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red/blue line

全國政府的成立

red/blue line

「世界上每一個人,每一群人,
都有自治的權利。」


托馬斯﹒傑斐遜,一七九O年

 

革命的成功,使美國人民有機會把他們在獨立宣言中表達的那些政治理想,變成法定的觀念,並通過各州的憲法來糾正過去的一些不平現象。今日,美國人對於生活在成文憲法之下已經習以為常,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這些成文憲法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也是歷史上最早的憲法之一。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曾經寫道:「在一切自由的州中,憲法決定一切。」各處的美國人都要求 「有個固定的法律作為生活準則」。

早在一七七六年五月十日,大陸會議就通過了一個決議,要求各殖民地成立新的政府, 「為選民們謀求幸福與安全。」當時,有的殖民地已經成立了新政府。獨立宣言發表後的一年之內,除三個州之外,其它各州部擬訂了新的憲法。

大多數的新憲法體現了民主思想的影響。但是,新憲法並非和過去完全割絕,因為它是以殖民地時期所積累的經驗、英國人的實踐和法國的政治哲學等作為堅固的基礎的。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革命事實上是在這些州憲法制定時才算完成的。

制憲者的第一個目標自然是要獲得那些 「不可剝奪的權利」,而這些權利曾一度受到侵犯,使得先前的各殖民地不得不起來和英國割絕關係。因此,每一州的憲法,開頭總有一個權利宣言或權利法案。弗吉尼亞憲法是其它各州的典範。憲法中有一個宗旨宣言,綜述人民主權、官員輪換制、選舉自由一類的原則,並且列舉各項基本自由,包括合理的保釋金、刑罰須合人道、以民兵代替常備軍、陪審團必須迅速進行審判、出版和思想自由、多數人有改組或變更政府的權利、以及禁止使用籠統的搜捕狀等。

有些州還把自由的範圍擴大,加進了言論自由、集會自由、請願自由,有時還包括攜帶武器的自由、援用「人身保護法」的權利,住所不得受侵犯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權利。此外,各州憲法絕對遵守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各部門互相制衡。

當十三個殖民地在轉變成州,並且為適應獨立後的環境而進行調整的時候,新的殖民地正在從沿海居民區向西部廣闊的土地擴展。開拓者被新地區肥沃的土地所吸引,不斷湧到阿巴拉契亞山脈以及山後的一帶地方。一七七五年時,沿河散佈著的那些居住區,已有好幾萬居民。他們住在那裏,山巒隔阻,距離當時東部政治中心有好幾百公里。因此,居民們便成立了自己的政府。從濱海之州來的居民,則紛紛湧向肥沃的河谷、硬木森林裏以及內地的平坦草原上。到一七九O年時,整個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區的人口,已超過了十二萬。

 

一個新國家的種種問題

革命結束後,美國再次面臨從前沒有解決的西部問題--「帝國」問題。這個問題牽涉到土地、皮貨貿易、印第安人、移民和管理屬地等複雜的事情。戰前,若干殖民地曾對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土地,提出廣泛乃至相同的領土要求。對於沒有提出要求的其它州來說,這些富饒土地的分配似乎是很不公平的。

代表後者發言的馬里蘭州,提出了一個議案,要求把西部土地視為公共的財產,由大陸會議劃分成為若干個自由和獨立的政府管轄區。這意見並未受到熱烈的歡迎。但是,到了一七八O年,紐約州帶頭把它要求的西部土地的主權交給了合眾國。別的殖民地區也紛紛向紐約看齊。於是,到戰爭結束時,很顯然大陸會議將會擁有俄亥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和阿利根尼山脈以西幾乎所有的土地。這好幾百萬公頃的土地變成了公共財產,明確地顯示了在這些艱難的歲月中存在著國家意識和統一願望,並且也為國家主權的觀念,提供了某些實質性的內容。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自一七八一年以來,使各殖民地鬆散地聯繫在一起的邦聯條例,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根據這個條例,在一七八七年的西北法令中頒佈的有限的自治政府制度,將西北領地先組織成為一個單獨地區,由國會任命一個總督和若干法官去統治。當該地區內達到選舉年齡的男性居民達五千人之後,便可以成立擁有上下兩院的議會,下院由該地區自行選舉成立。此外,它同時可以派一名無投票權的代表到國會去。

該地區可以組成三個以上、五個以下的州,其中任何一州的自由居民超過六萬時,這一州便可以「在與原有諸州享有同樣平等權利的基礎上」,加入聯邦。在「原有諸州與該地區內人民和新成立的各州之間簽訂的盟約裏」有六項條款保障公民權利與自由,促進教育,並且保證「在該地區內不得有奴隸或強迫服役」。

