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繪美國:教師資源手冊
Picturing America: Teachers Resource Book

 

在課堂上使用「圖繪美國」

使用「圖繪美國」來教學

這本書是設計來做為教師的實用工具。它讓學生參與並為課堂增添趣味,因而得以豐富現有的課程。人文學科是跨學科教育的重要一環,因為它們以人為焦點,為所有的學習帶來意義及關聯性。「圖繪美國」使用藝術的豐富內涵來發展出美國歷史的全景視野,所有的人文學科都涵蓋其中。

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都同意,視覺刺激可以觸發學習,然教師想要利用藝術所提供的豐富資源來滿足學生在核心課程的需求,卻得不到足夠的奧援。透過藝術來學習,用一立即實在的方式介紹主題給學生;與藝術作品互動的學生,對歷史及共通的人類經驗,會有更深的理解。

使用視覺藝術來教導核心主題,也可刺激創造及分析性思考。因為藝術的理解始於感官知覺,感官知覺一碰到新物證就不斷進行重新評估和提升,將藝術品帶入課堂可以提供一種有活力的新知識類型︰可捕捉學生的想像力並回饋他們持續好奇心的一種知識類型。

另外,藝術令人愉快且觸及感官,讓教育工作者連最年輕的學生都能教。做為與各州標準相銜接之美國歷史課程的一部份,視覺藝術為研究我們國家的過去,提供一種有力和有趣的的起始點。納入以英語講授的藝術課程後,藝術品可鼓勵原創的想法並刺激分析及語言技巧的發展。教師可將學生的第一手經驗或創造性故事,融入對藝術作品的討論,讓年輕人與更大的外在世界相連接,並發展推理及解決問題的技能。

全方位發展的學生不只要達到州的標準,還要展現在讀、寫、數學及科學等基本技能上的能力,且必須在不同學科中做出相互聯結。在獎勵學生將不相關訊息做評估綜合的文化中,視覺藝術鼓勵打破隔離這些學科的藩籬,讓學生有機會透過不同的觀點,來探索標準課程的主題,並在它們中間做出聯結。

後面按主題分類的教材範本,推薦適合多個年級學生的活動。它們示範不同年級的教師如何將圖像納入以標準課程為主的課堂中。藝術品的選取是以美國歷史和文化為主,並引進跨領域的概念。這裡所推薦的課程和活動範例,為學生和老師日後進一步的探索奠下基礎。這個選集蘊含許多的可能性,會在課堂上產生激發思考的對話,為教育工作者提供點燃學生想像力的有力工具,也鼓勵跨學科學習,加強教育目標及促進批判性的探索。簡而言之,這套教材應有助於灌輸強健的心智習慣,讓年輕學習者尋找、建立並測試裡面的關聯性。

核心課程

革命精神
在革命戰爭前,愛國者脆弱的希望和夢想,在還沒點燃和散播前就幾乎要被消滅殆盡。一些執著人士照料著革命的火焰,他們的英勇事蹟,成為必讀的故事,他們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教訓,即單個人也能發揮名留青史的力量。對國小學生來說,格蘭•伍德的《保羅•列維爾的午夜策馬奔馳》(3-A),以引人入勝的俯視角度,呈現那趟穿過玩具般美麗小鎮的策馬奔馳。年輕學生將發現伍德的簡化風格,裡面豐富多彩的幾何圖形,讓人感覺愉快又刺激;他們看見故事在眼前發生,看到睡眼惺忪的新英格蘭人從床上被喚醒,他們點上燈,來到門前聽取英國人前來的消息。詳細檢視這幅圖像後,教師能引導學生汲取裡面的其他訊息,例如當時的時間和季節等。讓學生在看幅圖像時高聲朗讀朗費羅(Longfellow)著名的詩作〈保羅•列維爾的策馬奔馳〉(Paul Revere’s Ride),教師可以強調作品之間的交互作用,幫年輕學生發展辨別細節及收集證據的能力。

