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red/blue line

獨立戰爭

red/blue line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都是
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
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
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美國獨立宣言,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說,美國革命早在一六二O年就開始了。他說:「革命在戰爭前就開始了。革命隱藏在人民的心裏和思想裏。」他還說,引導美洲人反叛的因素和情緒,「應該追溯到二百年前,追溯到第一個美洲種植園建立以後的歷史。」

但是,作為一個實際問題來看,英國和美洲的公開分裂,是一七六三年開始的,比第一個定居點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建立的時間晚一百五十多年。那時,各殖民地在經濟力量和文化成就方面,發展得很快。實際上,所有殖民地都已經有了多年自治的歷史,總人口已達一百五十多萬,與一七OO年相比,人口增長了六倍。

殖民地實際發展的含義是遠非人口增長數字所能顯示出來的。十八世紀時,由於歐洲移民源源而來,殖民地又穩步發展。海岸附近的良好土地既然都已經讓人佔了,後來的人不得不向內地發展,走向河流上游。從內地回來的生意人提到內地富饒的河谷地帶,吸引了農民帶著家屬到那片荒蕪的地方去。雖然困難很多,但是,有進取心的移民還是接踵而來。到了十八世紀三十年代,邊疆居民已經大量湧入申南多亞河流域。

 

移民們注意本身權利

英國直到一七六三年,還沒有一個前後一貫的殖民地政策。他們的指導原則,是根深蒂固的重商主義者的看法:認為殖民地應該把原料供給母國,在工業上不應和母國競爭。但是,這個原則貫徹得很不得力,各殖民地也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卑屈的。它們覺得它們是自由聯邦或者是國家,就像英國一樣。它們和倫敦當局只有鬆散的聯繫。

有時候,英國情緒高漲,國會或者王室要求殖民地的政府和經濟活動服從英國的旨意和利益,而大部份移民都反對這一點。由於與英國遠隔重洋,移民不太害怕英國採取報復行動。

除了兩地相隔遙遠之外,美國早期的生活特色,也是原因之一。移民從地狹人稠的國家來到這個廣闊無垠的地方,因環境所致,生活方式就不得不變得以個人為重了。

移民們承襲英國人為爭取政治自由而進行長時期鬥爭的傳統,便把自由觀念寫進了弗吉尼亞的第一個特許狀裏,這個特許狀規定,英國移民享有一切自由、特權和豁免,就如 r他們誕生和生長在英國本土一樣」。這就是說,他們可以享受大憲章和習慣法帶來的好處。

起初,由於國王獨斷裁定,殖民地不受議會控制,殖民們得以享受他們的固有權利。況且,以後多年內,英國國王忙於英國內部的重大鬥爭--這個鬥爭後來演改成清教徙革命--沒有工夫來執行他們的意旨。在議會注意到要按照帝國政策來改造殖民地之前,殖民地已靠自己的力量變得很強大、很繁榮了。

從開始踏上新大陸那一年起,移民們就按照英國約法律和憲法處理政事。他們成立了議會和代議制政府,並且承認習慣法所保障的個人自由。但是,漸漸地,立法採取了美洲的觀點,對於英國的習俗和先例越來越不注意了。然而,殖民地擺脫英國的羈絆,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殖民地的歷史充滿了民選議會和英王所委任的總督之間的鬥爭。

雖然如此,移民們經常可以把皇家委任的總督架空,因為,一般來說,「除開議會之外,總督毫無依托。」有時,總督奉命把有利可圖的職務和土地送給有影響的移民,使他們支持皇家計劃。可是,這些殖民地的官員在獲得了好處以後,十有八九依然故我,為殖民地的利益服務。

總督與議會之間不斷發生的衝突使移民們逐漸領悟到英美之間在利害上的分歧。慢慢地,議會接過了總督們和他們的評議院的權力,這些評議院都是由效忠於王室的移民所組成的。這樣,殖民地的行政中心便由倫敦轉移到美洲各殖民地的首府。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在法國人最後被逐出北美大陸之後,英國便曾試圖把殖民地與母國之間的關係大大改變一下。

 

英法衝突

英國人在大西洋海岸地區建立農場、種植園和市鎮的時候,法國人已經在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河流域建立了另外一種殖民地。他們派遣的移民為數不多,但是,卻派來了大批探險家、傳教士和皮貨商人。他們佔領了密西西比河,利用一系列的堡壘和商埠,成立了一個新月形狀的帝國,北起東北部的魁北克,南至南方的新奧爾良。這樣一來,他們勢必把英國人限制在阿帕拉契亞山脈以東的狹長地帶裏了。