於是,一個以平等原則為基礎的新殖民政策就這樣開始了。這一新政策,推翻了一種由來已久的觀念,那種觀念認為,殖民地是為其母國的利益而存在的,它們在政治上是處於從屬地位,在社會上也處於劣等地位。而替代那種觀念的新原則認為,殖民地是國家的擴展,有權享有一切平等權益,這種資格並不是一種恩賜的特權,而是一種應得的權利。法令中的開明規定,給美國的公共土地制度奠定了基礎,使得美國相當輕易地向西擴展到太平洋沿岸,從十三州發展成為五十州。

可是,在解決其它各項問題時,邦聯條例卻令人失望。這條例最明顯的缺點是沒有為這十三個州成立一個真正的全國性政府,這十三個州自從一七七四年為了反抗英國,推選代表舉行首次會議後,一直都有團結統一的傾向。

各殖民地通過對英國的鬥爭,大大地改變了它們二十年以前的態度。以前,殖民地在各地方性會議上曾經拒絕採納奧爾巴尼的聯邦方案,它們不願意向任何組織,甚至是它們自己所選舉成立的組織,交出任何一點主權。但是,在革命過程中,互相協助已被證明非常有效,而原來擔心喪失獨立主權的想法也大大地減少了。

邦聯條例於一七八一年生效。這個條例雖然比大陸會議制度的鬆散結構進步得多,但它所建立的政府組織結構還有不少弱點。當時對邊界線的劃定爭執頗多。法院所作的裁決也經常是互相矛盾的。馬薩諸塞、紐約和賓夕法尼亞的議會,各自製定的關稅法,對弱小的鄰州頗有損害。各州之間的貿易限制也造成彼此間的不和。比如,新澤西州的人不付出很高的入口稅和出港手續費,就不能渡過哈得遜河到紐約市場上去出售蔬菜。

全國政府必要時應該有權規定稅則,調整貿易及按國家的需要徵稅。在國際關係上,它也應該有完全的控制權。但是,當時卻有不少州,已經開始擅自單獨和外國進行談判。有九個州甚至建立了自己的陸軍,有幾州則擁有它們自己的一些海軍。在當時流通的貨幣中,有雜亂不堪的硬幣和各式各樣的紙幣。有的是州發的,有的是全國性的,不一而足,並且很快就貶值。

戰爭結束後的種種經濟困難,也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其中尤以農民為甚。農產品常常在市場上出現過剩現象。最感不安的是負債的農民,他們為了反對取消抵押的財產的贖回權,為了避免因負債而被捕入獄,要求強有力的補救辦法,法院中堆滿了債務案件。一七八六年整個夏季中,在若干州的人民代表會議和許多非正式的集會上,都有人要求改革州的行政組織。很多自耕農都面臨負債入獄和失去家產的危險,不得不起來暴動。

一七八六年秋天,馬薩諸塞的農民們,在前陸軍上尉丹尼爾﹒謝司的領導下,強行阻止縣法庭開庭,並且阻止法庭在下屆州選舉舉行之前,受理任何債務案件。州政府對此作出強硬的抵抗。有好幾天,波士頓的州政府大廈幾乎被憤怒的農民包圍起來。但是,這些手裏只有棍棒或草叉的暴徒,終於被民兵擊敗了,紛紛逃入山中。暴動完全平定之後,立法當局才考慮到暴動之所以發生,的確是由於許多不平的事情所導致,於是採取了一些補救的措施。

 

制憲會議

當時,華盛頓就說過,各州的結合,僅由一根「沙土製成的繩索」所聯繫,大陸會議的聲望已經一落千丈。馬裡蘭和弗吉尼亞兩州為波托馬克河上的航運權而爭論不休,並導致了五州代表於一七八六年在安納波裡斯召開一次會議。代表之一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向其他代表說,貿易問題牽涉太廣,而當前形勢又非常嚴重,並不是像他們這樣一批沒多少代表性的人所能處理的。

他呼籲在場的人促請各州委派合眾國代表,並且「制定條文,使聯邦政府的憲法可以用來處理聯邦內的各種危急情況。」大陸會議聽到這個大膽的建議,起初非常憤怒,但是,當他們聽到弗吉尼亞已經推選喬治﹒華盛頓作代表時,便不再抗議了。在翌年的秋冬兩季裏,除羅得島外,其它各州都舉行了選舉。

