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不斷增長

埃米‧賈菲(Amy Jaffe)
賴斯大學詹姆斯‧貝克三世公共政策學院華萊士‧威爾森能源研究課題群組研究員

rule for Challenges to Energy Security

賈菲說﹐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對能源的消費預計會有突出增長﹔而美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也在不斷上升﹐這兩種需求的結合會使全球的能源系統和生態環境承受巨大壓力。她認為某些亞洲國家的外交﹑戰略和貿易的重點會因此發生轉移﹐趨向於在具體亞洲國家﹑主要的中東石油出口國家和非洲產油國家之間加強經濟和政治聯繫。根據她的觀點﹐要對付因這類結合可能形成的挑戰﹐美國必須加強與其全球夥伴的合作﹐開發新的能源﹑節能技術和更為潔淨的代用燃料──從而達到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和促進自身能源安全的雙重目的。她說﹐這些努力對確保缺乏廉價能源的窮國有更光明的前景至關重要。

20年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已導致世界能源消費量急劇上揚。此外﹐美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也不斷增大。這兩種需求的結合會使全球的能源系統和生態環境在21世紀承受巨大壓力。

對能源的探求會產生新的經濟挑戰和戰略挑戰﹐同時會改變地緣政治關係。這些變化的結果將取決於發展中世界的關鍵成員國以及美國作出何種政策抉擇。在國際關係中﹐領土問題和民族主義仍然是突出的問題。這意味著必須謹慎地處理對大家攸關的能源安全問題﹐以免其他不利因素滲入能源領域。

發展中世界的能源消費

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將以遠遠超出世界其他地區的速度繼續增長。 據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生活在發展中地區的世界人口所佔的比例可能達到81%。人口的迅速增長﹐加上預計新興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將導致發展中世界的能源需求急劇增長。

據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簡稱IEA)出版的《2002年世界能源展望》預測﹐到2030年世界一級能源需求量將超出2000年近三分之二﹐在這個預測期結束時達到每年153億噸石油當量﹐而發展中國家將佔總增長量的62%。同樣﹐美國能源資訊局(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預報說﹐到2025年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費量將增長近一倍。

由於預期新興經濟體越來越多地依賴煤及其他化石燃料﹐其能源需求快速增長將導致在世界範圍內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根據預報﹐發展中國家的二氧化碳釋放增長量將佔世界總增長量的三分之二﹐而許多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碳釋放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原因。至2010年﹐僅印尼﹑中國﹑印度和巴西四國每年就會釋放20億噸碳﹐為在氣候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帶來了特殊挑戰。美國和其他工業國需要在多邊氣候行動中(如研發更加潔淨的能源技術)與這些國家保持接觸。

至2015年﹐拉丁美洲的一級能源需求預計約為1999年的近兩倍﹐也將極大地影響能源地緣政治。拉丁美洲可能不再是美國的主要能源供應區﹐而成為重要的能源消費區﹐需要納入國際緊急儲備系統及替代能源計劃之中。

亞洲經濟的爆炸性增長預計會大大提高發展中世界的能源消費量﹐對世界石油消費產生最大影響﹐因此在改變石油政治趨勢中起著最主要的作用。預計發展中亞洲國家能源需求在今後20年內增加一倍以上﹐年增長率達3%﹐而全世界的年增長率預計為1.7%。根據國際能源機構關於能源消費的預測﹐在發展中國家和全世界總增長量中﹐亞洲增長量將分別佔69%和近40%。

亞洲經濟的迅速增長﹑都市化程度的急劇升高﹑運輸業引人注目的擴展和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電氣化計劃將顯著加深該地區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如果在再生性能源及/或新能源技術方面沒有長足進展﹐亞洲的原油和天然氣消費量將大幅攀升﹐隨之而來的是環境方面的重大挑戰。考慮到該地區天然資源不足且對進口石油依賴程度已經很高﹐預料在今後的歲月裏亞洲將對中東和俄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獨立研究服務公司"能源情報集團"(Oil Market Intelligence)出版的《2001年石油市場情報》(Oil Market Intelligence 2001)指出﹐亞洲每天消費石油超過2千萬桶﹐該消費量已經大於美國。到2010年﹐亞洲石油總消費量可能達到每天2.5千萬至3千萬桶﹐其中大部份將不得不從該地區以外進口。單就中國來說﹐預期石油進口量將從1999年的每天約140萬桶增長到2010年的每天300萬至500萬桶。這在東京﹑漢城和新德裏引起了對能源供應及其運輸線競爭甚至對抗的恐懼。

