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廢除一切帶有
特權色彩的東西。」
伍德羅﹒威爾遜
一九一三年四月八日致國會諮文
在兩大戰爭--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已到達了成熟的年齡。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中,它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邊區業已消失。規模巨大的工廠、鋼鐵廠,橫貫大陸的鐵路線,繁華的城市,廣闊的農田,遍佈在這塊國土上。但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諸如有些大企業力謀壟斷市場及生產,勞動條件惡劣,以及因城市的飛速發展,給妥善解決與日俱增的城市人口的居住和管理問題帶來了困難。
美國人民及其政治領袖--如格羅弗﹒克利夫蘭、威廉﹒詹寧斯﹒布賴恩、西奧多﹒羅斯福和伍德羅﹒威爾遜等,都反對這些弊病。這些改革者的頭腦是清醒的,他們在哲學上屬於理想主義者,但在執行中卻又是現實主義者。這段時期所取得的成績,有效地制止了因過度發展而產生的許多錯誤。
一位作家寫道:「內戰在國家歷史上刻下了一道很闊的印記;它一舉而使二三十年前開始發生的變化富有戲劇性……。」戰爭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製造業,加速了經濟的發展,這種發展發展興改革時期的基礎是鐵、蒸氣、和電力的開發,戰爭的需求也促進了科學和發明。一八六O年以前所頒發的專利證書只有三萬六千份,但此後的三十年內,卻頒發了四十四萬份;而在二十世紀的頭二十五年內,新頒發的專利證書數竟達近一百萬份。
一八四四年塞繆爾﹒摩爾斯改進了電報技術後,美洲大陸相距遙遠之地,隨即藉電線桿和電線網而聯接起來。一八七六年,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展出了一部電話機,不到半世紀﹒一千六百萬部電話機就被用來促進全國的社會和經濟生活。一八六七年發明的打字機,一八八八年發明的加法機和一八九七年發明的現金計數器,更加速了工商業的發展。一八八六年發明了鑄造排字機、輪轉印刷機和摺報機之後,一小時內就可以印刷二十四萬份每份八頁的報紙。愛迪生發明的電燈,給千家萬戶帶來了光明。愛迪生還發明了留聲機,並和喬治﹒伊斯門合作改進了電影。這些偉大的發明,加上其它許多科學和天才發明的應用,使得各行各業的生產力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在這種工業新秩序中,城市成了神經中樞,它集中了所有的經濟力量:積聚了巨大的資金、企業和金融機構、寬闊的鐵路車場、煙囪林立的工廠,以及大批的職工。村子由於吸收了從鄉間或從海外湧來的人口,幾乎在一夜之間,便變成了市鎮,市鎮又擴展為城市。在一八三O年,只有十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八千人或八千人以上的居民區;到一八六O年,比數已達六分之一;至一八九O年,更提高到十分之三。在一八六O年,沒有一個城市有上百萬的人口,但三十年後,紐約一地的居民達一百五十萬,芝加哥和費城人口也超過一百萬。在這三十年中,費城和巴爾的摩人口增加了一倍,堪薩斯城和底特律的人口增了四倍,克利夫蘭增加六倍,芝加哥增加十倍。明尼阿波利斯、奧馬哈和其它類似地方,在內戰開始時僅是幾間房屋的小村落,人口竟增加了五十倍甚至五十倍以上。
與此同時,國家的基礎工業--鋼鐵工業--因為受到高關稅的保護,也迅速向前發展。鋼鐵業以前集中於東部各州的礦區,但因地質學家發現新的礦藏,鋼鐵業在西部地區也逐步發展起來了。最著名的是在蘇必利爾湖頂端的大麥沙比鐵礦,它成了世界上產量最豐富的鐵礦之一。其礦苗露在地殼表層,開採方便而經濟,又因含化學雜質少,採用這種礦石煉高級鋼的代價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
鋼鐵生產大踏步地前進,主要應歸功於安德魯﹒卡內基。他十二歲時,從蘇格蘭來到美國,由一家棉紡廠的接紗頭學徒轉業為電報局的職員,後來又在賓夕法尼亞鐵路局找到一份工作。他在三十歲以前,就精明而富有遠見地進行投資,一八六五年開始,他把投資集中在鋼鐵業。數年間,他自組公司或投資於其它公司,建造鐵橋、鐵軌和機車。十年以後,他在賓夕法尼亞州孟農加希拉河所建造的鋼鐵廠,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鋼鐵廠了。
