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物技術》專題文章之四 「非洲的綠色饑荒﹖」
(A Green Famine in Africa?)
美國駐聯合國糧農機構大使
托尼‧霍爾 (Tony P. Hall, U.S. Mission to the U.N. Agenci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在從去年到2003年最初幾個月的時間裏﹐南部非洲國家瀕臨嚴重饑荒災難的邊緣﹐而且至今尚未擺脫威脅。美國政府為避免災難竭盡全力﹐大部份努力見到了成效。從古至今﹐饑荒的原因多種多樣﹕乾旱﹐使數百萬兒童淪為孤兒的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肆虐﹐以及有意把飢餓當作政治把戲的無能政府。有些政府竟然對解救饑民的緊急糧食援助橫加阻撓。他們的理由源於圍繞生物技術一直存在的爭議﹐而這種爭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歐洲國家對生物技術的偏見而產生的。
在六個受饑荒影響的國家中﹐我去年10月走訪了津巴布韋和馬拉維。身為新任美國駐聯合國糧農機構的大使﹐我必須實地瞭解這場危機。不過﹐我曾作為美國國會議員為解決饑荒問題奮鬥了24年﹐因此我對饑荒的情形是相當清楚的。我走訪了醫院﹑供飯中心和學校。我看到許多營養不良的人﹐大多數是兒童。我問這些兒童﹕"你們上頓飯是什麼時候吃的﹖"多數回答兩天前﹐還有的說五天或六天前。醫院裏到處都是需要搶救的兒童。這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氾濫的另一個後果﹕它在津巴布韋一個國家就造成近100萬孤兒﹐馬拉維也許有80萬。他們完全衣食無著。
美國和國際上的專家一致認為﹐南部非洲國家日益惡化的糧食危機威脅到多達1450萬人的生命。這些人那時候沒有足夠的口糧﹐大多數人今天仍然沒有。許多人繼續日復一日地受著飢餓的煎熬。雖然我們提供了很多輔助說明﹐但是他們仍在不同程度地挨餓。津巴布韋的局勢仍在朝著大災難發展。贊比亞的情況原本會更惡劣。
2001年﹐美國的饑荒早期預警系統(Famine Early Warning System﹐即FEWSNET)注意到乾旱和糧食短缺問題的抬頭。到2002年2月﹐美國和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共同將緊急救援物資送到了當地。截至同年11月﹐美國已將35萬噸以上的救濟糧送到南部非洲地區﹐在隨後3個月中﹐又再運到15萬噸。這些還只能滿足當地糧食需求的二分之一。但是﹐本可以順利送到津巴布韋和贊比亞人民手中的糧食﹐卻被擱置在兩國境外﹐原因是﹐兩國國內圍繞這些千百萬美國人日常食用的玉米可能對人體和環境造成的危害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而且﹐贊比亞當局決定拒絕美國捐贈的玉米。世界糧食計劃署不得不花費將近100萬美元﹐把超過15000噸的美國玉米運離贊比亞。在一些飢餓民眾得知政府的決定後﹐贊比亞發生了騷亂﹐部份糧食最後通過黑市重新進入贊比亞。
由吃喝無愁的專家所進行的這些辯論所帶來的後果是不難令人想像的。隨著這一地區陷入饑荒﹐淪難的是無依無靠的百姓。美國雖然尊重每個國家對生物技術的看法與決定﹐但我們只可能把自己食用的糧食用於援助。如果更多的美國援助糧遭到拒絕﹐其他國家是不可能增加捐贈去填補這一空白的。
在全球緊急糧食救援中﹐美國提供的援助佔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它們完全來自我們自身的庫存和市場﹐與我們自己食用的糧食一樣﹔與我們餵養孩子的糧食一樣。玉米是南部非洲的主食﹐而美國的玉米約三分之一是生物技術玉米。美國捐贈的所有糧食都經過國內嚴格的食品安全和環境影響審核。事實上﹐這些是千百萬美國人﹑加拿大人和南部非洲人和千百萬全球各地的其他人長年食用的日常食品。美國有著全世界最嚴格的食品安全審核制度。因此﹐美國的生物技術和非生物技術食品混在一起﹐我們不加以區分﹐也不認為有必要區分。
根據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要求﹐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衛生群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群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在2002年夏季發表了一項關於生物技術的聯合聲明。聲明說﹐所有科學證據敘述﹐目前市場上的轉基因/生物技術食品對人體沒有任何已知的傷害。歐洲委員會也在2002年8月發表公開聲明﹐同樣認為沒有證據證明轉基因玉米有害。甚至強烈反對生物技術的綠色和平群組織(Greenpeace)﹐後來也建議非洲國家接受轉基因玉米﹐以釋饑荒。
但是﹐反生物技術勢力的多年遊說﹐對用多少科學都無法滿足的"慎重原則"的追求﹐加之一種不信任的氣氛﹐很容易造成拒絕的借口。一些非政府群組織企圖利用歐洲圍繞食品安全法規幾度出現的與生物技術並不相乾的恐慌﹐製造聲勢。
當我在津巴布韋和馬拉維時﹐沒有人問過我有關生物技術食品的安全性問題。沒有一個人問過。挨餓的人當然只想到要填飽肚子。但是﹐津巴布韋和馬拉維當局的公務人員﹐非政府群組織的工作人員﹐或者其他任何人﹐也都沒有問過。各國和國際社會對生物技術這類新興問題給予謹慎思考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我們的行動﹐或無所行動﹐是有後果的。人會死亡﹐已經有人死亡﹐還會有人死亡。
美國仍然會隨時伸出援手。當然﹐饑荒國家的領導人有選擇是否接受援助的自由。但誠如前世界衛生群組織總乾事格羅‧布倫特蘭(Gro Brundtland)所言﹐這些領導人必須考慮﹐拒絕千百萬民眾如此迫切需要的糧食援助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嚴重和直接後果。時間可是有限的。
(完)
返回頁首
返回《農業生物技術》期刊目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