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瞭解,世界上沒有
任何兵工廠或兵工廠中的武器,能夠
像自由男女的意志和士氣
那樣不可抗拒。」
羅納德.雷根
總統就職演說,一九八一年一月廿日
四月二十五日,歐戰已近尾聲,五十個國家的代表在舊金山開會,草擬聯合國的組織體制。他們草擬的憲章提出在這個世界組織中,一切國際間分歧可以和平討論,各國可以為消除飢餓與疾病共同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參議院曾反對美國參加國際聯盟,而這一次,參議院則以八十九票對二票,迅速批准了聯合國憲章。這個行動證實孤立主義已不再是美國外交政策中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並向全世界表明,美國打算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後,美國人民把大部份注意力集中在國內事務上,當時的第一件事,是要使數百萬歸國軍人重新轉入平民生活。在兩年內,美國軍隊人數從一千二百萬減至一百五十萬。一九四四年頒佈的退伍軍人就業法(一般人稱之為
「大兵權利法案」),規定由政府貸款,使退伍軍人能購買房屋,經商或務農,並得到在職訓練,從而幫助他們順利地轉入平民生活,該法例還資助二百多萬退伍軍人上大學。
美國在從戰時經濟過渡到平時經濟中,並未發生嚴重的失業現象。由於戰時物資缺乏、提高工資、累積儲蓄的結果,造成對消費品的急迫需要,加上人口不斷增加,刺激了工業的發展。一九四五年到四八年間,就業人數由五千四百萬增至六千一百餘萬,儘管戰後發生通貨膨脹,工資還是大有提高。
繁榮帶來了新問題。房屋供不應求,汽車生產也不能滿足定單上的數量。物價飛漲,使人擔心通貨膨脹失去控制,但是到了一九四八年,物資供應接近需求量,物價穩定下來了。
由於物價上漲,許多工會要求增加工資。一九四六年,當它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四百五十萬工人舉行罷工。勞工這個顯示實力的行動震驚了許多公眾。因此,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在第二年通過了塔夫脫-哈特萊法案。這項法案遭到工會領袖的強烈反對--它規定工會和僱主均須提前六十天通知對方,方可解除合同,允許資方控告工會負責人違約,制限工會依照現行合同所享受的若干特權。此後,工人雖然繼續增加工資,並且由於僱主資助退休金與健康保險,工人享有更多的保險待遇,但他們認為,塔夫脫-哈特萊法案規定的各種限制意在大大削弱工會與資方討價還價的能力。在一九四八年的大選中,杜魯門總統與民主黨保證廢除這項法律。
一九四八年,杜魯門出人意外地、決定性地擊敗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托馬斯﹒杜威,當選了總統,這使他更有信心地推行「公平」改革計劃。雖然國會拒絕了計劃中的若幹部份,包括杜魯門總統關於廢除塔夫脫-哈特萊法部份條款的要求,但改革計劃的大部份內容成為法律。國會擴大了社會保險的範圍,增加受益人數一千萬,規定從事州際工業的工人最低工資由每小時四十美分增至七十五美分。一九四九年,國會通過關於拆除貧民窟興建低租金房屋的聯邦計劃。同時,在對付水災、旱災、農產品價格跌落等威脅方面,農場主得到了聯邦政府更多的幫助。
當時,對全國來說,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原子能的發展和控制。一九四六年七月,國會把這項任務交給一個五位平民組織的原子能委員會負責。在委員會的監督下,美國科學家研究出原子能在農業、工業、醫藥方面的許多和平用途,並向其它國家提供很多這類知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多數美國人估計蘇聯與西方民主國家在戰時的合作能繼續下去,以便建立一個安全和平的世界。美國積極支持在聯合國內成立若干機構,並大力支助它們,這些機構致力於歐、亞、非各洲戰爭受害地區的經濟恢復與救濟工作。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許是其中最有名的兩個機構。美國大量援助共產黨國家及非共產黨國家的窮苦人民。但是,由於蘇聯對東歐的控制,其它地區共產黨的煽動,以及美國在世界各地發揮作用的決心,國際緊張局勢不斷加劇。
同時,美國認識到原子武器擴散可能危害到人類的生存,因而謀求控制原子彈的國際協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美國科學家們確定德國正在試製原子彈後,美國就研製了這種可怕的武器。美國對日本使用了這種武器,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和破壞。此舉是為了促使日本早日投降,否則如果軍隊大規模進攻日本島嶼,雙方傷亡可能都將在百萬人以上。
一九四六年六月,美國駐聯合國代表伯納德﹒巴魯克向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建議,禁止原子武器,對一切原子材料實行國際管制。當時,美國是唯一擁有原子彈的國家,它表示願意銷毀貯存的原子彈,並公佈一切核子秘密。所謂巴魯克計劃,只有一個條件,即國際機構有權視察並執行禁令,任何一國不得予以否決。
上述美國建議雖然得到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十個成員國中九個成員國的支持,但為蘇聯所否決。蘇聯的反建議雖然也主張各國放棄原子武器,卻未規定偵查違反禁令行動的視察制度,也未規定懲罰違者的執行制度。視察和否決權問題上的類似分歧也使日後的普遍裁軍會議陷入僵局。在此期間,美蘇兩國都發展了更多毀滅性的武器。
蘇聯利用其駐東歐的軍隊,協助共產黨少數黨破壞或滲透非共產黨組織,扶植親蘇政府,這使美國日益不安。大戰結束後三年內,由共產黨左右的政府已經控制了波蘭、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以及德國的蘇聯佔領區。
一九四七年春天,很多美國人對共產黨的進一步擴張的危險表示擔憂。蘇聯支持希臘境內的共產黨游擊隊,威脅土耳其對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這大大加劇了人們的擔憂。杜魯門總統在國會宣佈:「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國會支持這項後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政策,並先批准向希臘、土耳其提供四億美元的經濟、軍事援助。在兩年內,希臘恢復了國內秩序,土耳其保持了領土完整。
美國在世界好幾個地區反對殖民主義,並表示支持自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年,杜魯門總統宣佈菲律賓完全獨立。次年,國會又批准波多黎各人選舉自己的總督,這是波多黎各走向一九五二年成為自治領的一步,即在波多黎各人成為美國公民的前提下與美國聯合。
美國領導人鼓勵英國作出決定,同意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獨立,並充當調停者,促使印度尼西亞脫離荷蘭統治,取得獨立。一九四九年,社魯門總統提出「第四點計劃」。要求美國對世界新發展地區加速技術、財政援助。根據這個計劃,美國的農業、教育、公共衛生、房屋、及其它方面的專家,向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提供援助,並提出建議。
當許多新國家在那些地區出現時,受戰爭蹂躪的歐洲國家正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一九四七年六月初,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提出一項恢復歐洲經濟的大規模計劃。根據「馬歇爾計劃」,美國向所有願意參加該計劃的歐洲國家提供金錢、物資和機器。雖然蘇聯及其東歐附庸國也被包括在該計劃範圍內,它們卻拒絕參加。
美國這一大規模的援助計劃開始於一九四八年四月,包括價值一百二十億美元的物資與勞務,使從冰島到土耳其的十六個國家的經濟迅速復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它們的工農業產量分別比戰前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和百分之十四。
在馬歇爾計劃的執行過程中,柏林就已出現了嚴重的局勢。一九四八年二月,法國、英國和美國合併它們各自在德國的佔領區及深入德國蘇佔區一百七十五公里的柏林佔領區。盟國宣佈實行貨幣改革,使它們的三個佔領區的經濟一體化,並使聯合起來的經濟和西歐的關係更趨密切,這時,蘇聯進行報複,先是限制,繼而完全封鎖柏林與西德的公路、鐵路交通。
英、美採取柏林空運的方法來對付蘇聯的上述行動。在從一九四八年夏天開始後近一年時間內,英、美兩國的飛機向西柏林市民連續空運了兩百萬噸糧食、燃料、藥品及其它必需品。蘇聯於一九四九年五月解除了封鎖。