卡內基不但控制了新鋼鐵廠,並且還控制了焦煤、煤炭產品、蘇必利爾湖的鐵礦、五大湖上的汽船、伊利湖上的一個港口和一條鐵路聯絡線。他的事業和其它十幾個行業聯合在一起,可以從鐵路及航運上獲得優惠的條件。他有擴大事業的充裕資金和人力,所以,這樣的工業擴展,在美國是前所未見的。
雖然卡內基長時期支配著鋼鐵業,但是他卻未能全面壟斷與鋼鐵有關的自然資源、運輸和工廠。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有些新公司起而向他的優勢挑戰。卡內基被這種競爭驚得目瞪口呆,他揚言要建造一個規模更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但是卡內基那時人已年老,精力衰退,他終於聽從了勸告,把他的鋼鐵廠與一個新組織合併,而這個新組織後來吞併了美國多數重要鋼鐵企業。
一九O一年合併後組成的新公司,便是美國鋼鐵公司,它說明了三十年前開始的演變:把獨立的工業企業組合成聯合的或是集中化的公司。這種在內戰時期就有的趨勢,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後日見顯著。因為企業家都知道,如果把互相競爭的公司組成一個機構,就可以從大規模生產中實現規模經濟的目標(降低每件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價格),在全國市場上推銷他們的貨品,甚至控制生產和市場。而聯合公司和托拉斯也就成為實現這些新興大企業的手段。
聯合公司可以收集大量可用的儲備資金,使企業獲得長久的生命和管理的持續,以獲得預期的利潤吸引投資者,並且即使企業失敗,各自要承擔的職責也是有限的。托拉斯實際上是聯合公司的綜合體,每家聯合公司的股票持有人,把他們的股票交給受托人,由受托人管理一切業務,這樣可使聯合公司在更大規模上聯合,使管理和行政集中化,並可把專利匯合在一起。它們雄厚的資金可用於企業的再發展,推行生產合理化,進行大規模生產以實現規模經濟的目標,建立銷售、服務和賒購網,從原料供應商和鐵路運輸方面取得優惠條件,與外國公司競爭,並可以與這時已開始有效地組織起來的勞工組織進行討價還價。它們還可以對政界施加影響。
標準石油公司是創設最早、實力最強的聯合公司之一,隨著該公司的創設,許多其它聯合公司--棉子油業、鉛業、糖業、煙草業、橡膠業--也迅速地組織起來。有幹勁的工商業者,不久也逕自劃定他們的工業領域。以亞摩和斯威夫特為主的四家肉類罐頭公司,聯合成立了一個牛肉托拉斯。麥柯密克一家,則在收割機事業上佔優勢。一九O四年的一次調查表明,原來的約五千家獨立企業,這時已歸併為三百家左右的工業托拉斯了。
在其它領域裏,特別是運輪業和電訊業,合併的趨向也很突出。西聯公司是最早最大的電訊聯合公司,隨之而起的是貝爾電話公司,接著又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一個名叫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的人,他早就看到了欲求鐵路的經營有效,必須把線路連接起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他把十三條獨立鐵路線,合併為一條路線,把三百八十公里外的布法羅與紐約市連接在一起。在此後十年中,他又修通了通往芝加哥與底特律的鐵路,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就成立了。其它方面的合併也在進行。不久,美國各主要鐵路線,就被合併成「系統化」幹線了。
民主黨人克利夫蘭,於一八八四年當選為總統。他懂得致力於改造這個國家的種種力量,並設法加以控制。鐵路方面有不少弊端需要加以糾正,如抬高對小客戶的運費,給大客戶以優惠的做法,和有些鐵路在某一些地點之間,不顧距離之遠近,因人而異地任意提高運費的做法。
此外,有些城市之間,由於有數條鐵路把它們連接在一起,它們之間的運費因競爭而減低了,但另一些只有一條鐵路連接的城市間,卻收著超額的運費。因此,從芝加哥至紐約一千二百八十公里路所需的運費,竟低於從芝加哥到離它只有幾百公里的地方的運費。各鐵路公司也曾試行聯合行動以避免競爭--實行聯營--根據參加競爭的各公司事先擬定的計劃來分配貨運業務,並把業務總收入集中起來再行分配。
公眾對於鐵路當局這些措施的不滿情緒,促使政府作種種努力,對鐵路進行管理。雖則這些辦法也發生了一些好作用,但是這是全國性的問題,需要國會採取行動。
