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歷史寫照
National Parks, National Legacy

 

全人類的遺產
The Heritage of All Humanity
 

2008.08.20

傾瀉70米直沖大峽谷底的哈瓦蘇溪(Havasu Creek)瀑布。大峽谷是位於美國的世界遺產之一。

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18世紀的獨立廳(Independence Hall)與澳大利亞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中繁多的海洋生物有何共同之處?阿拉斯加冰川灣(Glacier Bay)的冰峰和鐵杉林與柬埔寨吳哥窟(Angkor Wat)的古寺和神韻有何聯繫?

回答是:它們都是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s),即人類共有的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自然與文化寶藏。如今,全世界被列入基於《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確立的《世界遺產目錄》(World Heritage List)的地方有875處。這項公約得到185個國家的承認,是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領域中受到最廣泛 支持的國際條約。

在列入目錄的美國20處世界遺產中,有17處在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的管轄範圍內,公園管理局的國際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則是美國政府在世界遺產事務方面的技術顧問。美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既包括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大峽谷國家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和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等著名景觀,也包括一些比較鮮為人知的地方,例如,位於伊利諾州的史前印第安人城市——卡霍基亞土丘歷史遺址(Cahokia Mounds State Historic Site),和位於新墨西哥州的西元1400年前由阿那薩齊印第安人(Anasazi Indians)建造、至今仍在使用的社區居家結構——陶斯印第安人村落(Taos Pueblo)。

柬埔寨吳哥窟的佛教僧侶。吳哥窟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制定世界遺產公約的構想起源於尼克森(Richard Nixon)政府1971年的一項建議。尼克森總統形容這一構想是美國國家公園概念在世界範圍的表達。尼克森在一項環境政策聲明中作了如下闡述:"世界各國宜於在1972年前就下述原則達成共識,即:某些在全世界具有獨特寶貴價值的地方,應被作為全人類的遺產對待,並將其納入一個世界遺產信託 (World Heritage Trust),給與專門承認。"

美國代表團於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上提出了制定這一公約的構想,公約在同一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上得到通過。

在尼克森政府中任環境質量委員會(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主席的特雷恩(Russell E. Train)當年在斯德哥爾摩會議上闡述了美國的構想,他在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援的公約制定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特雷恩在紀念公約生效30周年時表示,世界遺產公約認識到"人類與環境以及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之間不可分割的相互關係"。

得到公約承認的遍佈各地的各類世界遺產雖然仍屬提名它們的國家管轄,但被視作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參加這項公約的國家承諾保護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景物,"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為保護這些地方進行合作"。

美國的國家公園管理局、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以及林業局(Forest Service)等政府機構同參加公約的國家展開合作,幫助保護從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到泰姬陵(Taj Mahal)、到俄羅斯堪察加半島(Kamchatka Peninsula)火山的全球數以百計的世界遺產地。

被稱為月之港(Port of the Moon)的法國港口城市波爾多(Bordeaux)是最近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地點之一,它作為兩千年來連綿不斷促進文化交流的一座歷史居住城市而著稱。韓國的濟州火山島和熔岩隧洞(Jeju Volcanic Island and Lava Tubes)也於200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根據世界遺產公約的檔,這裏擁有全世界最精緻的熔岩隧洞網,對科學地認識火山活動作出了重大貢獻。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