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際廣播適應新形勢力爭多元化
美國國際廣播專業人士認為,近年來,美國的對外報導更加受到政府重視,傳媒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是,要想保持美國之音等國際廣播事業的客觀、及時和準確,挑戰之一是協調政策輸出和客觀報導兩者間的關係。 位於美國首都的喬治華盛頓大學星期四舉行研討會,題目是「國際廣播-公共外交之挑戰」。研討會主辦單位是美國非贏利機構--公共外交委員會和媒體與公共事務學院。與會報告人包括資深新聞工作者兼對外廣播部門負責人。 *美國之音所有語種開設網頁* 研討會上,美國廣播理事會主席湯姆林森談到,美國對外廣播自從9/11恐怖襲擊以來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包括政府預算投入的增加,電視、因特網等多種宣傳工具的積極嘗試和迅速發展。湯姆林森特別提到美國之音對外廣播的44個語種,目前有24個語種同時兼顧電視傳送,而且這44個語種都開發出了自己的因特網網頁。 湯姆林森說:「因特網搜索引擎谷歌認為美國之音是非洲地區非常重要的新聞來源,對中國、伊朗而言,因特網傳媒也變得非常重要。」 湯姆林森曾在1982年到1984年裏根總統執政期間擔任美國之音臺長,他擔任主席的廣播理事會負責掌管包括美國之音、自由亞洲、自由歐洲電臺在內的所有美國政府贊助的非軍事國際廣播事業。 自由歐洲電臺代理臺長特林布爾稱因特網對外廣播是21世紀的新型「短波放送」。 特林布爾說:「另外,多媒體工具的使用讓我們得以通過多種方式傳播資訊,比如同樣一個新聞話題,我們可以通過廣播節目做簡短的採訪報導,但是告訴聽眾還可以到我們的因特網站聽取整個採訪錄音,對這個話題有更詳實的瞭解。」 *美國之音力求客觀報導贏得信譽* 多年從事外交政策工作的布萊克伯恩曾經在美國駐北京使館擔任公共事務官員,他特別提到美國之音對中國地區的廣播所取得的顯著成績。 布萊克伯恩說:「美國之音對中國的廣播所取得的成績不僅體現在1989年天安門悲劇以及1999年北京駐南斯拉伕使館被炸等突發性事件期間,而是體現在每時每刻的新聞報導當中,特別是普通話等中文節目,還要設法克服中國方面的封鎖和審查,通過短波、衛星電視、因特網以及數目龐大的電子郵件把資訊及時傳送給渴望瞭解美國的中國聽眾。」 從事美國公共外交長達40年之久的布萊克伯恩表示,平均每個星期擁有超過1億1千5百萬聽眾的美國之音以其真實客觀的報導在國際廣播領域享有盛譽,贏得聽眾的信賴。 *不做政府政策發聲筒* 曾在1999年到2001年期間擔任美國之音臺長的昂加爾在發言中特別強調,美國的國際廣播不是宣傳,而是如實報導,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之音的新聞記者總是努力讓自己的報導盡可能真實地反映事件本身,而不是反映美國政府對事件的政策性看法。 昂加爾說:「很多情況下,美國之音進行實地報導的新聞工作者是最值得信賴的人,回顧以往,美國之音的對外廣播最受到尊敬、最贏得信任和歡迎的年代都是在她為眾多美國新聞媒體樹立榜樣的時候,也就是我們不替政府宣傳。我們的新聞專業院校不提供這種教育,不會培訓新聞工作者去為政府說話。」 *聽眾不明社論性質會誤解美國之音* 昂加爾在1999年擔任美國之音臺長之前曾在美利堅大學媒體交流係擔任系主任長達13年之久。他在發言中特別表達了自己對目前美國之音一些改版後的節目編排的擔憂。 他提到,美國之音的專欄節目「社論」根據國會有關法案必須播出,但是雖然節目開頭和結尾都明確告訴聽眾美國之音不代表政府發言,但是社論內容闡釋美國政府政策的觀點,仍然和美國之音其他語言節目內容形成反差,因此,對於那些不太瞭解這個專欄節目特性的聽眾而言仍然容易導致美國之音的信譽下降。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6-11/w2006-11-16-voa76.c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