一八八七年,克利夫蘭總統簽署了「州際商業條例」,這一個條例禁止了超額運費、鐵路聯營、回扣客戶以及不等價運輸,並成立「州際商務委員會」,以防止違法行為,協調鐵路運價和運輸辦法。
克利夫蘭還大膽地向關稅壁壘提出挑戰。原來以戰時的緊急措施而推行的高稅率政策,已沿用為永久性的國策。克利夫蘭認為這一辦法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民生活費用的增加,以及托拉斯的迅速發展。許多年來,關稅從未成為政治上的問題。一八八O年,民主黨要求實行一項「為歲入而定稅」的政策。不久就響起了要求改革的呼聲。克利夫蘭在一八八七年的國情諮文中,竟不顧應避免涉及這一個爆炸性問題的警告,譴責保護美國工業免受外國競爭的原則被推向極端,因而使國人感到震驚。
關稅問題成了下屆總統選舉爭論的問題,為保護政策作辯護的共和黨候選人本傑明﹒哈里森嬴得了勝利。哈里森政府實現了他的諾言,於一八九O年通過了「麥金萊關稅法案」。這一措施不但是要保護根基穩固的工業,而且還要扶植正在成長的工業,並且還以令人卻步的進口稅去促進新工業的建立。新稅則偏高的稅率,立刻影響了零售商品的價格,不久,便引起了廣泛不滿。
在這段時期,公眾對托拉斯的不滿情緒增長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受到改革派亨利﹒喬治和愛德華﹒貝拉米等激烈抨擊的各大聯合公司,也成了激烈爭論的政治問題了。一八九O年通過的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就是為了打破壟斷的;它禁止妨礙州際貿易的一切合併,並規定了幾項強制執行和懲處辦法。因為該法律用詞含糊,所以剛通過時收效不大。不過,十年以後,因西奧多﹒羅斯福政府有效地執行法律,卻使總統榮獲了「托拉斯打擊者」的尊號。
縱使有這些顯著的趨勢,但這個時期的政治景象,是不出色的。一位卓越的歷史家曾經寫道: 「對於那些只關心導致人與人之間關係根本調整的政治力量的公民來說,在一八六五年至一八九七年間,只有兩三個聯邦法例值得長期重視。」人民的精力集中在別的地方,這在西部發展史上反映最明顯。
一八六五年,已開發的地區的界線只伸展到密西西比河沿岸各州的西部,突出部分包括堪薩斯和內布拉斯加的東部。在這個開有新農場的狹窄地帶以外,還有大片無人佔據的荒地。這荒地聯接著廣闊的大草原,大草原又與佈滿山艾樹的平原接壤,一直延伸到落基山脈。在這綿延一千六百公里的巨大山脈裏,蘊藏著豐富的金、銀及其它金屬。山的西側,荒無人煙的平原和沙漠一直伸展到叢林滿佈的海岸線和太平洋。除了加利福尼亞州定居區及零星小村落外,居住在廣大內地的,只有印第安人。
僅在四分之一世紀之後,所有的土地都已被劃分為州或准州了。一八六二年的「定居法案」促進了人口的定居。該法案規定:一個公民只要他能在那裏定居和開墾,就可以免費獲得六十四公頃土地。根據這一法案,至一八八O年時大約已有二千二百四十萬公頃的土地落入了個人手中。同時,與印第安人的衝突也已經結束。在山區,到處都有礦工。他們在內華達、蒙大拿、科羅拉多等地開掘礦道,並建立了許多小村落。養牛的牧民,把從德克薩斯州到密西西比河上游廣闊的草原佔為己有。牧羊人也同樣在山坡或山谷上找到了他們的牧場。農民們蜂湧似地移居平原、河谷,把東部和西部聯接了起來。到一八九O年,已沒有未開發的地區了,此時五六百萬男女耕種的地方,二十年前,卻是野牛出沒之地。
鐵路加速了定居。在一八六三年,國會投票通過授與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築路許可證,這使鐵路由依阿華州的康斯蘭布拉夫斯向西延伸。與此同時,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也開始修築自加州的薩克拉門托地方向東的鐵路。兩條鐵路不斷接近時,全國上下都為之振奮,最後在一八六九年五月十日,兩條鐵路終於在猶他州的普洛蒙托萊角接軌了。從大西洋海岸到太平洋海岸旅行的時間,原來需要長途跋涉幾個月,現在可以大大縮短。鐵路網繼續發展,到一八八四年,已有四大鐵路幹線把密西西比中部河谷地帶與太平洋海岸聯接起來了。
大規模遷往極西地帶的移民,大多集中在山區。在那裏,加州於一八四八年發現了金礦,十年後在科羅拉多和內華達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在蒙大拿和懷俄明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達科他的黑山地區都先後發現了金礦。採礦者開發了這些地區,建立了村鎮,打下了永久定居的基礎。不過,在山區採礦的同時﹒有些移民已看到這些地區有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的可能。後來雖然少數城鎮專門從事採礦業,但蒙大拿、科羅拉多、樓俄明、愛達荷等州的真正財富,也和加州一樣,還是在草原和沃土中。