一七八七年五月在費城的州議會大廈舉行的制憲會議,是一個顯赫人物的聚會。各州議會所推選的,都是一些在殖民地政府、州政府、大陸會議、法庭或者在戰場上有經驗的領袖人物。喬治﹒華盛頓因為在革命時期表現的正直的態度及軍事領導的才華,成為舉國知名的公民,並被推選為會議主席。足智多謀的富蘭克林,這時已經八十一歲了,他讓比他年輕的人多發言;其他代表之間有什麼爭執不決時,他便以那種好意的幽默和多年從事外交工作的豐富經險幫他們調解。

比較活躍的代表中,最突出的是兩位賓夕法尼亞的代表:一是古維諾爾﹒莫裡斯,他幹練果斷,深切瞭解建立全國性政府的必要性。另一位是詹姆斯﹒威爾遜,他致力於建立全國性政府。弗吉尼亞派來的詹姆斯﹒麥迪遜,也是一個實在的青年政治家,對政治和歷史都很有研究;據另一位代表說,「他富於勤勉和實事求是的精神……無論什麼,他都是最淵博的人。」

馬薩諸塞派來的魯弗斯﹒金和埃爾布裡奇﹒格裡,都是能力強、經驗多的年輕人。康涅狄格州的代表中,還有當過鞋匠的法官羅傑﹒謝爾曼。從紐約來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那時年方三十,已經聞名全國了。殖民地時代的許多名人,有幾位沒有參加,托馬斯﹒傑斐遜便是其中之一,他那時正奉命出使法國。五十五名代表中,大半是青年人,平均年齡是四十二歲。

這次會議,僅被授權草擬「邦聯條例」的修正條款。但是,正如日後麥迪遜說的,代表們 「抱著對本國的堅強信念」,把邦聯條例擱在一邊,逕自考慮如何建立一個全新形式的政府。

他們認識到,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如何協調兩種不同的權力--一種是已由十三個半獨立性的州當局所行使的地方控制權,一種便是中央政府的權力。他們採取了如下原則:對於全國性政府的職能和權力,必須加以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因為它們是新的、籠統的、包含很廣的;而其它一切職能和權力,則應被理解為是屬於各州的。但是代表們又認為,中央政府必須有真正的權力,因此,他們贊成中央政府應當有權鑄造貨幣、管理商業、宣戰及締結和約等。

 

政治領袖贊成分權制度

十八世紀參加費城會議的這些政治家都是孟德斯鳩均權政治學說的信徒。孟德斯鳩的原則在殖民時期的經驗中得到證實,同時又因得到了洛克著文闡述而更顯有力。這些都是代表們所熟悉的。這些影響,使代表們確信政府中應該設有三個平等的和合作的部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權力應該相互和諧地平衡而不讓任何一個取得控制地位。代表們也同意,立法部門應該有兩院,就像殖民時期的立法組織以及英國的議會那樣。

對於這些觀點,代表們的意見完全一致。但是,在討論到用甚麼方法去實現這些觀點時,他們之間便發生了尖銳的分歧。各小州的代表們,例如新澤西州,便反對作出改變,認為按人口的比例而不是按州來決定各州在聯邦政府中的代表人數,這樣便會削弱他們在聯邦政府中的影響,而邦聯條例則是按州分配代表名額的。

另一方面,大州的代表們,例如弗吉尼亞州,卻主張按人口比例決定代表名額。關於這點,雙方爭論不休,直至康涅狄格州的代表提出了一個計劃後,問題才解決。這計劃規定在國會一院中,各州代表名額按人口多少比例而定;在另一院中,則各州代表名額相等。

至此,大州反對小州的陣線隨即解散。但是,以後幾乎在每個問題上都產生了新的對立局面,只有依靠新的妥協才能解決這種對立。某些代表們希望聯邦政府各部門都不要直接由人民選舉;另外一些代表又認為聯邦政府盡可能由人民推選。若干代表們力求排除日漸擴展的西部成為州的可能性;另外一些代表則竭力維護一七八七年西北法令所確定的平等原則。對於全國性的經濟問題,如紙幣和契約法等,代表們的意見並沒有什麼嚴重的分歧。但是,各地區的經濟利益必需加以平衡;總統的權力、任期和選舉方法等所引起的爭論,也有解決的必要;法官的任期以及法庭的種類問題也須解決。

代表們在費城炎熱的夏季中努力工作,最後終於擬出了一個草案。在一個簡短的文件中,他們創立了人類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政府組織--在一定界限和明文規定的範圍中具有最高權威的政府。正如一七九一年美國憲法第十條修正案所明白闡述的:「凡憲法中未授於合眾國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權力,均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而聯邦法律的至高權力,也僅限於「根據本憲法而確定」的那些範圍。