柏林危機是在蘇聯擴大了它在東歐的勢力,威脅希臘、土耳其後發生的,危機震驚整個西歐。因此在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二個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協調成員國的軍事防禦,以防蘇聯可能的侵略。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英國、冰島、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美國及以後參加北約的希臘、土耳其、西德一致同意,對於它們中任何一國的武裝進攻就等於是向它們全體進攻。一九五O年十二月,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被任命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部隊的最高統帥。
在杜魯門總統執政期間,美國所參與的國際事務並不限於歐洲。一九四八年,美國和二十一個拉丁美洲國家一起成立美洲國家組織,以確保和平解決美洲國家間的糾紛,促進拉丁美洲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共同進行防禦。
在中東,一九四八年五月獨立的以色列國的出現,立即使這個新國家與阿拉伯各鄰國陷入戰爭狀態,美國支持聯合國停戰小組成功地安排了停戰。該小組領導人拉爾夫﹒本奇博士是美國一個黑奴的孫子,他因工作出色而獲得一九五O年諾貝爾和平獎金。
杜魯門總統當政末期,美國在國際方面最關心的是亞洲。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項協議的結果,美國和蘇聯受托管理韓國領土,以三十八度緯線劃分北部的蘇管區和南部的美管區。一九四八年,一個仿照蘇聯模式的政府在北部成立,而美國則承認由聯合國監督選出其政府的大韓民國。一九四九年中期,美國撤退了大批軍隊。一九五O年六月廿五日,北韓軍隊越過三十八度緯線攻擊南韓。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立即召開國際緊急會議,譴責這項攻擊行動破壞和平,要求侵犯者立即撤退,並指北韓為「侵略者」,同時又號召聯合國的會員國,給予南韓以一切可能的協助。美國覺得它對被圍攻的南韓有一種特殊的責任,立即派遣陸空軍到那裏。聯合國軍司令部繼而成立,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個有組織的國際部隊出而對抗侵略,雖然實際上百分之九十的部隊都是美軍和南韓軍。聯合國此次所以能採取這種行動,是因為蘇聯有一段時期抵制安理會,沒有參加會議使用它的否決權。
韓戰的進展,慘烈而多波折。聯合國的軍隊在經過一陣挫敗後,在杜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領導下,逐漸採取攻勢,將北韓軍隊擊退了。正當戰事結束在望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然投入軍隊,與聯合國軍作戰。這種干預一時有使戰事擴大至韓國境外的趨勢。不過,聯合國軍司令部不願冒險讓戰事擴大,因而決定了採取一項所謂「進行有限度的戰爭以追求有限度的目標」的策略。聯合國軍終於把北韓軍驅至大約與三十八度緯線相當的一條線上。
經過了長時間的談判之後,於一九五三年夏,安排停戰,承認戰場上的事實。
美國在國外對共產主義的擔憂必然在國內引起後果。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好幾個共產主義同情者擔任政府職務的消息披露後,美國人大為驚恐。人們由此普遍擔心美國的制度可能因內部顛覆而遭危險。來自威斯康星州,那時默默無聞但為人不擇手段的喬﹒麥卡錫參議員,在此後搜查美國政府內共產黨分子的運動中充當先鋒,並利用這場運動對很多著名的美國人提出瘋狂的、但是往往缺乏充分證據的指控,使他們的生活受干擾,甚至被破壞。類似的調查活動逐漸擴大到美國社會的其它方面,包括電影業。麥卡錫最終因做得過分而失勢,但是,三年來他能夠肆無忌憚地活動的事實是一個觸目驚心的例子,說明民主自由可能變得何等脆弱,即使在一個以擁有這種自由而感到非常自豪的國家裏也是如此。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美國人民選舉了一位共和黨總統,使民主黨二十年的執政告一段落。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以決定性的多數票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艾德萊﹒史蒂文森;四年後,他再度競選獲勝。在艾森豪威爾任總統的八年內,雖然共和黨人控制白宮,民主黨卻控制國會達六年之久。
在國內問題上,艾森豪威爾政府遵循被稱為「現代共和主義」的政策。其中一項內容是努力限制政府對各州事務和私營工商業的干預。但是,政府保留了「新政」-「公平政策」時期的社會和經濟立法,並事實上擴大了有關社會保險、資助教育、修建公共房屋、拆除貧民窟以及公共衛生等事業的聯邦計劃。
艾森豪威爾總統於一九五三年一月就職後不久,即批准將聯邦社會保險署及其它一些政府機構改組為內閣級的衛生、教育和福利部。他還支持國會將每小時最低工資從七十五美分提高到一美元。
一九五五年,兩個最大的工會組織(美國勞工聯合會和產業工會聯合會)合併,從而結束了長期的競爭。新成立的勞聯-產聯宣稱擁有會員一千五百萬人。若幹工會的貪污事件,使勞聯-產聯規定嚴格的道德準則。同時,國會通過一項法案,規定工會財務必須完全公開,尤其是退休金和福利基金,並保障工會會員的民主權利。
其它的國內問題較不容易解決。農業技術的新發展使農業生產規模超過國內需要的問題加劇了。艾森豪威爾政府把保障農場主固定價格的現行政策改為靈活的價格政策,以鼓勵農場主種植無過剩的農作物。此外,政府制定「土壤貯藏」計劃,向實行休耕、植樹造林,或採取其它保護自然資源措施的農場主支付報酬。
在艾森豪威爾時代,美國黑人日益享受更多的政治、社會和法律權利,雖然權利是逐漸增加的。正是在這個階段,美國注意到:內戰後給予黑人均等機會的承諾實際上被忘得一乾二淨;儘管人們作出斷斷續續的努力,以改善美國最大少數民族的命運,北方的黑人在教育、住房、就業問題上受歧視;南方的黑人在經濟上無流動性,他們在租用和擁有土地方面均受限制,他們過著種族隔離的生活,這種隔離一直延伸到鐵路、電車、公園、旅館、學校、醫院,甚至墳場。
實現某種形式的平等的明顯努力僅始於三十年代末期。那時有些黑人才在政府中找到職位,聯邦政府才撥款為黑人建造娛樂中心、學校和醫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新傾向有了動能,羅斯福總統受黑人勞工領袖菲利普﹒倫道夫鼓勵,命令和政府訂有軍工合同的工廠不得歧視黑人。戰後,杜魯門總統設立了民權委員會,下令軍隊取消種族隔離,使日益增多的黑人在聯邦政府任職。同時,兩個最重要的職業棒球競賽聯合會和最重要的職業籃球競賽聯合會開始僱用黑人球員。
在五十年代,上大學、參加投票選舉、擁有住屋和汽車、擔任專門性或管理工作、在政府中擔任要職的黑人人數超過以往任何時候。雖然與他們在全國總人口中所佔的百分比相比,他們在上述單項中的人數是很少的。在這段時期中,民權方面最突出的事件是一九五四年最高法院全體大法官一致裁定,各州或地方規定的黑白分校的法律違反憲法。由於大多數的州公立學校並未實行分校,這一裁定主要適用於歷來實行種族隔離的南方各州。最高法院指示聯邦地方法院要求地方學校當局「立即開始適當遵照辦理」,並循序漸進。
在哥倫比亞特區及若干南北交界州內,黑白合校進展迅速,但這一行動卻在南方各州遭到強烈反對。一九五七年,堪薩斯州小石城因黑白分校問題發生暴亂,聯邦政府派軍隊前往,這表明政府努力執行法院有關黑白合校的命令。有些人認為,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居民種族繁多,兩地(特別是夏威夷)在一九五九年成為州一事,進一步證明在社會、政治民主方面取得的進展。
在一九五O年至六O年間,總的來說,美國人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過,美國經濟增長率並不如某些人期望的那麼高,此外,美國國際收支赤字越來越大,失業現象不斷,雖然人數不多。儘管一九五七年至五八年的經濟衰退使失業人數增加,但工資繼續上升,工商業蓬勃發展,全國充滿樂觀氣氛。國民生產總值--全國一切貨物和勞務的總值--從一九五O年的二千八百五十億美元,增至一九六O年的五千零四十億美元。
艾森豪威爾總統的第一任期開始時,呈現著光明的遠景。一九五三年七月,北韓鑒於韓戰的軍事僵局,於是便與聯合國軍司令部簽訂了停戰協定,正式承認韓國的劃分,並規定交換戰俘的辦法。
但是,韓戰的停戰並未終止亞洲的騷亂。一九五四年春天,越南共產黨和民族主義者聯盟,顯然嬴得了它對抗法國企圖維持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的八年戰爭。法國、蘇聯、英國、美國和幾個亞洲國家的代表,自是年五月至七月,在日內瓦會商結束戰爭。與會者將所謂法屬印度支那分成三個國家:柬埔寨、寮國和越南--越南暫時以北緯十七度為界分為南北兩個行政區,等到一九五六年七月再舉行越南統一的選舉。最後,會議並宣佈承認柬埔寨、寮國和越南三個國家的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由日內瓦會議所規定的這項關於越南統一的選舉,結果始終沒有舉行過,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當時有人害怕民族主義者及共產黨領導人胡志明不贊成這種選舉程序而可能採取顛覆手段來掌握大權。
