人的聲音外,不放畫面中人物說話的原聲("sound bites")。如果在配音報導中加入實際原聲,就叫做"V/O-SOT"(配音加聲報導),SOT(sound on tape)指"錄影帶上的聲音"。雖然許多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現在都已使用數碼而非過去的錄音錄影磁帶,但是SOT已成為一種習慣用法。這些形式的報導──讀稿,配音、配音加聲──一般都很短:通常在一分鐘以內,有時僅有10至15秒。

由現場錄音/錄影以及記者的聲音合成的報導在廣播電臺叫做"wrap",在電視臺叫做"package"。這種報導含記者的聲音(有時稱為"track"),以及與報導相關的人物聲音片段和自然聲,即實際現場的聲音。電視新聞顯然還要加上影像,其中可以包括靜態或動態的圖像。這類新聞既可以現場直播,也可以預先錄製,一般比其他形式的報導要長一些,依廣播電視節目的性質有時可達6至7分鐘。每個合成報導都有一段導語或前言(lead-in/introduction),由節目主持人介紹。很多合成報導在結尾會有記者的結束語(tag),再添加一些資訊。

廣播電視採用的另一種報導形式叫"NATSOT"(自然聲合成報導)。它在電視新聞中最常見,但有時也出現於廣播節目中。這種報導中沒有記者本人的聲音,所有敘述都來自報導中的人物。這種形式往往要求事先有更多籌畫,報導工作量絲毫不亞於其他形式,但它的效果很強。有時,攝影記者獨立製作這類新聞,身邊沒有採訪或文字記者,他必須確保錄下報導這條新聞所需的全部資訊,否則,最後的作品無法讓人理解。

廣播電視寫作

廣播電視報導是為人們通過耳朵聽而不是用眼睛讀。因此,記者的文稿必須琅琅上口,意思清晰口語化,讓人一聽就懂。廣播電視的聽眾觀眾不像報紙和網上的讀者,如果第一遍沒聽懂,不能回頭再讀一遍。前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編輯艾迪·布裏斯(Ed Bliss)的描寫是:"話音一落,駟馬難追。"

廣播電視報導比報紙來得簡短,也必須如此。廣播電視的半小時新聞,只相當於報紙的一兩頁版面。廣播電視的導語不能包括我們在第二章講的五個W及一個H,以免造成導語過長,令人難以理解。因此,廣播電視的導語僅提出兩到三個要點,其他要點放在後面。此外,廣播電視新聞往往省略某些細節,如年齡和位址等,而這些通常包含在文字報導中。廣播電視報導要使用較短的句子,以便在播報時不至於要在句中停頓換氣。

廣播電視記者必須注重字詞的音節音調。像詩人一樣,他們需要對速度與節奏很敏感。愛德華·默羅(Edward R. Murrow)是曾經在倫敦報導二次世界大戰新聞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著名記者,讓我們來看看他文稿中的一句話:"燈火管制從伯明罕(Birmingham)延展到伯利恒(Bethlehem),但是今晚英國,天空晴朗"。這種文句是為人聽的, 用詞簡潔,結尾乾淨利索。

廣播電視記者必須警惕那些印在紙上毫無問題,但讀出來會荒唐可笑的文句。當美國演員及電視娛樂家露西爾·鮑爾(Lucille Ball)逝世時,報紙新聞用"83歲的鮑爾"的說法。但廣播新聞則說:"露西爾·鮑爾享年83歲"。由於"鮑爾"(ball)在英文也有"球"的意思,第一種用法聽起來容易造成混淆。廣播電視文稿也必須注意那些同音異義詞。比如,英語中"miner"(礦工)與"minor"(未成年人)很容易混淆。這類詞必須用在恰當的上下文中,才能使意思清楚明瞭。廣播電視記者要養成在播音前把文字稿大聲朗讀一遍的習慣,以便發現這類問題以及其他在紙上並不明顯的、有可能造成尷尬的歧義的情況。在報導一條為慈善事業募捐的高爾夫球錦標賽時,最好不要說某人與總理"play a round"(打了一圈),因為英文中另一個聽起來完全一樣的短語"play around"指"有不軌行為"。