在授權方面,大會決定給聯邦政府充分的權力去徵稅、借款、統一賦稅、鑄造貨幣、規定度量衡、頒發專利及版權執照、建立郵局及開闢郵路。全國性的政府,同時也有權建立和保持海陸軍,有權管理州際商務。它也有權處理與印第安人的關係,處理國際關係及戰爭問題。它可以通過外國人歸化法和公地控制法,可以按絕對平等的原則准許新的州參加聯邦。聯邦政府為了實施這些明確規定的權力,有權通過必要而合適的法律。這種制定法律的權力,使聯邦政府可以靈活地滿足後代和大大擴展的國家的需要。

 

各項原則歷經考驗

為多數殖民政府所熟悉的分權原則,已在大多數的州憲法中被採納試行,而且證明是切實可行的。因此,大會建立了一個分別由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門組成的政府制度,彼此互相制約。

國會的決議案只有得到總統的批准,才能成立。總統任命重要官員和締結條約,必須得到參議院的同意。國會也有權彈劾及罷免總統。有關法律與憲法的一切問題,全由司法部門處理。因此,法院事實上有解釋基本法和成文法的權力。司法官員雖是由總統委任,經參議院同意的,但國會也有權彈劾他們。

為了防止隨意更改憲法,大會又制定了第五條款,規定只有當國會兩院各有三分之二人數出席會議,或者有三分之二的州舉行會議時,方能提出憲法修正案。提案的批准須採取下列兩法中的一種:即由四分之三的州議會批准,或由四分之三的州舉行的會議所通過。究竟採取哪種方法,則由國會決定。

最後,大會面對著所有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即賦予新政府的各種權力,應該如何實施?按邦聯條例中的規定,全國性的政府,在理論上具有雖不充分、但卻十分巨大的權力,但在實踐中,這些權力卻等於零,因為各州對它們都不屑一顧。現在該怎樣來挽救新的政府,使它不再遭受到同樣的命運呢?

起初,大部份代表們都只能提出一個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強迫執行。但是,他們立刻發覺,採用強迫的方法來對付各州將會毀滅整個聯邦。最後決定政府不對各州、而對各州的人民起作用,為人民立法,對人民施行法律。大會通過了一個簡短而極為重要的聲明,作為憲法的基石:

「為行使本憲法賦予合眾國政府的權力,國會有權……制定一切必要的和適當的法律。……(第一條,第八款)

「本憲法及依本憲法所制定之合眾國法律;以及合眾國已經締結及將要締結的一切條約,皆為全國之最高法律;每個州的法官都應受其約束,任何一州憲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內容與之牴觸時,均不得有違這一規定。」(第六條)

因此,美國的法律,在它自己的全國性法院中,由其法官和執行官執行。在州法院中,這些法律也通過州法官和州司法人員執行。

經過了十六個星期的深思熟慮,草擬的憲法終於在一七八七年九月十七日,在出席的各州的一致同意之下簽署了。華盛頓及其他代表們都深為這種莊嚴的氣氛所感動,大家坐在席上,思潮起伏。富蘭克林以其特有的詼諧打破了當時緊張的氣氛。他指著華盛頓坐椅背後用輝煌的金色繪成的半輪太陽說:

「在會議進程中,許多爭論使我時而充滿希望,時而感到憂慮。我經常望著主席後面的畫,不知道那到底是日出還是日落。但是,現在我終於有幸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

會議結束了,代表們「到費城大飯店去,一齊歡宴,然後愉快地互相告別。」但是,為爭取建立一個更完善的聯邦而進行的重要鬥爭還在後頭。憲法必須經過各州民選代表大會通過後方能生效。

制憲會議決定,一旦十三州中有九個州的會議通過,憲法便生效。一七八七年年底,三個州已經批准了這個憲法。但是,還有六個州呢?許多頭腦簡單的人認為,這個文件對他們充滿了危險。他們懷疑憲法中規定的強大的中央政府會不會對他們施行暴政,用重稅壓迫他們,並且把他們拖入戰爭中去呢?

由於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不同,產生了兩大派別,一派是聯邦主義者,一派是反聯邦主義者;前者主張建立一個強大的政府,後者主張各州保持鬆散的聯繫。在報刊上、立法機構和各州會議中,到處都可聽到雙方激昂的辯論。其中最出色的論點出現在「聯邦主義者文集」一書中,這本著作現在已被列為政治文獻,是漢密爾頓、麥迪遜和約翰﹒傑伊三人為新憲法辯護而寫的。

馬薩諸塞州內農民的不滿情緒還沒有完全平息,那裏曾發生一次特別激烈的爭論,結果產生了一個權利法案,作為增訂條文,附加在州憲法中。其它各州也紛紛在它們的憲法中加入這樣的條款。而構成聯邦憲法中最初十項修正案的一個權利法案也歸入了全國最高法律之中。