英國人對於這種他們認為的「法國人的入侵」,早就進行了抵抗。英法移民之間的地方性衝突早在一六一三年就發生過。最後,有組織的戰爭終於發生,這些戰爭是英法更大範圍衝突當中在美洲的抗衡。從一六八九到一六九七年,歐洲有「巴勒提拿特戰爭」,美洲有「威廉國王之戰」;從一七O二到一七一三年,歐洲有「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美洲有「安娜女王之戰」;從一七四四年到一七四八年,歐洲有「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美洲有「喬治國王之戰」。在這些戰爭裏,英國雖然佔些便宜,但誰勝誰負還未定局,法國在美洲大陸上的地位還很鞏固。

到了十八世紀五十年代,鬥爭進入了最後階段。法國人在一七四八年簽訂了愛斯拉沙伯和約以後,加強了他們對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控制。與此同時,越過阿利根尼山的英國移民人數大增。於是,英法兩國為了爭奪一塊土地,開始厲兵秣馬。一七五四年,發生了武裝衝突,參加這場衝突的是二十二歲的喬治﹒華盛頓所率領的弗吉尼亞民軍和法國的一支正規軍。緊接著發生了「法國和印第安戰爭」,即在美洲方面牽涉較廣的「七年戰爭」--交戰一方是英國人和他們的印第安盟友,另一方是法國人和他們的印第安盟友。英法兩國在北美洲的霸權,注定要由這場戰爭來解決。

這時,英國殖民地之間,最需要的是行動和團結。法國人不僅威脅著大英帝國,而且威脅到美洲移民本身。因為一旦法國控制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就可以阻止美洲移民繼續向西發展。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的法國政府,不僅增強了勢力,而且在印第安人中間的聲望也大見增長。伊洛魁族印第安人是英國人的傳統盟友,這時也傾向於法國人了。在這場新的戰爭裏,每一個熟諳印第安事務的英國移民都知道要避免災難,就得採取激烈手段。

 

統一的發軔

這時,英國貿易部獲悉英國與印第安人關係逐漸惡化,立即令紐約總督和各殖民地專員召集伊洛魁族酋長開會,制定條約。一七五四年六月,紐約、賓夕法尼亞、馬裡蘭與新英格蘭諸殖民地代表,在奧爾巴尼和伊洛魁族酋長會晤。會上印第安人訴了許多苦,代表們因此建議採取適當行動。

這個奧爾巴尼會議,原意是為了解決印第安人的問題,但是,會議發展到後來卻超出了其範圍。它聲明:各殖民地如果要長久生存,必須團結一致。參加會議的各殖民地代表都一致通過了這個奧爾巴尼聯邦方案。這個方案由本傑明﹒富蘭克林起草,規定國王任命總統,總統與各殖民地議會所選代表組成的評議會共同主政,各殖民地的代表人數,根據殖民地在財政上所作的貢獻大小而定。這個政府,主管所有英國在西部的利益,包括印第安條約、貿易、防衛與定居點等事項。但是,後來各殖民地都拒絕接受富蘭克林所草擬的這個方案,因為沒有一個殖民地願意交出徵稅權和對於西部開發的控制權。

總的來說,各殖民地對於支持這場戰爭的興趣都不大,所有企圖開導他們效忠國王的計劃都失敗了。移民們認為這場戰爭只是英法兩國爭霸美洲的戰爭,看到英國政府不得不派遣大批正規軍來進行殖民地的戰爭。他們都無動於衷。就算看到打勝仗的是英軍而不是殖民地部隊,他們也毫不遺憾。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要限制貿易上的往來,這種貿易事實上是「與敵人做生意」。

儘管得不到殖民地的全力支持,儘管戰爭初期屢受挫敗,英國由於佔有優越的戰略地位,加上指揮得法,終於贏得了最後勝利。經過八年奮戰,英國終於佔領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上游兩岸之地,法國在北美建立帝國的美夢也就破減了。

英國在美洲,在印度,甚至在整個殖民地世界戰勝了法國以後,立刻面臨過去忽視了的問題:對於其帝國的治理問題。此時,英國必須把廣大的殖民地組織起來,以便進行防衛;協調各地與各處人民的不同利益,並把帝國行政費用更公平地分攤給各殖民地。

英國的海外屬地,僅北美洲一地,就增加了一倍多。原來只有大西洋海岸一個狹長地帶,現在增加了廣闊無際的加拿大與密西西比河及阿利根尼山之間的領土。這些地方本身就可以構成一個帝國。在人口方面,以前大多數都是英國新教徒或英國化的歐洲大陸移民,現在則包括了法國的天主教徙以及為數眾多的部份基督徒化了的印第安人。要保衛和治理這塊新領土和原有的舊領土,必須有大筆金錢和大量人員。「舊殖民制度」顯然是不適合的。甚至在威脅移民本身生存的戰爭到來的時候,該制度也不能使英國得到殖民地的合作和支持,那麼,在太平時期,在外來危險不存在的時候,又能期望些什麼呢?