儘管廣播電視的文稿是為朗讀的,但是,拼寫正確的重要性不亞於印刷媒體。因為,拼寫錯誤常導致播音時磕巴或念錯。為了確保艱澀詞的正確發音,廣播電視記者常常在文稿中加入注音。隨著許多電臺電視臺現在把新聞稿放到網上,拼寫正確越來越重要。此外,有些電臺電視臺採用電腦軟體,自動把播音稿轉換成字幕,以方便聽力有障礙的觀眾。不論是哪種情況,拼寫錯誤會有失記者或電臺電視臺的信譽。

比之印刷媒體,廣播電視新聞的寫作風格更加口語化。換句話說,廣播電視記者的文稿應該如同他們在說話。一條報紙新聞可能寫道:"該男子乘一輛紅色豐田卡車逃跑,員警如是說"。但在廣播電視中,來源要放在前面,所以文稿可能是這樣的:"員警說該男子乘坐一輛紅色豐田卡車逃跑。" 為保持口語風格,播音員不必在新聞中用人物的全名或完整頭銜。一般而言,播音時不用中間名字,除非它是該人物名字的重要部份。有時,連名字都不必道出。例如,報紙新聞的報導是:"巴基斯坦外交部長胡爾希德·邁赫穆德·卡蘇裏星期四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會晤了以色列外長西爾萬·沙洛姆。" 但廣播新聞可以簡單說:"巴基斯坦外長與以色列外長今天在土耳其舉行了會晤"。

即時性是廣播電視新聞的重要特色。如果在節目進行過程時發生新聞,播音員可以而且應該及時報導:"總統正在飛往開普敦……。"這樣的報導比"總統今天飛往開普敦"更有即時性。一般而言,廣播電視記者避免在導語中指出時間,除非事情發生於當天。星期三的報紙的導語可能是:"姆貝基總統星期二飛往開普敦",但星期三早晨的廣播新聞會用不同的說法:"姆貝基總統抵達開普敦。"甚至記者更應該展望總統星期三在開普敦的日程,用現在時態寫為:"姆貝基總統今天早晨在開普敦大學與學生會面。"

聲音

廣播電視記者在新聞報導中使用的聲音片段相當於印刷媒體的直接引語,但是,記者在選擇聲音片段時必須更多一層考慮: 聲音節選的內容僅在紙上看起來意思清晰是不夠的, 它必須在廣播電視中清楚易懂。廣播電視記者必須對聲音片段的長度心裏有數。因為,在紙上看起來很短的話語,說話人實際可能用了很長時間才說完,記者為了不使報導超出預定的時間長度,必須縮短節選。

廣播電視記者尤其必須注意聲音片段前後的內容銜接轉折。他們的報導應該天衣無縫,自始至終吸引聽眾觀眾的注意力。比如,如果聲音片段部份是以代詞作主語開頭,記者必須在前面鋪墊清楚那個代詞指的是誰、是什麼,使聽者得到必要的資訊正確理解隨後的內容。舉例來說,如果當地一所學校突然發現頭蝨,記者選擇的學校護士的聲音片段是:"他們來到這裏又抓又撓,我們立即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情況非常明顯。"她說的"他們"指的是小學生。但是,如果在聲音片段之前的句子是"學校的護士們說他們正在對付突如其來的頭蝨流行",那麼,緊跟著的聲音片段就會讓人誤以為片段一開始提到的"他們"是指頭蝨。在那段聲音片段前的正確報導語句可以是:"突如其來的頭蝨流行意味著瑪麗·史密斯與其他護士今天要接待比平時多得多的學生。"

除聲音片段,廣播電視新聞還包含所謂"自然聲"或效果聲。這些是記者在採訪新聞過程中錄製下來的實際聲音:風的呼嘯,警車的警笛,孩子的歡叫,等等。有些國家的新聞報導經常使用效果聲。加入事件現場的自然聲音能夠讓聽眾或觀眾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外,聲音還可以從聽覺上起到轉折過渡作用,帶領聽眾觀眾從報導中的一個情景進入另一個情景。