在這樣的一個衝突矛盾的背景下,美國於一九五四年九月,聯合泰國、菲律賓、巴基斯坦、英國、法國、澳大利亞以及鈕西蘭等國,組成了東南亞公約組織。東南亞公約是一項互助公約,規定經濟合作、技術協助,和以集體行動對抗侵略或顫覆。另外一條附帶的條款,將公約中所規定的保護及經濟援助範圍擴大到寮國、束埔寨和南越。
此外,美國還擴大了它對亞洲、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方的技術援助計劃。一九五八年南韓在從美國得到十億美元用作救濟和重建工作後,生產和消費已經超過戰前的水準。至於給予菲律賓大規模援助,以協助其戰後復興及清剿游擊隊,也同樣十分成功。自一九五O年起至六O年止,美國以機械、醫藥、貸款及技術人員援助的國家,總共有六十餘國之多。
一九五五年,美國政府把各項援助計劃,包括針對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的剩餘部份,納入常設機構--國際合作總署。兩年後,美國成立開發貸款基金,幫助向發展中地區提供所需資本,以便發展運輸業、電力、工業、河流流域、灌溉及其它經濟發展的基礎事業。到一九六O年底,該基金已向四十九個國家發放貸款一百八十三筆,近二十億美元。此外,在一九五四年至六O年間,美國向貧困國家提供一百多億美元的食品援助。其中的一半為贈品,以防巴基斯坦、尼泊爾、約旦、海地、加納等國鬧飢荒。另一半係供出售換取外匯,並以此低息或無息貸予受援國,供它們用於經濟發展項目。
一九五五年在日內瓦舉行的「最高級會議」增加了人們對共產主義國家和非共國家之間和平合作的希望。但是,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元首卻未能就實現裁軍及恢復德國統一的方法達成協議。為了盡可能減少突然襲擊的危險性和停止武器的發展,艾森豪威爾總統建議,蘇聯和美國交換雙方軍事設施的藍圖,並允許對方從空中視察自己的軍事設施。蘇聯領導人拒絕了這一建議,認為它侵犯國家主權。然而,日內瓦最高級會議也達成了若干協議,規定蘇聯技術人員、知識分子和表演藝術家可以訪問美國,美國的這方面人士,也可去蘇聯訪問。
一九五六年,國際上發生了一連串爆炸性事件。那年年初,蘇聯共產黨領袖尼基塔﹒赫魯曉夫突然譴責已死的獨裁者約瑟夫﹒斯大林是個殘酷的暴君;這種譴責導致蘇聯控制下的東歐各國人民要求在管理自己國家內政方面有更大的自由。
在波蘭,曾被斯大林監禁的民族主義共產黨領導人華拉迪斯洛﹒歌穆爾卡成為波蘭共產黨領袖,他向人民許諾更多的言論、出版和宗教自由。一九五六年十月,匈牙利人民起義,建立了開明政府。並要求蘇聯撤軍。蘇聯軍隊非但不撤退,反而向匈牙利人發動進攻,鎮壓了這次起義。美國人民和全世界一起抗議蘇聯的行動,並且熱烈歡迎成千成萬的匈牙利難民來美國。
在匈牙利發生起義的同時,蘇彝士運河的管制問題引起了一次嚴重的世界危機。蘇彝士運河自一八六九年在埃及領土建成以來,一直由一個國際公司經營,該公司主要由英國人和法國人組成。一九五六年七月,在埃及總統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宣佈將運河收歸國有後,西方國家力圖和埃及達成協議,由經常使用這條運河由十八個國家建立一種新形式的國際管制,但它們未能成功。同年十月,在邊境衝突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以色列指責埃及策劃進攻以色列,以色列派出軍隊,越過西奈半島,直通蘇彝士運河。
英、法兩國認為,事態的發展威脅運河的航運,遂派軍隊在運河區登陸。美國對其北大西洋公的組織盟國的這一行動表示反對,認為這違反自決原則。在聯合國,美國代表投票贊成大會有關要求立即停火並撤退入侵部隊的決議。英國、法國及以色列接受了這些要求。一九五七年三月,在聯合國警察部隊監督下,蘇彝士運河清除了殘物恢復通航。
在蘇彝士運河危機發生後,蘇聯曾揚言要在埃及使用武力,這暴露了蘇聯試圖在中東獲得立足點的用心。美國為應付這種威脅,促進中東地區的穩定與獨立,採取了後來被稱為艾森豪威爾主義的政策。一九五七年一月,艾森豪威爾總統向國會提出要求,第一、授權總統可應任何中東國家之請求,使用軍事力量,遏阻侵略;第二、撥款二億美元,用於援助希望獲得美國援助的中東國家。國會同意了這兩項要求。
一年半後,艾森豪威爾總統應黎巴嫩政府的要求,派遣海軍陸戰隊至黎巴嫩。這個行動是在黎巴嫩指責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敘利亞和埃及組成的聯邦)在黎巴嫩境內煽動叛亂並武裝叛亂分子後發生的。數星期後,黎巴嫩的局勢好轉,美國海軍陸戰隊撤出。約旦和伊拉克之間也發生了類似的危機,但在英國部隊應約旦要求開入約旦後,局勢迅即平靜。
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向西方國家發出一項最後通碟,限定西方國家在六個月內同意撤出柏林,使柏林成為一個不設防的自由市。赫魯曉夫聲稱:六個月屆滿後,蘇聯將把西柏林的對外交通線的全部控制權交給東德,以後西方國家前往西柏林,必須得到東德政府的許可。美國、英國和法國,對於這個通牒的答覆是堅定地表明他們繼續留駐西柏林的決定,並決心維護它們自由往來該城的合法權利。
蘇聯卻於一九五九年撤回了其所定的限期,而與西方國家舉行了一個四強外長會議。雖然這個歷時三個月的會議,沒有達成任何重要協議,卻敞開了往後談判之門,並促成赫魯曉夫總理於一九五九年九月訪問美國。訪問結束時,赫魯曉夫和艾森豪威爾總統發表聯合聲明,說明當前世界最重要的問題是普遍裁軍問題,而柏林問題以及「所有懸而未決的國際問題,應憑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不得使用武力。」
同時,政治戲劇在古巴島上開場,這個島距美國東南岸一百五十公里。一九五九年初,菲德爾﹒卡斯特羅經過多年鬥爭,推翻了古巴獨裁者富爾根西奧﹒巴蒂斯塔的政府。美國政府和公眾因瞭解巴蒂斯塔的高壓統治,總的來說,歡迎卡斯特羅執政,雖然美國曾給巴蒂斯塔政府軍事援助。
可是,當卡斯特羅不舉行自由選舉,實行嚴格的新聞檢查,把許多政敵判處死刑的時候,美國人對他的同情心消失了。古巴的監獄再度塞滿了在政治上批評他的人,包括他的許多舊日的同志,反共的勞工領袖,及其他一貫反對巴蒂斯塔政權的人士。外國人的財產被沒收了,而且很多人沒有得到賠償。
卡斯特羅日漸詆毀美國,並謀求共產黨集團國家的支持。艾森豪威爾政府起初採取忍耐政策,但在一九六O年夏,美國的政策變得強硬了。美國政府暫停購買古巴食糖,並敦促美洲國家組織的二十一個國家譴責古巴的行動。該組織雖未直接指責卡斯特羅政府,但譴責了蘇聯對西半球的干涉,因為它支持卡斯特羅。
一九六O年下半年的另一次國際會議似乎集中體現了世界形勢的兩面性:希望與不安。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大會接納了十七個新成員國,除一國外,全是非洲國家。這反映了前殖民地人民在戰後迅速獲得完全獨立,建立國家。艾森豪威爾總統在聯合國對各國代表的演說中,要求其它國家和美國一起向發展中地區,特別是新興的非洲國家,提供更多的援助。他還保證,美國將繼續謀求建立在切實有效的視察和控制基礎上的世界性裁軍。
在這次聯合國大會前,人類征服太空的事實使全世界對日益加劇的軍備競賽更加擔心,如果局勢較平靜,那麼人類征服太空的消息本來只會使人感到欽佩和驕傲。蘇聯於一九五七年十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於一九五八年一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這表明兩國已擁有強大的火箭,足以將原子彈和氫彈投送到數千公里之外的敵國腹地。
五十年代後期,科技已使千百萬人在幾分鐘內喪生的按鈕戰成為可能,世界上大部份人顯然認識到,需要有一個萬無一失的武器視察制度,以防由於意外或別的原因爆發這種戰爭。但是,赫魯曉夫總理在聯合國大會上說,蘇聯不能同意在裁軍協議初期接受視察和控制。民主國家認為,沒有視察的裁軍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像蘇聯這樣的
「關閉性」社會能夠違反自己作出的裁軍諾言而又不被人發覺,但較「開放」的社會如違反諾言,則有很大可能被發覺和宣揚出來。
在這緊張的局勢中,美國人民於一九六O年十一月選舉了參議員約翰﹒甘迺迪為新總統。甘迺迪以微弱多數擊敗了他的共和黨對手在任副總統理查德﹒尼克遜。這兩位年輕的總統候選人一同出現在電視上,進行了一連串的辯論,使他們的競選大受注目。尼克遜強調他八年來在艾森豪威爾政府中所得的經驗,並且提醒選民,是在共和黨領導下取得「和平與繁榮」的。甘迺迪則主張要有一位高瞻遠矚的新領袖,更有效地使用國家的人力和經濟資源。
甘迺迪是當選的最年輕的美國總統,他的就職演說為他那生氣勃勃、富有獻身精神的政府定調。他說:「火炬已經傳給了年輕一代的美國人。」的確,他的內閣和白宮顧問,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群高級官員,他們虛心接受新思想,願意採取強有力的行動。
甘迺迪總統就任時,美國大體上是繁榮的,產業工人每星期的平均收入高達九十五美元,這是前所未有的。但失業數字也很大,特別是在賓夕法尼亞州及西弗吉尼亞州的煤礦區,那些地區受到新產品競爭和美國生活方式改變的嚴重影響。
