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AHJAR的產物:
橫跨一世紀的阿拉伯裔美國人文學

埃爾馬茲‧阿比納迪爾(Elmaz Abinader)

Thin blue rule


如果文學的生命和能量,決定於其週遭的活動力,那麼阿拉伯裔美國人的文學作品可以說正在經歷新生的階段。

在目前美國欣賞、讚美不同文化背景文學與移民的氛圍中,許多人自覺我們已經「發掘」出阿拉伯裔美國人發出的聲音,許多以阿拉伯裔美國人文化為主軸的雜誌與報紙陸續出現,許多針對阿拉伯裔美國人認同與形象議題研究的組織成立,也有許多網站搜集了許多阿拉伯裔美國人的作品,有彙集阿拉伯裔美國人作品的選集與書刊,以阿拉伯裔美國人作家為議題的研討會、重視阿拉伯裔美國人作家與演出者的種種行為,製造出阿拉伯裔美國人文學是目前正浮出檯面的新事物,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美國的影子、同時美國人也發掘的阿拉伯裔美國人的作家。

但這並不是事實。阿拉伯裔美國人文學傳統早在二十世紀早期就已經出現,一直發展到今天

他們的文學創作以經是種族文學課程中的教材、也是移民與多元文化背景藉以發聲的作品。美國與其它國家的學者都在搜集阿拉伯裔美國人文學的選集,針對阿拉伯裔美國人作家的文學主體深入研究

許多人相信阿拉伯裔美國人文學逐漸強勢,部分是源自於1970年代美國的「種族文學」浪潮,從西班牙裔美國人、原住民、亞裔美國人與非裔美國人逐漸嶄露頭角,而阿拉伯裔美國人作家則位居較低的層次。很少有人知道,在1970年代,阿拉伯裔美國人是移民族群中、最早有作家組織、同時還是被美國文學社群所承認的組織。

在1920年代這些早期的組織中,知名的包括「Al Rabital al Qalamiyah」、亦即「紐約作家俱樂部」,該組織名為 「Al-Mahjar」、亦即「移民詩人」之意,由黎巴嫩、緒利亞那些以阿拉伯文書寫的作家、以及將他們作品進行翻譯的譯者。阿明裡哈尼(Ameen Rihani), 朱卜蘭‧哈利爾朱卜蘭(Gibran Khalil Gibran), 米凱奈美(Mikhail Naimy)與 艾裡阿布曼迪(Elia Abu Madi),是該時期主要的代表人物,也常有個人的創作問世。

朱卜蘭是美國讀者最熟悉的作者,阿明裡哈尼(Ameen Rihani)則被讚譽為「阿拉伯裔美國文學之父」,他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面:其一為鼓吹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以及自由詩作風格的相關作品,在許多其個人作品中引用,其著作《哈利爾之書》(The Book of Khalid ,1911)為一本詩集,內容直接描述出移民的經驗,除了是一位作家之外,裡哈尼也是擔任大使的工作,往返於黎巴嫩與美國之間,為土耳其人的獨立努力,同時也在美國發展個人的文學生命。另外,他早在1905年就已將自由風格派詩作介紹給傳統、守舊的阿拉伯詩人,對其本身在家鄉的重要性有很大幫助。

在裡哈尼有生之年,阿拉伯裔美國文學的生命力更為強韌,第一份阿拉伯文報紙Kawkab Amerika 在1892出版,到了1919年,約七萬名的阿拉伯裔移民,支持了九家阿拉伯語報紙的成立,包含了受歡迎且重要的el-Hoda;但當時阿拉伯裔美國文學進展中最重要的出版品,是名為《緒利亞世界》(Syrian World.)的一份期刊,二十世紀早期最著名的作家們會在期刊中發表劇本、詩作、小說與文章,其中又以朱卜蘭‧哈利爾朱卜蘭(Gibran Khalil Gibran)為最著名的一位,也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

許多學者認為朱卜蘭的作品饒負哲學性與基礎元素,當時美國還有許多偉大文學家包含詩人羅賓森傑福斯(Robinson Jeffers)、劇作家尤金歐尼爾(EugeneO』Neill)、小說家史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朱卜蘭的著作《先知》(The Prophet)、曾經成為最暢銷書籍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在許多統計中,都是美國除聖經之外、銷售量最好的書。朱卜蘭與其它作家俱樂部成員幫助許多阿拉伯裔美國作家解放自我意識、創作出在個人移民經驗之外主題的作品。身為一名劇作家、小說加、藝術家與詩人,他激發了其它作家、音樂家、藝術家甚至美國國會,在華盛頓創立了哈利爾朱卜蘭紀念詩歌公園(Khalil Gibran Memorial Poetry Garden),是由美國總統布什在1990年、為了紀念朱卜蘭的貢獻與影響力而成立的。