 

殖民地居民反抗更嚴厲的控制

英國人很明顯是想建立一個新帝國體系,但是,美洲方面根本不希望有任何改變。移民們對於高度獨立早已很習慣了。他們要求的是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自由,尤其是因為現在法國的威脅消除了。英國的政治家們,要想對殖民地實行新的制度,加強控制,就得想辦法應付已學會自治、並厭煩外來干涉的移民。

英國人最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著手整頓內地。征服了加拿大與俄亥俄河流域以後,英國需要實行一些安撫法國和印第安人的政策。但在這方面,英國王室便和諸殖民地的利益發生了衝突。各殖民地由於人口劇增,一心想開發新取得的領土。為了獲得新的土地,各殖民地宣稱,它們有權把邊界向西擴展至密西西比河流域。

英國政府害怕移民遷入新領地會挑起一系列的印第安戰爭,認為應該先讓倔強的印第安人安頓下來,以後再逐漸把土地開放給移民。為此,在一七六三年,英王宣佈阿利根尼山、佛羅里達地區、密西西比河與魁北克之間的土地,全部保留給印第安人使用。王室企圖以此把十三州對於西部領土的要求一筆勾消,同時阻止移民向西發展。這個命令雖然沒有認真實行過,不過,在殖民地居民的眼中,這種辦法實際上把他們在需要時佔有與利用西部土地的基本權利完全置之度外。

反響更為強烈的是英國的新財政政策。英國政府需要更多的經費,來維持發展中的帝國。這筆經費,如果英國本土上的納稅人不能全部負擔,殖民地就得分攤。但是,要想在殖民地徵收稅款,先要有一個比較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這樣,殖民地的自治權就要受到削弱。

一七六四年通過的食糖法是實行新政策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增加稅收,而不是管理貿易。事實上,它取代了一七三三年所訂立的蜜糖法:該法規定對來自非英國地區的甜酒和蜜糖徵收重稅。修正的食糖法,禁止進口外國的甜酒;對於從各地進口的蜜糖也要徵稅,但稅率很低。此外,對於酒、絲綢、咖啡以及其它奢侈品都要徵稅。為了執行這個法令,海關人員奉命加倍工作,不得徇私。游弋美洲海面的英國軍艦也奉命查禁走私。此外,持有「協助狀」(即空白拘票)的皇家官員,有權搜查嫌疑房舍。

 

納稅而無代表權的問題

新英格蘭商人們感到吃驚的,不是那些新的關稅,而是英國政府為有效地執行這項法令所採取的步驟。這完全是一個新的發展。因為幾十年來,﹒新英格蘭人慣於從法屬和荷屬西印度群島免稅進口他們所需的大部份的蜜糖來釀製甜酒。現在,他們認為,那怕是付出低額的稅款,後患也是無窮的。

說來也很湊巧,食糖法的序文給了移民一個利用憲法原則表示不滿的機會。議會為了管制貿易,對殖民地的貨物實行徵稅,這在理論上早為一般人所接受,雖然在實際上往往不是這樣。但是,一七六四年的稅收法所提到的「為了改善帝國稅收」議會有權徵稅,這倒是一件新鮮事情,很有爭辯的餘地。

在這場最後逼使美洲殖民地與英國分裂的大爭論裏,憲法問題是導火線。當時,馬薩諸塞的激烈演說家詹姆士﹒奧蒂斯曾寫道:「英國議會一個法案,使人們在六個月內所想的事情,比他們過去一生中所想的事情都多。」商人、議會和市鎮會議都對這個法案提出抗議。殖民地的律師如塞繆爾﹒亞當斯等在序文裏發現了「納稅而無代表權」的第一個暗示。這句話後來變成了口頭禪,爭取了一大批人參加了美洲愛國者反對英國的鬥爭。

同年晚些時候,為了「防止此後殖民地所發的紙幣成為合法貨幣」,英國議會通過了貨幣法。因為殖民地是一個貿易逆差地區,經常缺少硬通貨,這一個法案給殖民地的經濟增加了嚴重的負擔。從殖民地的立場看,同樣需要反對的是一七六五年通過的駐軍法,這個法案要求殖民地向皇家軍隊提供營房和給養。

移民們雖然堅決反對上述幾項法案,但是,促使他們有組織進行反抗的起因卻是新殖民制度實施辦法中的最後一項,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印花稅法」。該法案規定所有報紙、海報、小冊子、執照、租約和其它法律文件都須加貼印花稅票。所徵稅款(由美洲當地人任收稅員)完全撥歸殖民地「防務、保護與安全」之用。乍看起來,印花稅額不大,分配也均勻,所以議會幾乎沒有辯論就通過了。