對地緣政治的影響

鑒於不斷增長的能源進口需要﹐預期某些亞洲國家的外交﹑戰略和貿易重點會發生轉移﹐從而導致在具體亞洲國家﹑主要的中東石油出口國家和非洲產油國家之間加強經濟和政治聯繫。這樣的聯繫對西方可能構成新的挑戰﹐一方面要調停新出現的地區衝突﹐另一方面要為確保能源供應而參與競爭﹐在發生石油供應中斷﹑戰爭或其他各種緊急情況時尤其如此。例如﹐中國的前瞻性石油外交及對外國石油和天然氣投資的競爭在某些地區已經引起關切﹐即由於對石油的不斷增長的需要﹐這個新興大國可能會受到尋求先進武器系統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產油國的壓力。

環境方面的考慮可能加劇對能源安全的擔懮﹐在國際政治體系中造成其他多種緊張關係。因此﹐西方和發展中世界為共同解決能源供應和環境挑戰而進行多邊合作勢在必行﹐益處巨大。它應該成為各國外交中優先考慮的項目。

由於能源供應方面可能發生的對抗和對環境的破壞將產生昂貴的代價﹐一些亞洲國家不得不開發替代能源及節省能源的技術。但是﹐近期更可能發生的是尋求能源種類及供應來源多樣化。

美國極有可能加強合作以開發新的節能技術和更為潔淨的替代燃料﹐這既是為了確保世界舞臺的和平與穩定﹐也是為了促進本國取得更光明的能源前途所作的努力。

儘管大家都在關注亞洲的經濟增長﹐但美國石油進口量的持續增長卻是全球石油市場中壓倒一切的因素。美國的淨進口量從1991年的每天679萬桶增長至2000年的每天1020萬桶。同期內世界石油貿易量──即一個國家出口到另一個國家的數量──從每天3330萬桶增加至每天4260萬桶。這意味著近10年來僅僅美國石油進口量即在世界石油貿易量增長中佔了超過三分之一的比例。在涉及石油輸出國群組織(OPEC)成員國的貿易中﹐美國進口市場的作用更加顯著──1991年至2000年石油輸出國群組織增加的產量中50%以上輸往美國。目前美國對石油的需求是大約每天2千萬桶﹐其中僅40%是國產。

滿足窮人的需要

為找出新能源﹑開發更潔淨有效的技術而展開的合作﹐一方面是減輕國際緊張局勢和衝突重要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確保發展中國家建設更美好的未來及減輕地球上許多地方貧困和疾病的關鍵所在。目前﹐世界上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無電可用﹐五分之二的人不得不主要靠傳統的生物物質──木柴和動物的糞便──來滿足煮飯和取暖的基本需要。這些人口中80%左右居住在印度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缺乏現代能源服務的5個人中有4個居住在農村地區。據世界衛生群組織報告﹐傳統的生物物質能源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導致全世界每年兩百多萬婦女和兒童因呼吸道感染而過早死亡。

如上所述﹐經濟增長將導致對石油的需求持續﹐使國際大家庭更加依賴石油輸出國群組織的石油﹐對全世界的貧困人口造成有害的後果。常常有人提出﹐美國經濟能夠吸收因石油輸出國群組織在世界市場中份額增加而可能導致的油價上漲﹐但能源成本逐步上升將導致工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差距不斷擴大。據國際能源機構2002年的一項研究結果﹐在石油需求照常增長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重大技術突破﹐到2030年仍將有超過14億人沒有現代電力可用﹐只比今天減少2億人。而且﹐近30年來﹐發展中國家從世界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借下巨債﹐以輔助說明支付他們無力承擔的石油。如果對石油輸出國群組織的依賴繼續增大﹐這種趨向有可能會惡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石油輸出國群組織謀求石油價格逐步高漲的政策雖然使得發展中國家債臺高築﹐但對提高其本國人民的生活水準並沒有輔助說明。在某些國家裏﹐石油收入被貪官污吏揮霍掉或用於資助軍事冒險主義﹑國際恐怖主義或重大的武器採購計劃。能量效率或替代能源方面的新發現或新突破所帶來的較低能源成本可能會迫使這些政權採取較積極的態度推行經濟多樣化﹐並在少數情況下限制把資本用於與美國利益背道而馳的項目。

