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簡史
JAZZ MUSIC: A BRIEF HISTORY


 

自由爵士樂 – 新爵士樂
"Free Jazz"-the "New Thing"

1960年代新爵士樂的幾件重要大事,幾乎都同時發生,但彼此之間並無相互影響;在紐約,小號手米爾斯戴維斯、也就是派克早期的合作夥伴,本身也成為一個重要的音樂家,出版了名為《泛藍調調》(Kind of Blue)的唱片,事實上,戴維斯要求自己和夥伴們以不同的、也可能是危險的方式進行即興演奏,也就是不只去除旋律上的裝飾,同時也放棄節奏上的改變、和諧的輪廓,作為新創獨奏的方向。

因此,在「那又如何」(So What)的專輯中,曲子的格式依循制式的AABA八拍音節,但演奏者都被指定只能彈奏多利安調(Dorian mode、也就是鋼琴白鍵D到D的範圍)音符,作為讓曲調更為優美、和諧的元素,加上佛裡幾亞人模式(也就是升半音);在「弗拉曼柯舞小品」中,每一位獨奏者運用一連串的五音階、以其希望的安排方式編曲。

一位《泛藍調調》(Kind of Blue)唱片錄製的參與者、也是塞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過去的夥伴、高音薩克斯風演奏者約翰柯傳(John Coltrane),不幸地在1967年去世,他花了許多心血在《泛藍調調》的應用上,但是當他的作品「升天」完成時,他也受到了中音薩克斯風演奏家歐曼特科曼(Omette Coleman)的影響,其時間點跟前述的戴維斯唱片發行的時間差不多。

在洛杉磯,科曼從事的音樂工作形式,是一種不依循設定和弦演奏的即興表演,另外,獨奏者也不需依循設定的音句來演奏,也就是說、成為八音節或六音節的變奏曲調。

但也許科曼最特殊的舉動,是他使用了古典領域中稱之為「微分音」的元素,為了表達情感或詮釋效果、自由地運用尖銳或平坦的編曲 – 這種藍調音與其他受個人影響的早期爵士樂曲調,也有了更多延伸的使用;在科曼四重奏與三重奏中,即使是個公開的表演、自由地以兩種樂器來作演出(在科曼的四重奏與三重奏中,明顯地比東方、尤其是印度的音樂作了改進)。

個別地來說,科曼個人的調性與旋律,看起來相當簡單,甚至有些傳統,但他在即興創作中運用的多樣化曲調、音句與節奏,讓爵士音樂家有了全新的自由運用範例;在其作品「謎語」(The Riddle)中,科曼的樂團在節奏上表現出整合地、即時的改變,以符合獨奏者的靈感。

在他「自由」的風格下,科曼仍然是個有規則的即興演奏者,具有高超的天賦與才能,建立起少數幾個關鍵的想法與主題,在更多的獨奏表演中呈現出完美的曲目。

在科曼許多優秀的後輩之中,唐諾其瑞(Donald Cherry)是最早推出薩克斯風唱片的一位,並創作出許多有趣的作品;「完全的交流」(Complete Communion)作品中,艾伯特艾勒(Albert Ayler, 1936-1970)這位高音薩克斯風演奏家,在作品中呈現出受科曼與科傳兩人的影響。

一位研究者在1938年曾表示:塞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的音樂將爵士樂從歐洲的和弦系統、使其成為「無調性主義」的演奏方式。音樂的性格以及要留住主體的決定,在無調性主義中找到呈現的方式,在無調性主義中找到自我定位,而不是從十二音的曲目中借用其架構;雖然科曼的音樂是型態上的、甚至是全音階的,都能自由地演奏,有時候他還會走到其他音調去,這種小型樂團的集合演奏方式,能夠在一種無調性的氛圍中進行,獨奏者的演出界線與貝司手的界線,又會在優美、不和諧之間變成討論話題。
 

爵士樂和自由是連在一起的,這解釋了一切,不用再多說些什麼,如果我執意多作解釋,反而讓它變得複雜了;這是要你自己去思考的東西,思考、然後挖掘,靠你自己才能挖掘出來。 ~Thelonious Monk~

回目錄