可是,十三個殖民地的人民對這個法案的反對如此強烈,使各地溫和人士大為驚訝。這個法案波及各個階層,激怒了殖民地東西南北各地裡面最有勢力、最善於發表看法的一些人,如記者、律師、教士、商人及企業主等。不久,大商人的提貨單上也要加貼印花,為了反對這一規定,他們便聯合起來,成立了拒絕進口商品聯合會。

一七六五年夏季,殖民地和英國之間的貿易大見減退。知名人士組織了「自由之子社」。政治上的對立很快爆發成為叛亂。忿怒的群眾在波士頓街道上遊行示威。從馬薩諸塞到南卡羅來納,人們一致廢棄該法案,並且強迫倒霉的稅吏辭職,還把許多可惡的印花稅票全燒燬了。

弗吉尼亞議會在帕特裡克﹒亨利的推動下,通過了一些決議案,指斥抽稅而無代表權,對殖民地的自由是一種威脅。幾天以後,馬薩諸塞議會邀請各殖民地派遣代表出席紐約會議,討論印花稅法所構成的威脅。這個會議在一七六五年十月間召開,是第一次由美洲人倡議召開的各殖民地之間的會議。來自九個殖民地的二十七位代表,利用這個機會,動員殖民地的輿論力量,反對英國議會干涉美洲事務。經過詳細辯論以後,會議通過了一組決議案,說明「除由各殖民地議會自行決定者以外,從來不曾有、亦不可能有任何合憲法的課稅。」並稱,印花稅法具有「破壞殖民地人民的權利與自由的明顯傾向」。

於是,爭論就圍繞著代表權的問題進行。從殖民地的觀點看,除非他們真正選出代表參加英國下議院,否則他們絕不認為自己在議會裏擁有代表權。但是,這種主張畢竟和英國正統的 「實質上的代表權」的原則相衝突。這一原則的意思就是代表權應該是階級和利益集團的代表權而不應該是地區的代表權。

大部份英國官員認為,議會是帝國機關,既代表英國,也代表殖民地,有權管理英國,也有權管理殖民地;議會可以替英國的伯克郡立法,也可以替馬薩諸塞立法。

美洲移民領袖則認為,所謂「帝國」議會是不存在的;他們僅和王室有法律上的關係。同意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是國王,讓殖民地成立政府的也是國王。他們同意國王是英國的國王,也是馬薩諸塞的國王,但是,他們同時堅持認為,英國議會無權替馬薩諸塞立法,正如馬薩諸塞議會無權替英國立法一樣。

英國議會不願意接受殖民地的觀點。但是,英國商人考慮到美洲抵制運動的影響,全力主張廢法。一七六六年,議會讓步了,廢止了印花稅法,修正了食糖法。各殖民地都興高采烈。商人們停止了反對進口的活動, 「自由之子社」的浪潮也平息了,貿易恢復常態,和平似乎在握。

但是,這只是一個間歇。一七六七年,英國又制訂了一些政策,把過去的糾紛又重新挑動起來。英國財政大臣查爾斯﹒湯森奉命制定一項新的財政計劃。他打算通過增加對美洲貿易的徵稅來減少英國人在稅務上的負擔,因此,他加強了海關管理,同時提議對從英國運往殖民地的紙張、玻璃、鉛條和茶葉徵稅。

這些稅收的目的在於增加財政收入,以便將一部份稅款拿來供養殖民地的總督、法官、稅務人員和駐在美洲的英國軍隊。湯森所提議的另外一個法案是授權殖民地的法庭簽發空白拘票。這樣一來,就使殖民地所痛恨的普通搜查令具有了特定的合法權威。

湯森稅則制定後所引起的騷動,雖然不像頒佈印花稅法那樣激烈,但也算厲害的了。商人們又簽訂了抵制進口協議。男人們穿著用美洲土產衣料製成的衣服,婦女們用別的東西代替茶葉。學生使用殖民地自己製造的紙張,房舍不再上油漆。在波士頓,商界對外來的干涉一向最敏感,當新條例執行的時候,終於引起了暴亂。海關人員收稅時,受到居民的圍攻和毆打。因此,英國派遣了兩團軍隊來保護這些海關人員。

英國軍隊在波士頓的出現,隨時都可能引起騷動。居民們忍耐了十八個月後,終於一七七O年三月五日與軍隊發生了衝突。人民原來只用雪球投擲英國士兵,後來變成聯群結隊地向英軍襲擊。有人下令開槍,三個波士頓人在雪地上被打死了。於是,殖民地的鼓動者得到了一個可貴的機會,他們借此煽動反英情緒。這個事件被稱為「波士頓慘案」,它生動地反映了英國的無情與暴虐。

