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繪美國:教師資源手冊
查爾斯•席勒 (1883-1965)《美國風景》,1930年
在查爾斯•席勒構圖質樸的《美國風景》中,唯一的人跡是個疾走過鐵軌的小人。一隻手臂伸開的他,看似靜止不動,好像一張快門照,他恰好就在兩個未聯結的貨車間。這種將不知名人物納入的刻意安排,是要產生比例感,好顯出工廠的巨大,連火車都顯得小,所有的有生命物體都變得格格不入。席勒創造「精確主義」(precisionism)這個名詞來描述用感情抽離的方式來看待現代世界。精確主義藝術運用定義明確及大致為幾何的圖形,並經常衡量工業發展後的風景改變。
席勒是名職業攝影師。1927年,他花了六周的時間為福特汽車在底特律以西的巨大汽車廠拍照。該公司委託席勒拍照的目的是要彰顯福特的傑出之處︰胭脂河(River Rouge)旁的工廠是機械效率的奇蹟,裡面有數英里長的運河、輸送帶、連結鋼廠的鐵軌、鎔鐵爐、玻璃廠和聞名遐邇的裝配線。亨利•福特自己發明「大量生產」這個術語,來描述他的一項創新,即讓移動生產線上的工人成為機器的一部分。如果這種由輸送帶驅動的製程讓工人變得不像人,卻也有助於資本主義的平民化,讓製造的產品可以被更廣大的民眾購買。「工業家只有一個原則」,福特宣稱,「就是︰用盡可能低的費用來生產最高品質的產品」。對21世紀觀眾來說,《美國風景》也許看似對機器時代的控訴,但對席勒的同時代人來說,它可能代表美國在創新上的勝利。 席勒的《美國風景》取材自他的一張胭脂河照片。為了讓這幅機械圖像不牽扯到個人的情感,他消除所有的筆跡,也不讓人看出它是出自一名獨特的藝術家之手。用這種方法,席勒降低他的存在,如同鐵軌上人物沒有臉部描繪及沒有名字一般。在胭脂河之後,席勒觀察到工廠已成為「宗教表達的替代品」。場景裡的靜止和寂靜模樣,注入一股傳統上與宗教禮拜地點相連的敬畏氣氛,或類似於美國風景畫中令人望而生畏的自然風景。但具有神性的自然已不復存在;工業及冰冷無情的工廠,反倒盛行起來。 教學活動
<<< 返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