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出版物

目錄

美國經濟簡介

勞工與生產力 Workers and Productivity

Intel Corp. semiconductor plant in California 英代爾(Intel)位於加州的半導體工廠,映證了訓練和接受改變,可以提高生產力的說法。 (© AP Images/Paul Sakuma)

依據國家競爭力委員會的說法,美國的高生活水準,「是因為美國勞工的生產力在全球名列前茅,而且美國工作人口的比例也高於其他國家」。

在美國大半的歷史裡,勞動力都呈現漸次成長的趨勢,以支撐經濟的擴張,移民人口曾是勞工的主要來源,在失業率低、企業人力需求高的時候,這種現象尤其明顯。

截至2006年年底,美國約有1億4千600萬人在從事給薪的工作,700萬人處於失業狀態,這些1億5千300萬名勞工,讓美國的人力資源成為世界第三大,僅次於中國與印度。

近三分之二的美國應就業人口投入勞動市場,男女性各半,其中約有15%出生於國外,5%至6%的人從事一個以上的工作。

2006 labor force chart 美國勞動力雖然比中國和印度少很多但仍名列第三。

私人企業雇用了大部分的勞工,比例達85.5%,其餘則由政府單位雇用。

許多人是自我雇用,數目於2005年超過1千萬人,其中部分同時為他人與自己工作。大多數勞工還是為他人工作,分佈在全美近600萬家的公司內,這些公司的人數多半不超過20個人。

美國勞工是有彈性的。在工作機會穩定成長的背後,隱含著很大的動盪,就是就業者一直在換工作。平均起來,每年約有一成的工作機會消失,同時卻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出現。

an ironworker at a construction site in New York City 圖中紐約市營建工地的製鐵工人,正是全美1億5千300萬、男女各半的勞動人口之一。 (© AP Images/Mark Lennihan)

「資料顯示每個月有數百萬的美國勞工離職,他們多半是自願,同時卻有更多的人被聘用」,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金米特(Robert Kimmitt)於2006年寫道:「這也是我們希望創造的經濟環境,讓人們在往上爬的時候,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美國勞工通常無法久耐失業,2005年,失業人口中只有12%無法在一年內找到工作,歐盟的相對數據則為46%。

美國勞動人口能夠擁有高生產力,是因為對教育的重視,其中包含技術與職業訓練,另外還有接受試驗與改變的意願。

所謂的改變包括美國人願意四處遷徙找尋工作,十八至十九世紀,人們從海邊移往內地開發新農地,二十世紀初期,非裔美人從南方農場移往北方找尋工廠裡的工作機會。

當然並非所有勞工都是自願離職,大公司大量資遣員工的事情時有發生,超過1萬3千998家公司於2006年大量資遣員工。從2005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戴姆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共削減了9萬個美國境內的工作職缺,美國航空業者從2001年8月至2006年10月總共資遣了17萬名員工。

Students in Georgia 喬治亞州的學生接受訓練成為專業的汽車技師,以尋得賽車產業的工作機會。 (© AP Images/Gene Blythe)

雖然美國勞工長期都有組織工會的權力,但2006年只有12%的勞工是工會成員,半世紀前卻有35%的勞工加入工會。

美國勞工中人數最多的工作類別是辦公室與行政支援工作,共有2千300萬人從事總機﹑秘書與飯店櫃臺人員之類的工作。平均薪資最高的工作 — 年薪超過8萬美元 — 是屬於管理與法律類別。平均薪資最低的工作 — 年薪未達2萬美元 — 是屬於餐飲調理與服務類別。

政府在美國經濟中的角色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