英國議會面對著這種反抗運動,在一七七O年作出一個策略上的讓步。除了茶稅以外,所有湯森稅則完全廢止了。保留茶稅,正如英國喬治三世所說的,是因為要保持起碼一種稅收來表示英國的權利。對大部份的殖民地人民來說,議會的行動,事實上已經把所有的不平全都矯正了。他們的反英運動也大致告終。抵制英茶的運動還在繼續著,但是並不十分徹底。

總的說來,局勢看來對帝國有利。經濟一天比一天繁榮,大部份殖民地領袖也願意聽任事情自然發展下去。當比較大膽的政策無法推行時,惰性和漠不關心的態度似乎在取而代之。很有勢力的殖民地溫和分子對於這段和平時期頗表歡迎。

 

愛國運動:波士頓的「茶會」

平靜持續了三年。這期間,有少數「熱血志士」或「激進分子」,不願意這場爭論就這樣沉靜下去。他們認為,只要茶稅存在一日,英國議會有權管理殖民地的原則就依然有效。將來有一天,這個原則可能要普遍運用,那時殖民地的自由就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

典型的熱血志士就是他們最能幹的領導人--馬薩諸塞的塞繆爾﹒亞當斯。他堅持不懈地致力於一個目標:獨立。哈佛大學畢業後,他擔任過幾個公職--煙囪檢查員、稅務員、市鎮會議主席。他做生意常失敗,可是搞政治卻非常老練,在新英格蘭市鎮會議裏大顯身手,非常活躍。

亞當斯的工具是人:他的目的是爭取普通人對他的信任和支持,鼓勵他們不再懼怕社會和政治地位比他們高的人,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並激發他們行動起來。為了這個目的,他不斷在報紙上寫文章,在各市鎮會議上發表演說,提出適合殖民地人民民主要求的決議案。

一七七二年,他慫恿波士頓市鎮會議成立 「通訊委員會」,陳述殖民地人民的權利和不平,就這些問題與其它城市交換意見,並且請求它們回信。頃刻之間,這個辦法風行一時。幾乎所有殖民地的城市都設了這種「通訊委員會」,這些委員會,後來很快就演變成為有效的革命組織的基地。

一七七三年,英國給亞當斯和他的同志們提供了一個適當的口實。有勢力的東印度公司由於財政非常困難,請求英國政府援助,獲得了向殖民地出口茶葉的壟斷權。由於湯森茶稅的緣故,殖民地人民一直在抵制該公司運來的茶葉。一七七O年後,走私貿易風氣甚盛,美洲消費的茶葉,十分之九是未經繳稅從外國偷運進來的。

該公司決定把茶葉價格壓低到市價以下,由公司代理一手銷售,這樣,既可以使走私商無利可圖,又把殖民地的個體商人排除在外。殖民地的商人,不僅由於失去了茶葉生意,而且也看不慣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做法,便和愛國志士們聯合起來。事實上所有殖民地都已採取了行動,阻止東印度公司執行其計劃。

在波士頓以外的其它港口,東印度公司的代理都紛紛被說服辭了職,運來的茶葉,不是退還英國,就是封存在倉庫裏。但是,在波士頓,該公司代理拒絕辭職。在皇家總督的支持下,他們不顧人民的反對,準備卸下船上的茶葉。亞當斯領導的熱血志士,決定用暴力來答覆他們。一七七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夜晚,一群人化裝成莫霍克族印第安人,登上了三條停泊在港口的英國船,把船上的茶葉全倒入波士頓海港裏。

 

英國鎮壓激起美洲人反抗

英國這時正面臨一個危機。東印度公司執行的是議會的決定,如果議會對於破壞茶葉事件置之不理,無異是向全世界承認議會控制不了殖民地。因此英國官方幾乎都一致譴責波士頓「茶會」是強盜式的行為;並且主張用法律手段鎮壓殖民地人民,使其就範。

為此議會制定了新法令,殖民地人民把這些法令叫做"強製法令"。第一個法令是波士頓海港法案,規定在茶葉得到賠償之前,波士頓港應予封閉。這個法令威脅到波士頓的生存,因為海港一旦封閉,就會帶來經濟上的災難。其它法令還規定國王有權任命馬薩諸塞的議員,而陪審員則由警察局長指定,這些警察局長又全是總督的爪牙。以前,議員是由殖民地人民選出的。陪審員是由殖民地市鎮會議推選的。此外,還規定市鎮會議非經總督許可,不得召開。法官和警察局長的任免也都由總督決定。駐營條例則責成地方當局為英國駐軍尋覓適當的營地。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通過的魁北克法案,擴大了魁北克的疆界,並保障了法裔居民享受宗教自由和保持他們自己的習俗的權利。殖民地人民反對這個法案,因為,它無視舊特許狀中對西部領土的要求,有阻止向西發展的威脅,似乎想讓天主教徒控制的省份把他們與北部和西北部隔絕起來。魁北克法案雖不是一種懲罰措施,但殖民地人民還是把這法案歸入「強製法令」一類,統稱為「五項不可容忍的法令」。這些法令,非但沒有達到壓服馬薩諸塞的目的,反而促成了各殖民地聯合起來支援馬薩諸塞。