這些條款,除了其它權利之外,還保證美國公民們享有宗教、言論、出版和集會自由;保證只設民軍而不置常備軍;保證實施陪審制;保證各地法院必須迅速進行審訊,並禁止使用籠統的搜捕狀。權利法案一經採納,動搖的各州立即支持憲法。最後,在一七八八年六月二十五日,憲法正式通過了。

邦聯會議安排了第一次選舉總統的事宜,並宣佈新政府在一七八九年三月四日正式成立。

 

華盛頓睿智謀國

人人都在說要推選喬治﹒華盛頓出任國家元首,果然,舉國一致選舉了他做總統。一七八九年四月三十日,他正式宣誓就職。他保證要忠實地履行總統的職責,並且要盡他最大的能力來「維持、保護並捍衛合眾國的憲法。」

於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共和國開始了它立國的大業。戰爭所造成的經濟問題,已經逐步解決了,美國正在不斷成長。大量歐洲移民來到這裏,低價就可買到良好的田莊;到處都需要勞工。紐約的北部,賓夕法尼亞和弗吉尼亞那些肥沃的河谷地區不久就成了盛產小麥的地區。

許多用品雖然還是家庭製造的,但是,製造工業也在發展中。馬薩諸塞州和羅得島州正在為紡織工業奠定重要的基礎。康涅狄格州開始製造錫器和時鐘;紐約、新澤西和賓夕法尼亞三州生產紙、玻璃和鐵。航運業的迅速發展,使美國在海運上的地位僅次於英國。一七九O年之前,美國的船隻已經開到中國去銷售皮貨,並且把茶葉、香料和絲綢運回美國。

但是,美國人的主要精力還是用於西部的開拓。新英格蘭人和賓夕法尼亞州的人們紛紛移到俄亥俄去;弗吉尼亞州和卡羅來納州的人民紛紛移向肯塔基和田納西去。移民們的白頂篷車車隊爬上了阿利根尼山脈的斜坡。身穿鹿皮衣的獵人和拓荒者乘著滿載傢俱、種子、農具和家畜的車輛,進入了肯塔基。拓荒的農人和他的鄰居們簡單地清掃一下基地之後,使搭起了木屋;在這些木屋的板縫間塗上泥土,屋頂上鋪了燕麥稈。年復一年,滿載穀物、鹹肉和鉀肥的船隻,沿著密西西比河駛向新奧爾良。西部城鎮的地位,也變得日益重要了。

這是華盛頓就任時美國的情形。新的憲法既無傳統為根據,也得不到有組織的公眾輿論的支持。憲法批准期間成立的兩個黨派仍舊互相對立。聯邦主義者贊成建立強大的中央政府,大力促進企業和商業利益。反聯邦主義者則擁護州的權利,主張均分田地。

此外,新政府必須創立它自己的機構。稅款還沒有收到。在司法部門成立之前,法律無從執行。陸軍人數很少。海軍根本已經不存在了。在這個緊要關頭,華盛頓賢明的領導才能是至關重要的。他過去所具備的偉大革命軍人的那些品質,同樣地使他能夠成為新共和國的第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在為一些遠大的目標作出精明的籌劃時,常具有先見之明;他具有努力不懈的毅力。他率直而不圓滑,膽大而有勇氣,威嚴、謹慎並且十分謙虛。因此,他處處受人尊敬和信賴。

 

兩種觀點經久不息的競爭

國會很快就建立了國務院和財政部。華盛頓委任托馬斯﹒傑斐遜任國務卿,委任他在革命期間的助手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任財政部長。同時,國會又成立聯邦司法部門,不但設立了由一名首席大法官(約翰﹒傑伊出任)和五名大法官組成的最高法院,還成立了三個巡迴法院和十三個地方法院。

第一屆政府還任命了陸軍部長和司法部長。由於華盛頓在作出各種決定前通常要和他所信任的人士磋商,這便形成了美國式的內閣,它由國會可能設置的各部部長組成。

漢密爾頓和傑斐遜代表了美國生活中﹒兩支強大的力量,雖然這兩股力量頗為對立。漢密爾頓要求加強統一,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傑斐遜則主張更廣泛、更自由的民主政治。漢密爾頓在公共生活上,一向注重效率、秩序和組織。眾議院要求他擬訂一個「使公眾充分信任政府」的計劃,於是他不但制定了經濟原則,並且制定一個有效的政府所應該具有的原則。