新政府謀求通過立法補救這些情況。「區域發展法」使聯邦政府有權幫助貧苦地區建立新工業和所需的公共設施。另一項法律則規定對於因缺少必要技能而居於低薪或失業的工人給予有薪訓練。此外,各州政府也獲得緊急權力,使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在原定的二十六個星期基礎上再延長十三個星期。
甘迺迪總統以前兩任為榜樣,請求國會放寬某些社會保險立法。結果社會保險法規定工人可以在六十二歲退休,而不必等到六十五歲。最低工資也增至每小時一美元二十五美分。聯邦政府的房屋計劃也逐步加強,協助老人及收入低或收入中等的家庭,獲得價格相宜的住宅。
在六十年代,美國在消除種族歧視方面取得了進展。一九五四年至六O年間,南部六千六百七十六個學區中就有七百六十五個學區容許黑人進入,原來它們只收白人。一九六一年至六四年間,又有三百六十五個學區收黑人學生,在過去七年中,收黑人的學區數目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一九六O年二月,黑人和白人大學生開始舉行和平的
「靜坐」示威,這加速消除了五百多個南方市鎮的午餐館和飯店的種族隔離現象。
一九六一年發生了「爭取公民權利到南方乘坐實行種族隔離的交通車輛」的示威運動,這是有秩序地、非暴力地抗議公共汽車和車站實行種族隔離的運動。同年十一月,州際商務委員會公佈禁止往來各州間的任何交通工具實行種族隔離。次年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一致支持這項禁令,並聲明:
「我們已毫無異議地決定任何一州均不得在州際及本州的交通設備中實行種族隔離。」
後來被稱為「民權革命」的運動在一九六三年達到戲劇性高潮。在最南方的亞拉巴馬州伯明翰城發生黑人群眾示威後,甘迺迪總統發表了電視演說,他告訴全國人民,大家對美國黑人取得完全平等的權利負有道義上的責任。隨後,他向國會提出了本世紀中一項涉及面最廣的法案,該法案要求取消投票、教育、就業和公共設施各方面的種族歧視。當年八月二十八日,二十萬以上的黑人和白人在南方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的領導下,一直遊行到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這使全國更加注意有關平等權利的要求。一九六四年,金博士因十年來領導基督徙進行非暴力的抗議種族歧視的活動,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甘迺迪政府進一步促進種族平等,任命了許多優秀的黑人擔任政府高級職務。較引人注目的任命有:羅伯特﹒韋弗任聯邦房屋及住宅資助署署長;原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主任法律顧問瑟古德﹒馬歇爾任聯邦法官。另有數十位黑人奉派出任總統顧間、駐外大使等職務。一九六四年,在大學攻讀的黑人已超過二十四萬人,人們有理由相信,黑人在政府中獲得更佳職務、發揮更大影響的趨勢必將加速發展。
甘迺迪總統就職前不到三星期,美國斷絕了和古巴的外交關係。這是針對卡斯特羅政府不斷惡意中傷美國,騷擾美國大使館人員,把古巴當作煽動拉丁美洲游擊隊活動的基地而採取的行動。
一九六一年四月,一群古巴流亡人士,打回自己的祖國,他們想推翻卡斯特羅政權,但未能如願。雖然美國兵沒有參加這場進攻,但美國政府曾為這批流亡人士提供訓練和援助。雖然進攻是在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後期計劃的,但由於甘迺迪總統批准了這項行動,他承擔了這次事件的全部責任。
一九六二年十月,當卡斯特羅政府允許蘇聯在古巴領土內秘密設置進攻性導彈基地的消息傳來,舉世震驚。這些完全由蘇聯技術人員操縱的基地能把核導彈打到南北美洲的大多數主要城市。美國政府要求立即撤除這些基地,並宣佈對所有運往古巴的進攻性軍事裝備實行嚴格檢查。美洲國家組織以二十票對零票通過建議各會員國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進攻性武器運往古巴。經過兩星期緊張的對峙,蘇聯政府同意拆除其基地,把導彈運回國內。
一九六一年三月,甘迺迪總統正式建議成立「進步聯盟」,在「進步聯盟」之下,美國將和其它國家、各種國際機構及私人單位一起提供二百億美元的贈款和貸款,為期十年,以促進拉丁美洲各共和國的經濟發展,提高其生活水平。
當年八月,十九個拉丁美洲國家批准了聯盟憲章,並保證各自實行土地及稅務改革,裨益人民。聯盟的基金用於修築公路、住宅及學校,改進衛生和供水系統,向小農發放貸款和訓練教師。一九六一年底,甘迺迪總統訪問了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看到計劃的執行情況,兩國已著手將土地重新分配給小農。
與南美洲隔大西洋相望的非洲各國人民紛紛加入國際大家庭。自蘇丹、摩洛哥、突尼斯於一九五六年,加納於一九五七年取得獨立後,到一九六三年底,已有三十個非洲國家獲得獨立。美國領導人對這些新興國家表示歡迎,這些國家由殖民地變為獨立國家一事似乎使美國想起它自己的過去。甘迺迪總統時期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艾德萊﹒史蒂文森預言非洲新興國家在世界論壇上的作用將日益重要。
史蒂文森首先採取的一項行動便是投票表示,美國支持非洲國家提出的要求聯合國調查葡萄牙殖民地安哥拉的種族紛擾的建議。美國在公開的和私下的場合中,都曾敦促葡萄牙允許其非洲屬地實行民族自決。此外,史蒂文森大使也呼顧結束南非共和國的種族隔離政策,並支持聯合國一項有關要求各成員國不向該國出售或運送武器的決議。
剛果共和國於一九六O年擺脫比利時獲得獨立,此後發生的內亂,使聯合國面臨新非洲極為複雜而棘手的問題。在約瑟夫﹒卡薩武布總統的請求下,一支聯合國部隊開抵剛果,先是恢復當地的秩序,保護生命安全,隨後在一九六一年協助該國使礦產富饒的加丹加省回歸祖國。
雖然有些美國人批評聯合國在加丹加的軍事行動是對剛果事務的無理干涉,美國對聯合國統一剛果的目的仍予以支持,認為這是解決該國經濟和政治問題的唯一可行的辦法。為此,美國對聯合國所從事的努力捐獻了價值一億七千萬美元的款額、糧食和勞務。到一九六三年,一個統一的剛果共和國出現了。
美國政府向許多非洲新國家提供了援助,其中包括貸款、贈款和大批食物,截至一九六四年,總數在十五億美元以上。貸款主要用於發展電力、衛生、交通及環境衛生設施;贈款則集中於教育及農業方面。在阿爾及利亞、達荷美、埃塞俄比亞、摩洛哥、索馬裡、蘇丹、坦桑尼亞和突尼斯,美國食品作為「工作換食品」計劃中的部份工資,以消除失業問題,同時提供各項必需的公共設施。數百名美國醫生、護士、教師和技術人員長途跋涉去非洲服務。
在東南亞,國內游擊隊加強進攻,威脅著寮國和南越的現政府。一九六一年五月,包括美國在內的十四個國家在日內瓦開會,謀求解決寮國國內衝突的辦法。經過了十三個月的談判,期間寮國已實行停火﹒各國同意促請領導寮國敵對派別的親王共同努力,把寮國建成一個中立、統一和獨立的國家。
但是,南越的戰爭仍在繼續,南方當地人和滲入的北越人用綁架、謀殺及其它恐怖手段對付忠於南越政府的人民。甘迺迪總統在西貢政府的請求下,派遣美國軍事人員協助訓練南越部隊。同時,美國鼓勵南越領導人實施社會、政治和教育改革,取得民眾更廣泛的支持,以便抵抗支持民族主義共產黨領導人胡志明的越南人。
同時,一九六一年六月,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在西柏林地位問題上製造新的危機,再度威脅要和東德單獨簽訂和約,他聲稱,該和約將終止目前保障美、英、法三國進入西柏林權利的四國協定。三國的答覆是,任何片面的條約均不能廢除它們在西柏林的權利與責任,包括不受阻攔進入該市的權利。
這一次危機促使越來越多的東德人逃往西柏林。僅在一九六一年七月就有三萬人左右。同年八月十三日,蘇聯突然在柏林東西部交界線外築起一堵牆,將東德居民封鎖在內。面對西方三國維護其進入西柏林權利的決心,蘇聯政府在年底期限過後,並未試圖和東德簽訂和約。
一九六一年三月,甘迺迪總統提出「和平隊」計劃--一項具有革命精神的援外計劃。該計劃徵募志願人員去世界各地為發展中國家服務。特別是美國青年受了這項計劃的吸引,紛紛參加,他們運用自己的才幹,從事護士、測量員、教師、機械工、衛生和環境衛生專家、農業指導等工作。和平隊除了幫助別國的基層發展外,並努力促進國際間諒解親善與和平。
有限禁止核試驗條約也是在甘迺迪時代簽署的。一九六一年八月,就是柏林圍堵築起的那一個月,蘇聯宣佈它將恢復在大氣層的核武器試驗,這使蘇聯、英國、美國在三年前作出的自動暫停大氣層試驗的決定失效。同年九月一日,蘇聯開始在大氣層進行一連串的核試爆。這種試驗產生大量的放射性塵埃,使人們普遍擔心這種塵埃將在遺傳方面對未來人類產生危害。
雖然自動暫停大氣層核試驗的決定不再有效,甘迺迪總統繼續敦促蘇聯簽訂一項規定國際視察的協議,以期確保禁止未來的一切試驗。然而這一項建議遭到拒絕,美國只得宣佈:它除了恢復大氣層試驗,以維持有效的威懾能力外,沒有其它選擇的餘地。同時,美國政府繼續為結束武器競賽而努力,設立了專責的武器管制及裁軍署,並不斷為達成禁試條約而奔走。
這些努力終於在一九六三年七月產生了效果,蘇聯、英國、美國草簽了一項條約,禁止在外太空中進行核試爆。到了一九六三年底,參加這項條約的共計一百O七國。地下核試爆問題留待將來解決,因為蘇聯仍然拒絕接受能夠準確偵測此類試驗的實地視察制度。
