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ournal USA

博客開創信息交流的新天地

丹·吉爾摩(Dan Gillmor)

Media Emerging

目錄
內容提要
新興媒體重新構建全球化社會
報紙再創媒體
社區報紙如何適應新技術
電視廣播進入網絡
網絡時代的公共圖書館
在網上建立文化之間的聯繫
讀者自己的報紙
售價1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
博客開創信息交流的新天地
photo icon
圖片集錦
萬里之外一線牽
第二代互聯網:創建互聯網的明天
打擊互聯網犯罪
互聯網消費者須知
新巨變已經開始
參考文獻
相關網站
 

博客及其網志豐富多
采,有如創作網志的人一樣。這些人包括對政治感興趣的大學生、現役軍人、就自己關
心的議題在網上報導新聞的自封記者、以及在網上交流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體驗的學生。
博客及其網志豐富多采,有如創作網志的人一樣。這些人包括對政治感興趣的 大學生、現役軍人、就自己關心的議題在網上報導新聞的自封記者、以及在網上交流自 己的生活和學習體驗的學生。(美聯社/環球圖片)

軟件技術的發展使網絡作者能夠便利地在互聯網上發表自己的 文章,從而對媒體機構作為新聞守門人的傳統作用構成了挑戰。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 普通公民成為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員。他們以令人驚歎的速度建立起加入社會和政治討 論的平台。

丹·吉爾摩(Dan Gillmor)擔任公民媒體中心[http://www.citmedia.org/blog]主任,也是《自主媒 體:民治民享的草根新聞》(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一書的作者。

2002年晚些時候,美國國會中最有權勢的議員之 一領教了新媒體的力量。在為另一名參議員舉辦的生日聚會上,來自密西西比州的共和 黨參議員特倫特·洛特(Trent Lott)對美國過去那一段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不光彩的歷史表 示懷舊。他的話幾乎沒有引起新聞媒體的注意。

但是,當時在互聯網上初露頭角的新聞博客網的一些作者不願輕易放過洛特。政治上 的自由派和保守派博客("博客"已成為這些作者的代名詞)均表示憤慨。有些人的不滿是針 對媒體的疏忽而發。在博客網發起攻擊數天之後,美國的主流媒體決定對這一事件進行 報導。幾天後,參議員們對洛特的支持度開始下降,最終導致他辭去參議院共和黨領袖 的職務。

這一事件對政治人物和各色公眾人物以及新聞界人士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警示。它表 明信息傳播方式的發展日新月異,博客網志日趨成熟,成為一支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力量。

那麼,博客網究竟為何物?對此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大多數博客網志至少有三個 共同點。一般來說,它們都由短小的文章──也稱網貼──組成。這些網貼按倒序排列, 即最新的帖子貼在上方,並有鏈接接入其他網站。

世界各地博客人數與
日俱增。互聯網上有千百萬博客網志,包括中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網志。
世界各地博客人數與日俱增。互聯網上有千百萬博客網志,包括中文、阿拉伯 文、葡萄牙文和日文網志。(美聯社/環球圖片)

博客網志是一種具有談天性質的媒體。很多最優秀的網志讓讀者在其網上發表評論, 博客們喜歡評論彼此的文章,就重點內容展開討論。

網志具有談天性質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具有個人色彩。我們將它們與一般報紙上的 文章作比較就會發現,報紙上的文章好像是按照一定格式由一個委員會寫的,而不是由 個人寫的。博客網志特有的人性對網志這種形式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應該把博客網志放在更大的背景下來考查,即它為普通網民提供了在網上(以音頻視 頻等各種形式)發表自己作品的途徑。這就作品的產生和發行而言都是媒體民主化進程的 一部份。我們用以製作數碼信息的工具正在變得日益強大,但同時越來越廉價。我們能 夠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潛在的全球各地讀者。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可以與此相比的發展。

據非營利組織皮尤互聯網項目(Pew Internet Project)就互聯網對美國生活各方面產生的 影響所做的調查,隨著博客網志的數目增加,讀者人數也在增加。美國人口中超過四分 之一的人讀過博客網志,雖然這一上升趨勢在2005年趨於平緩,但新聞媒體對博客網志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

有關政治、技術和其他領域中的熱門議題的網志內容引起了極大的注意。我們必須認 識到,大多數博客網志──現在網上能看到的有千百萬個──雖然不是針對廣大讀者群, 但很有價值。對一些博客來說,他們的網志已經實質上取代了傳統的家書和與好友的書 信來往。每位讀者從這些高度個人化的博客網志中得到的收穫必定超過了從最受歡迎的 網站中得到的收穫。