3-A 格蘭•伍德,《保羅•列維爾的午夜策馬奔馳》,1931年。
初中生可以在引導下,對伍德的畫發展出更細膩的詮釋及更深的理解。例如,教師能將圖中教堂的置中擺置,聯結到朗費羅詩中所說的列維爾策馬奔馳(「從陸路來掛一個,從海路來掛兩個」),這可引發對革命時期宗教之重要性的討論。透過強調該事件的歷史紀錄及朗費羅與伍德在藝術詮釋上的差異,教師能幫初中生學習基礎的閱讀及歷史推理技巧,這對辨別何者是既存

事實,何者是詮釋及潤飾是必要的。教師也可要求學生思考為什麼後代忽略美國殖民時期的其他英勇騎士故事,如希伯•盧丁頓(Sybil Ludington)和傑克•朱厄特(Jack Jouett),也略過與他們功績相關的故事(例如,史科拉德(Scollard)的詩〈田奇•提爾格曼的策馬奔馳〉(The Ride of Tench Tilghman))。在了解這些單一或多位愛國者所扮演的角色後,學生可以創作根據歷史故事改編的相對應圖畫、詩或短篇故事,然後陳述他們的詮釋如何不同於歷史事實。這樣的作業會給他們創造意義、強化寫作技巧及加強核心閱讀理解技巧的機會︰總之,它要學生質問他們所面對的素材,並區分字面的意義和象徵的意義。

對高中生來說,約翰•卡普利的保羅•列維爾手持茶壺(2-A)寫實畫,搭配上
一組美國茶具(參看2-B),說明了茶在美國的持久象徵。教師可以在開始討論畫作時,提醒學生注意畫的創作日期 — 在波士頓茶葉黨和列維爾著名的策馬奔馳之前 — 要學生想像在這些事件後,列維爾會被怎樣描繪。也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卡普利寫實風格的理想化圖像 — 光滑整齊的備用工作台,列維爾穿著沒有套上工作圍裙的潔淨亞麻布襯衫 — 要學生把它與伍德比較抽象及有想像力的詮釋相比,接著討論兩者各自對觀者的作用和影響。從討論卡普利畫的細節,教師能深入藝術家和繪畫對象的殖民時期經驗,這對各級學校社會學科主要研究的美國革命背後政治、社會和經濟力量,提供一個引人的入口。透過革命份子列維爾和傾向保皇黨之卡普利的眼睛,來檢視殖民地的反抗起源,教師能帶領班上學生討論這兩人與重商主義之經濟結果的第一手經驗,以及英國國王殖民地政策所引發的日益緊張情勢。伍德和卡普利的保羅•列維爾畫作,讓學生在革命歷史的框架下,對過去事件及議題有詮釋的機會,並使這動盪時代觀點不同之信念堅定人士,彼此和解。
 
2-A 約翰•卡普利,《保羅•列維爾》,1768年。

發展研究技巧是初高中語言學科和社會學科的重要課程。根據圖像素材所做的延伸計畫,讓學生更熟悉歷史因果關係中的來龍去脈,並加強他們對相關學術機制之研究的理解,包括對一手及二手資料的衡量、釋義及引用。對殖民時期多面向歷史的涉入,能使學生更加瞭解我們國家歷史的一個關鍵時期,並動手研究特定事件和資料(例如,唐森德法案(the Townsend Acts)和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的《常識》(Common Sense)),或是其他關鍵人物的傳記和自傳,例如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參看4-B)。

美國價值
到了世界大戰(一次世界大戰)末,美國已崛起為國際強權。不過,經濟大蕭條的壓力和海外另一衝突的威脅,阻礙了國家本有的樂觀與自信。把這些美國精神的戲劇化轉變記錄下來的藝術品,從柴爾德•哈薩姆(Childe Hassam)的《盟軍日,1917年五月》(Allies Day,1917年五月)和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鐵道旁的房屋》(House by the Railroad),到桃樂斯•蘭格(Dorothea Lange)的《流浪的母親》(Migrant Mother)和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的《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19-A),不僅是20世紀上半葉以來最耐人尋味且最能引人思考的圖像,也為學生提供許多探索構成我們國家性格之基本價值的機會。
 
12-B 柴爾德•哈薩姆,《盟軍日,1917年五月》,1917年。
16-A 愛德華•霍普,《鐵道旁的房屋》,1925年。
18-B 桃樂斯•蘭格,《流浪的母親》,1936年2月。