但在朱卜蘭與裡哈尼如此受到歡迎與推崇的同時,其它作家俱樂部的成員、包括米凱奈美(Mikhail Naimy) 艾裡阿布曼迪(Elia Abu Madi)等人,卻沒有在美國得到如此高的認同度;不過,奈美曾經獲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他是一名劇作家、小說作家、新聞記者與詩人,在作家俱樂部期間針對文學領域較為淺薄、虛偽的部分,提出意見。其論述常被刊登在紐約時報專欄中,最為世人所知的就是他為朱卜蘭哈利爾朱卜蘭(Gibran Khalil Gibran)所寫的傳記、以及於1932年鑽研東方哲學以求取慰藉與指引之後所寫的《密爾達特之書》(The Book of Mirdad)一書。他在美國時創作的詩作,除了一些文集之外都沒有被翻成英文,只有少數如《葡萄葉 – 阿拉伯裔美國詩選》(Grape Leaves, A Century of Arab American Poetry, 1988)、這本由葛列葛裡歐法立與沙瑞夫艾穆沙所選編的書有英譯本。

而艾裡阿布曼迪(Elia Abu Madi)雖然被視為最有能力、最受尊敬的作家,卻也沒有任何作品被翻譯成英文。他的創作範圍廣及愛情與戰爭,就如其它類似的作家一樣,艾裡阿布曼迪(Elia Abu Madi)也顯露出濃厚的哲學與政治氣息,但曼迪與其它作家俱樂部成員從未向美國讀者解釋或說明過自己的立場。在《敘利亞世界》期刊中有許多關於美國世界的論述,但都因為是以阿拉伯文撰寫,而無法普及;這些作家幾乎都用阿拉伯文書寫,即使他們的讀者不只是阿拉伯人而已。

作家俱樂部後來逐漸落寞,在1940年則已經消失,阿拉伯作家們 – 包含移民者與其後代子孫 – 並未再組成類似團體、也沒有針對其種族遺產或文化留下注記,《緒利亞裔美國人》(Syrian Yankee)這本於1943年出版的書,是由緒利亞裔美國人的作者薩羅瑞茲(Salom Rizk)撰寫,描述移民族群漸漸被同化、被接受的歷程。

從1940晚期到1980年代,較少關於阿拉伯裔美國人身份認同方面的論述,儘管如此,在轉換的階段中,強烈主張獨立的詩作仍擁有顯著的地位,塞繆爾約翰哈索(Samuel John Hazo)、梅雷姆(D.H. Mehlem) 與 愛德南(Etel Adnan),在一開始時就將自己隔離在種族文學領域之外,但後來也融入了阿拉伯裔美國文學的主體之中。哈索是匹茲堡國際詩作論壇的創立人與主席,在詩壇活躍了近三十年,也成為年輕一代作家的精神導師。在1993年他獲選為首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推崇的詩人,他的作品反映出與地點很強的關連性,也說明了觀察與思考的重要性。其近期的《令人驚奇的現代作品:精選詩集與新創作》(The Holy Surprise of Now: Selected andNew Poems ,1996),則說明了他個人在近二十本著作中的精神。

該時期的詩人不止是兩個急需文化適應世代之中的橋樑,也讓阿拉伯裔美國作家與美國文學作品、能有直接的交流。梅雷姆(D.H. Mehlem)是榮獲美國好書獎的作家,提醒了人們對於美國文學中代表性不足的文化,有所重視。他對於非裔美國作家 – 尤其是女詩人關朵琳布魯克絲(Gwendolyn Brooks) - 的批判性研究,受到極高的讚揚,另外,梅雷姆(D.H. Mehlem)也對主流的阿拉伯裔美國文學有所貢獻,於1984年在現在語言協會的會議中,舉辦了首個阿拉伯裔美國詩作欣賞活動。

愛德南(Etel Adnan)在國際上的名聲、要比在美國國內更為響亮,她透過成立個人的「後太陽神」出版公司、為阿拉伯裔美國文學找到發聲管道,她的的詩作、小說與實地報導《城市與女性》(Of Cities and Women,1993),將焦點放在中東、尤其是貝魯特的政治與軍事動亂上,在她的小說《Sitt Marie-Rose》(1991)中,描述了貝魯特城市的社會脈絡跨下、跨文化所產生的區隔。