在弗吉尼亞議會的倡議下,各殖民地代表於一七七四年九月五日應邀在費城開會,「就殖民地目前的悲慘處境進行磋商」。這就是第一次大陸會議,出席該會議的代表都是由各殖民地人民代表會議選舉出來的。除佐治亞之外,各殖民地至少派遣一個代表出席,代表總數是五十五人,這個數目足以包括各種不同的意見,同時又能進行真正的辯論和採取有效的行動。

各殖民地意見分歧,使會議陷於一個真正進退兩難的境地:它必須表示各殖民地代表態度堅定一致,好誘迫英國政府讓步,同時又不能表現出任何偏激或「獨立的精神」,以免使溫和派人士驚惶。大會發表了一篇謹慎的主題演說之後,通過一個決議,聲明絕不服從強製法令,最後還通過了一項「權利宣言和怨憤陳情書」,這是寫給英國人民的。

但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組織「聯合會」,決定恢復貿易抵制,並決定建立檢查委員會制度,檢查海關報關手續,公佈違犯協定的商人名字,沒收他們的進口貨物,並鼓勵勤儉節約。

各地的聯合會紛紛負起領導任務,催促新的地方組織打擊殘餘的王室權威。它們用威嚇的手段使猶疑不決的人參加群眾運動,而對於仇視這個運動的人則加以懲處。它們開始收集軍用物資並動員軍隊。它們煽動公眾的情緒,激發他們的革命熱情。

人民之間逐步形成的隔閡,隨著「聯合會」的活動在日益擴大。許多反對英國侵害殖民地權利的美洲人士贊同以協商和互相讓步的辦法,來謀取適當解決。這群人中,包括大部份官員(即王室委派的官員),還有反對使用暴力的教友派和其它教派的人士,許多商人,特別是中部殖民地的商人,以及南方殖民地的不滿現狀的小農和邊民。另一方面,熱血志士不僅得到一些不大富裕的人民的擁護,而且還得到專業人員,特別是律師,南方的大部份大種植園主和數目不少的商人的支持。

通過了強製法令以後,局勢的發展,使保王派人士大為恐慌。在這種情況下,國王本可以和他們結成聯盟,及時稍作讓步,以此鞏固他們的地位,致使熱血志士難以繼續對抗。但是,喬治三世毫無讓步之意。一七七四年九月間,他拒絕了費城教友派教徒的請願,他寫道: 「現在命運已經定了,殖民地不是勝利,就是屈服。」這一來就使保王派人士或者人們開始稱為保王黨的那些人站不住腳了。

波士頓駐軍司令托馬斯﹒蓋奇將軍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英國紳士,其妻出生在美國。這時,波士頓的政治活動幾乎完全取代了商業活動。波士頓有一個熱血志士約瑟夫﹒沃倫醫生於一七七五年二月二十日寫信給他的英國朋友,他說:「以和平的方式來處理爭端現在還不算太晚。但是,我以為,一旦蓋奇將軍率領部隊執行議會最近通過的法令,英國至少得從新英格蘭各殖民地退出,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還會同整個美洲告別。如果那個國家還有任何智慧,但願上帝盡快地將它召喚出來吧。」

蓋奇將軍的任務是執行強製法令。當他得悉馬薩諸塞的志士們正在離波士頓三十二公里的內地小城康科德搜集火葯和軍需品時,便於一七七五年四月十八日夜間,從駐防軍中派遣一個強大的支隊去沒收這些軍火,並準備逮捕塞繆爾﹒亞當斯和約翰﹒漢考克,押送到英國受審。但保羅﹒裡維爾和兩個通訊員早就給整個鄉村通風報信了。

走了一夜的英軍,在抵達列剋星敦村的時候,他們在晨霧中看到五十名民兵--武裝的移民--隔著一塊空地並排站著。起初,雙方都有一點遲疑,只是互相喊叫和下命令。喧嘩之中,一聲槍響;接著,雙方開火,民兵撤退,在草地上留下八具屍體。這是為美國獨立戰爭而灑的第一次血。