博客網志首先是在美國開始流行的。鑒於早期網絡工具出自美國軟件開發商,因此這 並不使人意外。但博客網志現在越來越成為全球現象。例如,中國擁有大約500萬名博客, 這只是一個大致估計,其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較低。儘管政府要進行審查(得助於科技公 司),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建立自己的博客網。非洲是世界上博客人數最低的地區。哈佛 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全球之聲在線項目 (Global Voices Online)的共同創建人伊桑·朱克曼(Ethan Zuckerman)說,據最可靠的估計,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有大約一萬名博客。他說,中東和北非的博客人數在日益增加,有 大約五萬人在博客網志上發帖子,其中大多數是年輕人。

據軟件經理盧瓦克·勒默爾(Loic Le Meur)說,在美國以外,最熱衷於博客網的國家之 一是法國,其博客有200多萬人。他們正在產生影響。勒默爾說,有三名政府部長邀請博 客進行訪談;勒默爾本人參加了其中的一次。他指出,博客網在法國正在成為最重要的 表達和交流手段之一,致使有些人對主流新聞媒體的地位感到不安。

博客與新聞記者的關係也引人矚目。有些新聞專業人員熱情加入博客隊伍,另一些人 則對博客網這種方式不以為然。

我於1999年建立了據信是美國新聞記者建立的第一個博客網,當時博客網軟件剛剛問 世。我當時在撰寫有關新技術的文章,而除了我在加利福尼亞硅谷《聖荷西水星報》 (San Jose Mercury News)撰寫的專欄文章外,我還同時在博客網志上撰寫文章,它成了我 的工作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份。為什麼呢?因為它使我能夠與我的讀者進行更像是談話 一樣的交流。我在撰寫有關高科技行業的心臟硅谷出現的技術時很快認識到,讀者作為 一個群體比我的知識豐富,而博客網志是又一種學習方式。

自那時以來,博客網志已逐漸與新聞業交織在一起。皮尤互聯網項目的調查發現,美 國新聞記者比公眾更可能會閱讀網志。這不奇怪,因為博客網志或多或少地起到了專業 刊物的作用,對報導任何行業的新聞記者來說都是寶貴的信息來源。

但是,大多數職業新聞記者迄今仍沒有在網志上發表文章。職業記者對具有個人色彩 的網志這種形式感到有點不習慣,因為他們所受的訓練要求他們避免在報導中摻入個人 的感情和觀點。顯然,專欄評論員不受這條一般規則的限制。有幾位工商版專欄作家是 採用這一傳播形式的最優秀的作者,他們對他們在印刷版媒體中報導的議題有較深入的 見解。博客網志對於報導其他題材的記者也很有幫助,特別是報導娛樂新聞的記者。

博客網志也能給新聞報導帶來現在仍然少見的特點:報導的透明性。新聞界人士要求 別人提供透明度,但一般不大願意透露自己本行業的信息。這一情況現在正在好轉,而 博客網在這一過程中是一項有用的工具。例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節目主辦的 "公眾的眼睛"博客網(PublicEye)為公眾提供了瞭解該公司自身運作的途徑。

博客網志這一形式特別適合報導自然災害和其他突發性新聞,讀者希望瞭解這類事件 的所有詳情。在一個尤其顯著的例子中,博客網志曾一度取代了頭版新聞。在卡特裡娜 颶風幾乎摧毀這座城市期間,新奧爾良《皮卡尤恩時報》像新奧爾良的其他居民一樣被 迫撤離。在無法出版印刷版時,它通過博客網志為讀者提供了消息。

當然,新聞記者自己的博客網志在所有博客網志中所佔的比例極小。有些博客自己能 夠編寫優秀的新聞報導,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並得到新聞來源的尊重。微軟公司創始人 兼董事長比爾·蓋茨(Bill Gates)曾經接受過專門從事網志寫作的博客的採訪。其他公司主 管正在認識到,重要的博客網志能夠成為與公眾溝通的最佳渠道之一。

媒體公司最終會考慮到為自己網羅博客人才。據說一家專注於討論新技術和汽車等專 門領域議題的博客網公司Weblogs Inc.被時代華納公司(Time Warner)旗下的美國在線 (AOL)以1500萬美元收購。今後可能會有更多此類交易。

但是,即使大媒體公司努力想收編博客網志於其麾下,它們也不會得手。進入這一市 場的金融壁壘已經幾近於零。任何既有才能又有時間的人都能製作博客網志或播客或其 他媒體網站,而無須投入很多資金。

博客網志的興起也必將導致人們對往往無的放矢的博客評論提出批評和質疑。博客網 還常常有失公正和全面。但在思想的市場中,不正確的東西往往會被人們發現和指出, 而聲譽也會隨著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上升或下降。與此同時,博客網志的讀者也逐 步認識到需要對在網上讀到的東西持適當的懷疑態度。

博客網志和相關的公民媒體不會消失。它們已成為使人民的聲音得到傳達的一個渠道。 美國媒體長期以來所遵循的原則是新聞自由屬於擁有媒體的人。在數字媒體這個新時代,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份媒體,發出的聲音越多越好。

Media Emerging

本文表達的意見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oals: 
Moving 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