在德克薩斯州,養牛早就是重要事業,戰後尤見繁榮,大膽的趕牛人趕著德州的長角牛,穿過開放的公共地帶,向北走去。牛群邊走邊吃,到堪薩斯州的鐵路運輸站時,已長得比出發時更大更肥壯了。不久,這樣的「長征」就成為常事了。向北移動的牛群,在幾百公里的征途上,留下了無數的足跡。養牛業迅速超出了密蘇里地區。在科羅拉多、懷俄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和達科他等地區,都出現了巨大的牧場。西部的城市因成了屠宰業和調製肉類的中心而繁榮起來。
牧場的建立帶來了一種多姿多采的生活,衣著鮮明的牧牛人,就成了這一種生活的中心人物了。美國第二十五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他的回憶錄中談到他在達科他的個人經歷時說:「我們過著自由而粗獷的生活,騎著馬、帶著槍,在仲夏的烈日之下工作。廣闊的平原,在熱淚中閃爍著;我們也經歷過晚秋的夜裏,守護牛群時難忍的寒冷。……不過,我們感到我們的脈搏與這粗獷的生活在一起跳動,在我們的心裏,充滿了工作的榮耀和生活的歡樂。」
在一八六六年至一八八八年間,大約有六百萬頭牛從德州放牧到科羅拉多、懷俄明、蒙大拿等地的高原上過冬。養牛業的興旺發達,到一八八五年已到達最高峰,當時的草原,已經不足以供這麼多長征牛群吃草的需要了,而且這些草原,也開始被縱橫交錯的鐵路線所割裂。在牧牛人身後不遠之外,有許多草原篷車在吱吱作響,農民把他們的妻兒,還有拉車的馬、乳牛和豬群也帶了來。根據「定居法案」,他們圈定了所得的土地,並用鐵絲網圍起來。原來未經合法手續取得土地的牧牛人都被趕了出去。不久,這片具有浪漫氣氛的「西部荒原」,便不復存在了。
儘管工業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農業始終是國家的基本事業。農業的革命--和戰後的製造業相似--使手工勞動變為機械耕作,從維持生計變為商業化的農業。在一八六O年至一九一○年間,美國的農場數目增加了兩倍,自二百萬個增加到六百萬個,耕地的面積擴大了一倍多,從一億六千萬公頃增至三億五千二百萬公頃。
從一八六O年至一八九O年,各種基本農產品的生產,如小麥、玉米和棉花等,都超過了美國以前的產量。同一時期,全國人口也增加一倍多,城市人口的增長尤為顯著。然而,美國農人生產了足夠的糧食和棉花,提供了充足的豬肉和牛肉,收剪大量的羊毛,不但可以供給美國工人及其家庭的需要,並且剩餘量日益增加。
取得這一特殊成就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向西部的擴展,第二個原因是機器在農業上的應用。在一八○○年,一個農民使用鐮刀,在一天之內,可望收割五分之一公頃小麥,但三十年後,使用兜禾鐮刀,每天就可以收割十分之八公頃。到一八四O年,使用了麥柯密克研究了差不多十年而造成的神奇的割禾機,竟出現了一天能收割二公頃到二公頃半的奇蹟。由於他的遠見,他便去西部新興草原市鎮芝加哥,在那裏他開設了收割機工廠。到一八六O年,他售出的收割機共有二十五萬架之多。
其它的農業機器也迅速地出現:自動捆紮機、脫粒機及收割脫粒兩用機等。播種機、切割機、去皮機、去殼機也出現了,還有奶油分離機、撒肥機、種薯機、乾草機、孵卵機,和其它上百種的發明。
在農業革命中和機械幾乎同等重要的是科學。一八六二年,根據「莫裡爾公地興學法案」,國會把公用地分配給各州,以便建立農業和工業學院。這些學校一方面是教育機關,另一方面,也是農業科學的研究中心。後來,國會又撥款在全國各地遍設農業實驗站,並直接撥款給農業部作研究用。在新世紀開始時,在全國各地的科學家都在廣泛地進行農業科學研突。
其中一位叫馬克﹒卡爾頓的科學家,受農業部之聘到俄國去旅行。他在那裏發現並運回了一種能抗銹穗病和抗乾旱的冬小麥,現在半數以上的美國小麥都是這個品種。另外一些科學家,如馬裡恩﹒多塞克服了可怕的豬疫,喬治﹒莫勒克服了口蹄疫。另一位研究員從北非帶回了高梁;另一人從土耳其斯坦帶回了黃花苜蓿。加州的盧瑟﹒伯班克培植了許多水果和蔬菜的新品種。威斯康星州的斯蒂芬﹒巴布科克設計了測定牛奶中油脂份量的方法。在亞拉巴馬州的土斯克琪學院,一位偉大的黑人科學家喬治﹒華盛頓﹒卡佛,發現了花生、甜薯和大豆的幾百種新用途。
