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媒體重新構建全球化社會戴爾·佩斯金(Dale Peskin )和安德魯·納齊森(Andrew Nachison)
| |||||||||||||||||||||||
---|---|---|---|---|---|---|---|---|---|---|---|---|---|---|---|---|---|---|---|---|---|---|---|
|
信息技術的創新將人類推入一個民主媒體的 時代,幾乎人人可以隨時獲得新聞和信息,同時又成為新聞創作者和撰稿人,此 種現象導致新聞以非傳統的方式傳播,帶來無法預測的後果。 我們使用電子媒體的共同體驗對我們獲取的知識以及獲取知識的方式有何影 響?在人人都可以充當新聞記者、出版人或資料員的時代,新聞製作者和編發者 有何行為準則?這對我們的全球化社會意味著什麼呢? 這些問題是《自主媒體》的核心所在。"自主媒體" 是媒體中心四年前在描述 一種新現象時創造的用語,指的是人們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從無數來源攝取信息, 從而得以參與製作對社會產生影響的新聞和信息。 互聯網搜索引擎谷歌(Google)是一種表達形式,其宏大使命是將全世界的信息 加以組織,使得個人能夠主宰自己的世界。人們能夠搜索和找到反映個人喜好的 信息並基於該信息採取行動。個人所能獲得的新聞和信息不再由憑借巨大權力或 財富而掌控傳播手段的機構來決定。 博客(Blogs)是又一種表達形式。這些網上日記將世界各地的人們及其思想編織 在一起,全球之聲[http://www.globalvoicesonline.org]等網站從具有獨特經歷與文 化背景的普通人那裡彙集新聞和視角。它們的感染力如此強烈,以至於有人建立 了http://www.technorati.com 等網站來跟蹤逾2500萬個博客 網站──佔全部博客電子日記的四分之一。 第三種表達形式是新興的國際衛星頻道。媒體的民主化發展使世界上各種文 化都能使用無線電波。有70多個國際頻道利用低成本的數碼技術和衛星將各種觀 點的新聞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英國政府出資經營的英國廣播公司BBC擁有數百 個頻道和互聯網網站,在全世界的覆蓋面達1億人,使用43種語言,這無異於建立 起一個新型大英帝國。半島電視台在一個動盪不安的地區捍衛媒體自由並且對阿 拉伯世界的思想產生影響。半島電視台計劃於2006年晚些時候開始進行全天候英 語新聞廣播,以擴大影響。 "自主媒體"還包括無處不在的個人媒體裝置,這些裝置構成了威力最大的媒體 連接──即口頭傳播。至2005年年底,逾20億人──占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 擁有手機。全世界每年售出近8億部新手機。到2008年,估計將有6億人能夠使用 高級數碼相機拍攝各類事件,很多人的手機具有這種功能。這些裝置將造就一代 "全球信息人",他們擁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同時創造、製作、分享和參與生活。 全球網絡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刊登新聞、感想、觀點和圖像。 從這一進程中出現了"自主媒體"中最有威力的表達形式──參與。人人參與新 聞創作,人人從中產生影響。 "自主媒體"的一個特點是傳統媒體機構之間關係的變化。"自主媒體"是一個自 下而上的新進程。在此進程中,新聞製作者很少、或幾乎不受編輯監督或正規新 聞製作程序的支配;相反,媒體存在於很多同時進行的分佈式傳播過程,它們在 互聯網的社會網絡中或如雨後春筍,生機勃勃,或如曇花一現,轉瞬凋零。 公民個體或群體收集、報導、分析和傳播新聞與信息的行動對傳統新聞機構 及其記者構成極強的競爭,但二者在目的上可能並無差異,即提供民主社會所必 需的獨立、可靠、準確、內容廣泛而又具有針對性的信息。 不久以前,"自主媒體"只能在佔據主流地位的傳統新聞媒體之外「敲邊鼓」, 但今日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表達形式。地方社區、工商界、政府部門、評論家、獨 立新聞記者、專欄作家、新聞院校,甚至連新聞機構都開始利用這一形式。主流 媒體紛紛開展有關項目,此類項目借鑒於擁有數萬名公民記者的"啊,我的新聞 "(Oh My News)[http://english.ohmynews.com/]網站。在韓國這個技術發達、 單一議題往往主導政治討論的國家,該網站在創立三年以後即被認為在前政府垮 台和削弱韓國媒體大亨權威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倍受尊崇的新聞業目前處於一個罕見的歷史時刻──它作為新聞守門人的特 權正在受到新技術和競爭對手以及它所服務的受眾的威脅。 這些新的發展趨勢引發了有關新聞業的核心價值的激烈爭論。顯然,新聞業 正處在對自身重新定位和調整以應對各種變遷的過程中。爭論的中心內容是控制、 信譽和盈利等關鍵性議題。 是否任何一位公民都能夠充當記者?許多傳統職業新聞記者對參與式報導者──特別 是博客──不屑一顧,認為他們是以個人利益為重、沒有技能、不遵守核查事實、公正、 平衡、和客觀等職業標準的外行,而許多博客則把主流媒體視為傲慢、排外、把自身私 利和經濟生存置於維護新聞自由的社會責任之上的特權階層。 大多數傳統職業記者不瞭解的是,儘管新聞參與者缺乏技能或新聞培訓,但 是互聯網本身發揮了編輯的作用。不同的是,具有編輯功能的判斷往往是在事後 而不是在事前,而且不被當作重要的環節。在這一信息生態系統中,公民們不斷 地相互通報、傳播、糾正新聞。一條報導不再因截稿期限或發稿期限而被限定, 而成為一個有機體,在傳播過程中通過多種媒體形式不斷變化。報導除受眾以外, 它不屬任何人所有。 這種方式具有多變性,它注重的是公佈信息,而不是過濾信息。社區內的討 論對所有人開放。與此相反,傳統新聞機構的特徵是在刊登新聞之前加以過濾。 編輯和記者相互協作,但他們之間的討論並不接受公眾的監督或參與。 參與式新聞與傳統新聞之間最明顯的區別是新聞製作的結構和機構。傳統媒 體是基於商業目的而設立的等級制組織的產物,經營模式的核心是通過廣告營利。 傳統媒體重視的是嚴格的作業流程、利潤和公正性,而參與式新聞是由重視對話、 合作和平等主義的非營利網上群體所創造的。沒有證據表明參與式新聞需要受過 傳統培訓的記者充當主持人或協調人。許多博客網站、論壇和網上社區沒有這樣 一位中介人也能夠有效運轉。 有人認為,電子媒體對傳統的信息消費和信息傳播方式的破壞充其量不過是 一種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它一方面給傳媒公司造成短期的衝擊,另一方面為新 一代通信巨頭提供了新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谷歌、微軟和雅虎等網絡公司成 為占主導地位的新聞守門人,削弱了地方報紙、電視、廣播和雜誌等傳統媒體。 但是,在網絡社會中,"占主導地位"這一思想本身就是過時的。個人如今對於 獲得信息的方式與時間以及與何人分享信息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決定權。在此意義 上,電子媒體對任何以權力和控制作為立身之本的機構的利益都有巨大的破壞力。 過去,我們的知識以及我們所能瞭解的信息取決於我們在何處生活。在相互連接、 全球漫遊的社會中,我們的社會資本能夠通過遍佈全球的龐大個人網絡而無限擴 展。 "自主媒體"這支新生力量將很快超越新聞和信息權威機構的影響。它表明,由 個人發出的真實聲音和文化表現將在這種新媒體的創造過程中得到復活。 本文表達的意見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