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社會變革的非暴力途徑 2009.03.01 喬迪·威廉姆斯:地雷與網路
|
![]()
喬迪‧威廉姆斯
|
喬迪·威廉姆斯(Jody Williams)和她所在的國際反地雷組織(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簡稱ICBL)一道獲得1997年諾貝爾和平獎。一方面,她的努力促成了取締殺傷性地雷的國際公約,另一方面,她幫助建立的一個由富有奉獻精神的公民組成的全球網路成為通過非暴力途徑推動社會變革的新一代公民組織的楷模,大大增強了此類組織的能力。人們至今仍然問她:在這兩項成就中,哪一項最具有歷史意義呢?
對此或許沒有明確的答案,因為這兩項成就完全連為一體,難分彼此。但毫無疑問,威廉姆斯和國際反地雷組織發起了今天最成功的國際和平行動,並且在令人不可思議的短時間內達到目標。
在當今寬帶互聯網時代,迅速、靈活的網路具有極大的威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威廉姆斯和國際反地雷組織率先展示了分散的全球網路如何高效運作。
在19世紀80年代,從事人道主義救援、發展和醫療保健的組織開始認識到,從巴爾幹和中東到非洲和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因數以百萬計的地雷和軍用爆炸物的存在而受到污染,淪為荒地。並且,這些軍火在導致佈雷的衝突結束很久之後仍在摧殘和毀滅生命。
威廉姆斯在諾貝爾獎答謝詞中說:“地雷永遠在那裏等候犧牲者。”“它是最完美的士兵,它是永久的‘哨兵’。戰爭結束了,而地雷繼續摧殘生命。”
六個非政府組織于1992年聯合建立了國際反地雷組織。這些組織善於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持之以恆,而且非常走運。
首先,他們有意保持國際反地雷組織的性質,即一個由獨立團體組成的、沒有一個中心辦公室或官僚機制的鬆散聯盟。首先,他們利用當時的先進技術(電話和傳真機,在反地雷運動的最後一年還利用了電子郵件)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通訊網絡。其次,國際反地雷組織堅持進行徹底的實地調查,以儘量保證他們所用的事實和資料的權威性。威廉姆斯自己與人合寫了一篇報告,對四個國家中存在的大量地雷所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後果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國際反地雷組織的成立也恰逢其時。冷戰的結束使各國能夠從新的視角來審視和平與安全問題,並使公民團體得以要求與政府合作採取國際行動——既不充當對抗者也不是附庸。
威廉姆斯寫道,國際反地雷組織“動員了強大的世界輿論反對殺傷性地雷,以至於在五年間就談判達成了一個明確和簡單的條約。這項由122個國家於1997年12月簽署的條約成為有約束力的國際法律,其立法速度超過歷史上任何類似的條約。這是國際上第一次全面禁止一種廣泛使用的常規武器。
美國雖然不是該條約的締約國,但它依然是世界上人道主義排雷的最大捐助國,並且禁止所有“永久殺傷性地雷”。美國只保留在幾個小時或幾天——而不是幾年——之後失去殺傷力的裝置。
國際反地雷組織沒有滿足於它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它發佈《地雷監測報告》(Land mine Monitor Report),對履行《禁雷公約》(Mine Ban Treaty)的情況進行評估。在該組織的密切關注下,各國已經銷毀4200萬枚庫存地雷,僅2007年就銷毀50萬枚。據這份報告說,2007年,排雷專案艱苦地清除了122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年地雷造成的傷亡人數持續下降。
目前在休斯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生院(University of Houston’s Graduate School of Social Work)任教授的威廉姆斯在一篇論述諾貝爾獎影響的文章中寫道:“我們的變革模式雖然有時受到攻擊,但它繼續鼓舞著世界各地人民。他們堅信,如果我們——公民社會和政府——共同努力,就能創造這樣一個世界:以個人安全保障為全球安全保障奠定基礎,從而給我們帶來每一個人應該享有的和平、公正與平等。”
本文表達的見解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