效果聲既可以用低音量播放,陪襯在記者的話音之下,也可以放到"最高聲",使它十分清晰。無論用那一種形式,它的作用都應是幫助記者講述新聞;運用得當的效果聲猶如牆磚之間的水泥,把整個報導粘合在一起。美國攝影記者史蒂夫·斯韋策(Steve Sweitzer)認為,對電視報導而言,效果聲對報導的完整性必不可少。他說:"聲音是畫面的另一半"。

圖像

電視比廣播更圖像化。高水準的電視記者能夠讓語言與錄影融為一體,使報導富有震撼力。圖像不是裝飾性的"壁紙",而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份。視覺形像顯示發生了"什麼事"(what), 而文字敘述解釋"為什麼"(why)。用艾迪·布裏斯的話說,"眼見也許為實,但不等於理解"。

電視記者在動筆之前需要知道要採用哪些鏡頭片段。只要可能,記者應該首先看過所有相關錄影,從而使文字與圖像吻合。這不單是一個風格問題。研究顯示,當語言與鏡頭相互呼應時,觀眾對報導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大大提高。反之,觀眾大多只記得他們所看到的,而不記得他們所聽到的。假設有一條消失是關於暴風雨對國家燃料供應的影響。如果錄影僅展示暴風雨造成的破壞與災後情況,觀眾很可能會漏掉燃料供應中斷的中心要點。但是,如果在播放暴風雨破壞景象的同時,記者對災後情況作一些描述,然後在鏡頭轉向被困的燃料卡車或人們大排長龍買汽油的情景的同時,記者說明暴風雨對燃料供應的影響,那麼這個報導就會被人們更好地理解。

語言與圖像同步並不等於記者應該描述觀眾從鏡頭中看到的情形。比如,當鏡頭上顯示一輛農用卡車駛過塵土飛揚的土路時,記者沒有必要說"羅伯遜一家人住在長長的鄉間道路的盡頭"。相反,此時記者應該說出這一畫面的背景及意義,例如,也許說:"旱情如此嚴重,羅伯遜一家今年迄今無糧可賣。"

新聞節目

讀者閱讀報紙或網上新聞,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接收新聞的方式。但是廣播聽眾與電視觀眾則不然。報紙的讀者可以選擇從頭版讀起、從體育版讀起,或從訃告版讀起。網上讀者可以滾屏查看網站主頁的內容,然後再選擇細讀哪一篇消息。然而,廣播聽眾或電視觀眾不得不按照新聞節目的編排順序接收消息,而新聞順序是由新聞製作人事先決定的。

新聞節目一般以製作人所認為的當天主要新聞開始。但這並不意味著新聞的重要性依次遞減。製作人必須考慮新聞節目的整體效應,而非僅注意每一個單條新聞。製作人時常會把非比尋常或比較重要的新聞放在稍後播放,但在前面作預報(即我們在第四章討論過的"引子"),從而使觀眾保持興趣,繼續收看。

幾乎像報紙編輯確定版面一樣,電視新聞製作人要編排節目,即列出各條新聞的播出順序。製作人負責把握每條報導的確切時間長度,因為新聞節目要有精確的起始和結束時間。一旦節目開播,製作人要確保節目按照預定時間進行。如果其中某條新聞超出預期時間長度,製作人要決定在其後刪節哪些內容。反之,如果某條新聞被取消,製作人必須提供其他資訊填充空檔。

線上新聞

在某些方面,線上新聞與印刷及廣播電視新聞有著相同的共性,但是,它也具有與互聯網相關的特性。一般來說,網站提供供人閱讀的文章,如同報紙一樣。但另一方面,上網人可以選看錄影剪輯,因此,網站又類似電視廣播。充份利用網上媒體優勢的新聞報導使讀者成為參與者,讓他們在各種資訊中各取所需。明尼蘇達大學新媒體研究所主任諾拉·保羅(Nora Paul)說:"只有在用戶具有某種程度的控制時,才算是新的新聞形式。"

網際記者網(CyberJournalist.net)是一個專門研究互聯網及各種技術如何使媒體發生改變的網站,發行人喬納森·杜布(Jonathan Dube)說:"網上記者必須同時在多個層面上運思:用詞,觀點,報導結構,版面設計,互動,錄音,錄影,照片,新聞編輯等。電視主要是展現新聞,印刷媒體更多是講述與解釋,而網上媒體則是展示、講述、說明與互動。"為此,網上記者必須通過多層次提供資訊,運用多種新聞形式。