他指出,美國必須有信用,才能發展工業,進行商業活動,以及開展政府工作。美國也必須獲得人民徹底的信任和支持。有許多人想拒付以前的國債,或者只想付部分國債。但是,漢密爾頓堅持要全部償還,並且主張聯邦政府要負擔各州因支援革命所籌借而尚未還清的債款。

漢密爾頓運做了許多其它的事。他籌劃建立了一家美國銀行,該銀行有權在全國各地設立分行。他發起成立了造幣廠,並且力主制定以保護為原則的關稅制度,以便扶植國家工業。這些措施使聯邦政府信用穩固,稅收也源源而來,從而鼓勵了工商業的發展,使企業家們組成了一個支持全國性政府的堅強陣營,隨時準備與任何想削弱政府的企圖作鬥爭。

傑斐遜是一個較為深思熱慮,並且有哲學素養的人,他和漢密爾頓的意見往往是格格不入的。傑斐遜體會到在外交上,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的確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他又害怕強大的中央政府會把人民束縛,因此,在其它許多方面,他又不希望中央政府強大。漢密爾頓的最高目的是建立一個更有效率的機構,而傑斐遜的最高目的則是給個人以更多的自由,他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每一群人,都有自治的權利」。漢密爾頓害怕無政府狀態,處處講求守秩序;傑斐遜害怕暴政,處處為自由著想。當時的美國正需要這兩種力量。美國當時能有這兩個人,及時把他們的哲學思想互相融洽和互相協調,實在是很幸運的事。在傑斐遜出任國務卿之後不久,他們兩人之間的一次衝突,使憲法又得到了一個新的深刻而又重要的解釋。漢密爾頓提出設立國家銀行的計劃時,傑斐遜立刻反對。他代表那些擁護州權、反對中央權力以及害怕大企業的人們說話。他指出,憲法明確規定了聯邦政府的所有權力,而把其它權力保留給各州。聯邦政府沒有權力設立銀行。

漢密爾頓爭辯說,由於細節過於瑣碎,有很多權力在憲法中只能用一般性的條文來概括,其中有一條條文授權國會「制定一切必要的和適當的法律」,以便行使憲法中明文規定的其它權力。憲法中授權聯邦政府徵收賦稅,償清債款和借貸。國家銀行的設立,可以協助推進這些工作。因此,國會根據它的概括權力,有資格成立一個銀行。華盛頓和國會接納了漢密爾頓的觀點,從而開創了一個先例。

這個剛成立不久的國家,首要的工作之一雖然是要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加強聯邦財政的穩定,可是,也不能漠視國外的政治形勢。華盛頓的外交政策的基石是維持和平,讓國家有時間從創傷中復原過來,並且使進展緩慢的統一全國的工作得以繼續發展。但歐洲發生的許多事情,對這個目標有很大的威脅。許多美國人,都以極大的興趣和同情的心情注視著法國大革命。一七九三年四月傳來的消息,在美國政界引起了一番爭議。法國已經對英國和西班牙宣戰了,法國公民日涅特正在赴美出任法蘭西共和國駐美公使。

當時美國還是法國的盟友,而且也很感激法國在獨立戰爭中的援助。美國政府和人民雖然都希望法國好,但是,他們卻更希望不介入這場戰爭。因此,華盛頓宣佈了美國的中立立場,日涅特抵美時,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日涅特對此大為憤怒,他想違背命令,利用美國若干港口作為法國私掠船活動的基地。隨後不久,由於美國的要求,法國政府把他召了回去。

日涅特事件,使美國和法國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與此同時,美國和英國之間的關係也不很好。英國部隊仍舊駐在西部的一些堡壘,革命期間英國士兵掠走的財物既未歸還,也未予以賠償,而英國的海軍又和美國的商人為難。為了解決這些事情,華盛頓特派當時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傑伊前往倫敦。約翰﹒傑伊有分寸地和英國商議訂立了一個條的,使英國軍隊撤出西部各堡壘,並使英國在貿易方面作出一些微小的讓步。但條約中對歸還財產,對將來是否還要扣留美國船隻,以及「拉伕」--強迫美國水手加入英國海軍服務--卻隻字不提。

 

華盛頓退休

傑伊簽訂的條的,引起普遍的不滿。但是,當華盛頓的第二任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時,他的政府在其它方面的確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政府組織已具規模,國家信用建立起來了,海上貿易也日見興旺,西北部的土地已經收回,同時和平也得到了維持。