雖然有了這些不平常的進展,但美國農民在十九世紀中,曾一再地受到困厄。這有好幾個基本因素:土地的貧瘠化,自然情況捉摸不定,穀物生產過剩,自給自足能力的衰退,以及缺少適當的立法保護和援助。南方的土地因為長期種植煙草和棉花而變得貧瘠了;在西部,甚至在平原上,土地也受到了侵蝕,還受到風災、蟲害的襲擊。
密西西比河以西農業的迅速機械化,所帶來的不單是幸福。它促使許多農民不自量力地擴大耕地,使糧食作物大量集中,使大農場主明顯地對小農場主佔有優勢,加速了租佃制度的發展。在普遍接受現代土壤保持技術以前的許多年中,這些問題的大部份一直都沒有解決。
但更複雜而又較易立刻對其採取行動的,是價格問題。農民把他們的產品在競爭甚烈的世界市場上出售;而他們所需的物品、設備和日用品,則要從不許競爭的受保護的市場上購入。農民出售的小麥、棉花或牛肉的價格,由國外市場決定;而他們購入的收割機、肥料、鐵絲網等價格,卻必須由在關稅保護下可隨意定價的公司來決定。從一八七O年到一八九O年,大多數農產品的價格,都有不規則的下降,因而使美國農產品的價值,只增加了五億美元。但在同一時期,製造品的價值,卻增加了六十億元之多。
這種經濟不平衡的現象,促使農民們成立組織,研討共同苦衷和提出解救辦法。大部份農民組織,是按照一八六七年所創設的保護農業社的成規而設立。短短的幾年中,幾乎每一個州都建立了保護農業社,全部會員有七十五萬多人。這些組織以社團形式開始時的主要工作,是加強農民們的團結,後來轉而討論商業和政治問題。不久,許多保護農業社又建立了它們自己的銷售系統和商店、農產品加工廠以及其它工廠。在中西部一些州,它們還選出會員為州議員,這些人對通過直接影響他們福利的法案起了很大作用。
但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隨著經濟的繁榮,保護農業社所經營的許多企業都失敗了,它們的重要性也減弱了。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初期,由於乾旱降臨到草原,小麥和棉花的價格暴跌,保護農業社再次興起。
一個名為農民聯合會的新組織紛紛成立,到一八九O年已有會員二百萬人。這些組織除了提出廣泛的教育計劃外,還積極要求政治改革。沒有多久,農民聯合會會員就組織為一個政黨--民粹黨--積極反對老的民主黨和共和黨。
在美國政壇上,從來沒有像民粹黨那樣的狂熱,他們的熱淚橫掃了草原和棉田。農民在地裏辛勤工作了一天之後,還駕起他們的輕馬車,帶領著妻子兒女,趕到集會的地方,去為他們的領導人動人的演講鼓掌。在一八九O年的選舉中,這一個新政黨在十多個南方和西部各州中,獲得了權力,並且選出了二十個參議員和眾議員參加國會。民粹黨贏得了這次勝利以後,擬定了一項謀取改進的政綱,要求廣泛的改革,包括建立累進所得稅,全國性農業貸款制,鐵路國有,一天八小時工作制,以及自由而無限制地鑄造銀幣,以增加貨幣流通量。
在一八九二年的選舉中,民粹黨在西部和南方顯示了驚人的力量。雖然他們的總統候選人得到了一百多萬張選票,但還是由民主黨的候選人格羅弗﹒克利夫蘭獲選。四年之後,生氣勃勃的民粹黨,幾乎在每一地區都和民主黨聯合起來,勸說民主黨的新領袖們,把貨幣問題當作一個主要的政治問題提出來。
美國自開國以來,一向採用複金本位制,這就是說,政府隨時把送進造幣廠的金銀鑄成錢幣。一八七三年,國會改變了貨幣制度,其中一項是把在國內流通的錢幣裏,剔除了銀元。這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很大的關注,因為那時的銀子很稀少。事實上,銀幣已有四十年之久沒有流通了。但是這一情形因西部各州的山地裏發現了新銀礦而發生劇變,同時,有些歐洲國家的銀幣也停止流通,銀的供應量大大增加了。
其時,適逢國家的經濟減速,西部和南方主張土地均分者的領袖們--受到東部工業中心勞工團體的支持--要求恢復無限制地鑄造銀幣。他們相信他們的困難是因流通貨幣短缺造成的。這些團體認為,擴大貨幣的流通量,將間接地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和工人的工資,這樣就可還清債務。另一方面,保守主義者卻深信這一政策將引起金融危機,通貨膨脹一旦開始,必將無法阻止,而政府本身也將被逼破產。他們認為,只有採用金本位,才能維持穩定。
銀幣擁護者--民主黨員和民粹黨員--找到一位內布拉斯加州的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為領袖,並推他為一八九六年的總統候選人。不過他的黨是脆弱的,而他的敵手卻很強。因此威廉﹒麥金萊遂以五十萬票的優勢嬴得了選舉。可是,布賴恩參加競選一事,後來卻成了傳奇故事,並且除了幣制政策外,民粹黨和主張土地均分的民主黨的大多數意見,後來均被寫進了法律。更重要的,是這次選舉,乃是內戰以後聯邦團結一致的有力證明。雖然農民的牢騷不少於奴隸主,但他們此刻卻沒有談論要不遵守國會法令或脫離聯邦。