哈薩姆的《盟軍日,1917年五月》(12-B)為美國進入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精神提供視覺證據,並預告美國在世界事務越來越吃重的角色。旗幟的大膽顏色立刻傳達出象徵的重要,教師可利用年輕學習者自然的好奇心,建立適合他們年齡的活動,讓他們探索這面旗幟在美國的角色。可以用公民課程的形式,來探討星條旗(The Star Spangled Banner)之類歌曲所蘊含的理想,並檢視其他家喻戶曉的美國價值陳述,如效忠誓詞(Pledge of Allegiance)。

這些圖像讓初中生追隨美國人民的精神,從歐洲的勝利在望,到經濟大蕭條時的孤立無望,再到二次大戰前夕對美國價值的重拾信心與熱情。學生在探索哈薩姆畫的意義時,對美國加入一次大戰歐洲盟邦那一刻的自我形象,有了新的描述討論方式。協約國的紅白藍旗幟(美國的在頂端),整幅圖的藍天色調及表面一層如外殼般的筆觸,都創造出視覺的統一性,傳達那些國家在政治上的團結,並引發討論作畫當時美國的政治前景。

《盟軍日,1917年五月》的心境,與八年後畫的愛德華•霍普的《鐵道旁的房屋》(16-A)相比,有著明顯的對比。敏銳的學生將注意到霍普構圖所創造的孤立之感。房子孤獨地立在鐵軌附近,附近沒有鄰居(甚或樹),窗簾拉下後呈現的單調白色,指向轉型到現代生活過程中所日益增加的無所適從感覺。故事繼續說著經濟大蕭條所引起的社會動亂和流離失所,桃樂斯•蘭格在《流浪的母親》(18-B)優雅地將它表達出來。把蘭格照片裡傳統的母親與孩子構圖加以強調,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藝術家如何經由視覺表達的力量,捕捉到美國人在兩次大戰中間所做的奮鬥。教師也能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美國價值的持久性 — 即使面對艱苦 — 可以將諾曼•洛克威爾的《言論自由》(19-A)融入二次大戰或權利法案的課程中。在檢視過畫的象徵意義後,教師可以開始討論言論自由的歷史和現代價值,並把學生送上形成公民意識的道路上。

高中生在探索霍普和蘭格圖像中所呈現的分離及孤獨感時,會更能完全理會大戰後全國所陷入的幻想破滅。學生可以把霍普畫的細節 — 想像火車經過時所發出的淒涼笛聲 — 及蘭格照片中的陰沈力道,與洛克威爾較為樂觀之作品和井然有序之小鎮生活的細部描繪(場景、鎮民衣服及個別表情)做一比較。這樣的比較也為研究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之類小說提供很好的切入點,如海明威(Hemingway)的《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和《妾似朝陽又似君》(The Run Also Rises),及雷馬克(Remarque)的《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同時討論這些文學大作與藝術品,對場景、象徵和意象之認定等一般性閱讀技巧會有所加強,也對比較高階學生之推論情節安排和歷史背景的能力,有所助益。

19-A 諾曼•洛克威爾,《言論自由》,1943年2月20日。

13-A 沃克•埃文斯,《布魯克林橋》,紐約,1929年,約於1970年刊印。
偉大的紀錄性影像,如蘭格的《流浪的母親》及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的《布魯克林橋》(13-A)照片,還有愛德華•霍普《鐵道旁的房屋》和查爾斯•席勒(Charles Sheeler)《美國風景》(American Landscape,15-A)之類對現代及機器時代有不同回應的畫作,都與此一時期深入普通美國人經驗的文學作品相鍥合。這些藝術品可以介紹給不同年級的學生,並搭以文學作品,新鮮人可以看史坦貝克(Steinbeck)的動人故事《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年紀較大的讀者可以看比較複雜的故事,如《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中面對逆境的喬德一家人,或詹姆士•艾傑(James Agee)的《讓我們來歌頌那些著名的人們》(Let Us Now Praise Famous Men)。

