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繪美國:教師資源手冊
約瑟夫•史戴拉 (1877-1946)《布魯克林橋》,約1919至1920年
對20世紀初期之約瑟夫•史戴拉(Joseph
Stella)和其他前衛的藝術家來說,陳舊的歐洲畫傳統,似乎無力表現出現代生活的活力。義大利移民史戴拉在美國經歷著空前都市成長和社會變遷的時刻來到紐約市。他首先接觸到新的現代主義畫風,是在一趟前往巴黎的旅途上,他對未來主義(Futurism)特別有興趣,那是一種義大利的運動,具有「強烈的革命性」,反對文藝復興以來便主導藝術的傳統。返回美國後,史戴拉就轉換到未來主義,相信只有它的現實新視野能捕捉機器時代的複雜性。
史戴拉會畫布魯克林橋,是因為被某晚的強烈親身經歷所啟發,當時他獨自站在散步道上,耳邊傳來現代城市特有的噪音︰「永久在動之火車的地底擾動」、「電車纜線強烈刺耳的聲音」及「拖船傳來的奇怪呻吟聲」。呈現出擠壓對角線和跳動顏色的《布魯克林橋》,用視覺傳達出都市的無調性和藝術家的幽閉恐懼感。將複雜構圖綁在一起的拉緊鋼索,似乎代表藝術家內在之衝突情緒狀態的心理張力。史戴拉感到害怕,像是一個「無助的獵物,臣服於周遭湧來的黑暗 — 被摩天大廈巨大黑暗的不穿透性所壓跨」;同時,他覺得精神向上提升,「好像在一個新宗教的門口或一個新的神的跟前」。在這幅未來主義的圖畫中,橋的尖拱像歌德式大教堂廢墟一樣開向天空,彩繪玻璃窗的暗示,則代表他精神上的頓悟。 更細膩的是,《布魯克林橋》讓人想起史戴拉出身文化的一個試金石︰中世紀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在《神曲》(Divine Comedy)裡從地獄到天堂的精神之旅。「為了讓我的金屬幽靈顯得更為尖銳」,史戴拉解釋,「. . .我到處挖洞作為通往地獄深處的地下通道。」一條地鐵隧道的圓拱,因信號燈的關係而發出像地獄般的紅色炫光,成為畫面中央的地獄(Inferno)。恰好在它上面,按透視法畫出的史戴拉散步道,成為恐怖地下世界和光輝天堂間的短暫連接。畫裡的移動力量匯聚在頂端,「強力地宣示它們的力量」已到神的位階。第三座塔(實際上只有二座)在金字塔的尖頂上,被四竄的鋼索照亮成電影帷幕一般,史戴拉稱它們為構圖的「動力支柱」。對史戴拉來說,布魯克林橋的噪音、震動、恐怖和舒適,代表一條通往救贖的精神道路,一種為世俗世界帶來超越的視覺模式。 教學活動
<<< 返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