華盛頓在當了八年國家元首後,堅決拒絕再連任下去,便於一七九七年退休。他的副總統馬薩諸塞州的約翰﹒亞當斯,當選為新總統。出任總統之前,亞當斯和曾對上屆政府作出不少貢獻的漢密爾頓鬧過意見。由於當時黨內分裂,這對他上任很不利。而且,國內的重重困難與複雜的國際局勢交織在一起:法國因為約翰﹒傑伊和英國締約,非常憤怒,拒絕接受亞當斯委派的公使。亞當斯另派了三位使者去巴黎,但還是遭到同樣待遇,美國人民怒不可遏。於是,徵兵工作開始了,海軍力量也加強了。幾次和法國人在海上的交戰,美國船隻都獲得了勝利;到一七九九年時,對法開戰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了。在這緊要關頭,亞當斯力排主戰的漢密爾頓之見,重新委派一個公使到法國。那時拿破侖剛上台,他熱情地接待了這位新公使,這樣,兩國發生衝突的危險便消除了。

 

傑斐遜的民主思想

一八OO年時,美國人民不滿意亞當斯的對內政策,切望有一個改變。在華盛頓和亞當斯任期中,聯邦主義者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但有時他們卻忽略了政府必須反應人民的意志的原則。他們執行了使廣大人民疏遠他們的政策。

天生為人民領袖人物的傑斐遜,獲得了廣大農民、店主和工人的支持;在一八OO年的選舉中,這些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傑斐遜在寫給他朋友的信中,曾經這樣說過:「這隻大航船經歷了種種考驗。今後,我們將使她航行在共和的航線上,她那美麗的舉止,可以充分表現出造船者的英明才幹。」

傑斐遜發揚美國理想主義精神,因而獲得人們的無比推崇。他在就職演說中,宣稱要成立「一個賢明而節儉的政府」,這政府要維持社會秩序,但並不「妨礙人民發展事業的自由」。

傑斐遜出現在白宮,大大地促進了民主作風的發展。他認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和最高級的官員一樣,都應該受到尊重。他告誡部屬,要把自己當作受人民之托的工作人員。他提倡農業,鼓勵向西部開拓。他深信美國是受壓迫的人們的避難所。因此,他提出了一項開明的歸化法律。一八O九年年底,他那位目光遠大的財政部長艾伯特﹒加勒廷,已經把國債降低到六千萬美元。傑斐遜的作風影響全國,各州先後廢棄了選舉資格須受財產限制的規定,並通過了許多合乎人道的債務法和刑事法。

傑斐遜的一個步驟使美國的國土立刻增加了一倍。西班牙一直佔有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區,以及離河口不遠的新奧爾良港--這是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美國產品輪出的必經港口。傑斐遜出任總統不久,拿破侖強迫懦弱的西班牙政府把一大塊叫做路易斯安那的土地還給法國。這舉動使美國人民又怕又怒。拿破侖想在美國西鄰開拓大殖民帝國的計劃,對內陸居民的貿易和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傑斐遜聲明,如果法國取得路易斯安那,「從那時起,我們就必須和英國艦隊及政府聯合起來,」歐洲戰爭一旦爆發,英美聯軍馬上就進入新奧爾良。

拿破侖知道在短暫的和平之後,英法另一次戰爭將會爆發;他也知道在這場戰爭之中,法國一定會喪失路易斯安那。因此,他決定將路易斯安那出售給美國,這樣,既可增加國庫收入,也可以使英國拿不到路易斯安那。

一八O三年美國以一千五百萬美元的代價,獲得了二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新奧爾良港口。美國獲得了一片廣闊肥沃的平原,在八十年內,這個地區將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穀倉。同時,美國也控制了北美河流系統的中心地區

 

英美第二次戰爭

傑斐遜受到舉國的愛戴,一八O四年,他再次當選總統。路易斯安那顯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收穫,整個國家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這位總統自己也在努力爭取各方面的歡心。在他一八O五年開始的第二任任期中,傑斐遜宣佈在英法戰爭中,美國保持中立。由於英法兩國都採取封鎖措施,美國的商業受到很大的打擊。美國船隻因為怕被扣留,所以不敢和法國或英國通商。

英國海軍,擁有戰艦七百餘艘,海軍人員近十五萬人,英國就依靠這支力量來維持英國本身的安全,保護商業,並保持和殖民地之間的關係。但是。海軍人員待遇極壞,因此,用自由應徵方法徵兵,根本是不可能的。很多水手逃到美國船上去避難。在這種情形下,英國軍官們認為他們有權搜查美國船隻,並索回所有英國人。這對美國來說是很大的恥辱。此外,許多英國軍官還常常拉走許多美國海員,要他們加入英國海軍。

傑斐遜最後要求國會通過一項禁運法案,禁止對外貿易。這一法案後患無窮。航運事業幾乎完全被它摧毀,新英格蘭地區和紐約對此大為不滿。農業方面也因此受到嚴重打擊,因為南部和西部農民的剩餘穀物、肉類和煙草無法輸出,價格便一落千丈。

