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繪美國:教師資源手冊
詹姆士•惠斯勒(1834-1903)雀屏廳,1876至1877年
出身麻塞諸塞州的詹姆士•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於21歲懷著成為藝術家的雄心前往巴黎。他在倫敦建立起事業,從此未曾返回祖國。多年後,他成為19
世紀藝術上最前進的畫家之一。作為一名旅居國外者,惠斯勒沒有受到美國為藝術賦予道德目的之趨勢的影響。實際上,他甚至更進一步擁抱美學理論,或稱為「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s sake)的理論,它認為美是藝術的唯一理由。
然而,惠斯勒對雷蘭的瓷器房不滿意。在贊助人的同意下,他開始對原先的裝飾做出適度的改變。最終,他的創意一發不可收拾。他甚至在昂貴鍍金皮面牆上的懸掛物上作畫,在陳列架(他予以鍍金)上創造一整片無間斷的孔雀藍。當他完成時,房間的每吋空間都被他的圖案所覆蓋。除了藍綠色的牆外,每個表面都因黃金和銅葉裝飾而閃閃發光;即使被架子蓋住一半的地方,也以一種豐富的花團錦簇般圖案,來襯托瓷器的閃爍表面。惠斯勒將雀屏廳想像成一幅壯麗的三度空間圖畫,是個有門可以進入的藝術作品。它的整體美學效果是永遠無法用言語或圖畫來做適切的表達,有人將其比喻為日本的漆器盒。 雖然惠斯勒輕視自然(他抱怨說,自然之「歌」幾乎經常不調和)是眾所皆知的事情,他承認自然界有時能提供裝飾主題和顏色設計。為了雷蘭的餐廳,他採用自然的圖案和孔雀羽毛的虹彩特色。但是孔雀本身他卻是以藝術品為藍本,而非取材於真正的孔雀。從地板延伸到天花板的百葉窗,上有實物大小的壯麗鳥類裝飾圖案,讓人想到日本藝術家歌川廣重的鳥與花版畫;公主一畫對面的寬大牆面上的一對金色孔雀,是惠斯勒取材自日本花瓶的小鳥裝飾。 壁畫蘊含著一則故事。在裝飾到一半時,惠斯勒為支付費用與雷蘭爭吵。最終他接受先前要求的一半酬勞,以交換雷蘭答應讓他完成到他滿意的地步。雖然雷蘭好像佔了便宜,惠斯勒卻確保後代子孫會把這位令人不快的贊助人當成一毛不拔、即使可以換到一部不朽傑作也不肯讓步的富人。他右邊羽毛皺的有點可笑的高傲孔雀,代表著雷蘭,他對縐摺襯衫的喜愛,惠斯勒用他脖子上的銀色羽毛來暗示。腳邊躺著他不經意從惠斯勒費用中扣除的硬幣。在左邊,頭上一根銀色羽毛的被利用之鳥,代表著藝術家,特徵是一團白髮。名為「藝術與錢」的雀屏廳壁畫,為一則警世故事,最終的道德教訓是,錢財可以花掉,但美終會留下。 教學活動
<<< 返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