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挑戰-小資料:國際海嘯預警合作,美國電子期刊2006年2月
全球化的挑戰

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地球物理站的一位技術人員正在分析數碼地震儀數據
2005年11月,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地球物理站的一位技術人員正在分析數碼地震儀數據。(DITA ALANGKARA AP/WWP)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區發生了波及十幾個國家的9.15級地震和海嘯,導致20多萬人死亡,數百萬人喪失家園。自那時以來,海嘯受災國及其國際夥伴通力合作,避免讓未來的自然災害再造成如此慘重的傷亡。2005年召開的一系列會議使有關建立地區早期預警系統的計劃逐漸成型;會議舉行地點之多,體現了出資國際夥伴的範圍之廣──如日本、法國、夏威夷、澳大利亞及最近的印度。

聯合國教科文群組織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s Internation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下屬的印度洋海嘯預警和緩解系統政府間協調小群組(Intergovernmental Coordination Group for the Indian Ocean Tsunami Warning and Mitigation System)於2005年12月14-16日在印度海得拉巴舉行了第二次會議,很多印度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與會代表同來自德國、日本和美國的觀察員和顧問 共同討論了開新文件立的海嘯和其他自然災害預警系統的技術細節。這一系統正逐步在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馬爾代夫、斯里蘭卡、泰國等國家首次建立起來。

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為這項艱巨努力提供了財力和技術支援。美國的有關機構將通過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計劃(U.S. Indian Ocean Tsunami Warning System Program)在兩年內出資1660萬美元,輔助說明發展印度洋海嘯和其他自然災害早期預警能力,為以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為首的建立有助於16國地震和海洋資訊交流的國際預警系統提供援助。

建立這樣的系統需要時間,因為發佈海嘯和其他險情警報有賴於一個全方位系統,其中包括每個國家的險情和風險評估、險情警告和防備、海洋觀察、數據管理、預報、發佈預報和警告、險情發現和預測能力建設、向公眾發警報和傳播資訊、以及防災救災準備等。這樣一個多國系統中的每個群組成部份都必須能在系統內部相互溝通並與世界各地的其他系統接軌。

印度洋海嘯發生時,只有太平洋盆地地區設有這種預警系統,世界上85%以上的海嘯即發生在這一地區。位於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Pacific Tsunami Warning Center)隸屬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國家氣象局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此前,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為太平洋盆地地區服務,既是一個地區和遠端海嘯預警中心,又是夏威夷當地的海嘯預警中心。目前,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與負責發佈印度洋險情公告的日本氣象廳合作,在印度洋地區和加勒比地區建成預警系統之前,擔任這兩個地區的臨時預警中心。

通過國際社會的巨大努力,印度洋預警系統的各群組成部份逐漸成型。據聯合國教科文群組織發佈的資訊,過去一年來,已有25個印度洋國家建立了聯絡中心,接收夏威夷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和東京日本氣象廳根據地震資訊發佈的險情動向報告。

這個浮標是根據德國-印尼合作裝設海嘯預警系統計劃建立的海嘯預警系統的一部份
這個浮標是根據德國-印尼合作裝設海嘯預警系統(German-Indonesian Contribution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a Tsunami Warning System)計劃建立的海嘯預警系統的一部份。洋底的傳感器和洋面的浮標將地震和海嘯活動數據轉送到觀察站。 (FADLAN ARMAN SYAM AP/WWP)

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在2004年海嘯源頭──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近海的巽他斷層附近──正在建立幾個新的地震監測站。為此,美國地震調查局與印尼、泰國、斯里蘭卡、印度和馬爾代夫等國政府合作,加強對可能引起海嘯的地震的監測、發現和通報。

由於從發生地震到海浪抵達印尼海岸之間只有15-20分鐘的預報時間,在那裡監測地震的最好方式是通過地震監測法,而不是海洋探測儀。目前正在當地裝設60台地震監測儀──主要在印尼,有少數在周圍其他國家,最終目標是在該地區裝設100台以上地震監測儀。在這項努力中,美國地質調查局與日本氣象廳、德國科技部和中國地震局進行了合作。

這些國家中心可通過地震資訊得知在某一地區發生了某一強度的地震,但無法知道是否即將發生海嘯。探測出從遠距離外向海岸移動的海嘯需要採用深海海嘯探測儀。目前在印度洋範圍內尚不具備這種儀器,但該地區的若干國家,包括印度(在德國輔助說明下)、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在荷蘭商務企業輝固[Fugro]公司的輔助說明下),正在為部署深海海嘯探測儀而努力。

測潮儀也能輔助說明確定是否存在確實的海嘯威脅。在印度洋地區,已有32個測潮儀被更新,用於探測海嘯。這些測潮儀已成為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和世界氣象群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進行氣候、海洋學和近海海平面研究的網路──全球海平面觀測系統(Global Sea Level Observing System)──的一部份。

另一個國際系統──全球電信系統(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也已被徵用於海嘯探測。這個系統是傳輸氣象站、衛星和天氣預測中心提供的氣象數據的全球網路。在世界氣象群組織和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輔助說明下,這個系統作出調整,被同時用來傳遞與海嘯相關的資訊。

位於華盛頓州西雅圖的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太平洋海洋環境實驗室(Pacific Marine Environmental Laboratory)主任伯納德(Eddie Bernard)說:"我們在[2004年]12月26日看到,海嘯可成為一個全球現象,一方遭海嘯,世界都知道。"

美國國務院《美國參考》
Cheryl Pellerin

全球化的挑戰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