全國統一團結的局面,在一八九八年對西班牙戰爭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在那時,西班牙還統治著佛羅里達半島以南的小島古巴,而美國與古巴的貿易當時正非常興旺。一八九五年,古巴人對西班牙暴政的憤怒終於爆發成為爭取獨立的戰爭。
美國對於這一次戰爭的進展,日漸關注。大多數美國人同情古巴人,但克利夫蘭總統卻決定保持中立。不過,三年以後,麥金萊總統當政,美國戰艦緬因號停泊於哈瓦那港口時,忽遭摧毀,並有二百六十人喪生。此事立刻激起全國民眾的憤慨。麥金萊這時還想維持和平,但幾個月後,他認為拖延無補於事,於是他就主張武裝干涉。
對西班牙的戰爭進展迅速,並具有決定性。戰事進行的四個月中,美國從未遭受重大挫折。宣戰一星期後,在香港的喬治﹒杜威海軍准將,率領六艘戰艦的艦隊,駛向菲律賓。他下令要阻止以菲島為基地的西班牙艦隊在美國領海騷擾。他要不折一兵地摧毀整個西班牙艦隊。同時,在古巴方面,大隊美軍在聖地亞哥附近登陸,迅速地贏得了一連串的勝利後,又炮轟海口。西班牙四艘裝甲巡洋艦,倉惶逃出聖地亞哥海灣,數小時後。便被轟擊成為廢船。
在聖地亞哥獲勝的消息傳到時,從波士頓到舊金山,汽笛聲響徹雲霄,旗幟到處飛揚。報館趕派記者前往古巴和菲律賓,鼓吹新的民族英雄的業績。其中最主要的是馬尼拉戰役中出了名的杜威,以及領導他自己所徵募的一個志願騎兵團到古巴服役而被稱為「強悍騎士」領袖的西奧多﹒羅斯福。不久,西班牙求和,在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日簽訂了條約,西班牙把古巴讓給美國,在古巴取得獨立前暫由美國佔領;西班牙割讓了波多黎各和關島,作為戰爭賠償;又以二千萬美元的代價把菲律賓讓給美國。
美國在菲律賓立足之後,就產生了和中國從事大規模貿易的希望。自從中國在一八九四至九五年敗於日本以後,許多歐洲國家都在那裏取得海軍基地、租界,和劃定了勢力範圍。它們不但取得了壟斷貿易的權利,並且獲得了投資鐵路建築以及開發沿線礦產的特權。
美國政府與東方早期的外交關係,始終堅持各國的商業特權均等,此時,若要維持這一原則,就必需作出大膽的行動來。一八九九年九月,國務卿海約翰致送一備忘錄給有關各國,促使它們同意各國在華都能享受「門戶開放」政策--這就是在它們控制的地區中的貿易機會均等(包括關稅、港務稅、以及鐵路運費的均等)。
但在一九OO年,中國發生了抵制外人事件,六月間,義和團控制了北京並包圍那裏的外國使館。海約翰立即向各國宣告,美國將反對對中國領土或行政權或「門戶開放」政策的干擾。當騷亂平定以後,海約翰又需充分運用技巧,以執行美國計劃,保護中國免於賠償的沉重負擔。十月間,英、德兩國又再一次表示它們遵循「門戶開放」政策,並維持中國的獨立。不久,其它各國也作了同樣的表示。
同時,一九OO年的總統選舉,使美國人民有對麥金萊政續,特別是對他的外交政策下一判斷的機會。共和黨在費城召開的大會上,對於與西班牙戰爭所獲得的勝利結果,繁榮的恢復,以及通過
「門戶開放政策」而獲得新市場感到歡欣。因此,麥金萊和西奧多﹒羅斯福的合作競選總統和副總統,勝利早在預料之中。但是麥金萊總統卻沒法享受他的勝利成果。一九O一年九月,當他正在參觀紐約州布法羅一個展覽會時,竟被人行刺而死。麥金萊之死,使羅斯福登上了總統的寶座。
無論是在國內事務還是在國際事務方面,羅斯福當政正好與美國政治生活的新紀元相巧合。人們已在大陸上定居,再也沒有未開發的地區了。美國從一個小小的、為自身存在而奮鬥的共和國,一躍而成為一個世界強國。這個國家的政治基礎,經過國內國外的戰爭的變動,和經濟上的繁榮與蕭條的衝擊,仍然屹立無恙。工業農業都有巨大的進展,免費教育總的來說是實現了,新聞自由得到維持,宗教自由的理想得以延續。然而,善於思考的美國人,對於他們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的現狀,依舊不能心滿意足。因為大的企業似乎更加根深蒂固,地方政府和市政府往往為腐敗政客所把持。一種物質主義的幽靈,似乎日漸影響到社會。