有些觀察家認為,蘇聯政府願意接受雖僅為部份禁試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曾經使全世界瀕臨核戰的古巴導彈危機。為了進一步防止因意外事件或誤會而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在華盛頓的白宮和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之間建立了一條電傳打字機直線聯繫--通稱「熱線」。
這種防止意外戰爭和大氣層污染的保護措施反映了對蘇美關係的新態度。甘迺迪總統於一九六三年六月在華盛頓美利堅大學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建議使冷戰解凍。
他說: r我們的行動方式,必須使共產黨認識到,同意建立真正的和平是符合他們自己的利益的。最重要的是,核大國在維護自己的重大利益時,必須避免那些使對手只能在屈辱的退卻和核戰爭之間作出選擇的對抗局面……。為達到這些目的,美國的武器不用於挑釁,受到慎密的管制,旨在起威攝作用,可供選擇性使用。我們的武裝部隊致力於和平,有自制能力……。世人都知道,美國絕不會發動戰爭。」甘迺迪總統最後的結論是,美國正在努力制定「和平的戰略,而不是毀滅性的戰略。」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廿二日,甘迺迪總統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城遭刺客暗殺,從而不幸使他在國外尋求和平、在國內尋求進步中發揮的有力作用突然告終。副總統林登﹒詹森在全世界對甘迺迪逝世的哀悼聲中接替總統職務,甘迺迪當年曾親自挑選詹森為副總統候選人。
新總統在向國會發表的第一篇演說中,敦促國會從速通過甘迺迪總統協助擬訂的兩大內政計劃。第一項是最初由眾議院通過的民權法案,它為消除種族歧視提供了迄今最強有力的聯邦政府保障。另一項是減稅法案,規定大量削減私人和公司的所得稅率。該法案於一九六四年初成為法律,其目的在於通過使消費者有更多的錢可花,使工商業有更多的錢用於投資和發展,以刺激經濟,減少失業。
詹森總統又宣佈大量削減軍費,節省政府開支,從而使其減稅法案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他要把節省下來的數目相當大的資金用來努力解決貧困問題。詹森總統說,幾乎五分之一的美國家庭的年收入低於三千美元,即大大低於大多數美國人的生活水平。詹森主張政府中有關部門互相配合,努力加強教育,職業訓練,建立新工業,改進福利措施,從而使貧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在外交方面,詹森總統在任職之初,曾於國會致詞說:「美國將信守它從南越到西柏林的義務。我們將不斷地尋求和平;千方百計地和那些甚至與我們有分歧的國家達成協議;對於那些參加我們的共同大業的人,我們將慷慨而忠實地對待他們。」
在一九六四年十一月的總統選舉中,詹森得票數空前之多,他以超過對手一千五百餘萬的票數當選總統。次年三月,他談到他個人的目標:
「我不要做建立帝國,好大喜功,擴張領土的總統。我要做教育兒童瞭解奇異世界的總統。我要做一個幫助飢民,使他們成為納稅人而不是食稅人的總統,我要做一個幫助貧民找到出路,並保護每個公民在任何選舉中的投票權的總統。我要做一個幫助人類消除彼此仇恨,促進各種族、宗教和黨派互愛的總統。我要做一個幫助結束世界上弟兄間互相殘殺的總統。」
然而,詹森政府越來越關心軍事行動。駐南越的美國軍隊的人數不斷增加。一九六五年四月,詹森政府派兩萬多軍隊去多米尼加恢復秩序,當時多米尼加的敵對派別正處於內戰初期。由於美國要求,美洲國家組織成立了美洲和平部隊,聯同美軍,將單方面干涉變為多邊行動。緊張局勢平息後,多米尼加在一九六六年舉行選舉,外國軍隊隨後撤出。
越南方面的戰事就不同了。在他的任期屆滿之前,詹森總統派去參加東南亞戰爭的人數達五十多萬。直到一九六八年五月,詹森由於戰爭問題在黨內遭到反對,決定不再參加總統角逐之後,美國和北越才同意在巴黎舉行初步的和平談判。
戰爭費用,加上國內計劃的龐大開支和家庭平均收入的增加,造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以來對美國經濟的最劇烈的通貨膨脹壓力。一九六八年,美元購買力比一九六四年低百分之十,年通貨膨脹率達百分之二點五。失業人數雖繼續下降,但領取福利資助金的人數(特別是在許多大城市中)則不斷增加。
在詹森當政期間,雖然大家對美國國際收支逆差日益擴大和由此造成的黃金儲備量減少的現象極為關切,全國大部份地區是繁榮的,逆差部分是由於美國人在國外的投資和支出不斷增加,購買更多進口貨及國內人民收入提高所造成的。但是,從一九六一年到六九年,美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之快是史無前例的,這對上述經濟問題起了抵消作用。
在這些年間制訂的社會立法也很多。經國會通過的民權法案比美國歷史上任何相應的時期都多。國會再次增加社會保險福利金。一九六五年,美國在社會立法方面奠下了一個里程碑,詹森總統簽署批准了保健法案--一項非牟利的老人健康保險制度。針對公民中存在的不平等現象,國會又制訂了法律,以確保黑人的選舉權,過去有些南方州要求黑人在投票前先參加歧視性的文化測驗。國會和各州還批准了憲法第二十四條修正案,禁止各州﹒在大選時向黑人徵收人頭稅。
一九六五年,即上述選舉法措施公佈後一年,使美國無數城市在以後數年內受到創傷的一連串騷動事件,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華特茲地區爆發,這是一個黑人居住區。六天內,死了三十五人,數百座建築物被毀。黑人們多年以來飽受社會的漠視和歧視,他們認為進展既慢又不平衡,再加上有時受到好戰的黑人的煽動,便價怒地在芝加哥、克利夫蘭、底特律、紐華克等幾十個城市訴諸暴力。馬丁﹒路德﹒金博士遭人暗殺後,人們情緒激動,竟於一九六八年四月在首都華盛頓一鬧市區焚燒搶掠。金博士是全國最傑出的黑人領袖,他站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市一家汽車旅館的陽台上時,被一個狙擊手開槍殺死。
金博士被刺死亡後兩個月,已故總統甘迺迪的弟弟,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在洛杉磯一家旅館中競選總統候選人提名時被刺殺。同年夏天,在芝加哥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又發生了反戰的活躍分子和芝加哥警察之間的流血衝突。
這些騷動和暴力現象表明,美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群體社會和龐大政府不關心人民需要,越南戰爭,以及因性別、種族背景、民族或者生活習慣而繼續存在的歧視感到不滿。因此在六十年代,人們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價值標準,甚至人們的衣著和行為都發生了許多變化。
科技上的大變革也很明顯。一九六八年十二月,阿波羅八號太空船裝載著三名太空人弗蘭克﹒鮑爾曼、詹姆斯﹒洛弗爾、威廉﹒安德斯飛往月球軌道。他們首次脫離地球吸引力作冒險,旅程之遠(三十六萬八千多公里)、速度之快(每小時近四萬公里)是史無前例的。他們在聖誕節環繞月球飛行後,於十二月二十七日返回地球,準確地降落在太平洋打撈地區內。與此同時,北韓釋放了美國普韋布洛號船隻的水手--該船於一九六八年一月在北韓沿海被北韓俘獲--這兩件事使詹森在任的最後幾個星期生色不少。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日,理查德﹒尼克遜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七屆總統。他和亞拉巴馬州前州長喬治﹒華萊士、民主黨候選人詹森政府副總統休伯特﹒韓福瑞三人競選,尼克遜僅以微弱多數擊敗韓福瑞。
尼克遜對白宮並不陌生,在艾森豪威爾當政期間,他曾任兩屆副總統。一九六O年,他和甘迺迪競選總統,他在六千九百萬張選票中,僅以十一萬八千票敗於甘迺迪。兩年後,他在加利福尼亞州競選州長,又告失敗,大多數政治觀察家認為,尼克遜的政治生涯已經完結。他去紐約市當律師,在沒有政治根基的情況下,他重振旗鼓,在政治上實現了百年難得一見的東山再起。
尼克遜任總統後,優先考慮外交事務,並且對美國的政策作了重大的改變。一九六九年七月,他發表了政策綱領,作為政府外交政策的指導方針。他對 「尼克遜主義」解釋如下:
「它的中心思想是,美國仍將參與盟國及友邦的防衛和發展工作。但是,美國不能--也不會--為世界上自由國家設想和擬訂全部計劃,執行全部決策,承擔全部防務責任。如果我們的援助能在某地顯著生效,並且這樣做對我們有利的話,我們將會提供援助。」
在競選總統的時候,尼克遜曾答應過要結束越南戰爭。因此他在上任後,開始逐步緩慢地撤出美軍,但同時仍然繼續強大的軍事行動,並尋求通過談判實現和平解決。雖然大部份美國人似乎都支持尼克遜總統這項逐步撤軍的政策,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主張馬上結束這場戰爭。這些持不同意見的人通過「和平」示威來表明自己的看法。這些示威的規模往往是很大的。和平協定終於在一九七三年一月達成,兩個月後,美軍全部撤出越南。但是越南人之間的戰事仍然在繼續。美國參戰使五萬七千多名美國士兵喪生,三十多萬人受傷,耗費達一千三百五十多億美元。