一年之內,美國的出口額降到僅及以往數量的五分之一。想用禁運使英國陷於飢餓,進而迫使它改變政策的希望,完全破滅了。國內不滿的情緒日見增長,傑斐遜只好轉而採取比較溫和的辦法,向國內的航運業作出妥協。代替禁運法的是一項不交往法,允許商人與英法及其屬地以外的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這項新法規定,總統有權在英法兩國中任何一國取消對美國貿易的限制時,終止執行此法,從而為談判鋪平了道路。一八一0年,拿破侖宣佈放棄他的各種限制。事實上,他仍在繼續執行這些限制。但是,美國相信了他的話,只對英國實施不交往法。

一八0九年,麥迪遜繼傑斐遜出任總統。美英關係日益惡化,兩國迅速備戰。美國總統向國會提交一個詳細報告,列舉了六千零五十七宗英國強迫美國公民服役的事件。此外美國西北部移民,常受印第安人襲擊,他們相信這些襲擊是加拿大境內英國工作人員策劃的。一八一二年,美國終於對英國宣戰了。

美國國內發生了最嚴重的分裂。西部和南部主張戰爭,但紐約和新英格蘭都反對。軍事準備還沒有完成,政府就宣戰了。分佈在靠近加拿大邊界的沿海各據點,和內地荒僻地帶的正規軍隊,總共不到七千人。增援他們的將是幾個洲的一些缺乏訓練、紀律散漫的民兵。

開始時,美國對加拿大發動三路進攻,這一行動如果把握好時機,指揮得當,原可以聯合起來進攻蒙特利爾的。但由於調度完全失誤,結果英軍佔領了底特律。不過,海軍的勝利卻使美國恢復了自信心。八月十九日,艾薩克.霍爾上校指揮的「憲法號」在波士頓東南海面上和英艦「蓋裡爾號」相遇,並一舉殲滅了英艦。兩個月後,美國的單桅戰艦「黃蜂號」又把英國的單桅戰艦「快活號」擊潰。此外,大西洋沿岸的美國武裝民船,在一八一二年至一三年的秋冬雨季裏,前後俘獲了五百艘英國船。

一八一三年的戰鬥,發生在伊利湖周圍地區。在西面,威廉.亨利.哈里森將軍率領一支由民兵、志願軍和正規軍組成的隊伍,從肯塔基州出發,想要收復底特律。九月十二日,他還在俄亥俄北部時,就聽說奧利佛.哈澤德.佩裡准將的海軍,已經在伊利湖中消滅了敵人的艦隊。哈里森跟看佔領了底特律,並開始向加拿大推進,擊敗了在泰晤士河上落荒逃竄的英軍和他們的印第安盟友。於是,美軍便控制了整個地區。

一年後,托馬斯.麥克多諾准將在紐約北部香普蘭湖上與一隊英國艦隊展開的近距離槍戰中,打了一次勝仗,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另一個轉折點。由於得不到海軍的支持,擁有一萬人的英軍,只好退回到加拿大去。但約在此同時,英國艦隊卻奉命進行「破壞和劫掠」,不斷騷擾東面沿海一帶。八月廿四日夜晚,遠征軍突然襲擊聯邦政府的總部華盛頓,全城陷於火海之中。麥迪遜總統及其他官員紛紛逃到弗吉尼亞去。

三星期後,英國艦隊進攻巴爾的摩,炮轟守護該城的麥克亨利要塞。要塞堅保不失;當時被扣留在英國船上的一位馬裡蘭的年輕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目擊該場戰事後,備受鼓舞,寫下了「星條旗」這支歌。

根特條約結束了這次戰爭。該條約規定停止敵對行為,放棄佔領的地盤和設立一個委員會,以解決疆界糾紛。安德魯.傑克遜在新奧爾良擊敗了一支強大的英國艦隊,獲得一次大勝利。這一戰役發生於和約簽定之後,但當時美國人民還不知道簽約的消息。

一八一二年的戰爭,加強了國家的團結和愛國的情緒。一八0一年到一八一三年期內任美國財政部長的艾伯特.加勒廷認為,在這次戰爭之前,美國人已經日漸變得很自私,只顧為自己地區打算。他說:「這次戰爭,振興和恢復了原為革命所賜予,其後日見減弱的愛國心。人們現在有了許多共同依戀的事物,他們均自隻和政冶見解,都和這些事物息息相關。他們更像美國人;他們在感情上和行動上,都更像是一個國家了。我期望聯邦永久的基礎,從此可以奠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