大約自一八九O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大眾反對各種邪惡的呼聲使美國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反映出它的特點。它並不全是一個新聲音。自從工業革命早期以來,農民們就一直和城市及日益上升的工業巨頭分庭抗禮。早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社會改革者即對當政人物把政府官職分配給他的支持者的事實加以嚴厲的批評。經過三十年的奮鬥,社會改革者終於在一八八三年使「彭德爾頓文官任職法」得以通過。該法案規定了政府文官的考續制度,標誌著政治改革的開端。
產業工人也傾訴了他們的不平。一八六九年,他們組織了「勞工騎士會」,以保護他們自己。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該會已擁有會員七十萬人。嗣後,這一組織衰落了,但不久又為「美國勞工聯合會」所代替。這是一個手工業工人的有力組織。到一九OO年,勞工就成了一股主要力量了。
在這一時期中,幾乎每一個著名人物,不論是政治家、哲學家、學者或文學家,他們所獲得的名氣,總是和參與改革運動有關。這時的英雄們都是改革者,他們強烈地抗議從十八世紀農村式共和國繼承下來的一些原則和實施辦法,因為它們被證明已不適合二十世紀都市化國家的需要。
自一九O二年至一九O八年,是偉大的改革運動的時代。好些年以前,即在一八七三年時,馬克﹒吐溫就曾經以他的仔細觀察,暴露了美國社會,寫了一本「鍍金時代」。那時,許多嚴厲抨擊托拉斯、財政、食品攙雜和濫用鐵路等文章,不斷出現於日報和流行雜誌上面,像「麥柯洛J雜誌、「人人」雜誌、和「科利爾」雜誌等。厄普頓﹒辛克萊則以小說為武器,出版了一本「屠場」,暴露了芝加哥大罐頭肉食公司的不衛生情形,以及牛肉托拉斯對於全國內食供應的控制。西奧多﹒德萊塞的小說「金融家」和「巨人」,使人們瞭解到大企業家的詭計。弗蘭克﹒諾裡斯的作品「陷阱」,敘述了主張土地均分者的抗議是怎麼一回事。林肯﹒斯蒂芬斯的「城市的恥辱」,暴露了政治的腐敗。這些「暴露文學」,對於鼓動人們採取反抗的行動,有重大的影響。
這些不妥協的作家的強烈影響和逐漸覺醒了的大眾,促使政治領袖們採取實際措施。有好幾個州制訂了法律,以改善民眾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例如,童工法得到加強,制訂的新法提高了年齡限制,縮短了工作時間,限制了夜間工作,以及要求強迫入學等等。
到這時,多數的大城市和半數以上的州,都在公共企業內建立了八小時工作制。幾乎同樣重要的,是勞工補償法的頒佈,使僱主們在法律上要對職工們因工作所招致的傷害負責。新的稅收法也推行了,遺產稅、所得稅,以及公司財產和營業稅的開徵﹒把政府負擔轉嫁到最有能力付稅的人身上。
許多人--尤其是羅斯福總統--清楚地認識到:改革者所關心的許多問題,如果不在全國範圍內處理,是無法解決的。羅斯福是一位熱心於改革的人,他決心給人民以
「公平待遇」,他在執行反托拉斯法的時候,從增強政府的監督政策入手。這種監督以後很快地實施到鐵路方面,並通過了兩項重要的限制性法案。其中一條就是一九O三年的「埃爾金法案」,使公佈運價,成為法律的硬性規定﹒並使托運人也同樣承擔運費回扣的法律責任。在這一法案下,政府成功地處罰了那些犯法的公司。
羅斯福鮮明的個性和他「反托拉斯」行動,吸引著平民對他的進步措施的支持,也越過了黨派界線。加以此時全國豐衣足食的繁榮,也使人民對執政黨感到滿意。他在一九O四年競選獲勝也就十拿九穩了。
由於在選舉中獲得了勢如破竹般的勝利,羅斯福懷著新的決心展開他的改革運動。他在第一次國情諮文中要求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來管理鐵路,一九O六年六月,「赫伯恩法案」通過了。它授與州際商務委員會以真正權力:規定運費,擴大其職權,並迫使各鐵路公司放棄其與輪船公司和煤礦公司的密切相聯的利益。
國會的其它措施,把聯邦控制的原則又推進了一步。一九O六年所通過的「食物衛生法」中規定,禁止在一切藥品或食物中使用任何「化學的或防腐的有毒藥劑」。這一法案通過後不久,又制定另一法案,該法案規定聯邦政府對州際買賣的肉食,都必須進行檢查。
這時,國會又新設了商業與勞工部,部長為內閣閣員,在部內又設置一個局,專門負責調查大公司的合併事務。一九O七年,該局發現美國製糖公司逃漏了巨額進口稅。結果該公司被罰款四百萬美元,公司的幾個職員,也受到法律懲處。而印第安納州的標準石油公司,因為收受了芝加哥和亞爾頓鐵鉻公司托運貨物的秘密運費回扣而受到控告。這一時期的罰款總數,在一千四百六十二宗案件中,共達二千九百二十四萬美元之多。這一個數字,足以反映這一時期的精神面貌。