愛德南(Etel Adnan), 哈索(Hazo) 與梅雷姆(D.H. Mehlem),加上以擅於創作帶有諷刺味道作品的Joseph Awad,為現今阿拉伯裔美國文學作家開闢了一條道路,且仍然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在1970年代之前、人們多半不以文化資產作為主體識別依據的時代,到了1980年代,政治氛圍與文學趨勢則轉而重視文化遺產,在美國黑人於1960年代後期逐漸發聲之時,其它多元文化的族群也開始爭取在美國歷史與文學中的地位。不過,阿拉伯裔美國作家大約要比其它族群晚了十年,才達到這個目標。

由葛列葛裡歐法立於1982年編輯的《葡萄葉》(Grape Leaves),刊載了少量的詩作,在那之前,完全沒有類似的作品選集出現。在1988年,出版界開始重視歐法立與艾穆沙其它的文集,像是由喬安娜卡迪編輯的《給祖母的食物:阿拉伯裔美國人與阿拉伯裔加拿大女性主義者的創作》(Food for Our Grandmothers: Writings by Arab-American and Arab-Canadian Feminists,1994),Khaled Mattawa與Munir Akash編輯的《朱卜蘭新阿拉伯裔文學作品選集》(Jusoor』s Post Gibran Anthology of New Arab American Writing, 1999),這些出版品是由報社Al Jadid與雜誌Mizna支持發行,提供所有阿拉伯裔文學作家、不論是否以文化與認同為寫作主軸、都有發表的管道。

這些選集也提供讀者與學者一個阿拉伯裔美國文學作品的數據庫。在檢視現有阿拉伯裔美國文學作品時,有三個明顯的事實:第一,阿拉伯裔美國文學的作家,背景來自於所有阿拉伯國家,包含北非、波斯灣各國,而不止是地中海附近的國家而已。第二,現在的阿拉伯裔美國文學作品不僅限於文化與認同,主題已經更為廣泛、深遠;今天的阿拉伯裔美國文學作家不止能創作出與故鄉、文化遺產有關的作品,而有更多探索新事物的論述 – 因為在美國已經居住多年 – 而當地的政治與社會議題、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帶給他們很多的影響。第三,阿拉伯裔美國文學作家中,從1970年代梅雷姆(D.H. Mehlem)與愛德南(Etel Adnan)之後,女性嶄露頭角的機會愈來愈多,事實上,自從1960年代晚期的女性運動之後,這也是美國國內的一種普遍趨勢,在梅雷姆(D.H. Mehlem)與愛德南(Etel Adnan)之後,有更多女性陸續發聲。

在美國許多強勢的詩人中,不論類別、有許多是阿拉伯血緣的作家,內奧米謝哈布‧奈(Naomi Shihab Nye).是巴勒斯坦裔後代,多次榮獲傑出詩人頭銜,也是散文與文選作家;在她於詩作中融入文化意涵時,通常顯露的就是她自己所擁有、曾經瞭解或創造出來的文化內涵,她曾經寫過童書,彙集過全球阿拉伯作家、藝術家的詩作與畫作,在她的著作《在我們步伐之間的空間》(The Space Between Our Footsteps ,1998),其它著名的著作還包括:《切勿匆忙:關於人與地的文章》(Never in a Hurry: Essays on People and Places , 1996)、《貝尼托的夢想瓶》(Benito's Dream Bottle ,1995)、《哈比比》(Habibi ,1997)等書。

有些對於阿拉伯裔美國文學的瞭解和認知,來自於在學術領域有所貢獻的作家,愛芙琳夏卡(Evelyn Shakir)是本特利學院(Bentley College)的教授,其著作《阿拉伯女性》(Bint Arab ,1997)內容敘述了阿拉伯女性在其文化傳統、與在美國生活方式與機會兩者之間,追求平衡的過程,另外,兼具作家和詩人身份的麗紗蘇哈瑪哈(Lisa Suhair Majaj),針對阿拉伯裔美國文學提出評論性的研究結果,在一篇兼具歷史與政治論述的文章中,她認為:「我們不需要在主體認同上多做努力,而應該致力於擴張以及重建這些界線;當我們對種族有更廣、更深的瞭解後,就不會被阿拉伯族人所排斥,同時還能為我們經歷的複雜環境爭取更大空間」。瑪哈跟其它學者如羅瑞塔霍爾(Loretta Hall)和布吉特霍爾(Bridget K. Hall),製作了詳盡的阿拉伯裔美國人傳記(1999),追隨歐法立與艾穆沙的腳步,繼續完成此艱巨任務,為阿拉伯裔美國創作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源。

