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繪美國:教師資源手冊
Picturing America: Teachers Resource Book

 

約瑟夫•史戴拉 (1877-1946)《布魯克林橋》,約1919至1920年

對20世紀初期之約瑟夫•史戴拉(Joseph Stella)和其他前衛的藝術家來說,陳舊的歐洲畫傳統,似乎無力表現出現代生活的活力。義大利移民史戴拉在美國經歷著空前都市成長和社會變遷的時刻來到紐約市。他首先接觸到新的現代主義畫風,是在一趟前往巴黎的旅途上,他對未來主義(Futurism)特別有興趣,那是一種義大利的運動,具有「強烈的革命性」,反對文藝復興以來便主導藝術的傳統。返回美國後,史戴拉就轉換到未來主義,相信只有它的現實新視野能捕捉機器時代的複雜性。

在布魯克林橋上,史戴拉找到一個讓他感動的主題,他說,那是一個「包含新美國文明之所有努力的聖祠」。他的代表圖像《布魯克林橋》,運用當時的兩股美學潮流— 象徵與抽象化— 來暗示這幅現代建築圖像的更深沈意義。史戴拉用相機拍下它的各個不同組成 — 迷宮般的金屬線和鋼索,花崗岩支柱和歌德式拱門,人行道和地鐵隧道及曼哈頓摩天大樓令人震撼的景象 — 做成一種將橋概念化,而非忠實描述之由線條、形狀和顏色組成的抽象圖形。然如一位評論家所觀察的,史戴拉的詮釋好像「比照原樣描繪的更為實在真實」。「照原樣畫出」只能描述它的外表,即在史戴拉視網膜上留下的印象。未來主義圖畫能傳達出更多的主觀印象,也就是藝術家身上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感知。
 
14-B 約瑟夫•史戴拉(1877-1946),《布魯克林橋》,約1919-1920。帆布油畫,84 x 76吋(213.36 x 193.04公分)。耶魯大學藝術博物館,新哈芬,康乃狄克州。有限公司(Societe Anonyme)收藏捐贈。

史戴拉會畫布魯克林橋,是因為被某晚的強烈親身經歷所啟發,當時他獨自站在散步道上,耳邊傳來現代城市特有的噪音︰「永久在動之火車的地底擾動」、「電車纜線強烈刺耳的聲音」及「拖船傳來的奇怪呻吟聲」。呈現出擠壓對角線和跳動顏色的《布魯克林橋》,用視覺傳達出都市的無調性和藝術家的幽閉恐懼感。將複雜構圖綁在一起的拉緊鋼索,似乎代表藝術家內在之衝突情緒狀態的心理張力。史戴拉感到害怕,像是一個「無助的獵物,臣服於周遭湧來的黑暗 — 被摩天大廈巨大黑暗的不穿透性所壓跨」;同時,他覺得精神向上提升,「好像在一個新宗教的門口或一個新的神的跟前」。在這幅未來主義的圖畫中,橋的尖拱像歌德式大教堂廢墟一樣開向天空,彩繪玻璃窗的暗示,則代表他精神上的頓悟。

更細膩的是,《布魯克林橋》讓人想起史戴拉出身文化的一個試金石︰中世紀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在《神曲》(Divine Comedy)裡從地獄到天堂的精神之旅。「為了讓我的金屬幽靈顯得更為尖銳」,史戴拉解釋,「. . .我到處挖洞作為通往地獄深處的地下通道。」一條地鐵隧道的圓拱,因信號燈的關係而發出像地獄般的紅色炫光,成為畫面中央的地獄(Inferno)。恰好在它上面,按透視法畫出的史戴拉散步道,成為恐怖地下世界和光輝天堂間的短暫連接。畫裡的移動力量匯聚在頂端,「強力地宣示它們的力量」已到神的位階。第三座塔(實際上只有二座)在金字塔的尖頂上,被四竄的鋼索照亮成電影帷幕一般,史戴拉稱它們為構圖的「動力支柱」。對史戴拉來說,布魯克林橋的噪音、震動、恐怖和舒適,代表一條通往救贖的精神道路,一種為世俗世界帶來超越的視覺模式。
 


教學活動
鼓勵學生仔細研究這幅畫,看看是否認出任何物體
E = 小學 | M = 初中 | S = 高中

描述分析
E | M | S
讓學生找出這些物體。
布魯克林橋的塔︰在頂端,中間。
交通信號燈︰在中下方。
橋的鋼索︰它們從邊緣跑到圖的中央。尤其注意連接橋塔的兩個彎片。

E | M | S
畫裡的時間為何?
是夜晚。天空是黑的;有深深的黑影和閃亮的燈光。
橋上有汽車嗎?或許有。有些燈看起來像是車頭燈。

E | M | S
把畫上下顛倒過來。圖是頭重還是腳重?
似乎是頭重。
為什麼?
頂端的形狀比較大,底部的形體比較細。鋼索也通往底部中央且好像消失不見。
再次把畫的右邊往上翻轉。頂端的細長直立形體是什麼?
它們是高樓︰城市的天際線。
某些物體看起來近,其他則比較遙遠?為什麼?
細長的白色建築似乎比較遠,因為它們被放在畫裡比較高的地方,且比底部的交通號誌燈還要小。鋼索也變得比較小,有些還形成角度,好像它們是在遠方匯聚的平行線。

S
史戴拉如何暗示現代機器時代的複雜性?他如何表現出它的活力運動?
他弄亂粗的和細的線,表現出形體的片段,好像它們只被短暫地瞥見;他把顏色變模糊並增加斜線和曲線來表現運動。
讓學生指出畫裡的一些垂直線。它們如何影響構圖的動力?
它們為混亂帶來秩序。

詮釋
E | M | S
鼓勵學生想像當史戴拉夜裡站在這座橋上時,會聽到什麼。
橋是在一條河上。他可能聽到拖船的喇叭聲、汽笛聲、地鐵聲和從橋上駛過之汽車和卡車的隆隆聲響。

M | S
你認為史戴拉發現到橋的哪些迷人之處?
他被它巨大的形體、錯綜複雜的鋼索及令人頭暈目眩的角度所吸引。
當你開車經過這座橋時,景物看起來像是片段;頭燈到處閃爍,你聽到水上和橋上的車流聲。對史戴拉來說,這種經驗是都市的、現代的且有一點嚇人。

聯結
歷史聯結︰工業主義;城市的興起;移民經驗;艾力斯島(Ellis Island)
歷史人物︰ 約翰和華盛頓•羅柏林父子
科學︰ 土木工程
文學聯結和一手資料︰〈過布魯克林渡船頭〉,惠特曼(高中);《橋》(The Bridge),哈特•克雷恩(Hart Crane,初中及高中);《布魯克林橋:我生命中的一頁》(The Brooklyn Bridge(A Page in My Life)),約瑟夫•史戴拉(高中);《養家餬口者》(The Breadgivers),葉莎斯嘉(Anzia Yezierska,初中);《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譚恩美(Amy Tan,高中);《我的安東妮雅》(My Antonia),維拉•凱瑟(Willa Cather,初中及高中);〈新的巨人〉(The New Colossus),艾瑪•拉撒勒斯(Emma Lazarus,高中);《東向西》,姜鏞訖(高中)
藝術︰未來主義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