行動號角

美國可通過許多途徑影響世界能源前景。既然美國石油進口的增長在世界能源市場中舉足輕重﹐美國政策中凡能大大減緩進口增長步伐的任何改變都會對石油輸出國群組織增加市場份額的計劃及減輕無羈絆能源消費造成的環境後果產生顯著的影響。

沒有人懷疑綜合採用財政手段和規章制度能使美國在運輸方面的石油需求放慢增長速度。不消說﹐美國和加拿大由於消費基數比較低﹐與其他經濟合作和發展群組織(OECD)的國家有所不同。日本和歐盟(EU)國家通過徵收高消費稅已經從根本上遏制了石油需求的增長。預計在二十世紀前十年二者的增長量會每年下跌0.1至0.2%。歐盟國家的汽油消費量實際上在不斷下跌﹐因為消費者傾向於選擇更節省燃料的柴油驅動的汽車。

美國能源戰略的內容可以包括適當提高燃料稅﹐同時鼓勵用低硫柴油取代汽油﹐以便達到更高效率。另外﹐可以對越野車增加一些限制﹐迄今它們尚未受到美國其他效率標準的限制。能源戰略的內容還可以包括要求政府車隊以天然氣和電力為動力。在不單純徵收汽油稅的情況下﹐基於新車單位耗油量徵收逐步遞減的奢侈品稅將是把效能更好的技術推入市場的另一方法。

研究與開發也必須是促進有效能源政策的主要工具。美國研究與開發的優先項目包括"國家微技術計劃"(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NNI)﹑"自由車"(The FreedomCar)﹑"氫燃料計劃"(the Hydrogen Fuel Initiative)和"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項目"(International Thermon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project)。布希總統許諾要在今後五年裏為這些計劃和項目投入17億美元﹐大力推動氫燃料在未來的使用。

但持批評意見的人士認為﹐為使基礎科學能夠解決今後幾十年國際大家庭面臨的能源與環境問題﹐首先需要有千百億美元的承諾來支援基礎科學的發展。這種基礎研究工作可以通過與其他主要消費國合作來完成﹐使大家共同受益﹐其目標是推動下列領域中的劃時代革新﹕太陽能﹑風力﹑潔淨的煤炭﹑氫﹑聚變﹑新一代裂變反應堆﹑燃料電池﹑蓄電池及能把所有這些能源連在一起的新的電能輸送網。

勿庸置疑﹐除了美國的這些計劃外﹐在發展中世界的主要能量消費國中也有相當大的餘地來提高能源效能。隨著俄國﹑中國﹑印度和巴西等主要能源使用國徹底改變與能源價格有關的經濟信號﹐用市場主導的價格原則代替能源補貼﹐減少的石油需求會十分明顯﹐尤其是在發電及家庭用電方面。世界各地能源市場持續自由化── 特別是在運輸業以外的領域──對發展中世界的主要能源需求增長會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政府在就國際能源問題與俄國和中國交往時也應該採取更加具有前瞻性的立場。這樣做有助於美國和國際能源機構其他成員國打破石油輸出國群組織對能源市場的控制﹐輔助說明這兩個至關重要的新興能源大國在制定目標時與美國的目標相吻合。應當鼓勵中國加強其戰略儲備計劃﹐美國在這方面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提供援助﹐例如推薦中國加入國際能源機構﹐或是協助產生新的地區性能源保障通訊協定。

最後應當指出﹐美國和其他工業國在加強產油國內部一些體制性機制方面還可以進一步做大量工作﹐這些機制加強市場作用﹐減少政治干預。美國需要展示自己的領導能力﹐認真審視哪些方法會使世界石油貿易和投資的規則與製造和服務方面的貿易管理規則協調一致。這意味著在國際能源機構內部加強公開貿易和投資原則﹐努力辨別那些不允許外國能源投資並為了操縱價格而限製出口的國家並對之區別對待。在全世界所有能源領域實現自由化和允許公開的投資渠道將意味著這些能源得到及時開發﹐而不是像今天這樣一再延誤﹐令人擔心。沒有全球性石油業準則﹐世界會經受涉及資本和政治動機的供應限制﹐這些限制削弱全球經濟﹐使非洲和亞洲能源缺乏的國家無法擺脫貧困。最近五年間﹐俄國的石油生產隨著經濟自由化而迅速增長﹐帶來了更多收入﹐其他依然封閉的國家應該以俄國為典範。

rule for Challenges to Energy Security

本文表達的意見不一定反映美國國務院的觀點或政策。

rule for Challenges to Energy Secu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