這些視覺藝術作品,為探索整個K-12中小學課程提供一個切入點。研習語言學科及文學的學生,可以把他們在圖像中所見的,與一次大戰時期的豐富詩作相比,如魯伯•布魯克(Rupert Brooke)所表達的理想主義,以及威爾弗•歐文(Wilford Owen) 及齊格菲•薩松(Siegfried Sasson)刻畫倦戰之情的抒情詩。學習歷史和公民學的學生將發現,「圖繪美國」中的圖像與權利法案、自由言論案、凡爾賽條約和羅斯福總統(Franklin Roosevelt,小羅斯福)百日新政背後的歷史及倫理議題,有著許多的一致性。總的來說,「圖繪美國」中的圖像為不同學科的教師提供許多的可能性,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我們美國遺產的意涵。

連結文化
想要理解美國的經驗,必須討論不同的文化經驗及族群間的互動,才會完整。這裡收集的藝術品,為教師提供許多條探索大道,尤其是在美洲印第安人和美國黑人經驗方面。

國小學生在介紹美洲印地安文化時,可以先討論喬治•卡特林(George Catlin)的《卡特林在畫曼丹首領馬托托帕的畫像》(Catlin Painting the Portrait of Mah-to-toh-pah—Mandan,6-B)和黑鷹(Black Hawk)的《「無弓拉科達族」紀錄簿》(“Sans Arc Lakota” Ledger Book,8-B)。在學習如何認定誰是酋長、武士、婦女和孩子時,年輕學習者瞭解到印第安部落的組織及個別身分的表達方式。教師也能引導學生討論像是《「無弓拉科達族」紀錄簿》中拉科達族服裝和如圖像1-A中各種罐子、碗和籃子的具體文物。透過研究這些物體,國小學生學習如何建立地理技能,像是找出不同文化的所在地。學生可以用他們的詮釋技巧告訴大家,有用的日常生活物品,如何為現代文化提供線索。
15-A 查爾斯•席勒,《美國風景》,1930年。
6-B 喬治•卡特林,《卡特林在畫曼丹首領馬托托帕的畫像》,1861/1869年。

8-B1, 8B-2黑鷹,《「無弓拉科達族」紀錄簿》(18和3號畫),1880至1881年。

年輕學習者可以精進他們描述及詮釋所見之物的能力,方法是探索雅各•勞倫斯(Jocob Lawrence)的《遷徙系列》(17-A)及奧古斯都•聖高頓獻給羅伯蕭上校和他士兵的紀念碑(10-A)。描繪過去負擔每日衣物洗滌工作時的粗重勞動,出現在勞倫斯遷徙系列的57號圖,它要學生用創意及寓意深長的方式重建其他人的生活經驗。在奧古斯都•聖高頓的紀念碑中,普通士兵獲得詳細的描繪,年輕人因此會把自己想像成第一個參加內戰的美國黑人兵團成員。

初中生要對北美洲歷史有更深的理解,就要檢視美洲印第安人和白人移民間的互動。魏斯(N.C .Wyeth)所描繪的恩卡斯(Uncas),是詹姆士•庫柏(James Fenimore Cooper)1826年小說《最後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5-B)中的角色,這個作品可帶領班上討論,美洲印第安人在法國-印地安戰爭期間與英國和法國人的關係。在討論印地安遷移法案(Indian Removal Act)和淚水小徑(Trail of Tears)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思考《「無弓拉科達族」紀錄簿》的歷史背景,或卡特林在曼丹首領畫像中與馬托托帕之相對位置的文化重要性。將平原區移民的背景故事(如蘿拉•懷爾德(Laura Ingalls Wilder)的《草原上的小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與黑鷹經驗及拉科達族做一比較,學生將體會歷史的多種角度。研究聖高頓的羅伯蕭和54兵團紀念碑,更加強了這種認知。由於聖高頓給每個人物獨特的特徵和特性,許多詩人對這些人在華格納堡的英勇事蹟做出詮釋。專注於歷史透視的學生,可以仔細思考美國黑人詩人保羅•鄧巴(Paul Dunbar)和班傑明•布勞利(Benjamin Brawley)的詩作,並與羅伯•羅威爾(Robert Lowell)著名的詩〈給聯邦死難者〉(For the Union Dead)做一對比。