部分阿拉伯裔美國作家成功地突破讀者僅限於學者、小眾的界線,吸引了主流讀者,現在最佳的例子是夢娜辛普森(Mona Simpson),其1987年的小說《除了這裡的任何地方》(Anywhere But Here),描述的是一位單親媽媽和青少年女兒之間的故事,在1999年成為好萊塢電影的背景故事,由蘇珊莎連登與娜塔麗波特曼演出;辛普森同時還是近期另外兩部電影「失去的父親」(the lost father)與基場多戀事(Regular Guys)的原作者。黛安娜阿布傑比(Diana Abu-Jaber)的《阿拉伯人爵士》(Arabian Jazz ,1993)也擁有龐大的支持讀者。阿布傑比毫無保留地將其生活在阿拉伯族群中的生活描繪出來,苦樂並陳、也描述族群傳統的狀況;藉由回憶,她將生存的問題再度彰顯出來;另外在《穿越再穿越》(Through and Through)這本搜集了喬瑟夫吉哈(Joseph Geha)短篇文章的選集中,則描述了美國俄亥俄州西北部托拉度市內,黎巴嫩族群的生活寫照 – 其內容與阿布傑比以自我解嘲語氣、流露出一些對緊張政治氛圍看法的方式相當類似。

堅持阿拉伯傳統,當代阿拉伯裔美國文學家以文字抒發對本體、文化與生活的熱情與承諾,也描述許多不同生活形態與觀點;艾爾幕沙在一首詩中融入了這些內容,寫道:「詩人、評論家/其它族群的成員/請不要讓屬於各族群的詩歌消失/讓各個種族的詩歌永遠傳頌下去」。他的請求引起許多阿拉伯裔美國詩人的迴響,這些來自於主流之外、不同文化傳統背景的作者 – 將種族認同的複雜性與焦點,以其作品和人物表達出來。

新世代對於生活形態與顧慮的響應,看起來與吉布蘭、裡哈尼、蘇荷哈梅(Suheir Hammad)等人的立論基礎有些距離。她在《故事中遺漏的事》(Drops of This Story)文中,闡述了個人背景與非裔美國人之間緊密的關係,在《小母牛與偶像》(Heifers and Heroes,1999)一書中,她透過廣告圖像喚起了廣泛的文化覺醒,也就是萬寶路男人(Marlboro Man) - 揭示了城市中的生活實景。他與其它屬於新世代的作家,與阿拉伯報紙Al Mahjar的普及度相近,運用饒舌、有聲書、方言、表演藝術進行實驗。娜塔麗翰鐸的有聲紀錄《不可達的領域》(never field )充滿了牢不可破的真實性 – 針對歷史、特別是當代文學世界進行論述,除了特殊的想法之外,還對Al Mahjar的世代有特別的重要性。事實上,有聲紀錄的藝術型態,對廣泛實驗各種藝術呈現方式的吉布蘭來說、正是他最珍視的一種藝術傳達模式。

C很明顯地、阿拉伯裔美國詩人不像傳統的藝術家那般守舊與堅持舊傳統,或是謹守安全的藝術形式與風格,能做明確地分類;這些藝術家會出現在各處 – 從公開的用麥克風朗誦、在現代咖啡廳中進行作品競賽、也會在詩作與文學期刊中刊登作品。在 1999年10月,其中一些人到芝加哥參加一場歷史性的活動 – 也就是首次的阿拉伯裔美國作家研討會,該研討會由一位阿拉伯裔美國作家雷哈那尼亞(Ray Hanania)舉辦,其個人網站(www.hanania.com)為阿拉伯裔美國文學、文化與政治領域最實時的訊息中心。

阿拉伯裔美國作家不斷地展現文化內涵、創造更多的文學成就,新世代的作家,包含有聲表演者與饒舌藝術家,在此同時也追循Al-Mahjar的傳統,吉布蘭的後代奈美、裡哈尼、曼迪,這些作家會繼續為美國文學創造貢獻與影響力。

----------

Elmaz Abinader為加州奧克蘭米爾斯學院(Mills College)的創意寫作教授,也是一位知名的詩人、劇作家與表演藝術家。

關於作者

其它阿拉伯裔美國作家


喬瑟夫吉哈(Joseph Geha)

吉哈是一位生長於黎巴嫩的作家,其作品長存於華盛頓史密斯索尼恩機構(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阿拉伯裔美國文學檔案中;他出生於1944年,最著名的作品是《穿越再穿越:托拉度市的故事》(Through and Through:Toledo Stories,1990)這本書,書中描述了該城市自1920至今日、黎巴嫩與敘利亞族群的生活寫照