英軍繼績向康科德推進,「嚴陣以待的農民」在北橋邊「打響了震動全球的槍聲」。他們的目的部份達到了,英軍開始撤軍。但是,一路上從各村各鎮來的大批民兵躲在石牆、小山、房舍之後,對著英國士兵鮮紅色的制服射擊。疲倦的英國部隊踉踉蹌蹌地退到波士頓的時候,他們所遭受的損失,幾乎是民兵損失的三倍。

列剋星敦和康科德的消息,飛快地傳遍了十三個殖民地。短短二十天內,從緬因到佐治亞立刻燃起了同仇敵愾的怒火。

 

大陸會議辯論獨立

在列剋星敦與康科德的警鐘還在迴響不絕的時候,第二次大陸會議於一七七五年五月十日在費城召開了。大會主席是波士頓的富商約翰﹒漢考克。托馬斯﹒傑斐遜,還有剛從倫敦回來的受人尊敬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也都出席了會議。富蘭克林曾以幾個殖民地「代理人」的身份在倫敦與英國謀求和解,然而毫無結果。大會剛剛組織就緒,就得開會討論戰爭的問題。雖然還有人提出反對,不過,大會的真實情緒,已經在「為何必須拿起武器」的激動宣言中表露無遺了。這篇宣言是迪金森和傑斐遜的共同創作。宣言說:

「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我們的聯合是完美的。我們內部的資源是豐富的,並且,必要的話,我們無疑可以取得外援……我們將使用敵人迫使我們拿起的武器來保衛我們的自由,因為,我們寧願作自由人而捐生,不願作奴隸而苟存。」

當宣言還處於辯論階段時,大陸會議甚至已經把民軍編成大陸軍,任命喬治﹒華盛頓上校為美軍司令。可是,儘管已有了軍事準備,任命了一個總司令,但一些代表和相當多的美洲人民,仍然不願意完全脫離英國。但是,很明顯,殖民地對大英帝國半心半意模稜兩可的態度是難維持久的。

隨著時間的消逝,由於殖民地還是英國的一部份,宣戰的困難就日見明顯。英國絕無妥協的意思;一七七五年八月二十三日,英王喬治頒發詔書,宣佈殖民地處於叛亂狀態。

五個月後,托馬斯﹒佩因發表了他的長達五十頁的小冊子「常識」,以活潑的文體,說明了獨立的必要性。他是一個政治理論家,一七七四年從英國來到美洲。佩因甚至敢攻擊神聖不可侵犯的國王,嘲弄王權世襲的觀念;他說,一個老老實實的人在社會上的價值,大過有史以來所有戴上王冠的壞蛋。他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提出了兩個不同的選擇:繼續向暴君和抱殘守缺的政府屈服,或者是選擇自由與幸福而成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獨立共和國。這本小冊子風行整個殖民地,使信仰堅定的人目標更加明確,並且團結了猶豫不決的人們,使他們也投身到脫離英國的大業。

雖然如此,正式宣佈脫離還要徵得各殖民地的同意。一般都認為,在得到各殖民地的明確指示以前,大陸會議不應採取明確的步驟宣佈獨立。但是,會議每天都聽到新的非法殖民政府的成立,以及殖民地授權代表們去投票贊成獨立的消息。與此同時,激進分子通過擴大通訊範圍支持後進的委員會,和以鼓動人心的決議案來激發愛國者熱情等方法,增強了他們在大陸會議裏的優勢。

一七七六年五月十日,一項快刀斬亂麻的決議案終於通過了。這時需要的只是一項正式宣言。六月七日,弗吉尼亞的理查德﹒亨利﹒李提出了一個決議案,主張獨立,和外國建立聯盟,並建立美國聯邦。當時,一個以傑斐遜為首的五人委員會立即奉命草擬正式宣言,「列舉迫使我們作出這一重大決定的原因」。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通過的獨立宣言,不僅宣告了一個新國家的誕生,並且闡明了一種人類自由的哲理,對此後的整個西方世界,發揮了強大無比的力量。這個宣言不是著眼於某些具體的不滿,而是以個人自由為廣闊根基的,所以在美洲各地都能取得普遍支持。這個宣言所含的政治哲理是清楚的: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

獨立宣言的作用遠不只是公開宣佈分裂。它揭示的觀念激發了群眾對美國建國大業的熱誠,因為它使普通人民逐漸認識到個人的重要,激發他們為個人自由、自治和在社會上的尊嚴地位而奮鬥。

 

軍事鬥爭

革命戰爭持續了六年多,戰火蔓延到各殖民地。其實,獨立宣言發表之前,已經有過對於戰爭結果具有重要影響的軍事行動了。比如,一七七六年二月北卡羅來納撲滅保王黨之戰,和同年三月英國兵被迫自波士頓撤退的事件。