尼克遜在第一任總統期內,盡力改善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關係。他改變了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的美國政策,批准和中國進行貿易、文化交流和政治聯繫,他一九七二年對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訪問使這些聯繫更引人注目。尼克遜的莫斯科之行也大大促進了美蘇貿易,緩和了兩國緊張的政治關係。一九七二年,尼克遜的政策促使美蘇兩國就限制反彈道導彈基地和進攻性戰略導彈數量達成協議。
尼克遜的內政政績瑕瑜互見。他根據社會保險法增加了福利金,繼續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聯邦房屋補貼,增加聯邦對教育的支持。他革新求變,扭轉了中央集權的趨勢,經由稅收分配計劃將聯邦政府的部份稅收分給州和地方政府。另一方面,他否決了有關消除污染的河道、建設公眾工程、為需要工作的婦女的子女設立托兒所的法案。他也不太重視聯邦政府為黑人進行的各種活動。
繼續用赤字開支支付越戰費用和各項聯邦計劃的做法,侵蝕了美元在世界上的穩固地位。這種情況連同世界上其它事態發展,使一九四四年後以美國為金融領袖的國際匯兌制度崩潰了。為了對付國內的通貨膨脹,尼克遜總統試行工資和物價管制,但是通貨膨脹率仍然很高。
尼克遜當第一任總統的盛事,也許是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溫﹒奧爾德林登上月球,另一位太空人邁克爾﹒柯林斯則駕駛阿波羅十一號太空船的環繞月球飛行。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駕駛登陸小艇登上月球後,在月球上逗留數小時,採集岩石和其它標本,以備攜回地球作研究。他們還在月球上插上一面美國國旗,放上一塊刻有「我們為全人類的和平而來」的薄金屬板。
尼克遜在外交政策上的顯著成就蓋過了他在內政上的參差表現,他在一九七二年的大選中深得人心,可望擊敗來自南達科他州的民主黨候選人喬治﹒麥高文參議員。選舉那天,正值十八歲的公民首次可以參加投票,尼克遜取得四十九個州的支持,羸得總票數的百分之六十點六,這是美國歷史上幾次百分比最高的得票數之一。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人民又像一九六八年和一九七O年那樣,選出了一個由民主黨控制的國會。
在一九七二年的總統競選中,發生了一件不引人注目的事件--尼克遜總統競選委員會策劃盜竊位於華盛頓商業區的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總部--這件事結果發展成國內大危機。一九七三年至七四年間,報刊、政客、尼克遜前助理對尼克遜行政當局非法行動的指責與日俱增。接著,國會、聯邦大陪審團和聯邦特派獨立檢察官的調查及此後的審訊表明,尼克遜當局的上層人物違反了正當的法律程序,企圖破壞一九七二年民主黨的競選運動。指控包括爭取非法捐款、扣壓罪證、侵犯個人自由、非法利用聯邦機構,以及向大陪審團、聯邦調查局和國會委員會提供偽證。
起初只有間接證據牽連到尼克遜,但在最高法院命令他將總統辦公室的談話錄音帶交出後,事實證明總統早已知道不向有關司法當局提供有關水門盜竊案的情況的企圖,雖然他過去曾加以否認。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面臨彈劾和國會可能趕他下台的局面,尼克遜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辭職的總統。
尼克遜總統在副總統斯波羅﹒阿格紐辭職後僅十個月辭職。在一項對尼克遜及其助手的指控無關的調查中,聯邦檢察官證實阿格鈕擔任公職時曾收受賄賂。阿格紐決定辭職,他對較輕的假報所得稅的指控不加抗辯,不和政府在賄賂案上對簿公庭。
根據憲法第二十五條修正案的規定,尼克遜總統提名來自密芝根州大拉皮茲市的傑拉爾德﹒福特繼任副總統。眾議院共和黨少數派領袖福特是位老資格議員,在眾議院任職達二十五年之久,在共和黨和民主黨同僚中甚孚眾望。在國會參眾兩院舉行詳盡的聽證會後,絕大多數議員同意福特出任副總統。
理查德﹒尼克遜辭職後,傑拉爾德﹒福特繼任總統,他保證做「全民的總統」。福特提名納爾遜﹒洛克菲勒繼任副總統,洛克菲勒本人曾兩次競選總統候選人,是著名的前紐約州州長:參眾兩院以壓倒票數同意洛克菲勒的任命。
在世界事務方面,新總統保證繼續前任受到普遍贊同的政策。福特重申美國對傳統盟國的承諾,宣佈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計劃。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他飛往海參威同蘇聯領導人布裡茲尼夫會談。兩人就限制美蘇兩國的戰略核武器運載系統的數量達成了初步協定。兩國從一九七二年就開始談判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的,談判一直持續到一九七九年。一九七五年八月一日,福特、布裡茲尼夫以及三十三個東西歐國家的領導人簽署了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的最後文件。簽字國都保證互相尊重主權平等,並在人權的範圍內,為了本國及其它國家的公民而進行合作。
福特總統在履行美國在世界上的義務,努力恢復人民對政府信心的同時,又把解決美國面臨的嚴重經濟問題視為當務之急。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五日,福特總統在他發表的第一篇國情諮文中,直截了當地告訴美國人民:「國家處境不佳,」並為美國指出了新的方向。福特要求國會與他共同制訂一項範圍廣泛的經濟計劃,該計劃將能增加經濟活動,減少失業人數,使政府對付通貨膨脹的各種努力得以繼續,並有助於減少美國對外國能源的依賴。
福特上任的時候,美國經濟正處於嚴重的衰退,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都上升到令人不能接受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福特總統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濟事務上,是可以理解的。他同他所說的
「揮霍無度的民主黨人國會」展開了持續的鬥爭,提出了削減政府開支的強有力的理由。
到一九七六年十一月美國舉行下一屆總統大選的時候,福特總統可以指出的是,美國當時的經濟情況比起他剛上任時已好了不少。但是,這方面的成績並不足以使大多數選民滿意。這些選民也許是因為對福特赦免前總統尼克遜的決定餘怒未消的關係,投票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喬治亞州州長吉米﹒卡特。
雖然傑拉爾德﹒福特在這次選舉中僅以百分之二的票數落選了,但是似乎可以明顯看出的是,人們將會記得,當水門事件這樣的醜聞加深了人民對美國制度和政府的藐視和冷淡的時候,正是福特總統恢復了許多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制度與政府的信賴和信心。
吉米﹒卡特是美國政壇上的一個新面孔。經過兩年的競選活動,他從一個不大有名氣的人,搖身一變成為總統。吉米﹒卡持在這兩年內的競選活動中,表現非常落力,而且處處留意到細微的地方,引起了不少選民對他的注意。卡特要爭取的,似乎是那些美國政治主流以外的人,在無數的講話和集會中,一再要求他們選出一個「冷門的人」到華盛頓去。
卡特的宗教信仰也引起了不少美國人的共鳴。其他的美國領導人也有他們堅定不移的宗教信仰,但是,從來沒有人能像卡特那樣成功地把這些信仰溶入一套政治綱領中。這種道德性的作風令很多人都覺得有一種新鮮的感覺,雖然也有人會對一個聲言「永不說謊」的政治家投以懷疑的眼光。
卡特總統上任的第一年,開始真正接觸到美國政治的實際簡況。在成績好的一面說來,國會略作更改之後,通過了政府的一項關於修改社會保險制度的法案,提高工資的基礎以及抽稅率,以此來獲得繼續推行這項計劃所必需的款項。在另一方面,他向國會呈交了一份詳細的能源計劃,希望國會能夠迅速通過,卻想不到這項方案在國會引起了漫長的爭論。但在他第二年任期結束以前,他通過取消管制天然氣法例,那是他原來的一套能源政策的一部份;以及實施重組聯邦行政機構的政策,這些也可以算是他的重要政績。
美國經濟雖然繼續有所改善,但增長率似乎衝不過國民生產總值百分之五這一關,而失業率依然令人困擾不安。通貨膨脹變本加厲,這是十年來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卡特發動全面性的反通貨膨脹計劃,把重點放在政府、商界和勞工之間的通力合作,抑制物價和工資上升。另一行動是增強美元,卡特政府與另外三個國家合作,斥資三百億美元,設立一個起調整作用的市場干預機構。他極力主張擴展美國出口貿易,呼籲國會通過「多邊貿易協議」。
在外交政策方面,卡特提出了他的一套 「人權」主義,表示美國同其它國家的關係,會以有關國家對待人權的態度為考慮因素,卡特此舉震驚了很多外交官員。有些政府指責卡特這項政策是對其它國家內政的干涉,不過,大多數國家的領導人對這項政策都有良好的反應。