吉哈是俄亥俄大學英國文學系的教授,其作品多記載自中東移民的家庭、以及移民文化中面臨的衝突與矛盾。他的其它著作還包括《神聖托拉度》(HolyToledo ,1987)、一幕的劇作《鴿子》(The Pigeon ,1990)。



塞繆爾哈索(Samuel Hazo)

哈索是一位黎巴嫩與敘利亞珍貴的詩人,是傳奇性的詩人、教育家、詩歌的推動者,其詩作獲得相當多讚賞,包含《在這裡無聲地陳述》(Silence Spoken Here ,1992)以及《過往不會停留在你身後》(Past Won』t Stay Behind You ,1993)等作品。

他的作品中豐富地呈現了苦難、年老與死亡的表情 – 多年來都保持同樣的風格,其早期詩作的型態脫離有系統、韻律的風格。在瑪麗榮柏的《哈索1996詩選》中,她形容《當下的神聖驚奇》(The Holy Surprise of Right Now)一文:「沒有其它美國作家,能如他一般瞭解阿拉伯文化、歷史和語言」

哈索曾任匹茲堡杜昆斯大學教授多年,現在則是一位退休榮譽教授,他於1966年在該校創辦了國際詩作論壇,在1993年,他被稱為賓夕法尼亞州的代表詩人。他終其一生都在推動大眾能更瞭解詩歌的美麗,說服當地的報紙匹茲堡郵報每週在週六刊登一些詩歌作品。



黛安娜阿布傑比(Diana Abu-Jaber)

黛安娜生於1959年,是一位生長於紐約北部的作家,與家人在她七歲時遷移到約旦,目前任教於奧勒岡州波特蘭市州立大學;她在約旦和美國都居住過一些時間,於密執安州立大學、奧勒岡州立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文學與創意寫作。

她曾表示,她之所以寫作是為了「讓我自己這個阿拉伯裔的移民,能成為一個 「完全」的人,寫作對我來說有極佳的治療效果」。她的第一本小說阿拉伯人爵士》(Arabian Jazz ,1993),主要內容描述的是來自約旦的


一個移民,和兩名女兒居住在窮困、多數是白人居民城鎮中的故事。《阿拉伯人爵士》贏得奧勒岡州大獎、也是全國作家俱樂部的海名威獎得主。




內奧米謝哈布奈(Naomi Shihab Nye)

內奧米謝哈布奈的父親是巴勒斯坦人、母親是德國人,她在1952年出生於密西西比州聖路易市,在年輕時就搬回約旦,之後又回到美國,自高二開始移居聖安東尼奧、德州;漸漸地,其詩作受到眾人賞識,在西南部享有盛名,在其作品中詳盡闡述女性的靈魂。

在1995年美國公共電視台的系列專題「比爾摩耶的生活語言」中,曾對她作深入的介紹,同時他的作品也被選入摩耶的精選集中。在詩作之外,其著作《文字背後的文字》(The Words Under the Words ,1995)、《步伐之間的空間》(The Space Between Our Footsteps ,1998),寫的是小品文、兒童書與音樂,也完整地保存了自己的創作。

她最受年輕讀者歡迎的小說《西蒂的秘密》(Sitti』s Secrets ,1994),描述的是一位居住於巴勒斯坦村莊中的阿拉伯裔美國小孩、與祖母之間的關係,《哈比比》(Habibi ,1997)是他的第一部年輕人成年小書,描述阿拉伯裔美國青少年的生活。



夢娜辛普森(Mona Simpson)

夢娜辛普森於1957年出生於威斯康辛洲,是一位敘利亞裔族人,於1980年代字新生代美國作家中脫穎而出。《當代作家》文中記錄了她知名的小說:「探索一位單親媽媽和青少年女兒之間的故事,以女兒為主軸,倔強的媽媽與消失的父親」,這是她的第一本小說《除了這裡的任何地方》(Anywhere But Here),動人的故事敘述一位衝動、徘徊的媽媽艾得麗奧古斯都,以及加諸在女兒身上的情感苦痛。

該小說在1999年成為好萊塢電影的背景故事。她的第二本小說「失去的父親」(the lost father),延續描述已經成長的女兒安,開始尋找她自埃及移民至美國的父親的故事。

第三本小說是基場多戀事(Regular Guys),內容回到女兒與父母親三人的愛恨情仇。辛普森在1996年的選擇,使她入選為美國最佳年輕小說家之一,也奠定了她在當代文學界的地位。


-- 蘇珊吶道金(Suzanne Dawkins)      


Thin blue rule

返回頁首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