獨立宣言發表後數月,美國人遭受幾次嚴重的挫折。第一次是發生在紐約。在長島戰役中,華盛頓的處境變得頗為不利,他只好利用小船將士兵從布魯克林運到曼哈頓海岸,作了一次巧妙的撤退。當時刮的是北風,英軍船隻無法在東河上行駛。因此,英國的威廉﹒豪將軍失去了給予美國建國大業致命打擊的一次良機,否則,說不定戰事可以即刻結束了。

華盛頓雖然節節敗退,但直到年底,他還能保持軍隊的完整。在特靈敦和普林斯敦兩地的重要勝利,恢復了殖民地的希望。但是,災難又來臨了。一七七七年九月,威廉﹒豪佔領了費城,大陸會議被迫解散,華盛頓和他的部隊在福治谷渡過了一個冬天。

不管怎樣,一七七七年是美國在戰爭中取得一次最大勝利的一年,也是革命的轉折點。英國的約翰﹒伯戈因將軍帶領一支軍隊從加拿大南下,企圖控制香普蘭湖到哈得遜河一線,把新英格蘭和其它殖民地隔開。他來到了哈得遜河上游,在繼續向南方推進之前,不得不停下等待補給,一等就等到九月中旬。

伯戈因不熟悉美國的地理形勢,以為派遣一個突擊隊穿越佛蒙特,沿著康涅狄格河南下,沿途搜集馬匹、牛群以及大車等供他的部隊使用,是一件輕而易學的事情,前後大概只需兩個星期。為了進行這件大事,他選拔了三百七十五名不騎馬的僱傭騎兵,三百名加拿大人和印第安人。然而,這些人甚至連佛蒙特都未到,在本寧頓附近就遇到了佛蒙特民兵的狙擊,只有極少數的僱傭兵逃了回去。

本寧頓之戰使新英格蘭的民兵齊心協力,華盛頓同時也派遣援兵自哈得遜河下游趕來援助。等到伯戈因再次動用他的部隊時,霍雷肖﹒蓋茨將軍的軍隊早已在等候著他了。在本尼迪克特﹒阿諾德領導下,美國軍隊曾經兩次將英國軍隊擊退。伯戈因敗退到薩拉托加,一七七七年十月十七日,他終於投降。這次具有決定性的一戰使得法國也倒向了美國的一邊。

 

殖民地取得了勝利和自由

獨立宣言簽署以後,法國一直就不曾保持過中立。法國政府自一七六三年被英國打敗後,一直渴望向英國報仇,而且對於美國的獨立非常熱心,因為當時法國的知識界本身也在反對封建主義和特權階級。然而,儘管當時法國歡迎富蘭克林到法國宮廷來訪問﹒並且給予美國軍火和其它方面的援助,可是,法國政府卻不願意冒險直接干預對英作戰。

但是,在伯戈因投降以後,富蘭克林便有權與法國政府簽定通商以及同盟條約。甚至在此之前,許多法國的志願兵早就到了美國,其中最傑出的是拉斐特侯爵。他是一位年輕的軍官,一七七九年至八O年冬天,他到凡爾賽宮,請求法國政府致力結束戰爭。其後不久,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了一支數達六千人的遠征軍到美國來,由洛霜波將軍率領。此外,法國軍艦的活動,增加了英國在補給及增援方面的困難。法國人還聯合了突破封鎖的美國商人,使英國在商業上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一七七八年,由於法國艦隊的威脅行動,英國被迫從費城撤退。在同一年,他們在俄亥俄河流域又遭受許多挫敗,美國因此控制了整個西北。但是,英軍仍在南方加緊作戰。一七八O年初,他們佔領了查爾斯頓這個南方的主要港口。他們還佔領了卡羅來納全境。翌年,他們全力進攻弗吉尼亞。但是,那年夏天,一度控制美國沿海的法國艦隊,用船隻把華盛頓和洛霜波的部隊送到齊薩比克河灣地區。聯軍人數總共有一萬五千多人,將康沃利斯勛爵的八千名士兵包圍在弗吉尼亞海岸上的約克鎮。一七八一年十月十九日,康沃利斯終於投降。

美國在約克鎮大捷的消息傳到歐洲後,英國下議院決定結束戰爭。和平談判於一七八二年四月間開始,直至十一月底才結束。英、美締結了初步和約。這個和約,在英國和法國締結和的之前,不能生效。和約於一七八三年正式簽字,成為定案。和約承認十三州獨立,並享有自由與主權,把十三州所渴望的西至密西西比河的土地均給了美國,並且劃定了美國北部的邊界線,大致與現邊界線相同。大陸會議則要向各州建議交還所沒收的保王黨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