保護國家自然資源,制止對原料的浪費,以及對大片荒地的利用,都是羅斯福當政時的主要成就。他早在一九O一年第一次向國會提出的國情諮文中,就曾經要求推行一項全面的意義深遠的保護森林水利、開墾和灌溉的綜合計劃。他前面的幾任總統已撥出一千八百八十萬公頃的林地,而羅斯福則使它增加到五千九百二十萬公頃,並開始有計劃地作努力,以防止森林火災,並在伐木地區重新造林。
一九O七年,羅斯福又指派一個內陸水道委員會去研究河川、土壤和森林的關係,以及水力發展與水運等問題。在這個委員會建議之下,產生了一個全國資源保護會議的計劃,這個計劃使全國注意力集中於對自然資源的保護上。
委員會發佈原則聲明,著重於對森林、水源和礦鐵的保護,並提醒注意土壤侵蝕和灌溉問題。其所建議的事項,包括私有土地上的伐木問題,改善可供航行的河道,以及河川流域的水土防護。結果,有許多州設置了保護資源委員會。一九O九年,全國保護資源協會成立,以便在這問題上教育民眾。一九O二年通過的「墾荒法案」批准了修築幾個大水壩和水庫。
一九O八年競選總統臨近時,羅斯福的聲望已達到頂峰「不過,他卻不願打破傳統去競選第三任總統。他轉而支持威廉﹒霍華德﹒塔夫脫當選了總統;塔夫脫努力繼續實施羅斯福的計劃,並取得一些進展。他繼續處罰托拉斯,進一步加強州際商務委員會,建立郵政儲蓄銀行和包裹郵寄制度,擴大文官制度,並提議制訂了兩項憲法修正案。
憲法第十六條修正案規定開徵聯邦所得稅;一九一三年批准的第十七條修正案,規定由人民直接選舉參議員,代替過去需由州議員來選舉的辦法。但是,塔夫脫的其它措施,如接受了自由分子為之憤慨的保護關稅條例,因為亞利桑那州自由化的憲法而拒絕它加入聯邦,以及逐漸對黨內過分保守分子的器重等,卻抵銷了他的那些成就。
一九一O年,塔夫脫的黨分裂了,於是民主黨又以壓倒性的優勢票數控制了國會。兩年以後的總統競選中,新澤西州的州長威爾遜與共和黨的塔夫脫和羅斯福競選。因為共和黨拒絕推舉羅斯福為候選人,他就組織了第三黨進行競選,名為進步黨。
威爾遜在一場精神抖擻的競選中,擊敗了他的兩個對手而當選總統。在他的領導之下,新國會執行了在美國歷史上最引人矚目之一的立法計劃。它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改革關稅。威爾遜說:「關稅必須改變,我們必須廢除一切帶有特權色彩的東西。」一九一三年十月三日簽署的「安德伍德稅則」,切實削減了重要原料和食品、棉花和羊毛製品、鋼鐵等稅率;它還取消了對其他一百多種物品的課稅。雖然這一稅則仍舊保留了許多保護性的特色,但它卻是為降低生活費用一次真正的努力。
民主黨計劃中的第二項工作,是整頓銀行和通貨制度。因為美國業已受信用和通貨沒有彈性的苦惱,權宜性的立法,雖曾授權銀行發行緊急通貨,但銀行和通貨制度,早需全面整頓了。威爾遜說:「管制必須歸之大眾而不是私人,必須由政府本身來執行,只有這樣銀行才能成為商業和個人企業的工具,而不是主人。」
一九一三年十二月廿三日通過的「聯邦儲備銀行條例」,符合威爾遜的要求。這個條例,把當時所有的銀行都納入一個新的組織之中。該組織把全國分為十二個區,在每一區裏設立一所聯邦儲備銀行,統由聯邦儲備局監督。這些銀行,是作為參加這一體系的其它銀行的現金儲備銀行,為使貨幣供應有更大的彈性,並發行聯邦儲備券,以應工商業的需要。
下一步的重要任務是控制托拉斯並調查各公司的違法亂紀行為。以往的經驗表明,實行如同州際商務委員會對鐵路實行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聯邦貿易委員會受權發佈命令,禁止工商企業在州際貿易中運用「不公平的競爭方法」。另一種法規叫「克萊頓反托拉斯法」,禁止許多公司迄今為止尚未受到譴責的經營方法--如聯鎖董事會,對購買人的價格差別,以及一個公司持有同業的股票等。
農民和勞工也沒有被忽視。如 r聯邦農貸法」,使晨民可以借到低息貸款。「克萊頓法案」有一條特別的規定,禁止在勞工糾紛中使用禁制令。一九一五年的「海員法」,則規定必須改
善遠洋輪、內河和湖泊船隻上職工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一九一六年的「聯邦工人補償法」規定,對因工受傷而致殘者,應發給津貼。同年的「亞當森法案」,則為鐵路工人規定了八小時工作制度。
雖然這裏紀錄的成就與威爾遜總統的領導有直接關係,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主要並不是因他對社會改革的無比熱誠,而是由於神奇的命運把他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戰時總統所起的作用,和戰後作為不穩定的和平的奠基人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