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社會變革的非暴力途徑
社區組織者做什麼?
|
![]()
社區組織者威爾遜(David Wilson)與芝加哥居民討論住房問題。
|
凱西·派特裏奇(Kathy Partridge)
千百萬美國公民通過社區組織者學會了如何促使政府做正確的事情。
凱西·派特裏奇是多元宗教基金組織(Interfaith Funders)執行主任。該組織是由宗教和非宗教捐款人組成的網路,致力於推動以教會為基礎的社區組織工作。
在2008年的總統選戰中,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用他作為芝加哥一名社區組織者的經歷來說明他熟知普通百姓面臨的問題。
他的競選對手指出,社區工作者不像市長或州長那樣承擔"真正的責任"。
事實上,社區組織者擔負著許多實實在在的責任。
讓我們先講一個故事。一個居民區的一些婦女去看新來的"社區組織者"。她們聽說他能夠解決問題,而她們毫無疑問看到本居民區裏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糟糕的學校、藏匿毒品的房屋、骯髒的街道、不健全的醫療服務等。她們坐在一個簡易而擁擠的辦公室裏,向這位社區組織者傾訴她們的苦衷。
他說:"這些顯然都是問題。"
這些婦女問:"那麼,你打算如何來解決呢?"
社區組織者的回答令她們感到不可思議:"什麼都不做。"他接著說道:"這些不是我的問題,而是你們的問題。我們來討論一下你們打算怎麼辦。"
這個真實的故事概括了社區組織者做什麼,不做什麼。社區組織者不"解決問題",不提供服務或發表震撼人心的講話。社區組織者消除中低收入社區面臨的問題和不公正的辦法是:幫助當事者或受害者共同行動,自己動手改變現狀。社區組織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是:"決不要為別人做他們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社區組織是一項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招募社區領袖並增強其權能,將人們聚集起來,找出問題、制定解決方案,並敦促決策者改善某一社區、城市或社會經濟階層的生活。
招募社區領袖
社區組織者招募社區領袖並增強其權能,而不是自己去充當代言人或在某一問題上獨自採取行動。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人們在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決策中發揮作用是一項民主權利。
弗雷德·羅斯(Fred Ross)是一名經過培訓的社區組織者。他1960年代在加利福尼亞一些墨西哥移民社區從事社區工作,目睹了當地赤貧的生活條件和薪水極低的艱苦工作。他在那裏認識了一位元年輕的父親塞薩爾·查韋斯(Cesar Chavez)。查韋斯對羅斯要他當社區領袖感到惱火。他後來講述了他如何邀請羅斯在他家裏與當地人見面的情形,當時他是想嚇唬嚇唬羅斯,把他趕走。"可是,他開始講話了,他越講,我的眼睛睜得越大……當時有兩個喝得爛醉的人想把他收拾一頓。但是我們讓他們滾蛋。這傢伙講的是有道理,我想聽聽他要講什麼。"
羅斯感到查韋斯有擔任社區領袖的才能,於是一次又一次地來找他,鼓動他堅持自己的信念,直到查韋斯確實相信自己能領頭。查韋斯後來成為一名倡導社會公正的英雄,擔任了農場工人工會(United Farmworkers Union)的領袖。該工會與農場主簽訂了公平勞動合同。在他的激勵下,許多人參加了反越南戰爭以及爭取少數族裔和婦女權利的社會運動。
社區組織者將人們聯合起來,共同找出問題的癥結。他們不是提供社會服務,而是讓人們探討共同的問題並採取集體行動,幫助人們在此過程中增強信心和掌握參與公民事務的技能。
他們的組織工作的第一步是與人們個別交談或在他們家中舉辦聚會,借此找到有領袖才幹的人和發現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在社區組織者的幫助下,參與者確定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然後公開地展開實現變革的工作。
![]()
塞薩爾‧查韋斯擔當起組織農場工人的艱巨任務。
|
這些社區新領袖在一道工作的過程中,與其所在的教會、學校和社區的人們建立起更加牢固的關係。然後,他們發現其他教會、學校和社區的人有著同樣的關切。他們就這樣搭建起跨越宗教、階層和種族鴻溝的橋樑。這一組織進程能夠產生轉型力量,給個人、社區乃至整個社會帶來積極的變革。
錢還是人
社區組織的第二條基本原則是:"力量來自有組織的金錢或有組織的個人。"既然貧困社區資金匱乏,因此社區組織者只有依靠人。
當埃內斯托·科爾特斯(Ernesto Cortes)於1970年代回到他的家鄉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市時,他發現市里較貧困的拉美裔街區缺乏其他街區享受的服務,這令他感到憤怒。事實上,那裏的街道因缺乏雨水排放系統曾造成一名兒童溺水身亡!作為全國性網路組織工業區基金會(Industrial Areas Foundation,IAF)的一名訓練有素的社區組織者,科爾內斯前往當地的天主教教會,鼓動教區居民要求市政府進行大規模的道路基礎設施和下水道維修,以增進公共安全。