「巴拿馬運河條約」獲批准簽訂,可以說是他取得的勝利之一。該條的保證運河在公元二OOO年以後的中立地位。那條橫過巴拿馬地峽的十哩寬的狹長地帶,包括巴拿馬運河在內,一向都是由美國管轄。有些美國人指責政府有意把那寶貴的資源「送掉」。政府的立場則認為,巴拿馬運河是巴拿馬的資源,巴拿馬在管理這條運河的時候,會保障美國的利益。經過白宮一番不懈的努力,卡特總統贏得了參院必要的批准,簽訂了那個具有歷史性的條約。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是中美關係的新紀元。從一九七二年理查德﹒尼克遜訪問北京,開始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第一步後,幾乎過了七年,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才達成全面外交關係。與此同時,美國同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當局斷絕正式關係。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埃及和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使卡特努力不懈、協助中東建立永久和平的努力,得到成果。和約結束中東循環不息的戰爭,並使兩國致力商討有關巴勒斯坦人的國土這個頭痛的問題。
中東的突破,是卡特外交政策最大的成就。他以罕有的外交手法,親自出馬,為中東和談穿針引線。首先讓埃及的安沃爾﹒沙特和以色列的門納占姆﹒貝金在總統的山中別墅大衛營會談;繼而親自訪問這兩個國家,挽回瀕臨破裂的和平協議。
一九八O年,卡特總統當政最後一年,在外交政策方面遭受嚴重的挫折。他的談判代表花了七年功夫同蘇聯談判限制戰略武器,終於由他同蘇聯主席簽訂了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根據美國憲法,這個條約須由參議院三分之二的多數表決批准。許多參議員對這個條約持保留的態度,懷疑這個條約能否保障美國的安全利益。當一九八O年初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時候,卡特總統要求參議院不要再考慮這個條約了。
伊朗的好戰分子於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在德黑蘭佔據美國大使館,並且扣留了大約六十名美國人作人質。卡特總統無法勸服伊朗釋放人質,便下令進行一次軍事拯救行動,但由於拯救隊的飛機在伊朗的沙漠相撞,導致八名美軍殉職,拯救行動失敗了。人質被拘經年而卡特無法令到他們獲釋一事,被政治學者認為是他在一九八O年總統選舉中失敗的一項因素。
卡特總統也同國內的嚴重困難鬥爭,主要是經濟和能源問題。石油和糧食價格日趨高漲,經濟發展放緩,兩位數字的通貨膨脹--一九七九年時已達到百分之十四,而一九八O年更高達百分之二十,使所有美國人都深受困擾。這是近幾十年來最惡劣的通貨膨脹率。同他面對的國內難題連在一起的還有高的失業率:一九七九年一般勞工的失業率約在百分之五點六至百分之六之間上下,但有些城市的失業率則更高。例如在底特律市,由於汽車銷售不振,致使汽車業要大量裁員,而使該市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八。
在一九八O年的總統選舉中,美國選民拒絕了卡特的尋求連任,許多人對他處理國內外問題的表現表示失望。在一九八O年十一月四日的大選日,他們選出了一位新總統:羅納德﹒雷根;曾經兩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的一位保守的共和黨人。他羸得了四十四個州和百分之五十一的普選票數。他囊括了四百八十九張選舉團票而卡特僅得四十九票。緊隨著雷根的選舉獲勝,共和黨還在國會眾議院多獲了三十席,並且在二十六年來首次在參議院取得多數席位。
雷根在競選總統時一直強調個人主義、自由企業和民主制度等美國傳統的價值準則。在強調這些要旨的同時,他力圖把一種新的樂觀精神灌注給這個國家;他在就職演說中聲稱:「我們是一個偉大的民族,難以把自己局限在小小夢想之中。」
在雷根就任總統的最初幾個月中便發生了幾宗戲劇性的大事,它們似乎證實了這種新精神。就在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一日他宣誓就職之後幾分鐘,經過原先卡特政府的艱苦談判,被扣留在伊朗的五十二名剩下來的美國人質終於獲釋,換來了全國一片騰歡。三月,雷根遇刺獲救;再過一個月,美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艘繞軌道飛行可重返地面的太空太空梭「哥倫比亞」號,開創了太空活動的新時代。
雷根總統不倦不怠的樂觀態度,以及他的鼓舞美國人民爭取成就和實現抱負的能力,一直是他兩屆任期以來支持自己前進的要素。作為一個堅定的保守派和對共和黨忠貞不渝的人,雷根總統不可能不受到批評、受到黨派攻擊,或者面臨經常變幻莫側的公眾愛惡情緒。儘管如此,在許多美國人的心目中,他仍是一個可靠而堅定的人物。雖然雷根是於動亂的六十年代崛起政壇的,但他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所熟悉的好萊塢演員,演出過許多電影,其後還在電視演出。對許多人來說,他體現著人們所緬懷的五十年代的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定--那是另一位政治人物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當政的時代,艾森豪威爾的和藹可親的形象也使他受到廣泛的愛戴。
一九八一年雷根新政府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在經濟方面:增長停滯,通貨高度膨脹,利率急劇上升。雷根政府採用了一套雄心勃勃的計畫來應付這個局面,主要是大幅度減稅、限制國內的政府開支,以及撤銷對私營部門的政府管制。與此同時,雷根政府又力求大量增加國防開支以使國家的軍力現代化。縱使共和黨人在參議院只佔微小的多數而眾議院又在民主黨的控制之下,但列根總統還是成功地使他的財政經濟計劃的主要部分制訂成法案。
其它的經濟因素也都發揮了作用。美國捱過了一九八二年的經濟衰退,加上八十年代上半期油價的日趨下跌,遂使通貨膨脹率大大降低。到了一九八六年,年通脹率只略多於一個百分點,這是近幾十年來的最低水平--雖然部分由於能源價格的上升而使一九八七年的通貨膨脹又略見增長。
一九八三年,經濟從衰退中復甦,美國從而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長時間的經濟持續增長。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衡量所有貨物生產和勞務價值的指標)自一九八O年的二萬七千三百二十億美元,增至一九八五年的三萬九千九百八十億美元;而自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七年,美國的經濟體系亦創造了一千三百多萬個新的就業崗位。與此同時,又有千千萬萬新的工人加入勞動力行列;因此,一九八二年經濟衰退時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九點七,而到了一九八六年失業率仍然高踞於百分之七左右,至一九八七年中則下跌至大約百分之六點五。
正如艾森豪威爾那樣,雷根在其第一屆任期結尾階段主政了一段頗為和平與繁榮的時期,隨而雷根總統與喬治﹒布希副總統在一九八四年競選連任中以壓倒性的優勢獲選,在五十個州中的四十九個州擊敗了民主黨的正副總統候選人沃爾特﹒蒙代爾和傑拉爾丁﹒費拉羅。
然而,八十年代的經濟走勢也絕非一成不變地積極向好的。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儘管經濟還是強勁增長,但美國已經成了一個債務甚重的國家。農民尤其深受農產品價格下跌和喪失出口市場的沉重打擊,以致難以償付抵押和高利息貸款,而這卻是原先於七十年代農產品及土地價格較高時他們所承擔下來的。結果,中西部好幾個以農業為主的州的農村經濟陷入了嚴重的困境。
這次農業危機表明了另一個跟轉變中的美國經濟有關的事實,那就是:和大多數其它國家一樣,美國經濟已日益與世界經濟連結在一起。這種現象在國際貿易領域表現得最明顯不過了,美國就在這個領域存在著驚人而日益增長的赤字。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進口高於出口的不平衡現象標誌著由美國倡導的戰後開放貿易制度的成功,這種制度已逐步降低了關稅和其它種種貿易壁壘。而長期以來在世界經濟中佔居優越地位的美國工業,此時也突然發現它在基本產品諸如穀物和鋼鐵、以及在高級科技領域諸如電子和電子計算機等方面已處於一種不尋常的爭奪市場的局面,無論在國內國外均是如此。強勢的美元(直至八十年代中期才開始下跌)也造成美國出口貨在國外價格高昂,而進口貨在國內則相當價廉。
美國對於貿易問題的對策是頗為矛盾的。一方面,受到工會強列支持的許多民主黨人紛紛要求立法,訂定限額制度和較高的關稅,以保障由於外國競爭而要喪失的國內製造業職位。但雷根政府卻堅拒這種大規模的保護主義對策,而主張採取非正式的限額制度和限制措施,旨在幫助那些由於進口貨大量湧入而受到損害的工業。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和工商界的領導人也都要求人們重新努力俾使美國工業提高效率和更具競爭力。