線上新聞形式

線上新聞最基本的形式被稱為"印刷附加"(print plus),即在文字報導之外還配加其他成份,如照片、錄音、錄影、更多資訊的鏈結等。記者通過在報導中設置鏈結,可以引導讀者到其他網頁獲取進一步的信息。這些資訊可能是由新聞機構之外的來源提供的,可以增添更豐富的歷史及背景資料。線上報導還可進一步包括與資料庫的鏈結,讓用戶可以在那裏進行搜索。例如,一條關於全國中學考試成績普遍下降的新聞,可以與存有各個學校成績的資料庫鏈結。用戶既可以搜尋某個具體學校的成績,也可以搜尋某個城市的學校成績,從而對不同學校的成績進行比較。

另一個網上報導形式是運用專門配合報導的"點擊互動"(clickable interactives)手段或多媒體圖像,從而可以更有創意。圖像可能線性排列,但讀者可以按照自己選擇以任何次序瞭解各方面內容。大多數網上的"幻燈展"也是如此,即把文字搞、錄音、靜態照片相互結合起來,讓讀者享用到多種媒體。

有些網上工具可以帶領人們從360度觀看一個地點,從而給線上報導帶來更好的效果。同樣,閃光(Flash)動畫軟體可以幫助設計互動內容,如錄影、圖像、動畫等。例如,倫敦的英國廣播公司(BBC)開設了一個非法毒品與酗酒專題網站,它讓讀者可以"選擇"某一種毒品以及攝入量,再選擇身體的某個器官,如大腦或心臟等,然後,讀者便可讀到該量毒品對這一身體器官產生的作用以及相關的安全資訊。有些網站甚至使用小測驗與遊戲的形式報導消息,即把資訊分解為問話與回答, 讓讀者自己去發現記者報導的內容。

線上寫作

根據喬納森·杜布(Jonathan Dube)的說法,線上新聞的寫作是報紙與廣播寫作的交彙。他認為,採用廣播電視的簡潔風格有助於人們理解網上新聞,但是他也認為,有太多網站忽視了寫出好文章的基本規則。他說,口語化當然很好,但是語法與拼寫也很重要。電視新聞經理斯格特·阿特金森(Scott Atkinson)說,他對網上寫作的最好忠告是,要像給朋友寫電子郵件那樣寫。他說:"這不意味著你可以胡亂拼寫,不注意資訊結構,或沒有上下文;而是說,你應該用最親切的風格來寫作。"

正因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聞網站給讀者多重選擇,所以,作者應該避免使用那些不能迅速說明新聞內容的滯後引語或軼聞式引語。網上新聞的引語應該使讀者認為有必要繼續閱讀,否則,讀者就要點擊另一條新聞了。一般而言,網上新聞比報紙新聞要短一些。一個比較可行的指導原則是,把每條網上新聞限制在800個(英文)單詞之內,並使之完全排在一個頁面上。有研究顯示,讀者願意滾屏閱讀網上文章,因此沒有必要迫使他們用更多的點擊來繼續閱讀同一篇文章。但是,為了讓文章易於理解吸收,杜布建議網上作者把文章分成更多部份,比報紙文章更多地使用小標題或條列式。

通過電子郵件甚至聯網聊天,網上新聞能夠使讀者即時直接地向記者或編輯作出反應。此外,許多網站為讀者提供張貼反饋意見的空間,讓讀者相互分享,並跟帖回應。美國明尼蘇達州公共電臺(MPR)既在廣播中也在網上徵集人們對報導題材的建議,邀請聽眾打電話或發電子郵件來提供更多資訊。在明尼蘇達州公共電臺網站的報導都有"協助我們報導這條新聞"的鏈結,聽眾可以由此附上自己的評論與觀點。

明尼蘇達州公共電臺在製作特別報導之前──如審視該州經濟狀況的報導──也進行聽眾意見調查,。該台副主任比爾·布森柏格(Bill Buzenberg)說,聽眾的參與使"報導更充實,更深入,包含了更多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與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