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出版物

目錄

美國經濟簡介

詞彙表 Glossary

資產(Asset):有價值的所有物,通常以金錢來衡量。

貿易帳餘額(Balance of trade): 某國於特定期間內,進出口貿易,即商品與勞務貿易,所產生的國際收支平衡。如果商品出口超過進口,貿易餘額被稱為有盈餘,若進口超過出口,貿易餘額則為短少。

債券(Bond): 某公司用來向持有者做保證的證明,內容答應在到期日將支付該段時間的利息,以及一筆定額的款項。

預算赤字(Budget deficit):政府每年支出超過收入之額。

預算盈餘(Budget surplus): 政府每年收入超過支出之額。

資本(Capital):用於製造商品與勞務的實體工具(建築﹑設備﹑人員技能等),也指公司股票﹑債務證券與現金。

資本主義(Capitalism):一種生產工具由私人擁有與掌控的經濟體系,特點為競爭與利潤導向。

中央銀行(Central bank):一國最重要的貨幣機構,負起發行貨幣﹑管控信用供給等主要功能。

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銀行的一種,提供支票﹑儲蓄及定存在內的多樣存款帳戶,也提供貸款給個人與企業,與之相對的是投資銀行,如股務代理公司,此類公司一般會介入安排企業或地方證券的出售事宜。

需求(Demand):在一段時期內,消費者願意也有能力以各種可能價格購買之商品與勞務的總和。

蕭條(Depression): 就規模與(或)時間長度而言,一般性經濟活動呈現嚴重衰退。

解除管制(Deregulation):解除政府對某一產業的管控。

道瓊工業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為一股價指數,以30檔主要股票為基礎,常被用來顯示美國股票與公債價格的一般走勢。

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 一國之產品與勞務產能的增加。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的商業活動。

匯率(Exchange rate):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貨幣時的價位。

出口(Exports):國內生產、賣給另一國的商品與勞務。

聯邦準備制度(Federal Reserve System):美國主要的貨幣機關(中央銀行),負責發行貨幣與管控經濟體系內的信用供給。成員包括華盛頓特區由7位理事所組成的理事會﹑12個地方聯邦儲備銀行及下轄的25個分支機構。

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聯邦政府在支出與稅收收入上的收支決策,以發揮最大經濟效益及達無通膨現象之經濟狀況為目標。

自由貿易(Free trade):沒有意在抑制或遏止國際貿易的關稅與法令。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一國在實體疆域內,所有的產出﹑收入或支出的總和。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員工在工作上展現的健康﹑力量﹑教育﹑訓練與工作技能。

進口(Imports): 他國製造、在國內進行銷售的商品或勞務。

通貨膨脹(Inflation):所有商品與勞務之一般價格呈現上升的現象(特定商品與其他相關商品的價格上升,並不是通貨膨脹)。

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由專利權﹑商標權及著作權保障的所有權,可以擁有﹑使用或處份人類巧思所創造的產品。

投資(Investment):購買股票或債券之類的證券。

勞動力(Labor force):以美國的衡量標準,已就業勞工及求職者,都算在內。

市場(Market):買賣雙方為同一或類似產品訂定價格、並進行商品或勞務交換的機制。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一國之全國性經濟,依據市場力量來決定生產﹑消費﹑投資及儲蓄的層次,中間沒有政府力量的介入。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聯邦準備體系採取的作為,目的在影響貨幣與信用的可得性及價值,藉以促成高就業率﹑經濟成長﹑物價穩定及可持續維持的國際交易模式。

貨幣供給額(Money supply):某經濟體系內流通的貨幣(硬幣﹑紙鈔﹑支票帳戶等)。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投資公司的一種,特色是持續提供新股份,並根據需要買回現有的股份,其資金是投資在其他公司分散的證券。運用個人投資者所委託交易的資金,在市場投資多樣化的股票組合。

新政(New Deal): 1930年代美國為走出經濟大蕭條狀況,所採取的經濟改革計畫。

非關稅障礙(Nontariff barrier):進口監控系統與可變稅率在內的政府措施,相對的是會限制進口或有可能限制國際貿易的關稅。

生產力(Productivity):在某特定期間內,每投入單位(生產資源)所創造的產出(商品與勞務)比。

貿易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刻意運用或鼓勵進口限制,讓相對無效率的國內生產者,得以成功地對抗外國製造商的競爭。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換算成某一共同貨幣的匯率,可將不同貨幣之購買能力作一均等。

衰退(Recession):一般性經濟活動出現顯著的下降,並持續一段時間。

條例(Regulation):經由權責機關制訂發佈的特定條例或規則,以管理母法所涵蓋之行業與活動的行為及結構。

營收(Revenue):企業銷售商品與勞務所得的支付。

證券(Securities):可以證明股票或債券所有權的紙本(確認證券)或電子記錄(記帳證券)。

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為一獨立﹑非黨派的準司法管理單位,負責執行聯邦證券法規,以保護投資人並確保投資人可以取得所有和公開交易證券相關的資訊。

服務業(Services):運輸﹑銀行﹑保險﹑旅遊﹑電訊傳播﹑廣告﹑娛樂﹑資料處理及顧問等行業,特色是在生產過程就開始被消費,與其相對的是比較具體的經濟產品。

社會主義(Socialism):經濟體系的一種,基本生產工具主要由集體擁有控管,通常是政府用中央規劃的方式進行。

社會規範(Social regulation):政府為防止或禁止有害的企業行為(如污染環境或置員工於危險的工作環境之中)﹑或是鼓勵社會大眾讚賞之行為,所訂定的限制規範。

社會福利(Social Security):美國政府的一種退休金制度,根據勞工在退休前自己以及雇主的共同分攤,所提供的一種退休後補助。

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同時具有持續性通貨膨脹及停滯性經濟活動特徵的經濟狀況。

股票(Stock):某家公司資產的所有權股份。

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買賣股票與債券之有組織市場。

補助(Subsidy):政府給予國內商品或服務製造商某種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優惠,經常是為了強化他們的競爭力,以對抗外國的廠商。

供給(Supply):照計畫,製造商在某段時間內,願意且能夠提供各種價位商品的總量。

關稅(Tariff) :從某關稅區運往另一關稅區之貨物,因保護或營收目的而被課的稅。

貿易赤字(Trade deficit):一國進口大於出口之量。

貿易盈餘(Trade surplus):一國出口大於進口之量。

*圖表除「服務型經濟」中兩項由美國商務部提供外,其餘皆由美國中央情報局所提供。

 

主編—George Clack
執行主編—Mildred Neely
總編輯—Bruce Odessey
封面設計—Min-Chih Yao
圖像設計—Vincent Hughes
相片研究Maggie Johnson Sliker
像設計—Sylvia Sc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