在聖安東尼奧市取得一些成功後,科爾特斯前往德克薩斯州其他地方展開工作,從休斯頓之類的大城市到與墨西哥接壤的農村居民區,建立起一個將很多機構聯網的規模巨大的新組織模式,使之能夠在州一級的問題上採取行動。他們動用了8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工業區基金會的聯盟學校爭取1997-1998年德克薩斯州補充撥款;建立起1200萬美元的基金會,為貧困家庭臨時救助計畫(Temporary Assistance to Needy Families)的受益者長期舉辦培訓;設計了2.5億美元的州政府債券融資計畫,為德克薩斯-墨西哥邊境的鄉村居民提供飲用水和下水道服務。
在那以後,科爾特斯前往洛杉磯,繼續發揮他的組織才能。2004年,工業區基金會組織的洛杉磯分會"ONE-LA"舉行首屆會議,有12,000多人參加。會議發起一系列活動:清除學校附近的有毒垃圾,改善街道照明,推動一項10億美元的債券發行計畫以提供低收入住房補貼。
組織者與社區領袖一道開展有效的民間運動,為民眾關切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例如,社區組織推動改革協會(Association of Communities Organized for Reform Now,ACORN)擁有一個遍佈全國100多座城市的網路和400,000多萬個家庭會員。該組織在很多議題上積極展開活動。
當卡特裏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導致新奧爾良數日淹沒在洪水之中時,當地 ACORN分會的組織者──其中很多人喪失了自己的住宅──走遍緊急庇護所,用手機尋找失散的ACORN成員,並到市政府和國家官員面前要求政府在重建中公平對待貧困人口。雖然他們的要求尚未全部得到滿足,但他們已經成功地獲得一些資金,並把這些資金用來重建被洪水摧毀的社區和幫助數以千計的居民返回家園。
所有的組織工作都在地方展開,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工作只是小打小鬧。在加利福尼亞的聖何塞市,全國性宗教社區組織PICO(Improving Communities through Organizing)的組織者瞭解到,很多家庭因為縣政府用於公共診所的資金有限而沒有醫療保健服務,他們於是通過地方教會組織起來,要求縣政府官員修改政策,並將活動擴大到PICO在加利福尼亞的其他下屬組織。經過幾年時間,PICO組織起一個龐大的聯盟,促使政府把教育和衛生撥款增加了134億美元。
社區組織的工作幾乎遍及對中低收入階層的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的每一種社會不公正現象,包括兒童醫療保健、工資、移民改革、廉價住房、學校改善、社區安全、就業培訓等。
2008年12月,美國各地2500多名社區組織者和社區領袖在華盛頓舉行集會,聽取時任當選總統奧巴馬高級顧問的瓦萊瑞·賈勒特(Valerie Jarrett)的講話。他們對總統經濟復蘇計畫的某些內容提出建議:防止拍賣住房並要求接受政府緊急援助的銀行做出妥協;改革低效率的美國醫療保健體制,特別是為全體兒童提供醫療保險;為能夠維持正常生活的就業提供培訓。
有酬和無酬
社區組織者來自何方?他們可能是某一社區的居民,動員鄰居一起採取行動,完全是為了信念而不是為報酬工作。他們中有很多人是教會領導者,在美國的幾乎每一個社區都能看到他們從事小規模的草根組織活動。
但是美國的有些社區組織活動規模較大並可能提供報酬。這種社區組織活動源於已故的索爾·阿林斯基(Saul Alinsky)的工作。1930年代,阿林斯基在芝加哥屠宰牲畜圍場區採用激進的方式組織工會,砥礪了他的組織技巧。他把各類族裔團體調動起來,為爭取市政府提供公平服務而鬥爭,包括防範犯罪的員警服務和銀行公平借貸服務。
許多不同年齡和族裔的男女人士現在擔任專職社區組織者,他們的薪水來自他們為之工作的各個團體交納的會員費以及教會和民間基金會的捐款。很多社區組織者是從各團體的普通成員中招聘而來,其他人則因參加全國性培訓、校園培訓或勞工運動而進入這個行業。
今天,美國的社區組織者可能就某個單一議題展開工作,也可能組織起某一類人,如殘疾人。但更為常見的是,社區組織運動有目的地就多項議題展開工作,聯合不同的社區和群體,或跨越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社會階層。
奧巴馬總統的社區工作經驗來自綜合性社區組織,此類組織的成員可能包括教會、學校、甚至足球隊。在法學院就讀之前,他于1980年代初在芝加哥南城為加馬利爾基金會(Gamaliel Foundation)的全國性網路工作,該組織為20個州的團體提供培訓和管理。從法學院畢業後,奧巴馬回到伊利諾州,並通過以前建立的關係繼續從事社區組織工作。他在追求後來成為第一夫人的蜜雪兒時,帶她參加在一個教會地下室的一次組織培訓會議,並就此贏得她的芳心,後來傳為佳話。
在2008年競選總統期間,奧巴馬聘請了曾經指導他做社區組織工作的一些先輩助選,他們成功地組織起一場為改革而競選(Campaign for Change)的運動。在此過程中,他們廣泛利用了社區組織工作的方法,如建立一對一的關係、在居民家中聚會和建立社區小組等。
過去十年來,社區組織大大擴展了活動的地區和社區,並在策略和方法、改善公共政策和服務的有效性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現在社區組織活動已發展到有數千個團體和千百萬公民參加的規模,堪與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社會運動媲美。
本文表達的見解不一定反映美國政府的觀點或政策。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