同樣令人困擾的是聯邦政府預算赤字,一九八六年估計超過二千二百億美元。如此龐大的預算赤字使雷根總統第二屆任期中有關國內政治的爭論有所改變:極少政界領袖人物,甚至自由派中人,會倡議重大的新的國內開支方案。反而,國會於一九八五年還制訂了法規(格拉姆-拉德曼-霍林斯法案),指令要逐步削減聯邦預算赤字;一年之後,國會又通過了一項範圍廣泛的稅制改革方案,以期使稅制更簡單和更公平。
在對外政策方面,雷根總統則謀求美國發揮更為堅強的作用,而中美洲正好提供了一個初步的試驗。雷根政府所面臨的是:薩爾瓦多的游擊隊叛亂使該國政府有被推翻的危險;至於尼加拉瓜的桑地諾政權,雷根政府認為,在一九七九年桑地諾陣線推翻了右翼的索摩查獨裁統治之後,便企圖建立一個左派的馬克思主義者獨裁統治來取代。在薩爾瓦多,雷根政府採取了一套經濟援助和軍事訓練的計劃,以協助該國政府擊退游擊隊的進犯。同時美國還支持薩爾瓦多的民主勢力,以圖減少右翼敢死隊的屠殺和其它侵犯人權的活動,並積極鼓勵在現任總統納波萊昂﹒杜阿爾特領導之下過渡到民選的民主政府。
美國對尼加拉瓜的政策則不甚成功而且引起的爭論較大。尼加拉瓜拒絕美國要求其割斷與古巴和蘇聯的軍事聯繫,也拒絕開放其政制以施行民主改革。而由其它拉丁美洲國家主持的地區性和平努力(
「監察步驟」)則以陷入僵局而告終,因此雷根政府便把重點轉移到支持反桑地諾政權的對抗勢力即反對派方面。對這項政策進行了一番激烈的政治辯論之後,美國國會於一九八四年十月終止了對尼加拉瓜國內反對派的一切軍事援助,但仍然繼續給予人道上的幫助。在雷根政府強烈的壓力之下,美國國會終於在一九八六年秋改變了它的立場,批准給予尼加拉瓜國內反派以一億美元的軍事援助。然而,由於尼加拉瓜國內反對派的戰績乏善可陳,由於它被指控侵犯人權,以及由於美國秘密售賣武器給伊朗並將售款轉給尼加拉瓜國內反對派的事情被揭露,因此美國將來是否仍能對尼加拉瓜反桑地諾政權游擊隊進行軍事援助,尚屬疑問。
在其它地方,美國則目睹和鼓勵一些向民主政治過渡的事例--最令人矚目的事態發生在菲律賓,一九八六年二月,科拉桑﹒阿奎諾的「人民力量」成功地推翻了費迪南德﹒馬科斯的獨裁統治;在海地,也於同月爆發了一場起義而結束了杜瓦利埃的統治。在雷根總統當政的那幾年中,拉丁美洲也經歷了一場真實的民主革命,從瓜地馬拉到阿根廷都出現了由民主方式選舉出來的政府執政的局面。與此相反,南非面對雷根政府通過「建設性的參預」這項頗有爭議性的政策來促使其結束種族隔離時,仍然拒不妥協。一九八六年,由於南非的局面毫無進展,美國國會便推翻了雷根總統的否決而對南非實施了一套經濟制裁措施。許多美國公司也宣佈,它們要撤銷在南非所擁有的公司股份。
雷根政府儘管可以直言不諱地發表反共言論,但在直接使用美國的軍事力量方面卻受到種種阻礙和限制。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五日,美國接受了鄰近一些國家的緊急請求,派兵在加勒比海的格林納達島登陸。隨著這次軍事行動而來的是,格林納達的左派總理莫裡斯﹒畢索普被他自己的親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員刺殺。經過短時間的戰鬥,美國軍隊虜獲了數百名古巴的軍事和工程人員以及大批蘇聯供應的武器。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最後一批美國戰鬥部隊撤離格林納達。翌年,格林納達舉行民主選舉。而在黎巴嫩,美國原想支持建立一個溫和的親西方政府,結果給恐怖分子一次炸彈襲擊,炸死了二百四十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使美國的軍事努力落得以悲劇收場。一九八六年四月,美國為了報復利比亞策劃的恐怖分子對美國駐歐洲軍事人員的襲擊,派出海軍和空軍襲擊利比亞的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兩地的目標。
雷根主政這些年來,美國與蘇聯的關係始終在政治對抗和爭取達成廣泛限制軍備協議的努力之間搖擺不定。有兩件事加劇了美、蘇之間的緊張狀態,一是一九八一年十二月波蘭對團結工會運動的鎮壓,另一是一九八三年九月一日蘇聯噴射戰鬥機擊落南韓航空公司一架偏離航線的"007"號民航班機。美國還譴責蘇聯繼續佔領阿富汗並向阿富汗民族抵抗陣線提供援助。
然而,核武器問題依然是美蘇關係的癥結所在。儘管大西洋兩岸反核運動的抗議呼聲四起,美國照樣貫徹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九七九年的一項決議,於一九八三年末開始在西歐部署潘興II型單彈頭導彈和地面發射的巡航導彈,以抗衡能從蘇聯境內攻擊西歐的蘇聯
SS一20型三彈頭導彈。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三日,雷根在他任內辯論得最激烈的一項決策中宣佈了「戰略防衛計劃」的研究方案,要發展能防禦彈道導彈的先進技術,如激光器和高能發射器。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雷根和蘇聯新任領導人米哈依爾﹒戈爾巴喬夫在日內瓦舉行了高峰會議。雙方原則上同意致力削減百分之五十的進攻性戰略核武器並達成一項有關中程核武器的臨時協議,但在「戰略防衛計劃」的問題上卻找不到共同的立場。一年後,雷根和戈爾巴喬夫又在冰島的雷克雅未克開了一次匆匆忙忙安排的高峰會議。但是,一些有關軍備的範圍廣泛而屬試採性的協議又因「戰略防衛計劃」的問題而了無結局。引起爭論的有關問題是,一九七二年簽署的「限制戰略武器會談第一階段有關彈道導彈截擊導彈的條約」是否允許研製和試驗先進的反彈道導彈系統。儘管美國和蘇聯在「戰略防衛計劃」的問題上陷於僵局,雙方還是在一九八七年進一步就武器問題進行認真的談判,並在協議消除歐洲較短程(五百至九百公里)和較長程(一千八百至五千五百公里)的中程導彈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美國的太空太空梭成功地完成了二十四次飛行之後,這項太空計劃竟於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八日遭到了最嚴重的挫折,那一天,「挑戰者」號太空梭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升空七十三秒鐘後發生爆炸,使六位宇航員和一位學校教師(她原應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普通公民)罹難。載人宇宙飛行計劃於是中止進行,同時組織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來調查出事的原因(經查明是太空梭的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器的焊縫出了紕漏),接著又著手進行憚精竭慮的全面審查和重新設計,以便按預定計劃在一九八八年再度飛行。
「挑戰者」號的悲劇提醒人們,當另一個技術革命,即電子計算機革命,正在迅速改變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的工作和生活 181方式的時代,技術還存在各種局限性。據估計,截至八十年代中期,美國人擁有三千多萬台電子計算機。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第二項科學上的突破可能出現在超導性領域,即研製能使電力的傳輸和應用革命化的新化合物。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的國會選舉中,民主黨人在美國參議院重新取得多數席位,佔了控制權,使雷根政府吃了一次政治敗仗。但是,雷根政府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卻是這樣一件被揭露出來的事情:美國秘密售賣軍火給伊朗,企圖以此換取被激進組織在黎巴嫩脅持的美國人質的自由,而該等組織是受霍梅尼政府操縱的。調查還揭露,當國會禁止政府向尼加拉瓜反政府游擊隊提供軍事援助期間,這筆軍火售款竟轉給了他們。
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隨後就售賣軍火給伊朗和資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游擊隊案舉行聽証會,提出了關於可能違法的問題,並進行了如何界定美國在中東和中美洲的外交政策利益這一涵義廣泛的質詢。這一政策性辯論的性質本已干係重大,誰知竟然禍不單行:一九八七年五月,美國海軍的護航艦「斯塔克」號在波斯灣巡邏時被一架伊拉克噴射機發射的反艦艇導彈擊中(顯屬誤射),導致三十七名海軍官兵喪生。
從廣泛的意義來說,售賣軍火給伊朗和資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游擊隊案的聽証會,像十四年前參議院舉行的「水門事件」著名聽証會一樣,提出了有關公眾的知情權以及政府的行政與立法兩部門間有效制衡這樣一些根本問題。這是美國立國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的老問題;而當前,在一九八七年,這個國家正慶祝其憲法簽署二百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