用《圖繪美國》來教核心課程

高中老師能用這些相同的圖像,讓學生產生更抽象的藝術分析,接著對所研究的文化達到更高層次的整理與理解。魏斯在《最後的莫希干人》中的恩卡斯插畫,對研究啟蒙(Enlightenment)哲學的高中生來說,會是個產生刺激的提示物。風景中出現一位獨行者,向來被視為象徵美國的原始、未被馴服及等待教化等特性,自然便引發對盧梭(Rousseau)之高貴野蠻人(noble savage)概念的討論。在英語講授的藝術課中,高中生能探索歷史透視所具有的力量,方法是同時研究魏思的畫與朗費羅〈海華沙之歌〉(The Story of Hiawatha)之類的詩作。他們可以把畫中人物與庫柏書中描述的恩卡斯,或這位忠實印地安人在小說改編之當代電影中的模樣擺在一起。這樣的比較不僅能讓大家討論對美洲印第安人的描繪,如何隨著時間的演進在改變,也能測試學生的媒介技巧,給他們機會找出電影導演在改編小說時做了哪些選擇。
17-A 雅各•勞倫斯,《遷徙系列57號畫》,1940-1941年。
10-A 奧古斯都•聖高頓,羅伯蕭和54兵團紀念碑,信號街和公園街口,波士頓,麻塞諸塞州,1897年。

透過與學生一起作業,教師能幫他們將蕭上校紀念碑中內建之錯綜複雜的層層意涵,抽離出來成為個別的部分,從寓言式的天使到查理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所做的動人題辭。他們也能用這座紀念碑引導大家討論菲德利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在鼓勵美國黑人入伍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該黑人兵團同工同酬的要求對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影響。學生在看林肯總統的演講時,可以進一步研究亞歷山大•加德納(Alexander Gardner)的林肯照片(9-B)。要學生練習描述及詮釋加德納肖像中所呈現出來的總統氣質,可以與檢視蓋茲堡演說和第二場的就職演說一起進行。這樣的作業可以幫助高中生更為瞭解林肯,也同時學會如何認定及說明林肯詳述主題及組織論點的方式。這樣的練習能作為令人鼓舞的起點,讓學生學習寫稿或演講。
5-B 魏斯,《最後的莫希干人》的封面插畫,1919年。
9-B 亞歷山大•加德納,林肯肖像,1865年2月5日。

17-B羅馬爾•比爾敦,《鴿子》,1964年。

勞倫斯的遷徙系列(17-A)及羅馬爾•比爾敦(Romare Bearden)的《鴿子》(The Dove,17-B)介紹「哈林文藝復興」(Harlem Renaissance)及其影響,可以為這個主題開一個單元。學生不妨探索勞倫斯的作品,來比較南方的鄉村和北方的都市,並檢視大遷徙背後的動力。比爾敦的《鴿子》對美國黑人後來在都市的生活,提出另類的見解。比爾敦使用美術拼貼,隱喻性反映出美國黑人在都會中心的多層次生活。這種複雜的經驗,反映在「哈林文藝復興」作家的短篇小說和小說中,如雷夫•艾利森(Ralph Ellison)、藍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和理查•萊特(Richard Wright)等。由於學生學過這些文學作品,比爾敦的美術拼貼特質,將會對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所增益,特別是在語言的比喻性用法、措辭的多樣性和故事情節的豐富感官細節上。

「圖繪美國」選出的藝術作品是要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跳板。對於歷史和公民課來說,1-A圖中的罐子、碗和籃子複製品,讓人瞭解經濟型態從以物易物轉變到用錢作為兌換單位。聖高頓紀念碑對內戰的關注,可以讓大家評價第14和第15修正案對美國黑人的影響,或第19修正案對婦女的影響。這類的深入了解自然會使學生問到其他少數族群的歷史定位。教師能用這樣的機會作為起始點,來做更詳細的介紹。例如,亞裔美人在二次大戰期間的經驗,可以放在歷史課中討論,珊卓拉•西斯內羅斯(Sandar Cisneros)在小說《芒果街上的房子》(House on Mango Street)中深入探討芝加哥墨西哥裔美國人的生活,這類作品可以在文學課中研讀。

這些只是「圖繪美國」圖像能在課堂上幫助師生的一部分方法。我們希望你們樂於發現其他的方法。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